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股份引发的金融小地震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见鹿工作室”的名声在特定圈层内悄然流传,但林见鹿的生活重心,却不可避免地回归到了高三学子最后的冲刺轨道上。六月的高考,是横亘在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面前最重要的人生关卡,即便对于重生归来的林见鹿,这也是一道需要认真对待,并借此平台实现更顺畅起跳的阶梯。
教室里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试卷油墨和一种无声的紧张。林见鹿依旧保持着他的沉稳节奏,白天在学校高效地查漏补缺,晚上回到工作室则继续着他的资本布局与未来规划。江西铜业的股价在稳步推进,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不疾不徐,目标明确。
高考那两天,天气晴好。林见鹿走入考场,心态平和得像一潭深水。那些在无数学生眼中艰涩的题目,于他而言,不过是需要按步骤解答的程式。超越时代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甚至在理科综合和语文作文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深度与视野。笔尖划过试卷,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他迈向新起点的脚步声。
等待放榜的日子,工作室里的赵昊明显比林见鹿这个正主还要焦躁。
“老林,你估分多少?我感觉我这次悬了!”赵昊抓着头皮,唉声叹气。
陈默则一如既往地安静,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只是偶尔看向林见鹿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好奇。他这个技术伙伴,同样对林见鹿在考场上的表现抱有极大的期待。
林见鹿只是笑笑,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他心中有数,清北可期,但这并非他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优的选择。
放榜日,省教育考试院的官网几乎被蜂拥而至的访问量挤瘫。当成绩最终刷新出来那一刻——
林见鹿,总分738分,理科全省第一名。
省状元!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市、全省。
一中校园瞬间沸腾!横幅拉了起来,喜报贴满了公告栏。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被打爆,记者、名校招生办的电话络绎不绝。
林见鹿的家更是被闻讯而来的媒体、邻居、亲戚围得水泄不通。父母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激动得手足无措。他们知道儿子成绩好,却从未敢奢望过“省状元”这份巨大的荣耀。
清华、北大的招生组老师几乎是在成绩确认后的第一时间,就带着最优厚的条件亲自登门拜访。
清华的老师语气热切:“林见鹿同学,我们经管学院、计算机系,所有专业随你挑!全额奖学金,本硕博连读,还有海外交流的最佳资源!”
北大的老师不甘示弱:“来我们元培学院!给你最自由的学术氛围,最顶尖的导师资源,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家里,父母看着这两所国内最顶尖学府的橄榄枝,激动得几乎要替儿子答应下来。这是多少寒窗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见鹿,却异常冷静。
在送走两所名校的老师,安抚好激动不已的父母后,他迎来了专程赶来的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脸上带着欣慰的红光,但眼神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见鹿,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骄傲!清华北大都来了,你……怎么考虑?老师建议是清华的经管或者计算机,前景广阔,符合你的特长。”
林见鹿给李老师倒了杯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老师,谢谢您。清华北大都很好,但……我可能不会选择它们。”
“什么?”李老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不选清北?那你去哪儿?”
“我初步意向是东南大学。”林见鹿清晰地说道。
“东南大学?!”李老师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见鹿,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是南京的学校!虽然也是985,但怎么能跟清华北大比?你这是……糊涂啊!”
父母的脸色也变了,母亲急忙拉住林见鹿的手:“小鹿,你可别乱说!清华北大多好啊,说出去爸妈脸上都有光!东南大学……这……”
父亲虽然没说话,但紧皱的眉头也显示了他的不赞同。
林见鹿理解他们的反应。在2004年,清北的光环是无可争议的,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最高标准。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
但他有必须如此的理由。
“爸,妈,李老师,我不是冲动。”林见鹿目光扫过他们,眼神沉稳而有力,“我选择东南大学,是基于我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他顿了顿,开始阐述他深思熟虑的理由,这些理由,他无法提及重生和系统,只能从现实和趋势角度分析:
“第一,专业契合度。我看重的是东南大学享誉全国的无线电工程系(注:后发展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电子专业。李老师,您知道我的‘工作室’是做什么的。我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电子技术的时代,是集成电路的时代!国家需要这个,未来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这个!在这方面,东南大学拥有国内顶尖的底蕴和资源,其专业的务实性和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某些领域甚至不逊于清北。”
他的话让李老师和父母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个高中生,思考的竟然不是学校的名气,而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和未来产业。
“第二,地域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正在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在那里读书,意味着更贴近产业前沿,拥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能更快地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这比一个单纯的、位于北方的学术光环,对我而言更具实际价值。”
“第三,”林见鹿的声音放缓,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人生的道路很长,并非只有清北这一座独木桥。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未来规划的舞台,比选择一个仅仅听起来光鲜的平台,更重要。”
房间里一片寂静。李老师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林见鹿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根本不像一个一时头脑发热的学生,反而像是一个经过周密调研的商业决策者。父母面面相觑,儿子的话他们不全懂,但那份不容置疑的自信和沉稳,让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说。
“可是……省状元不去清北,这……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学校、市里、甚至省里……”李老师忧心忡忡。
“我知道。”林见鹿点点头,“但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关注和讨论。”
最终,尽管充满了不解和担忧,但在林见鹿前所未有的坚持下,父母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的决定。李老师叹息着离开,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心志之坚,眼界之远,已非他所能及。
几天后,当林见鹿正式向招生部门确认将志愿填报为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时,果然如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远比合金股份预言成真时更剧烈的舆论海啸!
