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安全调查组的到来,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涛汹涌的舆论深潭,激起了更大的浪花。外界猜测纷纭,有人认为这是见鹿科技末日降临的预兆,也有人觉得这是官方介入、拨乱反正的开始。
见鹿科技总部,那间最大的会议室被临时征用。气氛庄重而凝滞,空气仿佛都沉重得能拧出水来。调查组组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姓郑,据说是国内汽车安全领域的泰山北斗,以铁面无私和技术严谨着称。他带来的团队成员也个个精干,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和权威。
林见鹿带着沈渊、周薇以及核心的技术、法务负责人,坐在会议桌的另一侧。他没有丝毫怠慢,姿态放得很低,但脊梁挺得笔直。
“郑组长,各位领导,欢迎莅临见鹿科技指导工作。”林见鹿开场白简洁而诚恳,“对于G9测试车发生的不幸事故,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两位优秀工程师的罹难,是我们公司巨大的损失。在此,我代表见鹿科技全体员工,再次向逝者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向其家属和社会公众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他站起身,对着调查组和旁边记录的摄像机,深深鞠了一躬。动作缓慢而沉重,充满了真诚的悔憾。
郑组长面色严肃,微微颔首,算是接受了这份歉意,但语气依旧公事公办:“林总,客套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这次来,目的只有一个:查明事故真相。请你们无条件配合我们的一切调查要求。”
“这是自然。”林见鹿坐下,示意沈渊,“沈渊,我们中央研究院的负责人,将由他全程配合各位的技术调查工作。我代表公司在此承诺,调查组有权接触与事故相关的任何数据、资料、设备和人员,我们绝无任何隐瞒。”
沈渊推了推眼镜,将一台经过加密处理的便携式服务器连接到会议室的投影仪上。“郑组长,这是我们涉事G9测试车从出厂到事故发生时,所有的后台数据日志,包括车辆状态、传感器数据、自动驾驶系统决策逻辑、执行器反馈以及……事故前最后一段时间完整、未经任何删改的数据流。”
巨大的光幕上开始滚动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各种曲线、参数、代码令人眼花缭乱。调查组的几位技术专家立刻凑上前,眼神专注地开始分析。
郑组长没有去看那些复杂的数据,而是盯着林见鹿:“林总,外界最关心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次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你们内部初步的判断是什么?”
林见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沈渊:“老沈,你把我们分析的结果,向郑组长和各位领导做个详细汇报。记住,有一说一,不夸大,不回避。”
“是。”沈渊深吸一口气,走到光幕前。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事故重现的三维动画模拟,并结合数据流进行同步解说。
“各位领导,请看。这是基于行车记录仪、高精地图以及车辆后台数据还原的事故全过程。”动画开始播放,画面逼真而残酷。
“时间戳 T-1.5秒,我方车辆G9在中间车道以98公里/小时的速度正常巡航,自动驾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但驾驶员双手虚握方向盘,处于监控状态。”
“T-1.2秒,对向车道货车开始异常跨越隔离栏。几乎在同一时刻,我方车辆前置激光雷达和融合感知系统捕捉到这一极端风险,风险等级瞬间判定为最高级(Collision Iinent)。”
“T-1.1秒,系统触发最高级别声光警报,同时,**基于预设的紧急避撞算法,系统开始执行向左的紧急转向指令**,试图规避驾驶室侧的正面撞击。请注意看这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的数据变化。”
光幕上,代表方向盘转角的数据曲线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向左的脉冲。
“然而,”沈渊语气沉重下来,“对方货车失控跨越的速度远超预期,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窗口不足1秒。在转向动作刚刚开始、尚未产生显着位移时,T-0秒,撞击发生。”
