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招聘奇才-《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崭新的办公室如同被注入灵魂的躯壳,瞬间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宽敞明亮的环境,专业化的分区,不仅极大改善了工作效率,更像一剂强心针,提振了整个团队的士气与归属感。原先在拥挤工作室里积压的烦躁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新家扎根、准备大干一场的昂扬斗志。

  然而,林见鹿深知,华丽的躯壳需要同样强大的灵魂来填充。办公空间的问题解决了,但团队扩张最核心的挑战——**招揽顶尖人才**——才刚刚进入攻坚阶段。陈默列出的那份长长的技术需求清单,如同悬在头顶的军令状,提醒着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技术中坚,“灵犀OS”的宏图伟业只能是空中楼阁。

  招聘工作全面铺开。赵昊负责的市场和运营岗位相对还好,凭借“灵犀”逐渐响亮的名头和华为投资的背书,加上他自身的人脉和忽悠能力,简历像雪片般飞来,筛选面试虽然忙碌,但进展还算顺利。

  真正的硬骨头,在技术这边。

  陈默带领孙航、李立等人,按照林见鹿的要求,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技术面试流程:线上笔试考察基础理论和算法,通过后进行多轮技术面试,由不同的核心技术人员从不同维度进行考察。简历筛掉一大批,笔试又刷掉一大批,能进入到技术面试环节的已然是凤毛麟角。而即便通过了技术面试,在谈到薪资待遇和职业前景时,很多有经验的工程师在面对“灵犀”这家尚未真正推出成熟产品、主要依靠“梦想”和“潜力”画饼的初创公司时,还是犹豫了,转而投向了那些开出更高薪水、更加稳定的成熟大厂。

  几天下来,技术组面试了十几个人,竟然一个合适的都没能招到!陈默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阴沉,孙航和李立也有些气馁。

  “要么是能力达不到要求,要么是眼界太高看不上咱们,要么就是冲着钱来的……”陈默在一次面试间隙,揉着太阳穴对林见鹿抱怨,声音里带着疲惫和挫败,“真正有想法、有潜力,又愿意跟我们一起冒险的,太难找了。”

  林见鹿看着陈默桌上那堆被标记为“待定”或“否决”的简历,眉头微蹙。他知道,常规的招聘渠道和标准,或许能招到合格的“螺丝钉”,但很难找到能独当一面、甚至引领技术方向的“将才”。而“灵犀”现在最缺的,就是后者。

  他必须亲自下场了。

  “把最近所有进入技术面试环节,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谈拢,或者你们觉得‘有点意思’但拿不准的简历,都拿给我。”林见鹿对陈默说道,“另外,暂停大规模的海投简历筛选。我们换个思路,主动出击,去**挖**!”

  “挖?”陈默愣了一下。

  “对,挖掘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尚未完全发光的金子。”林见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重点关注那些在技术论坛、开源社区里活跃,有独特见解和扎实项目经验,但可能因为学历、背景或者当前平台限制而未被充分重视的人。还有,留意那些在大型科技公司里,做着边缘项目、怀才不遇的潜力股。”

  策略的转变,立刻带来了转机。林见鹿凭借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悟性系统对技术脉络的深刻理解,从浩如烟海的简历和网络痕迹中,精准地筛选出了几个极具潜力的目标。而他亲自参与的面试,则更像是一场场高手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互相试探。

  **第一位奇才,名叫方擎,是在一个极其冷门的嵌入式系统优化论坛里被林见鹿“挖”出来的。**

  方擎的简历平平无奇,一所普通本科毕业,在一家中等规模的通信设备公司做了几年底层驱动开发。但在论坛里,他针对几个极端晦涩的性能优化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其思路之精妙、对硬件理解之深刻,让林见鹿都为之侧目。

  面试安排在晚上。方擎本人比简历上更加不起眼,个子不高,戴着厚厚的眼镜,话很少,甚至有些拘谨。陈默主导的技术面试环节,他回答得中规中矩,但当林见鹿突然抛出一个关于“在多核异构环境下,如何实现中断负载的动态均衡与优先级反转预防”的复合难题时,方擎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不再拘谨,拿起笔在白板上飞快地演算、画图,语速加快,逻辑清晰地阐述了一种基于硬件特性与软件调度相结合的全新思路,其中甚至涉及了一些连陈默都未曾深入接触过的芯片级微架构特性。

  “……所以,传统的软件调度会有瓶颈,必须从硬件中断控制器的配置入手,结合预测算法……”方擎讲得投入,完全沉浸在了技术的世界里。

  林见鹿和陈默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这是个真正的技术痴人,或许不擅言辞,但天赋和钻研精神极佳。

  面试结束前,林见鹿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独立负责优化‘灵犀OS’在下一代多核平台上的中断响应延迟,你有信心做到业界领先水平吗?”

