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小型经济论坛上的理念交锋,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林见鹿和苏晚晴各自的心湖中激起了远比表面看来更为汹涌的波澜。论坛结束后好几天,李立和王浩还在津津乐道地复盘当时林见鹿与那位“苏处长”的精彩对决,言语间对林见鹿的崇拜又加深了几分,连周浩轩偶尔看林见鹿的眼神,都带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仿佛在重新评估这位室友的“能量级”。
林见鹿自己,则比以往更加沉默了些。他依旧规律地作息、学习、关注着他的资本布局,但偶尔在图书馆翻阅期刊,或是在深夜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时,苏晚晴那双清亮而充满智慧锋芒的眼睛,以及她那句“在高速行驶中更换引擎的魄力和能力”的反问,会不期然地浮现在脑海。
这不是男女之情的萦绕,而是一种遇到真正思想上的“对手”时,本能产生的兴奋与审慎。他意识到,苏晚晴并非只是系统中描述的“官场红颜”符号,她是一个有着独立且深刻思考能力的个体,她的观点基于扎实的调研和身处其位的全局视角,与自己凭借超前认知和系统悟性得出的结论,形成了有趣的互补与张力。
“棋逢对手……”林见鹿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这种感觉,倒是不坏。”
他并未主动去寻求再次接触。潜龙的首要任务是积蓄力量,而非急于展示所有鳞爪。他相信,若真有缘分与必要,自会再有交集。
巧合的是,苏晚晴那边,同样萦绕着类似的心绪。
回到省城办公室,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数据报表,那个名叫林见鹿的年轻学生的身影,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她的思绪。他那番“双油门”理论,那种在高速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的锐气,与她所接受的稳健、可控的政策制定思路颇有出入,却又偏偏……直指核心,让她无法轻易驳斥,甚至在某些深夜,会不自觉地沿着他的逻辑去推演可能性。
“既有仰望星空的格局,又有脚踏实地的逻辑……更难得的是那股舍我其谁的锐气。”苏晚晴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轻声自语,“这样一个年轻人,仅仅是个学生吗?”
她想起了之前合金股份的精准预言,想起了他放弃清北选择东大的“离经叛道”,再结合这次论坛上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一个愈发清晰且立体的形象在她心中形成。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幸运儿或学霸,其心志、眼光、格局,都远超同侪,甚至让她这个见惯了各路才俊的省长千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
她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李秘书的号码:“李秘书,之前让你留意东南大学微电子和无线电领域的动向,有什么进展吗?”
……
几天后的一个周六下午,秋阳明媚,空气里带着桂花的甜香。林见鹿难得没有泡在图书馆或工作室,而是被李立和王浩生拉硬拽,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颇有名气的咖啡馆,美其名曰“体验大学生活的精髓”——据说这里经常有文艺青年和漂亮学姐出没。
咖啡馆装修得颇有格调,原木桌椅,暖黄色灯光,空气中飘荡着蓝调音乐和咖啡豆的醇香。三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李立和王浩兴奋地打量着周围,林见鹿则要了杯美式,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财经杂志翻看起来。
就在他刚翻开杂志没多久,咖啡馆的门再次被推开,风铃叮当作响。一道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
苏晚晴。
她今天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开衫,搭配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长发随意披散,少了几分工作时的正式,多了几分生活化的柔美与随意。她似乎是独自一人,目光在店内扫视,寻找空位。
几乎是同一时间,她也看到了窗边那桌,看到了正抬起头,目光与她撞个正着的林见鹿。
四目相对,两人都有一瞬间的微怔。
随即,苏晚晴的唇角率先牵起一抹浅浅的、真实的笑容,不再是那种官方场合恰到好处的微笑。她主动走了过来。
“林见鹿同学,真巧。”她的声音比在论坛上时柔和许多。
李立和王浩看到苏晚晴,瞬间紧张得手足无措,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这可是在电视和报告会上才能见到的人物!
林见鹿放下杂志,从容起身,微笑道:“苏处长,是好巧。一个人?”
“嗯,忙里偷闲,出来透透气。”苏晚晴点点头,目光扫过明显有些拘谨的李立和王浩,“不打扰你们吧?”
“不打扰不打扰!”李立和王浩连忙摆手,几乎是异口同声。
林见鹿指了指对面的空位:“如果不介意,一起坐?”
