卯时三刻,地牢铁门轰然拉开,冷风裹着湿气灌入。
林月婵踏着青砖缓步而来,一身墨绿宫装衬得她面色冷峻,袖口金线在火把下泛着幽光。
她身后跟着两名内侍,抬着一张小案,案上摆着一只黑木托盘,盘中赫然是那盒残羹,表面浮着一层暗红粉末,宛如凝固的血。
“苏识。”林月婵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念你尚宫局多年勤勉,本姑姑特准你最后一次开口的机会。”
她微微颔首,语气竟带了几分悲悯:“只要你认下是受人指使,误将朱砂混入御膳残羹,便可免去剥皮之刑。至于幕后之人……自有本姑姑去查。”
苏识伏在地上,发丝凌乱,脸色苍白如纸,像是被一夜寒气蚀尽了力气。
她缓缓抬头,嗓音沙哑:“那……验毒结果如何?”
林月婵眸光微闪,唇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砒霜入膳,毒性猛烈。试毒宫女已七窍流血,当场昏厥,太医署已出具脉案,证据确凿。”
她说得斩钉截铁,可苏识的目光却像刀锋般掠过她的眼底——那一瞬的迟疑,那一丝刻意压制的得意,还有,最关键的是,她始终没有提“脉案”出自何人之手。
苏识心中冷笑。
砒霜剧毒,入口即发,小量试尝便可致喉舌麻痹、抽搐吐血,若真到了“七窍流血”的地步,人早已断气多时。
而宫中试毒规矩,向来是分三轮小量试尝,观察半炷香时间。
若真如此,那宫女岂能活到现在上报结果?
更荒谬的是,朱砂本不溶于水食,若真混入御膳,除非整碗下药,否则根本无法检出毒性反应。
林月婵却偏偏选了最蠢的办法——在残羹里掺朱砂,再谎称中毒。
她不是不懂医理,而是太想演一场“铁面执规、破获大案”的好戏,以至于忘了,真正的行家,一眼就能看穿这场拙劣的表演。
苏识垂下眼,指尖轻轻掐进掌心,压下心头翻涌的杀意。
她在等。
等一个能打破僵局的人。
夜半三更,地牢通风口传来极轻的窸窣声。
小蝉猫着腰摸进来,浑身湿透,发梢滴着水,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纸条。
“姑姑……陈太医……回话了!”她声音发抖,眼里却燃着光。
苏识接过纸条,就着微弱烛火展开——
“试毒宫女未死,现被关押于太医署偏院柴房。脉象浮数,气促汗出,非中毒之征,乃惊惧所致。朱砂未入膳,残羹中毒系后添。”
字迹潦草,却如惊雷贯耳。
苏识闭了闭眼,心头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陈太医没屈服。
更重要的是,他敢留证,敢传信,说明他对林月婵早已心生怨恨——一个被压在太医署底层多年、医术精湛却不得重用的老医官,怎会甘心为虎作伥?
林月婵以为用家人胁迫便可掌控他,却忘了,人到绝境,反噬最烈。
她睁开眼,目光如刃。
“明日朝会,陛下将亲临尚宫局,查验毒案。”苏识低声对小蝉道,“你再去一趟太医署,把这话带给陈太医——‘明日验毒,你当众请脉。若敢直言无毒,我保你调离太医署,远离这是非之地。’”
小蝉瞪大眼:“他……他会信吗?”