动画演示到撞击瞬间,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仪器运转的微弱声音和一些人沉重的呼吸声。那毁灭性的一幕再次以数据的形式重现,带给人的震撼丝毫不减。
“从数据层面,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明确结论。”沈渊总结道,语气恢复了技术人员的冷静,“第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对方货车严重违规(超载、疲劳驾驶、失控跨栏),负全部责任。第二,我方自动驾驶系统在极限情况下,做出了符合设计预期的、正确的应急处理,即识别风险、发出警报并尝试规避。它没有失灵,更没有导致或加剧事故。”
调查组的一位年轻专家忍不住提问:“但是沈院长,公众质疑的是,为什么系统没能成功规避?是不是说明你们的算法仍有缺陷?”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代表了外界的主流质疑。
沈渊没有回避,他调出了另一组数据——人类驾驶员平均反应时间的统计数据。
“根据研究,人类驾驶员在面对此类突发状况时,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平均反应时间约为1.5秒到2秒。而我们的系统,从感知到执行,只用了约0.3秒。”沈渊指着数据对比图,“事实上,系统已经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0.3秒,做出了规避动作。但对方货车从出现到撞击,总时间不足1.5秒。这是一个超出任何生物或智能系统物理极限的‘死局’。”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这不是算法的缺陷,这是……物理规律的残酷。就像一个人站在铁轨上,面对一辆百米外失控冲来的火车,无论他反应多快,都很难逃脱。”
这个比喻形象而残酷,让提问的专家沉默了下去。
郑组长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良久,他开口问道:“除了这些,数据上还有没有其他……不同寻常的地方?”
来了!林见鹿和沈渊心中同时一凛。
沈渊与林见鹿交换了一个眼神,得到后者微微颔首后,他操作电脑,将那个“异常加速信号”的数据片段高亮显示出来。
“郑组长,各位领导,我们在深度数据分析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异常信号。”沈渊将那个信号的放大图投射出来,“它在撞击前约0.4秒出现,持续时间仅50毫秒,幅度很小,从工程角度看,通常会被当作随机噪声过滤掉。而且,它发生在系统启动规避之前,从时间逻辑上,并未影响最终的撞击结果。”
调查组的技术专家们立刻围拢过来,仔细审视着那段诡异的数据曲线。
“这个信号的特征码,我们从未在自家的任何软件版本或硬件测试中见过。”沈渊补充道,语气凝重,“它……不属于我们的系统。”
一句话,让会议室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
不属于见鹿系统的信号?这意味着什么?
郑组长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锐利,他身体微微前倾:“你的意思是,可能存在……外部干扰?或者……入侵?”
“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沈渊谨慎地回答,“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信号太微弱,残留信息太少,追踪溯源极其困难。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郑组长沉吟片刻,没有再追问这个问题,而是转向其他技术细节。调查组的问询持续了整整一天,细致入微,甚至有些苛刻。但见鹿科技方面准备充分,数据翔实,应答流利,态度坦诚。
傍晚时分,初步问询告一段落。郑组长合上笔记本,看着林见鹿,严肃的脸上似乎缓和了一丝丝:“林总,你们提供的数据很完整,配合态度也很诚恳。技术层面的初步判断,与你们内部的分析基本一致。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次事故中,确实履行了它的职责。”
林见鹿心中稍稍一松,但知道这远未结束。
“但是,”郑组长话锋一转,“舆论汹汹,公众需要真相,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光是我们的技术结论还不够,需要更具公信力的方式。”
“郑组长的意思是?”林见鹿心领神会。
“召开新闻发布会。”郑组长一锤定音,“由我们调查组主导,你们见鹿科技配合,向社会公众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和关键数据,以正视听!”
