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赤子之心-《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林见鹿婉拒硅谷顶级巨头天价邀约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比官方公告更快地在科技圈内外传开。这消息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舆论地震。

  国内社交媒体上,瞬间炸开了锅,自豪与赞誉如同火山喷发:

  “硬气!林总牛逼!给咱中国人长脸!”

  “我就知道!林见鹿不是那种为了钱就忘了根的人!”

  “一点五亿美金啊!说不要就不要!这是什么神仙格局?”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企业家精神!有骨气,有担当!”

  “路转粉了!以后见鹿科技的产品,我买爆!”

  各种“深度解读”文章也迅速出炉,将林见鹿的选择拔高到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高度。他的形象,在技术天才、商业奇才之外,又被镀上了一层“民族脊梁”般的金光。

  然而,在国际舆论场,尤其是在某些西方主流科技媒体和论坛上,反应则复杂得多,甚至带着几分酸溜溜的质疑和阴谋论般的揣测。

  某家颇具影响力的科技博客发表评论,标题就带着刺:《是忠诚,还是枷锁?——林见鹿的选择与“中国式”创新的困境》。文章阴阳怪气地写道:“我们无法确定,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是出于对故土的真挚情感,还是受到了某种……非市场力量的‘规劝’。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市场,人才应该像水一样流动。这种近乎‘愚忠’的选择,或许恰恰揭示了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道路上,那层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

  一些匿名的网络论坛上,更是充斥着各种阴暗的猜测:

  “肯定是上面施压了!他敢答应试试?”

  “呵呵,不过是演给国内看的戏码罢了,背后指不定有什么交易。”

  “他以为他是谁?离开了硅谷的土壤,他那套东西能走多远?”

  “等着看吧,用不了多久,见鹿科技就会碰到真正的技术瓶颈,到时候他就会后悔今天的选择了!”

  这些杂音,虽然刺耳,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海外圈子对林见鹿、乃至对中国科技企业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信任。

  面对这冰火两重天的舆论风暴,见鹿科技内部也产生了微妙的波动。一些年轻的员工感到扬眉吐气,走路都带风;而一些有过海外背景、或者与国际资本接触较多的中层,则在私下里表达了一丝隐忧。

  “林总的选择固然令人敬佩,但……会不会因此得罪了环星和水果?以后咱们的国际化道路,会不会更艰难?”

  “是啊,硅谷那边的人脉和资源,就这么断了,有点可惜啊……”

  这些议论,多多少少也传到了林见鹿的耳朵里。他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静静地观察着,思考着。他知道,自己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场合,来清晰地、有力地回应这一切,不仅是给外界看,更是给内部团队一个定心丸。

  契机很快到来。他回国后不久,受邀参加一个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高规格“科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座谈会。与会者除了顶尖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还有部委领导和权威央媒的记者。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合。

  座谈会的气氛庄重而热烈。轮到林见鹿发言时,所有的目光,包括那些扛着摄像机、举着录音笔的记者,都聚焦在他身上。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刚刚拒绝了天价诱惑的年轻翘楚,会说些什么。

  林见鹿今天穿得很简单,一件深蓝色的 polo 衫,看起来更像一个工程师,而非市值惊人科技帝国的掌舵者。他没有准备华丽的演讲稿,面前只有一杯清茶和几张记录着关键词的卡片。

  他先是简要汇报了见鹿科技在核心技术攻关和生态建设上的最新进展,语气平实,数据清晰。然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了最近的硅谷之行和随之而来的风波。

  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却清澈而坚定,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最近,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拒绝那样优厚的条件?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有什么‘非市场’的因素在里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支持的面孔,语气变得深沉而真诚:

  “其实,答案很简单,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高尚。”

  “**因为我的根,就在这儿,就在这片生我、养我、并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无限信任和广阔舞台的土地上。**”

  他用了一个极其朴素,却蕴含着巨大情感的词语——“根”。

  “在硅谷,他们给我开出了难以想象的天价薪酬,许诺了令人心动的职位和资源。我承认,那一刻,我心动了,作为一个技术人,谁能拒绝那样的诱惑呢?”

  他坦诚得令人意外,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笑声和交头接耳。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当我冷静下来,我问自己:林见鹿,你当初为什么要创业?是为了有朝一日,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吗?”

  他自问自答,摇了摇头:“不是。是为了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是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也能在科技的最前沿,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打造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服务这片土地上人民的伟大产品。”

  他的话语开始带着温度,带着回忆:

  “我忘不了,公司最艰难的时候,是国内的开发者们,顶着压力,第一批入驻我们的‘灵犀商店’;我忘不了,是我们的用户,用他们的支持和反馈,陪着我们一遍遍打磨产品,才有了今天的‘鹿鸣’;我更忘不了,当我们需要政策指引和关键支持时,是相关部门给予了我们最及时和宝贵的帮助,为我们扫清了前进路上的许多障碍。”

  “这片土地,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它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机遇,更重要的,它对我们,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期待**。”

  他提到了“信任”和“期待”,这两个词重重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有人说,我的选择不够‘全球化’,不够‘自由’。但我认为,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失去自我,融入别人设定好的轨道;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去与世界对话,去贡献差异化的价值。”他的眼神锐利起来,仿佛穿透了空间的阻隔,直视着那些发出质疑声音的远方,“我们带着‘灵犀生态’,带着‘新国术’的理念走出去,不是为了挑战谁,取代谁,而是想说,科技的未来,可以有另一种模样——更包容,更普惠,更有人文的温度。”

  最后,他的语气归于平和,却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

  “所以,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心就在这里,我的未来,也必将在这里深深扎根,向上生长。** 见鹿科技的使命,是扎根中国,服务全球。我们将用我们的努力和成果,向世界证明,这片土地,不仅能孕育出最庞大的市场,更能诞生出最顶尖的科技创新和最具感召力的商业文明!”

  话音落下,整个会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来自部委领导,来自同行企业家,来自媒体记者,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激赏。

  台下,一位两鬓斑白的老院士,用力地鼓着掌,眼眶微微湿润,对身旁的人低声感叹:“好啊!有此赤子之心,何愁科技不强,国家不兴!”

  座谈会结束后,林见鹿的这番“赤子之心”的表态,被权威媒体一字不落地报道出来,迅速传遍全网。

  “我的根,永远在滋养我的那片土地。”这句话,成为了年度金句,深深地烙印在了无数国人的心中。

  之前那些质疑的、阴阳怪气的声音,在这份坦诚而强大的情感和逻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迅速被淹没在支持的洪流之中。

  见鹿科技内部,所有的不安和疑虑也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员工们知道,他们追随的,不仅仅是一家有前途的公司,更是一个有风骨、有情怀、值得托付未来的领袖。

  站在新的起点上,林见鹿知道,“赤子之心”的表态,既是承诺,也是鞭策。他将带领见鹿科技,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去迎接那四海燎原的壮阔征程。而他的根,将如同最深沉的锚,无论风浪多大,都能让他和他的巨舰,稳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