“他会。”苏识冷笑,“人在绝境,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无路可走。我给他一条生路,还附赠一个报仇的机会——林月婵这些年打压他、羞辱他,如今让他当众揭她老底,你说,他会不会动心?”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我赌的,是他对林月婵的恨,和对自己的不甘。”
小蝉怔住,望着苏识那双在昏暗中依旧清明的眼睛,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平日沉默寡言的掌事姑姑,仿佛换了个人。
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张悄然织网的蛛,静候猎物自投。
第二日清晨,宫门未开,尚宫局外已肃立禁军。
林月婵亲自督阵,命人抬出残羹,请太医署正使验毒。
围观宫人屏息凝神,皆知今日一案,或将牵连数人。
而就在众人目光聚焦于案台之时,小蝉悄然退至角落,将一块旧帕子塞进值夜太监手中,低语几句,随即匆匆离去。
那帕子边缘磨损,一角绣着半朵褪色的梅花,正是苏识日常所用。
而唇印斑驳处,残留一抹暗红胭脂——与林月婵惯用的“胭脂泪”颜色分毫不差。
太监低头嗅了嗅,眉头微皱,正欲追问,却见小蝉已消失在廊柱尽头。
他攥紧帕子,眸光闪动,悄然藏入袖中。
风穿回廊,卷起一片落叶。
局,已悄然易势。
苏识被铁链锁在地牢角落,手腕已被磨出一道暗红血痕,可她的神情却不见半分慌乱。
烛火摇曳,映得她眼底一片幽深,像一口沉静无波的古井,底下却早已暗流汹涌。
那块旧帕子,是她昨夜趁人不备,从林月婵常坐的绣墩下“拾”来的——原本就该是林月婵的贴身之物,如今却成了她亲手布下的陷阱。
而帕子上的口红,是她用指甲从林月婵搁在妆匣边缘的胭脂盒里轻轻刮下的一抹红。
那颜色,与宫中特供掌印姑姑的“胭脂泪”一模一样,香气更是独一无二,经久不散。
她让小蝉送出去的,不只是帕子,更是一句轻飘飘却足以致命的耳语:“掌印姑姑昨夜唇色异常,恐怕有隐疾。”
宫中向来忌讳“隐疾”二字。
尤其对林月婵这般以端庄自持、铁面无私立身的女官而言,任何一丝身体上的“不洁”,都可能被解读为心术不正、秽乱宫闱。
果然,当夜三更,尚宫局内便起了骚动。
林月婵亲自带人搜查值夜太监的住处,怒斥流言惑众,当场命人焚毁一整盒“胭脂泪”,火光映红她冷峻的脸,袖中双手却微微发颤。
她焚得极狠,连瓷盒都砸碎了扔进灰烬,仿佛要将所有质疑一同烧尽。
可苏识在牢中听见回报时,只是轻轻一笑。
——烧错了。
那盒胭脂,根本不是她用来下药的那一盒。
真正的“胭脂泪”另有暗格,藏在她寝殿暗柜的夹层中,专供她私下调配香粉所用。
而昨夜残羹中那抹暗红粉末,正是从那盒胭脂里提取的朱砂精粉,再混入微量砒霜,伪装成投毒证据。
她以为天衣无缝,却不知苏识早已通过她日常用香的习惯、梳妆时的顺序、甚至擦拭唇角的力度,推演出她私藏禁物的癖好。
“她烧的是替身。”苏识指尖轻叩地面,低声自语,“真正的心虚,从来不会当众销毁,只会藏得更深。”
她闭上眼,脑海中飞速推演明日朝会的每一步。
陈太医会请脉,会直言试毒宫女无中毒之征。
林月婵必会反驳,搬出太医署旧例、宫规条文,甚至可能当场拿出“脉案”佐证。
可那份脉案,是谁写的?
谁签的?
有没有骑缝印?
有没有当值医官联署?
苏识早已让小蝉暗中记下太医署近三日的轮值名单——陈太医根本不在当值之列。
若他昨日被迫写下假案,今日又突然翻供,林月婵定会斥其反复无常。
可若她敢当众质问“为何非当值医官执笔脉案”,那便等于承认——她绕过正规流程,私自操控验毒程序。
届时,只需一句“掌印姑姑急于定案,恐怕有隐情”,便足以让陛下生疑。
而那块沾了口红的帕子,此刻已在宫中悄然流转。
值夜太监虽未声张,却将帕子转交给了内务府一位与林月婵素有嫌隙的管事嬷嬷。
那嬷嬷又借由洒扫宫女之手,将消息传到了皇贵妃耳中。
——林月婵私用禁胭,夜会内侍,唇色异常,疑似涉及巫蛊。
流言如毒藤,悄然攀上高墙。
苏识靠在冰冷石壁上,缓缓吐出一口气。
她没有金手指,没有重生预知,更没有贵人相助。
但她有比这些更可怕的东西——
对人心的绝对掌控。
她像一个冷静的玩家,将每一个非玩家角色的行为模式输入脑中,预演千遍,只等对手踏入逻辑闭环的那一刻。
铁门外,脚步声渐近。
她缓缓睁眼,眸光如刃。
下一瞬,司礼监尖细的嗓音穿透牢狱——
“奉旨,苏氏逆案明日御前审问,押赴丹墀候判!”