***
两天后,一场备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厅举行。台下座无虚席,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早已严阵以待,线上直播的观看人数更是创下了科技类发布会的新高。
郑组长作为主发布人,首先通报了调查组初步的技术结论,措辞严谨,逻辑清晰,基本重复了之前在见鹿内部会议上的内容——对方货车全责,见鹿自动驾驶系统应急处理符合规范。
但台下记者们显然不满足于此,提问环节一开始,火药味就弥漫开来。
“郑组长,您如何保证见鹿科技提供的数据是真实、未经篡改的?”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记者率先发难,问题尖锐。
郑组长面色不变:“调查组独立调取了事故路段交警的监控数据、第三方机构对车辆残骸的鉴定数据,并与见鹿提供的数据进行了交叉验证,相互吻合。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过我们专业技术手段的核验。”
“即使系统试图规避,但最终没能避免伤亡,这是否意味着现有自动驾驶技术仍然不可靠?政府是否会因此收紧对自动驾驶的监管?”另一个记者追问。
郑组长回答:“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此次事故是一次极端情况下的考验,它暴露了在应对完全不可预知的第三方极端违规时,现有技术的物理极限。但这并不能否定自动驾驶技术在提升整体道路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发展,而非扼杀。我们将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审慎评估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这时,一个明显带着敌意的声音响起,来自一家以唱衰国内科技企业着称的媒体记者:“林总,有业内人士爆料,见鹿科技为了赶进度,测试流程存在严重瑕疵,甚至隐瞒了之前多次的小型事故,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您对此作何解释?”
这个问题极其恶毒,直接攻击见鹿科技的企业道德。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立刻反驳,他拿起话筒,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那个提问的记者身上。他的眼神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坦荡和坚定。
“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林见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沉稳,“首先,关于测试流程。”
他示意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见鹿科技极其严苛的测试场画面——碰撞实验室、恶劣路况模拟、海量的仿真测试记录……其严谨和规范程度,让在场许多见多识广的记者都暗自咋舌。
“见鹿科技的每一款产品,都经过远超国家标准的、最严苛的测试。我们尊重生命,敬畏技术,绝不会拿安全开玩笑。”林见鹿语气铿锵,“其次,关于隐瞒事故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他操作面前的电脑,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公开可查的数据库链接。“这是我们见鹿科技内部,‘自动驾驶测试数据透明平台’的入口。从S1到G9,所有在公开道路测试中发生的、无论大小的事故(包括轻微剐蹭)记录,以及处理结果,只要不涉及核心商业机密,都在这个平台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请问,何来‘隐瞒’一说?”
那个提问的记者顿时语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林见鹿没有穷追猛打,他话锋一转,回到了事故本身:“我知道,无论我们如何解释,两位工程师的生命都无法挽回。这是见鹿科技永远的痛。但是,我们不能让逝者蒙受不白之冤,也不能让真相被谣言淹没。”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让全场哗然的决定:“因此,经过公司决策层慎重考虑,并征得调查组同意及逝者家属的理解,我们决定——**向社会公众,完全公开事故车辆从启动到撞击发生前最后一刻的、脱敏后的完整后台数据日志!**”
“什么?!”
“公开完整数据?!”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举动!哪个企业不是把自己的核心数据捂得严严实实?
就连台上的郑组长,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了些许赞许的神色。
大屏幕上,开始滚动展示那庞大的数据流。虽然经过了脱敏处理(隐去了核心算法逻辑等商业机密),但车辆状态、传感器感知结果、系统决策时间戳、执行器动作……所有关键时间节点的数据一览无余!
任何有基本技术背景的人,都能从这些海量、真实、未经修饰的数据中,清晰地看到事发全过程:对方的违规是如何突然,系统的反应是如何迅速和正确,以及那最终的无力回天。
这一刻,任何狡辩、任何带节奏的谣言,在这些冰冷、客观、强大的数据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我们相信数据,相信技术,相信真相的力量。”林见鹿的声音回荡在发布厅,“我们敢于公开,因为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哀悼逝者,但我们绝不接受污名化!见鹿科技,将继续在智能出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安全的产品,告慰逝者,回报社会!”
掌声,先是零星响起,随后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发布厅!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记者,也被这种坦荡和自信所折服。
线上直播的弹幕更是瞬间反转:
“牛逼!直接公开数据!这底气!”
“黑子们脸疼吗?数据不会说谎!”
“虽然事故很惨痛,但见鹿这波操作,圈粉了!”
“这才是高科技企业该有的样子!用事实说话!”
舆论的风向,在这一刻,发生了惊天逆转!
新闻发布会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功。见鹿科技的股价应声强势反弹,甚至超过了事故前的水平!