全省哗然!
“省状元放弃清北,选择东大?”
“疯了!绝对是疯了!”
“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这孩子是不是炒股炒傻了?”
“东南大学捡到宝了!但也压力山大啊!”
媒体闻风而动,各种解读、猜测、质疑甚嚣尘上。林见鹿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次,不再仅仅是金融圈,而是整个社会层面。
在一篇充满争议的报道中,记者引用了林见鹿对家人解释时说的一段话:“……我选择的不是一座象牙塔的顶端,而是一个离未来战场更近的起飞坪。我相信,在那里,我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为真正想要抵达的星辰大海做准备。”
这段话,在无数人看来是狂妄,是年少无知。但在某些有心人眼中,却品出了不同的意味。
那个远在省城,刚刚结束一场会议的青年干部苏晚晴,在内部参考资料上看到这则消息和相关评论时,清冷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极淡的欣赏。放弃浮名,选择实利,着眼产业,心系未来……这个林见鹿,果然没让她失望,甚至比她预想的更有魄力和格局。
而在那间可以俯瞰江景的办公室里,秦雪看着报纸上林见鹿那张平静而坚定的照片,修长的手指轻轻点着桌面。
“东南大学……无线电……”她低声自语,随即对助理吩咐,“留意一下东南大学微电子领域近期的研究动向和合作项目。”
她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每一步,似乎都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目的性。这让她更加好奇,他选择的这条看似“迂回”的道路,最终会通向何方。
面对外界的狂风暴雨,林见鹿依旧平静。他谢绝了所有采访,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看着江西铜业的股价终于开始了加速上涨,突破了6元关口。
浮名如云烟,唯有脚下的路和远方目标,真实不虚。
潜龙,在完成了学业上的华丽转身后,即将离开熟悉的浅滩,游向更广阔,也更深不可测的江海。他的抉择,已下。征程,才刚刚开始。
教室里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变小,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试卷油墨和一种无声的紧张。林见鹿依旧保持着他的沉稳节奏,白天在学校高效地查漏补缺,晚上回到工作室则继续着他的资本布局与未来规划。江西铜业的股价在稳步推进,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不疾不徐,目标明确。
高考那两天,天气晴好。林见鹿走入考场,心态平和得像一潭深水。那些在无数学生眼中艰涩的题目,于他而言,不过是需要按步骤解答的程式。超越时代的知识结构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甚至在理科综合和语文作文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深度与视野。笔尖划过试卷,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他迈向新起点的脚步声。
等待放榜的日子,工作室里的赵昊明显比林见鹿这个正主还要焦躁。
“老林,你估分多少?我感觉我这次悬了!”赵昊抓着头皮,唉声叹气。
陈默则一如既往地安静,对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只是偶尔看向林见鹿的目光中,带着一丝好奇。他这个技术伙伴,同样对林见鹿在考场上的表现抱有极大的期待。
林见鹿只是笑笑,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他心中有数,清北可期,但这并非他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优的选择。
放榜日,省教育考试院的官网几乎被蜂拥而至的访问量挤瘫。当成绩最终刷新出来那一刻——
林见鹿,总分738分,理科全省第一名。
省状元!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市、全省。
一中校园瞬间沸腾!横幅拉了起来,喜报贴满了公告栏。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李老师的电话被打爆,记者、名校招生办的电话络绎不绝。
林见鹿的家更是被闻讯而来的媒体、邻居、亲戚围得水泄不通。父母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激动得手足无措。他们知道儿子成绩好,却从未敢奢望过“省状元”这份巨大的荣耀。
清华、北大的招生组老师几乎是在成绩确认后的第一时间,就带着最优厚的条件亲自登门拜访。
清华的老师语气热切:“林见鹿同学,我们经管学院、计算机系,所有专业随你挑!全额奖学金,本硕博连读,还有海外交流的最佳资源!”
北大的老师不甘示弱:“来我们元培学院!给你最自由的学术氛围,最顶尖的导师资源,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家里,父母看着这两所国内最顶尖学府的橄榄枝,激动得几乎要替儿子答应下来。这是多少寒窗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见鹿,却异常冷静。
在送走两所名校的老师,安抚好激动不已的父母后,他迎来了专程赶来的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脸上带着欣慰的红光,但眼神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见鹿,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骄傲!清华北大都来了,你……怎么考虑?老师建议是清华的经管或者计算机,前景广阔,符合你的特长。”
林见鹿给李老师倒了杯水,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李老师,谢谢您。清华北大都很好,但……我可能不会选择它们。”
“什么?”李老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不选清北?那你去哪儿?”