林月婵踏着青砖缓步而来,一身墨绿宫装衬得她面色冷峻,袖口金线在火把下泛着幽光。
她身后跟着两名内侍,抬着一张小案,案上摆着一只黑木托盘,盘中赫然是那盒残羹,表面浮着一层暗红粉末,宛如凝固的血。
“苏识。”林月婵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念你尚宫局多年勤勉,本姑姑特准你最后一次开口的机会。”
她微微颔首,语气竟带了几分悲悯:“只要你认下是受人指使,误将朱砂混入御膳残羹,便可免去剥皮之刑。至于幕后之人……自有本姑姑去查。”
苏识伏在地上,发丝凌乱,脸色苍白如纸,像是被一夜寒气蚀尽了力气。
她缓缓抬头,嗓音沙哑:“那……验毒结果如何?”
林月婵眸光微闪,唇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砒霜入膳,毒性猛烈。试毒宫女已七窍流血,当场昏厥,太医署已出具脉案,证据确凿。”
她说得斩钉截铁,可苏识的目光却像刀锋般掠过她的眼底——那一瞬的迟疑,那一丝刻意压制的得意,还有,最关键的是,她始终没有提“脉案”出自何人之手。
苏识心中冷笑。
砒霜剧毒,入口即发,小量试尝便可致喉舌麻痹、抽搐吐血,若真到了“七窍流血”的地步,人早已断气多时。
而宫中试毒规矩,向来是分三轮小量试尝,观察半炷香时间。
若真如此,那宫女岂能活到现在上报结果?
更荒谬的是,朱砂本不溶于水食,若真混入御膳,除非整碗下药,否则根本无法检出毒性反应。
林月婵却偏偏选了最蠢的办法——在残羹里掺朱砂,再谎称中毒。
她不是不懂医理,而是太想演一场“铁面执规、破获大案”的好戏,以至于忘了,真正的行家,一眼就能看穿这场拙劣的表演。
苏识垂下眼,指尖轻轻掐进掌心,压下心头翻涌的杀意。
她在等。
等一个能打破僵局的人。
夜半三更,地牢通风口传来极轻的窸窣声。
小蝉猫着腰摸进来,浑身湿透,发梢滴着水,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纸条。
“姑姑……陈太医……回话了!”她声音发抖,眼里却燃着光。
苏识接过纸条,就着微弱烛火展开——
“试毒宫女未死,现被关押于太医署偏院柴房。脉象浮数,气促汗出,非中毒之征,乃惊惧所致。朱砂未入膳,残羹中毒系后添。”
字迹潦草,却如惊雷贯耳。
苏识闭了闭眼,心头一块巨石终于落地。
陈太医没屈服。
更重要的是,他敢留证,敢传信,说明他对林月婵早已心生怨恨——一个被压在太医署底层多年、医术精湛却不得重用的老医官,怎会甘心为虎作伥?
林月婵以为用家人胁迫便可掌控他,却忘了,人到绝境,反噬最烈。
她睁开眼,目光如刃。
“明日朝会,陛下将亲临尚宫局,查验毒案。”苏识低声对小蝉道,“你再去一趟太医署,把这话带给陈太医——‘明日验毒,你当众请脉。若敢直言无毒,我保你调离太医署,远离这是非之地。’”
小蝉瞪大眼:“他……他会信吗?”
“他会。”苏识冷笑,“人在绝境,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无路可走。我给他一条生路,还附赠一个报仇的机会——林月婵这些年打压他、羞辱他,如今让他当众揭她老底,你说,他会不会动心?”