回到公司,核心团队聚在林见鹿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兴奋。
“总算……暂时过去了。”周薇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公开数据这步棋,太险了,但也太妙了!”公关总监由衷赞叹,“现在舆论完全倒向我们了!”
林见鹿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喜悦,他站在窗前,望着楼下依旧聚集的、但态度已然不同的记者们。
“危机并没有解除。”他轻声说道,像是在提醒自己,也像是在提醒所有人,“数据公开,只是暂时堵住了悠悠众口。那个异常的加速信号,像一根刺,还扎在我们心里。”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对手这次没有用供应链打压,没有用商业间谍,而是用了更隐蔽、更恶毒的方式。他们试图从根子上,摧毁消费者对我们技术的信任。”
沈渊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林总,关于那个异常信号,我们联合了国内顶级的网络安全国家队和嵌入式系统专家,经过几天几夜的攻坚,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
“什么发现?”林见鹿心头一紧。
“我们通过一种全新的数据残留分析技术,勉强捕捉到了那个信号极其微弱的‘指纹’。”沈渊的语气带着难以置信,“其特征……与三年前,美国某次网络安全演习中,被曝光的一款名为‘**幽灵钥匙**’的军用级渗透测试工具,高度吻合!”
“幽灵钥匙?”周薇疑惑。
“一种传说中,可以绕过绝大多数防火墙和认证,在硬件底层植入短暂、微弱指令,极难被追踪的顶级黑客工具。”沈渊解释道,脸色无比凝重,“通常,只有国家级的力量才会拥有和使用……”
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国家级的力量?军用级黑客工具?
这意味着,他们的对手,可能不仅仅是商业领域的磐石集团,其背后站着的,可能是……更可怕的存在。
林见鹿的眼神变得无比冰冷,他缓缓走到白板前,在上面写下了“幽灵钥匙”四个字,然后在外面画了一个圈,又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看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竞争了。”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遇强则强的决绝,“也好,那就让我们看看,这‘幽灵’到底是谁,又能拿我们怎样!”
一场在数字阴影下的、更高维度、更凶险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序幕。
见鹿科技总部,那间最大的会议室被临时征用。气氛庄重而凝滞,空气仿佛都沉重得能拧出水来。调查组组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姓郑,据说是国内汽车安全领域的泰山北斗,以铁面无私和技术严谨着称。他带来的团队成员也个个精干,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和权威。
林见鹿带着沈渊、周薇以及核心的技术、法务负责人,坐在会议桌的另一侧。他没有丝毫怠慢,姿态放得很低,但脊梁挺得笔直。
“郑组长,各位领导,欢迎莅临见鹿科技指导工作。”林见鹿开场白简洁而诚恳,“对于G9测试车发生的不幸事故,我们深感痛心和自责。两位优秀工程师的罹难,是我们公司巨大的损失。在此,我代表见鹿科技全体员工,再次向逝者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向其家属和社会公众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他站起身,对着调查组和旁边记录的摄像机,深深鞠了一躬。动作缓慢而沉重,充满了真诚的悔憾。
郑组长面色严肃,微微颔首,算是接受了这份歉意,但语气依旧公事公办:“林总,客套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这次来,目的只有一个:查明事故真相。请你们无条件配合我们的一切调查要求。”
“这是自然。”林见鹿坐下,示意沈渊,“沈渊,我们中央研究院的负责人,将由他全程配合各位的技术调查工作。我代表公司在此承诺,调查组有权接触与事故相关的任何数据、资料、设备和人员,我们绝无任何隐瞒。”
沈渊推了推眼镜,将一台经过加密处理的便携式服务器连接到会议室的投影仪上。“郑组长,这是我们涉事G9测试车从出厂到事故发生时,所有的后台数据日志,包括车辆状态、传感器数据、自动驾驶系统决策逻辑、执行器反馈以及……事故前最后一段时间完整、未经任何删改的数据流。”
巨大的光幕上开始滚动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各种曲线、参数、代码令人眼花缭乱。调查组的几位技术专家立刻凑上前,眼神专注地开始分析。
郑组长没有去看那些复杂的数据,而是盯着林见鹿:“林总,外界最关心的是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次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你们内部初步的判断是什么?”