“好啊。”苏晚晴从善如流,在林见鹿对面坐了下来,点了一杯卡布奇诺。
气氛一时间有些微妙的安静。李立和王浩恨不得把自己缩进椅子里,尽量减少存在感。
还是苏晚晴率先打破了沉默,她看着林见鹿,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探究:“论坛之后,我仔细思考了你关于‘双油门’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观点,很受启发,但也有些疑问想进一步探讨,不知是否冒昧?”
林见鹿做了个请的手势:“苏处长请讲,互相学习。”
“你强调利用市场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去定义新的技术标准和生态,想法很大胆。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比如在半导体或者工业软件领域,我们作为后发者,如何突破先行者已经建立的巨大生态和专利壁垒?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和战略问题。”苏晚晴的问题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
林见鹿端起咖啡杯,轻轻啜了一口,组织了一下语言:“这确实是个系统工程。我认为可以分几步走:第一,集中力量,在关键细分领域实现‘钉子’式的突破,不求全,但求尖,迫使对方无法忽视,从而获得谈判和融入生态的筹码。第二,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培育内循环,先让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的市场上跑起来,形成数据和经验的闭环,迭代优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敢于在某些新兴的、尚未被完全定义的领域,比如我当时提到的开源架构、或者某些特定的边缘计算场景,率先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尝试成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而非单纯的跟随者。”
他顿了顿,看着苏晚晴认真倾听的神情,继续道:“这需要魄力,也需要耐心。就像下棋,不能只盯着对方已经占据优势的腹地硬碰硬,也要善于在边角开辟新的战场,甚至自己创造一些‘劫材’。”
“开辟新战场……创造劫材……”苏晚晴若有所思地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总在别人设定的游戏规则里打转。”
“没错。”林见鹿点头,“有时候,跳出棋盘本身,才能看到更大的局。”
苏晚晴微微颔首,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你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你的‘高速发展’理论,如何包容那些可能被暂时落在后面的人?”
这个问题更偏向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同样尖锐。
林见鹿沉吟片刻,答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但这把钥匙需要精准使用。我认为,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配套强有力的二次分配和社会政策,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税收等工具调节过高收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能登上发展的快车,而不是被甩下。这就像是……既要让火车头有足够的动力拉动整个车厢,也要确保车厢之间的连接是牢固的,并且有能力不断将后面车厢的人拉到更前面的位置。”
他的比喻再次让苏晚晴眼前一亮。她发现和林见鹿交谈,总能收获一些跳出常规框架的、生动而深刻的见解。
两人就这样,从技术突破谈到产业政策,从经济效率谈到社会公平,话题不断深入,旁征博引,思维碰撞。李立和王浩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目瞪口呆,最后干脆化身成了纯粹的听众,仿佛在听一场高端的经济学术对话,虽然大半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好厉害!
咖啡馆里轻柔的音乐成了他们精彩对话的背景板。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他们专注而充满智慧的侧影。
苏晚晴发现,林见鹿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知识面广得惊人,对许多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了解,远超他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而林见鹿也确认,苏晚晴绝非尸位素餐之辈,她对政策的理解、对民生的关切、对复杂问题的权衡能力,都展现出了卓越的素养和深沉的担当。
这场偶遇引发的非正式交流,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上次论坛上的公开交锋。
不知不觉,一杯咖啡见底。苏晚晴看了一眼手表,略带歉意地说:“时间不早了,我还有个会议要准备。”
林见鹿也站起身:“和苏处长交流,受益匪浅。”
苏晚晴看着他,眼神清澈而真诚:“我也一样。林见鹿,你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中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力量。”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