她顿了顿,声音更低:“我赌的,是他对林月婵的恨,和对自己的不甘。”
小蝉怔住,望着苏识那双在昏暗中依旧清明的眼睛,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平日沉默寡言的掌事姑姑,仿佛换了个人。
不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张悄然织网的蛛,静候猎物自投。
第二日清晨,宫门未开,尚宫局外已肃立禁军。
林月婵亲自督阵,命人抬出残羹,请太医署正使验毒。
围观宫人屏息凝神,皆知今日一案,或将牵连数人。
而就在众人目光聚焦于案台之时,小蝉悄然退至角落,将一块旧帕子塞进值夜太监手中,低语几句,随即匆匆离去。
那帕子边缘磨损,一角绣着半朵褪色的梅花,正是苏识日常所用。
而唇印斑驳处,残留一抹暗红胭脂——与林月婵惯用的“胭脂泪”颜色分毫不差。
太监低头嗅了嗅,眉头微皱,正欲追问,却见小蝉已消失在廊柱尽头。
他攥紧帕子,眸光闪动,悄然藏入袖中。
风穿回廊,卷起一片落叶。
局,已悄然易势。
苏识被铁链锁在地牢角落,手腕已被磨出一道暗红血痕,可她的神情却不见半分慌乱。
烛火摇曳,映得她眼底一片幽深,像一口沉静无波的古井,底下却早已暗流汹涌。
那块旧帕子,是她昨夜趁人不备,从林月婵常坐的绣墩下“拾”来的——原本就该是林月婵的贴身之物,如今却成了她亲手布下的陷阱。
而帕子上的口红,是她用指甲从林月婵搁在妆匣边缘的胭脂盒里轻轻刮下的一抹红。
那颜色,与宫中特供掌印姑姑的“胭脂泪”一模一样,香气更是独一无二,经久不散。
她让小蝉送出去的,不只是帕子,更是一句轻飘飘却足以致命的耳语:“掌印姑姑昨夜唇色异常,恐怕有隐疾。”
宫中向来忌讳“隐疾”二字。
尤其对林月婵这般以端庄自持、铁面无私立身的女官而言,任何一丝身体上的“不洁”,都可能被解读为心术不正、秽乱宫闱。
果然,当夜三更,尚宫局内便起了骚动。
林月婵亲自带人搜查值夜太监的住处,怒斥流言惑众,当场命人焚毁一整盒“胭脂泪”,火光映红她冷峻的脸,袖中双手却微微发颤。
她焚得极狠,连瓷盒都砸碎了扔进灰烬,仿佛要将所有质疑一同烧尽。
可苏识在牢中听见回报时,只是轻轻一笑。
——烧错了。
那盒胭脂,根本不是她用来下药的那一盒。
真正的“胭脂泪”另有暗格,藏在她寝殿暗柜的夹层中,专供她私下调配香粉所用。
而昨夜残羹中那抹暗红粉末,正是从那盒胭脂里提取的朱砂精粉,再混入微量砒霜,伪装成投毒证据。
她以为天衣无缝,却不知苏识早已通过她日常用香的习惯、梳妆时的顺序、甚至擦拭唇角的力度,推演出她私藏禁物的癖好。
“她烧的是替身。”苏识指尖轻叩地面,低声自语,“真正的心虚,从来不会当众销毁,只会藏得更深。”
她闭上眼,脑海中飞速推演明日朝会的每一步。
陈太医会请脉,会直言试毒宫女无中毒之征。
林月婵必会反驳,搬出太医署旧例、宫规条文,甚至可能当场拿出“脉案”佐证。
可那份脉案,是谁写的?
谁签的?
有没有骑缝印?
有没有当值医官联署?
苏识早已让小蝉暗中记下太医署近三日的轮值名单——陈太医根本不在当值之列。
若他昨日被迫写下假案,今日又突然翻供,林月婵定会斥其反复无常。
可若她敢当众质问“为何非当值医官执笔脉案”,那便等于承认——她绕过正规流程,私自操控验毒程序。
届时,只需一句“掌印姑姑急于定案,恐怕有隐情”,便足以让陛下生疑。
而那块沾了口红的帕子,此刻已在宫中悄然流转。
值夜太监虽未声张,却将帕子转交给了内务府一位与林月婵素有嫌隙的管事嬷嬷。
那嬷嬷又借由洒扫宫女之手,将消息传到了皇贵妃耳中。
——林月婵私用禁胭,夜会内侍,唇色异常,疑似涉及巫蛊。
流言如毒藤,悄然攀上高墙。
苏识靠在冰冷石壁上,缓缓吐出一口气。
她没有金手指,没有重生预知,更没有贵人相助。
但她有比这些更可怕的东西——
对人心的绝对掌控。
她像一个冷静的玩家,将每一个非玩家角色的行为模式输入脑中,预演千遍,只等对手踏入逻辑闭环的那一刻。
铁门外,脚步声渐近。
她缓缓睁眼,眸光如刃。
下一瞬,司礼监尖细的嗓音穿透牢狱——
“奉旨,苏氏逆案明日御前审问,押赴丹墀候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