林见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沈渊:“老沈,你把我们分析的结果,向郑组长和各位领导做个详细汇报。记住,有一说一,不夸大,不回避。”
“是。”沈渊深吸一口气,走到光幕前。他操作电脑,调出了事故重现的三维动画模拟,并结合数据流进行同步解说。
“各位领导,请看。这是基于行车记录仪、高精地图以及车辆后台数据还原的事故全过程。”动画开始播放,画面逼真而残酷。
“时间戳 T-1.5秒,我方车辆G9在中间车道以98公里/小时的速度正常巡航,自动驾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但驾驶员双手虚握方向盘,处于监控状态。”
“T-1.2秒,对向车道货车开始异常跨越隔离栏。几乎在同一时刻,我方车辆前置激光雷达和融合感知系统捕捉到这一极端风险,风险等级瞬间判定为最高级(Collision Iinent)。”
“T-1.1秒,系统触发最高级别声光警报,同时,**基于预设的紧急避撞算法,系统开始执行向左的紧急转向指令**,试图规避驾驶室侧的正面撞击。请注意看这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的数据变化。”
光幕上,代表方向盘转角的数据曲线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向左的脉冲。
“然而,”沈渊语气沉重下来,“对方货车失控跨越的速度远超预期,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窗口不足1秒。在转向动作刚刚开始、尚未产生显着位移时,T-0秒,撞击发生。”
动画演示到撞击瞬间,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仪器运转的微弱声音和一些人沉重的呼吸声。那毁灭性的一幕再次以数据的形式重现,带给人的震撼丝毫不减。
“从数据层面,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明确结论。”沈渊总结道,语气恢复了技术人员的冷静,“第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对方货车严重违规(超载、疲劳驾驶、失控跨栏),负全部责任。第二,我方自动驾驶系统在极限情况下,做出了符合设计预期的、正确的应急处理,即识别风险、发出警报并尝试规避。它没有失灵,更没有导致或加剧事故。”
调查组的一位年轻专家忍不住提问:“但是沈院长,公众质疑的是,为什么系统没能成功规避?是不是说明你们的算法仍有缺陷?”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代表了外界的主流质疑。
沈渊没有回避,他调出了另一组数据——人类驾驶员平均反应时间的统计数据。
“根据研究,人类驾驶员在面对此类突发状况时,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平均反应时间约为1.5秒到2秒。而我们的系统,从感知到执行,只用了约0.3秒。”沈渊指着数据对比图,“事实上,系统已经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0.3秒,做出了规避动作。但对方货车从出现到撞击,总时间不足1.5秒。这是一个超出任何生物或智能系统物理极限的‘死局’。”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这不是算法的缺陷,这是……物理规律的残酷。就像一个人站在铁轨上,面对一辆百米外失控冲来的火车,无论他反应多快,都很难逃脱。”
这个比喻形象而残酷,让提问的专家沉默了下去。
郑组长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良久,他开口问道:“除了这些,数据上还有没有其他……不同寻常的地方?”
来了!林见鹿和沈渊心中同时一凛。
沈渊与林见鹿交换了一个眼神,得到后者微微颔首后,他操作电脑,将那个“异常加速信号”的数据片段高亮显示出来。
“郑组长,各位领导,我们在深度数据分析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异常信号。”沈渊将那个信号的放大图投射出来,“它在撞击前约0.4秒出现,持续时间仅50毫秒,幅度很小,从工程角度看,通常会被当作随机噪声过滤掉。而且,它发生在系统启动规避之前,从时间逻辑上,并未影响最终的撞击结果。”
调查组的技术专家们立刻围拢过来,仔细审视着那段诡异的数据曲线。
“这个信号的特征码,我们从未在自家的任何软件版本或硬件测试中见过。”沈渊补充道,语气凝重,“它……不属于我们的系统。”
一句话,让会议室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
不属于见鹿系统的信号?这意味着什么?
