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舌战群儒-《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硅谷峰会上那场成功的主题演讲,如同在林见鹿和见鹿科技周围点亮了一盏高亮度的聚光灯。一夜之间,“Jianlu Lin”这个名字在欧美科技圈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与“创新”、“生态”、“东方哲学”紧密相连的热点人物。邀请函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封,来自硅谷的精神图腾——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工程学院邀请他,为他们的学生和教授做一场公开讲座。这不仅仅是一场演讲,更像是一场“入学考试”——在西方科技精英的大本营,接受最聪明、也最挑剔的一批头脑的审视与诘问。

  消息传回国内,期待与担忧并存。

  赵昊在越洋电话里嗓门震天:“老大!稳住了!那帮斯坦福的小崽子们可不好糊弄,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不过我相信你,绝对能把他们侃晕!”

  周薇则细心提醒:“见鹿,那里的学术氛围更自由,提问会更直接,甚至可能带有预设的立场。准备好应对各种角度的挑战。”

  沈渊发来了一份详尽的资料包,里面是斯坦福相关领域几位知名教授近期的论文和研究方向,以及可能持批判态度的学生社团背景分析。“知己知彼。”他在邮件里只写了这三个字。

  林见鹿握着手机,看着窗外旧金山湾区特有的、带着点慵懒意味的阳光,心情反而比在峰会上更凝重几分。峰会面对的是行业精英,而这里,是孕育精英的摇篮,是思想的源头。在这里,任何浮于表面的说辞都会瞬间被拆穿。

  他婉拒了校方提供的标准演讲稿模板,只带着几页写满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笔记,走上了斯坦福那个有着拱形窗棂、充满学术气息的报告厅。台下,坐满了眼神清亮、带着探索欲和怀疑精神的年轻面孔,以及后排那些目光深邃、抱着胳膊的教授们。空气里弥漫着书本纸张、咖啡和一种智力上的躁动感。

  他的演讲,依旧围绕着“科技赋能”与“人文融合”展开,但比峰会那次更深入,更偏向哲学思辨。他谈到了“灵犀生态”设计中蕴含的“系统论”思想,如何借鉴了东方文化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智慧;他阐述了“鹿鸣”AI在理解模糊语义时,对“语境”和“意会”的重视,与西方逻辑优先的范式有何不同。

  “……在我们看来,技术不应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神’,而应是内化于生活、润物无声的‘器’。”林见鹿的声音在安静的礼堂里回荡,“它的最高境界,或许是《道德经》中所言的‘太上,不知有之’——当技术完美融入生活,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却无处不在为你服务。”

  演讲在礼貌但并不算特别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接下来,是提问环节。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个举手的是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乱蓬蓬的男生,语速极快:“林先生,您反复强调‘赋能’和‘融合’,但根据我们的研究,贵公司的‘灵犀OS’在后台权限和数据收集方面依然存在不透明之处。这是否与您宣扬的‘用户至上’理念相悖?或者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父权主义’?”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台下瞬间安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回避,他微微颔首:“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数据时代,绝对的透明与绝对的隐私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他话锋一转,“但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尽可能逼近那个平衡点。‘灵犀OS’采用了‘差分隐私’和‘联邦学习’技术,确保在模型优化时,使用的是脱敏的、群体化的数据特征,而非具体的个人数据。我们正在探索用户对自身数据更细粒度的控制权,比如‘数据分期’概念——允许用户设定不同数据的‘保鲜期’。”他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展示了持续探索的诚意和具体路径,让提问者若有所思地坐下了。

  紧接着,一位金发女教授站了起来,她的问题带着学术的严谨和一丝文化上的优越感:“林先生,您提到了东方哲学。但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基石——逻辑、数学、物理——是由西方文明奠定的。您所说的‘东方智慧’,更多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它如何能具体指导复杂的技术实践?这是否只是一种文化包装?”

  这个问题带着隐隐的锋芒。台下有些学生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林见鹿笑了,那是一种带着自信的、温和的笑容。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教授,您说得对,基础科学无问西东。但应用科学的路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西方思路可能是优化红绿灯算法、增加车道,是‘疏导’;而基于东方‘疏堵结合’的思路,我们可能会同时大力发展共享出行、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并利用AI预测流量,从源头上‘分流’和‘避免’拥堵。‘灵犀生态’中很多跨应用的无缝协作设计,正是源于这种‘系统性解决’而非‘单点优化’的思维。这并非取代,而是补充,是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他用具体的、与技术相关的案例,将看似虚无的“哲学”落到了实处,让那位教授微微挑眉,陷入了思考。

  第三个问题来自一个亚裔面孔的学生,语气带着些挑衅:“林先生,您不觉得‘见鹿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受到保护的市场吗?如果在一个完全公平、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您还有信心战胜环星和水果吗?”

  这个问题颇为敏感,甚至有些无礼。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林见鹿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回应:“市场的规模是客观条件,但如何利用条件创造价值,取决于主观能动性。中国市场的确庞大,但也因此竞争异常激烈,锤炼了我们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快速迭代的能力。至于公平竞争……”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公平,是让用户用脚投票。我们带着打磨好的产品、独特的理念来到这里,就是准备参与最激烈的竞争。而且,这位同学,”他看向提问者,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调侃,“您认为,目前全球的科技市场,是一个完全‘公平开放’的赛场吗?”

  他没有直接回答“能否战胜”,而是将问题抛回给了对方,并暗指了当前国际市场存在的非商业壁垒。那个学生张了张嘴,一时语塞,有些尴尬地坐下了。

  接下来的提问,涉及AI伦理、技术垄断、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等多个层面,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角度一个比一个清奇。林见鹿始终保持着从容的气度,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用数据说话,时而用生动的比喻化解复杂的理论。他没有试图说服每一个人,而是清晰地、有条理地阐述着自己的逻辑和立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他仿佛一个沉稳的舵手,驾驶着一叶扁舟,在充满暗礁和风浪的思想激流中,灵活地穿梭,始终把握着自己的航向。

  当主持人宣布提问环节结束时,报告厅里爆发出的掌声,远比演讲结束时要热烈、持久得多!这掌声里,包含了对他学识的认可,对他思辨能力的佩服,以及对他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自信的东方气度的欣赏。

  许多学生涌上前来,继续与他交流,索要签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走过来,用力握了握林见鹿的手,感慨道:“年轻人,很久没有听到这样既有技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的讨论了。你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谢谢你的分享。”

  走出报告厅,加州的阳光依旧明媚。林见鹿深吸了一口带着青草味的空气,感觉胸腔里那股微妙的紧绷感终于缓缓散去。他知道,这场“舌战群儒”,他不仅没有露怯,反而真正地在这些未来科技领袖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名为“另一种可能”的种子。

  坐进车里,他收到了一条来自苏晚晴的越洋短信,只有简短的四个字:“表现很好。”

  看着这四个字,林见鹿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今天第一个完全放松的、带着暖意的笑容。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火种已撒向四海。这趟斯坦福之行,不仅是一次思想的交锋,更是一次力量的宣告。见鹿科技这艘东方航船,已经驶入了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航道,准备迎接更加汹涌的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