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落子宁州-《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苏晚晴的任命在些许杂音中,最终还是顺利下达了。她将出任宁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消息公布,在熟悉她的小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敬佩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暗中等着看笑话的,亦不乏其人。

  林见鹿没有再多说什么,行动是最好的支持。在苏晚晴正式赴任前,他亲自带领一个由战略投资、供应链、技术研究院核心成员组成的精干团队,先行一步,秘密抵达了宁州。

  宁州给林见鹿的第一印象,是复杂而真实的。与上海、深圳那种光鲜亮丽的科技感截然不同,这里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旧工业时代钢铁与煤炭的气息。宽阔但略显陈旧的道路,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厂区和职工宿舍楼,城市中心区还能看到一些活力,但一些老工业区则显得沉寂,甚至有些破败。

  然而,在林见鹿眼中,这片土地却蕴含着别样的生机。他看到了完善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看到了虽然老化但基础扎实的工业配套(尤其是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看到了大量经验丰富、纪律性强的产业工人;更看到了当地政府迫切的转型渴望和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

  几天密集的考察下来,团队在入驻酒店的会议室里连夜开会。

  供应链负责人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位:“宁州的工业基础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尤其是北部的经开区,几家为国内重卡配套的齿轮厂和铸造厂,技术底子不错,如果能升级改造,完全可以承接我们G9的部分底盘结构件和电机壳体的生产。”

  投资总监则分析着数据:“这里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优势明显,政府给出的税收减免和落地补贴政策极具诚意。如果在这里布局,能显着降低我们的综合制造成本。”

  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补充道:“我们初步调研了本地的一所理工类大学和几家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错,可以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定向培养我们需要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所有信息汇总,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宁州,具备成为见鹿科技一个重要制造基地和生态试验田的潜力。

  林见鹿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看向窗外宁州的夜色,远处还有老钢厂未熄的灯火,与近处新兴商业区的霓虹交织在一起,仿佛象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不仅仅是一个零部件工厂。”林见鹿转过身,目光扫过团队,“我们要在这里,投建一座**集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电池包组装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项目代号——‘**麒麟**’!”

  “超级工厂?!”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呼。这手笔太大了!

  “对,超级工厂!”林见鹿语气坚定,“这不仅是为了支持晚晴,更是我们自身生态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一个更靠近市场、成本更优、供应链更短的制造中心来保障G9及其后续车型的产能,并辐射中西部和北方市场。宁州,是不二之选!”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而且,‘麒麟’工厂将是我们最先进的‘灯塔工厂’,全面应用工业互联网、AI质检、机器人自动化,并将其接入‘昆仑’平台进行优化。我们要把宁州工厂,打造成智能制造的标杆,让它成为吸引其他高端制造企业落户的磁石,真正带动宁州的产业升级!”

  战略既定,后续的推进快得惊人。一方面是因为见鹿科技高效的执行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苏晚晴到任后,展现出的雷厉风行和卓越的协调能力。

  苏晚晴正式上任宁州市代市长后,没有搞任何形式主义的迎来送往,而是直接扎进了基层调研。她跑遍了宁州所有的区县和主要工业园区,与企业家、工人、农户、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迅速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当林见鹿团队与宁州市政府就“麒麟”超级工厂项目开始正式谈判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位对宁州优劣势了如指掌、且极具魄力的决策者。

  谈判桌上,苏晚晴穿着合体的职业套装,神色从容冷静,言语清晰有力。她不仅完全理解见鹿科技的技术需求和战略意图,更能精准地把控宁州的底线和可提供的支持。

  “土地平整和七通一平,市政府保证在三个月内完成。”苏晚晴指着规划图,语气不容置疑,“针对贵公司提出的高端人才引进需求,我们已经制定了专门的‘麒麟人才计划’,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至于产业配套,市里会成立专班,协助你们对接本地有潜力的供应商,并提供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

  她看着林见鹿,眼神坦诚而富有远见:“林总,宁州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我们要的是通过见鹿科技的龙头效应,重塑整个宁州的工业基因。所以,在政策上我们会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见鹿科技能将研发、结算等核心环节更多地在宁州扎根,真正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林见鹿欣赏地看着苏晚晴,此时的她,与在北京部委时那个略带理想主义的官员已然不同,更像是一位精明干练、脚踏实地的城市掌舵人。他郑重回应:“苏市长请放心,‘麒麟’工厂将是见鹿科技战略版图上的重要一环,我们会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带过来,并积极扶持本地供应链,目标是打造一个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

  谈判在高效务实的气氛中迅速推进。仅仅一个多月后,见鹿科技与宁州市政府关于“麒麟”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的投资合作协议,便在宁州正式签署。

  签约仪式搞得颇为隆重,省里也派了领导出席。协议金额高达数百亿人民币,规划年产能五十万辆,是宁州历史上引进的最大单体工业投资项目!

  消息一出,全省震动,全国瞩目!

  之前那些关于苏晚晴“镀金”、“好高骛远”的流言蜚语,在如此重磅的实绩面前,瞬间烟消云散。宁州的干部群众士气大振,仿佛看到了城市重新崛起的希望。本地股市上,几家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应声涨停。

  “麒麟”工厂的落户,如同给正在艰难转型的宁州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苏晚晴的执政生涯,打下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开局。

  签约仪式结束后,林见鹿和苏晚晴并肩站在即将成为“麒麟”工厂工地的广阔土地上。冬日的寒风凛冽,但两人心中都充满了火热的激情。

  “谢谢。”苏晚晴望着眼前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轻声说道。

  “互利共赢。”林见鹿笑了笑,“说起来,是我该谢谢你,给了见鹿科技一个这么好的扎根机会。”

  两人相视一笑,许多话语尽在不言中。他们再次并肩站在了一起,这一次,是在中国广袤腹地的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城市,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理想的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接下来,恐怕要忙得脚不沾地了。”苏晚晴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发丝,语气带着期待,也有一丝凝重,“拆迁、征地、配套建设……千头万绪,而且肯定会触动不少原有的利益格局。”

  “需要见鹿科技做什么,随时开口。”林见鹿承诺道,“我们的先遣团队会常驻这里,配合市里的工作。”

  然而,就在“麒麟”工厂项目轰轰烈烈地启动,大型机械开始进场平整土地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潜藏的暗礁,骤然浮现。

  沈渊从上海打来紧急电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困惑和警惕:

  “林总,我们监测到,就在‘麒麟’工厂签约消息公布后,境外几个主要的供应链信息平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些关于宁州本地几家潜在供应商的‘负面技术评估报告’。报告内容看似专业,但细究起来漏洞百出,核心是指控这些企业在**生产一致性、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不符合高端制造的要求。”

  “更蹊跷的是,”沈渊补充道,“几乎在同一时间,我们收到了一些匿名‘提醒’,建议我们慎重考虑与这几家宁州企业的合作,暗示他们‘背景复杂’,可能会影响‘麒麟’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林见鹿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对手的反应,比他预想的更快,也更阴险。他们知道无法阻止“麒麟”工厂的落地,便开始从更细微的环节下手——**精准打击本地供应链,离间见鹿与宁州本土企业的关系,从内部瓦解生态构建的基础!**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