郑组长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锐利,他身体微微前倾:“你的意思是,可能存在……外部干扰?或者……入侵?”
“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沈渊谨慎地回答,“但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信号太微弱,残留信息太少,追踪溯源极其困难。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郑组长沉吟片刻,没有再追问这个问题,而是转向其他技术细节。调查组的问询持续了整整一天,细致入微,甚至有些苛刻。但见鹿科技方面准备充分,数据翔实,应答流利,态度坦诚。
傍晚时分,初步问询告一段落。郑组长合上笔记本,看着林见鹿,严肃的脸上似乎缓和了一丝丝:“林总,你们提供的数据很完整,配合态度也很诚恳。技术层面的初步判断,与你们内部的分析基本一致。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次事故中,确实履行了它的职责。”
林见鹿心中稍稍一松,但知道这远未结束。
“但是,”郑组长话锋一转,“舆论汹汹,公众需要真相,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光是我们的技术结论还不够,需要更具公信力的方式。”
“郑组长的意思是?”林见鹿心领神会。
“召开新闻发布会。”郑组长一锤定音,“由我们调查组主导,你们见鹿科技配合,向社会公众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和关键数据,以正视听!”
***
两天后,一场备受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厅举行。台下座无虚席,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早已严阵以待,线上直播的观看人数更是创下了科技类发布会的新高。
郑组长作为主发布人,首先通报了调查组初步的技术结论,措辞严谨,逻辑清晰,基本重复了之前在见鹿内部会议上的内容——对方货车全责,见鹿自动驾驶系统应急处理符合规范。
但台下记者们显然不满足于此,提问环节一开始,火药味就弥漫开来。
“郑组长,您如何保证见鹿科技提供的数据是真实、未经篡改的?”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记者率先发难,问题尖锐。
郑组长面色不变:“调查组独立调取了事故路段交警的监控数据、第三方机构对车辆残骸的鉴定数据,并与见鹿提供的数据进行了交叉验证,相互吻合。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经过我们专业技术手段的核验。”
“即使系统试图规避,但最终没能避免伤亡,这是否意味着现有自动驾驶技术仍然不可靠?政府是否会因此收紧对自动驾驶的监管?”另一个记者追问。
郑组长回答:“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此次事故是一次极端情况下的考验,它暴露了在应对完全不可预知的第三方极端违规时,现有技术的物理极限。但这并不能否定自动驾驶技术在提升整体道路安全方面的巨大潜力。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发展,而非扼杀。我们将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审慎评估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
这时,一个明显带着敌意的声音响起,来自一家以唱衰国内科技企业着称的媒体记者:“林总,有业内人士爆料,见鹿科技为了赶进度,测试流程存在严重瑕疵,甚至隐瞒了之前多次的小型事故,这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您对此作何解释?”
这个问题极其恶毒,直接攻击见鹿科技的企业道德。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立刻反驳,他拿起话筒,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那个提问的记者身上。他的眼神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坦荡和坚定。
“这位记者朋友的问题,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林见鹿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沉稳,“首先,关于测试流程。”
他示意工作人员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见鹿科技极其严苛的测试场画面——碰撞实验室、恶劣路况模拟、海量的仿真测试记录……其严谨和规范程度,让在场许多见多识广的记者都暗自咋舌。
“见鹿科技的每一款产品,都经过远超国家标准的、最严苛的测试。我们尊重生命,敬畏技术,绝不会拿安全开玩笑。”林见鹿语气铿锵,“其次,关于隐瞒事故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他操作面前的电脑,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公开可查的数据库链接。“这是我们见鹿科技内部,‘自动驾驶测试数据透明平台’的入口。从S1到G9,所有在公开道路测试中发生的、无论大小的事故(包括轻微剐蹭)记录,以及处理结果,只要不涉及核心商业机密,都在这个平台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请问,何来‘隐瞒’一说?”