“一定。”林见鹿微笑着点头。
苏晚晴离开后,李立和王浩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竞赛。
“我的天,老林,你跟这种级别的人物聊天,都不带喘气的吗?”王浩拍着胸口,一脸后怕。
李立则满眼小星星:“见鹿,你刚才说的那些,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感觉好厉害!苏处长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林见鹿笑了笑,没有解释。他重新坐下,看着窗外苏晚晴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澄明。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这次咖啡馆的偶遇与深谈,如同一次心灵的相互校准与确认。他们或许在具体路径上仍有分歧,但在胸怀与格局上,已然找到了共鸣。
潜龙与凤凰,虽路径不同,却已看到了彼此羽翼下的光芒。未来的星辰大海,似乎因为这次“棋逢对手”的相遇,而变得更加清晰与值得期待。
林见鹿自己,则比以往更加沉默了些。他依旧规律地作息、学习、关注着他的资本布局,但偶尔在图书馆翻阅期刊,或是在深夜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时,苏晚晴那双清亮而充满智慧锋芒的眼睛,以及她那句“在高速行驶中更换引擎的魄力和能力”的反问,会不期然地浮现在脑海。
这不是男女之情的萦绕,而是一种遇到真正思想上的“对手”时,本能产生的兴奋与审慎。他意识到,苏晚晴并非只是系统中描述的“官场红颜”符号,她是一个有着独立且深刻思考能力的个体,她的观点基于扎实的调研和身处其位的全局视角,与自己凭借超前认知和系统悟性得出的结论,形成了有趣的互补与张力。
“棋逢对手……”林见鹿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这种感觉,倒是不坏。”
他并未主动去寻求再次接触。潜龙的首要任务是积蓄力量,而非急于展示所有鳞爪。他相信,若真有缘分与必要,自会再有交集。
巧合的是,苏晚晴那边,同样萦绕着类似的心绪。
回到省城办公室,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数据报表,那个名叫林见鹿的年轻学生的身影,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她的思绪。他那番“双油门”理论,那种在高速发展中解决发展问题的锐气,与她所接受的稳健、可控的政策制定思路颇有出入,却又偏偏……直指核心,让她无法轻易驳斥,甚至在某些深夜,会不自觉地沿着他的逻辑去推演可能性。
“既有仰望星空的格局,又有脚踏实地的逻辑……更难得的是那股舍我其谁的锐气。”苏晚晴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轻声自语,“这样一个年轻人,仅仅是个学生吗?”
她想起了之前合金股份的精准预言,想起了他放弃清北选择东大的“离经叛道”,再结合这次论坛上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一个愈发清晰且立体的形象在她心中形成。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幸运儿或学霸,其心志、眼光、格局,都远超同侪,甚至让她这个见惯了各路才俊的省长千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性。
她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李秘书的号码:“李秘书,之前让你留意东南大学微电子和无线电领域的动向,有什么进展吗?”
……
几天后的一个周六下午,秋阳明媚,空气里带着桂花的甜香。林见鹿难得没有泡在图书馆或工作室,而是被李立和王浩生拉硬拽,来到了学校附近一家颇有名气的咖啡馆,美其名曰“体验大学生活的精髓”——据说这里经常有文艺青年和漂亮学姐出没。
咖啡馆装修得颇有格调,原木桌椅,暖黄色灯光,空气中飘荡着蓝调音乐和咖啡豆的醇香。三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李立和王浩兴奋地打量着周围,林见鹿则要了杯美式,随手拿起桌上的一本财经杂志翻看起来。
就在他刚翻开杂志没多久,咖啡馆的门再次被推开,风铃叮当作响。一道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
苏晚晴。
她今天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开衫,搭配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长发随意披散,少了几分工作时的正式,多了几分生活化的柔美与随意。她似乎是独自一人,目光在店内扫视,寻找空位。
几乎是同一时间,她也看到了窗边那桌,看到了正抬起头,目光与她撞个正着的林见鹿。
四目相对,两人都有一瞬间的微怔。
随即,苏晚晴的唇角率先牵起一抹浅浅的、真实的笑容,不再是那种官方场合恰到好处的微笑。她主动走了过来。
“林见鹿同学,真巧。”她的声音比在论坛上时柔和许多。
李立和王浩看到苏晚晴,瞬间紧张得手足无措,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这可是在电视和报告会上才能见到的人物!
林见鹿放下杂志,从容起身,微笑道:“苏处长,是好巧。一个人?”
“嗯,忙里偷闲,出来透透气。”苏晚晴点点头,目光扫过明显有些拘谨的李立和王浩,“不打扰你们吧?”
“不打扰不打扰!”李立和王浩连忙摆手,几乎是异口同声。
林见鹿指了指对面的空位:“如果不介意,一起坐?”