“我初步意向是东南大学。”林见鹿清晰地说道。
“东南大学?!”李老师的声音猛地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见鹿,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是南京的学校!虽然也是985,但怎么能跟清华北大比?你这是……糊涂啊!”
父母的脸色也变了,母亲急忙拉住林见鹿的手:“小鹿,你可别乱说!清华北大多好啊,说出去爸妈脸上都有光!东南大学……这……”
父亲虽然没说话,但紧皱的眉头也显示了他的不赞同。
林见鹿理解他们的反应。在2004年,清北的光环是无可争议的,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最高标准。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在任何人看来都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
但他有必须如此的理由。
“爸,妈,李老师,我不是冲动。”林见鹿目光扫过他们,眼神沉稳而有力,“我选择东南大学,是基于我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他顿了顿,开始阐述他深思熟虑的理由,这些理由,他无法提及重生和系统,只能从现实和趋势角度分析:
“第一,专业契合度。我看重的是东南大学享誉全国的无线电工程系(注:后发展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微电子专业。李老师,您知道我的‘工作室’是做什么的。我认为,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电子技术的时代,是集成电路的时代!国家需要这个,未来的产业升级也需要这个!在这方面,东南大学拥有国内顶尖的底蕴和资源,其专业的务实性和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某些领域甚至不逊于清北。”
他的话让李老师和父母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个高中生,思考的竟然不是学校的名气,而是具体的专业方向和未来产业。
“第二,地域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苏州、无锡一带,正在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在那里读书,意味着更贴近产业前沿,拥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能更快地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这比一个单纯的、位于北方的学术光环,对我而言更具实际价值。”
“第三,”林见鹿的声音放缓,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笃定,“人生的道路很长,并非只有清北这一座独木桥。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未来规划的舞台,比选择一个仅仅听起来光鲜的平台,更重要。”
房间里一片寂静。李老师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林见鹿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根本不像一个一时头脑发热的学生,反而像是一个经过周密调研的商业决策者。父母面面相觑,儿子的话他们不全懂,但那份不容置疑的自信和沉稳,让他们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说。
“可是……省状元不去清北,这……这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学校、市里、甚至省里……”李老师忧心忡忡。
“我知道。”林见鹿点点头,“但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关注和讨论。”
最终,尽管充满了不解和担忧,但在林见鹿前所未有的坚持下,父母还是选择了尊重儿子的决定。李老师叹息着离开,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心志之坚,眼界之远,已非他所能及。
几天后,当林见鹿正式向招生部门确认将志愿填报为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时,果然如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远比合金股份预言成真时更剧烈的舆论海啸!
全省哗然!
“省状元放弃清北,选择东大?”
“疯了!绝对是疯了!”
“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这孩子是不是炒股炒傻了?”
“东南大学捡到宝了!但也压力山大啊!”
媒体闻风而动,各种解读、猜测、质疑甚嚣尘上。林见鹿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次,不再仅仅是金融圈,而是整个社会层面。
在一篇充满争议的报道中,记者引用了林见鹿对家人解释时说的一段话:“……我选择的不是一座象牙塔的顶端,而是一个离未来战场更近的起飞坪。我相信,在那里,我能更好地积蓄力量,为真正想要抵达的星辰大海做准备。”
这段话,在无数人看来是狂妄,是年少无知。但在某些有心人眼中,却品出了不同的意味。
那个远在省城,刚刚结束一场会议的青年干部苏晚晴,在内部参考资料上看到这则消息和相关评论时,清冷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极淡的欣赏。放弃浮名,选择实利,着眼产业,心系未来……这个林见鹿,果然没让她失望,甚至比她预想的更有魄力和格局。
而在那间可以俯瞰江景的办公室里,秦雪看着报纸上林见鹿那张平静而坚定的照片,修长的手指轻轻点着桌面。
“东南大学……无线电……”她低声自语,随即对助理吩咐,“留意一下东南大学微电子领域近期的研究动向和合作项目。”
她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每一步,似乎都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目的性。这让她更加好奇,他选择的这条看似“迂回”的道路,最终会通向何方。
面对外界的狂风暴雨,林见鹿依旧平静。他谢绝了所有采访,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看着江西铜业的股价终于开始了加速上涨,突破了6元关口。
浮名如云烟,唯有脚下的路和远方目标,真实不虚。
潜龙,在完成了学业上的华丽转身后,即将离开熟悉的浅滩,游向更广阔,也更深不可测的江海。他的抉择,已下。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