那个提问的记者顿时语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林见鹿没有穷追猛打,他话锋一转,回到了事故本身:“我知道,无论我们如何解释,两位工程师的生命都无法挽回。这是见鹿科技永远的痛。但是,我们不能让逝者蒙受不白之冤,也不能让真相被谣言淹没。”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让全场哗然的决定:“因此,经过公司决策层慎重考虑,并征得调查组同意及逝者家属的理解,我们决定——**向社会公众,完全公开事故车辆从启动到撞击发生前最后一刻的、脱敏后的完整后台数据日志!**”
“什么?!”
“公开完整数据?!”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举动!哪个企业不是把自己的核心数据捂得严严实实?
就连台上的郑组长,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了些许赞许的神色。
大屏幕上,开始滚动展示那庞大的数据流。虽然经过了脱敏处理(隐去了核心算法逻辑等商业机密),但车辆状态、传感器感知结果、系统决策时间戳、执行器动作……所有关键时间节点的数据一览无余!
任何有基本技术背景的人,都能从这些海量、真实、未经修饰的数据中,清晰地看到事发全过程:对方的违规是如何突然,系统的反应是如何迅速和正确,以及那最终的无力回天。
这一刻,任何狡辩、任何带节奏的谣言,在这些冰冷、客观、强大的数据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我们相信数据,相信技术,相信真相的力量。”林见鹿的声音回荡在发布厅,“我们敢于公开,因为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哀悼逝者,但我们绝不接受污名化!见鹿科技,将继续在智能出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安全的产品,告慰逝者,回报社会!”
掌声,先是零星响起,随后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发布厅!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记者,也被这种坦荡和自信所折服。
线上直播的弹幕更是瞬间反转:
“牛逼!直接公开数据!这底气!”
“黑子们脸疼吗?数据不会说谎!”
“虽然事故很惨痛,但见鹿这波操作,圈粉了!”
“这才是高科技企业该有的样子!用事实说话!”
舆论的风向,在这一刻,发生了惊天逆转!
新闻发布会取得了超预期的成功。见鹿科技的股价应声强势反弹,甚至超过了事故前的水平!
回到公司,核心团队聚在林见鹿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兴奋。
“总算……暂时过去了。”周薇长长舒了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公开数据这步棋,太险了,但也太妙了!”公关总监由衷赞叹,“现在舆论完全倒向我们了!”
林见鹿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喜悦,他站在窗前,望着楼下依旧聚集的、但态度已然不同的记者们。
“危机并没有解除。”他轻声说道,像是在提醒自己,也像是在提醒所有人,“数据公开,只是暂时堵住了悠悠众口。那个异常的加速信号,像一根刺,还扎在我们心里。”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对手这次没有用供应链打压,没有用商业间谍,而是用了更隐蔽、更恶毒的方式。他们试图从根子上,摧毁消费者对我们技术的信任。”
沈渊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林总,关于那个异常信号,我们联合了国内顶级的网络安全国家队和嵌入式系统专家,经过几天几夜的攻坚,有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
“什么发现?”林见鹿心头一紧。
“我们通过一种全新的数据残留分析技术,勉强捕捉到了那个信号极其微弱的‘指纹’。”沈渊的语气带着难以置信,“其特征……与三年前,美国某次网络安全演习中,被曝光的一款名为‘**幽灵钥匙**’的军用级渗透测试工具,高度吻合!”
“幽灵钥匙?”周薇疑惑。
“一种传说中,可以绕过绝大多数防火墙和认证,在硬件底层植入短暂、微弱指令,极难被追踪的顶级黑客工具。”沈渊解释道,脸色无比凝重,“通常,只有国家级的力量才会拥有和使用……”
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国家级的力量?军用级黑客工具?
这意味着,他们的对手,可能不仅仅是商业领域的磐石集团,其背后站着的,可能是……更可怕的存在。
林见鹿的眼神变得无比冰冷,他缓缓走到白板前,在上面写下了“幽灵钥匙”四个字,然后在外面画了一个圈,又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看来,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竞争了。”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遇强则强的决绝,“也好,那就让我们看看,这‘幽灵’到底是谁,又能拿我们怎样!”
一场在数字阴影下的、更高维度、更凶险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