“好啊。”苏晚晴从善如流,在林见鹿对面坐了下来,点了一杯卡布奇诺。
气氛一时间有些微妙的安静。李立和王浩恨不得把自己缩进椅子里,尽量减少存在感。
还是苏晚晴率先打破了沉默,她看着林见鹿,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探究:“论坛之后,我仔细思考了你关于‘双油门’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观点,很受启发,但也有些疑问想进一步探讨,不知是否冒昧?”
林见鹿做了个请的手势:“苏处长请讲,互相学习。”
“你强调利用市场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去定义新的技术标准和生态,想法很大胆。但具体到操作层面,比如在半导体或者工业软件领域,我们作为后发者,如何突破先行者已经建立的巨大生态和专利壁垒?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和战略问题。”苏晚晴的问题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
林见鹿端起咖啡杯,轻轻啜了一口,组织了一下语言:“这确实是个系统工程。我认为可以分几步走:第一,集中力量,在关键细分领域实现‘钉子’式的突破,不求全,但求尖,迫使对方无法忽视,从而获得谈判和融入生态的筹码。第二,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培育内循环,先让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的市场上跑起来,形成数据和经验的闭环,迭代优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敢于在某些新兴的、尚未被完全定义的领域,比如我当时提到的开源架构、或者某些特定的边缘计算场景,率先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尝试成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而非单纯的跟随者。”
他顿了顿,看着苏晚晴认真倾听的神情,继续道:“这需要魄力,也需要耐心。就像下棋,不能只盯着对方已经占据优势的腹地硬碰硬,也要善于在边角开辟新的战场,甚至自己创造一些‘劫材’。”
“开辟新战场……创造劫材……”苏晚晴若有所思地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总在别人设定的游戏规则里打转。”
“没错。”林见鹿点头,“有时候,跳出棋盘本身,才能看到更大的局。”
苏晚晴微微颔首,随即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你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你的‘高速发展’理论,如何包容那些可能被暂时落在后面的人?”
这个问题更偏向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同样尖锐。
林见鹿沉吟片刻,答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但这把钥匙需要精准使用。我认为,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配套强有力的二次分配和社会政策,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税收等工具调节过高收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能登上发展的快车,而不是被甩下。这就像是……既要让火车头有足够的动力拉动整个车厢,也要确保车厢之间的连接是牢固的,并且有能力不断将后面车厢的人拉到更前面的位置。”
他的比喻再次让苏晚晴眼前一亮。她发现和林见鹿交谈,总能收获一些跳出常规框架的、生动而深刻的见解。
两人就这样,从技术突破谈到产业政策,从经济效率谈到社会公平,话题不断深入,旁征博引,思维碰撞。李立和王浩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目瞪口呆,最后干脆化身成了纯粹的听众,仿佛在听一场高端的经济学术对话,虽然大半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好厉害!
咖啡馆里轻柔的音乐成了他们精彩对话的背景板。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他们专注而充满智慧的侧影。
苏晚晴发现,林见鹿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知识面广得惊人,对许多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了解,远超他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而林见鹿也确认,苏晚晴绝非尸位素餐之辈,她对政策的理解、对民生的关切、对复杂问题的权衡能力,都展现出了卓越的素养和深沉的担当。
这场偶遇引发的非正式交流,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上次论坛上的公开交锋。
不知不觉,一杯咖啡见底。苏晚晴看了一眼手表,略带歉意地说:“时间不早了,我还有个会议要准备。”
林见鹿也站起身:“和苏处长交流,受益匪浅。”
苏晚晴看着他,眼神清澈而真诚:“我也一样。林见鹿,你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中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力量。”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交流。”
“一定。”林见鹿微笑着点头。
苏晚晴离开后,李立和王浩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竞赛。
“我的天,老林,你跟这种级别的人物聊天,都不带喘气的吗?”王浩拍着胸口,一脸后怕。
李立则满眼小星星:“见鹿,你刚才说的那些,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感觉好厉害!苏处长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林见鹿笑了笑,没有解释。他重新坐下,看着窗外苏晚晴离去的背影,心中一片澄明。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这次咖啡馆的偶遇与深谈,如同一次心灵的相互校准与确认。他们或许在具体路径上仍有分歧,但在胸怀与格局上,已然找到了共鸣。
潜龙与凤凰,虽路径不同,却已看到了彼此羽翼下的光芒。未来的星辰大海,似乎因为这次“棋逢对手”的相遇,而变得更加清晰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