  方擎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认真地点了点头:“能。给我资源和时间。”

  **第二位奇才,则有些戏剧性。她叫姜芸,是林见鹿从一家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离职候选人名单中发现的。**

  姜芸拥有光鲜的履历:顶尖大学计算机硕士,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直接进入那家互联网巨头,负责核心数据库的研发。但她提交离职申请的理由却很特别——“当前工作缺乏技术挑战性,个人对操作系统底层架构与分布式系统融合方向有浓厚兴趣。”

  这引起了林见鹿的注意。他亲自飞往上海与姜芸见面。

  与方擎的内敛不同,姜芸自信、犀利,甚至带着点攻击性。她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灵犀OS”早期架构设计中几个她认为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言语直接,逻辑严密。

  “你们的存储抽象层设计,看似简洁,但扩展性存疑。未来如果支持多种异构存储介质,现在的接口定义会成为瓶颈。”

  “还有,分布式协同的考虑似乎不足?未来移动设备与云端、与其他设备的联动是必然,底层通讯机制需要前瞻性设计。”

  她的问题个个切中要害,连陪同面试的陈默都有些招架不住。

  林见鹿没有反驳,而是饶有兴致地听着,偶尔在她停顿的间隙,提出一个更深层、更前瞻的问题,引导她思考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如何平衡性能、功耗与复杂性。

  这场面试,更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技术研讨。姜芸惊讶地发现,这个比她还要年轻几岁的创始人,技术视野和深度竟然如此惊人,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思路中的盲点,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当林见鹿最终向她描绘“灵犀OS”未来要构建的、打通端云、覆盖亿级设备的宏大技术蓝图时,姜芸心动了。她知道,在那家巨头里,她可能还需要按部就班很多年,才能接触到如此核心和有挑战性的领域。而在这里,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位,则是一位纯粹的“野路子”天才,陆小舟。**

  他甚至连本科学历都没有,高中毕业后就混迹于各种硬件论坛和二手电子市场,靠帮人维修手机、定制固件为生。但他对ARM架构的理解和底层驱动的 hacking 能力,在极客圈子里是传奇般的存在。林见鹿是费了不少周折,通过多层关系,才在一个嘈杂的电脑城里,找到了正在帮人刷机的陆小舟。

  面试地点就在陆小舟杂乱的工作台旁。他没有简历,也没有任何理论阐述。林见鹿直接带来了一块有着奇怪硬件bug的开发板。

  陆小舟拿起板子,看了看,闻了闻(?!),然后接上示波器和调试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神专注得吓人。他没有看任何文档,全凭经验和直觉,在密密麻麻的汇编和寄存器信息中快速定位问题,然后编写了一段极其精简、甚至有些“邪道”的补丁代码,完美解决了那个困扰了陈默团队好几天的诡异bug。

  “这板子的时钟源有点偏,官方驱动没考虑这种公差。”陆小舟轻描淡写地解释了一句,继续低头摆弄他的零件。

  林见鹿知道,这就是他要的、那种对硬件有着野兽般直觉的奇才。

  面对这三位风格迥异、但都身怀绝技的候选人,林见鹿开出的条件也极具针对性:高于行业平均的薪资 有吸引力的期权,以及最重要的——**极大的技术自主权和挑战顶尖难题的机会**。

  最终,方擎、姜芸、陆小舟,这三位后来分别成为“灵犀OS”在性能优化、系统架构和底层驱动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都被林见鹿的诚意、眼光和“灵犀”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所打动,相继加入了团队。

  当这三位“奇才”在新办公室里报到,并迅速投入到各自领域的研究中时,陈默看着明显被注入了强大活力的技术组,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林见鹿佩服得五体投地:“鹿哥,还是你眼光毒!”

  林见鹿看着办公室里新增的、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技术痴人、系统架构师和硬件黑客,心中了然。招揽奇才,仅仅是构建强大技术团队的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性格各异、才华横溢的个体有效整合,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形成合力,将是接下来更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潜龙的巢穴中,已经迎来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猛将”。技术护城河的挖掘,随着这些关键人才的加入,正式进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