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未来的约定-《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苏晚晴入职发改委已近一月。部委的工作节奏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少了些天马行空的自由,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严谨。她像一块高效的海绵,迅速吸收着体制内的运行逻辑、政策语言和宏观视野。白天埋首于纷繁的文件和数据,参与处室里关于某个产业政策细节的讨论;晚上回到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往往还要继续研读资料,恶补那些在博士论文中未曾深入触及的、更贴近国计民生的实际知识。

  充实,却也倍感压力。环境的转变、角色的适应、以及那份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守住底线”的自觉,都让她精神紧绷。偶尔在深夜合上笔记本电脑,揉着发酸的眼睛望向窗外京城的万家灯火时,一股难以名状的孤独感会悄然袭来。她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指尖在那个熟悉的号码上徘徊,最终却总是轻轻放下。她知道,林见鹿此刻大概率也还在公司挑灯夜战,她不想打扰,更清楚他们之间那条已然存在的、需要小心维持的界限。

  就在她逐渐适应这种新节奏的某个周五傍晚,手机却意外地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的,正是林见鹿的名字。苏晚晴的心微微一跳,深吸了一口气,才接起电话,语气尽量保持平常:“喂?”

  电话那头传来林见鹿带着笑意的声音,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在外面:“苏大学者,还在为人民服务呢?下班了吗?”

  “刚整理完一份会议纪要。”苏晚晴放松了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怎么,林总今天有空关心民间疾苦了?”

  “岂敢岂敢。”林见鹿笑道,“是这样,我今天刚好来清华附近办点事,车子路过西门,看到那棵咱们以前老在那儿看书的老银杏树,叶子都快掉光了,突然有点……感慨。想着你应该也下班了,要不要过来……故地重游一下?就当放松放松。”

  他的邀请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和一种不容拒绝的怀念。苏晚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那棵老银杏树,承载了他们太多共同的记忆——一起在树荫下讨论刁钻的经济学模型,一起在秋日的金黄落叶中背诵诗词,也一起在无数个午后,分享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那是他们精神的“秘密花园”。

  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苏晚晴几乎没有犹豫:“好,我马上过去。”

  当她匆匆赶到清华西门时,夕阳正将最后的余晖洒向大地,为冬日萧瑟的校园涂抹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泽。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果然如林见鹿所说,叶片几乎落尽,遒劲的枝干肆意伸展向天空,别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古朴与苍劲。

  林见鹿就站在树下,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大衣,身姿挺拔。他没有开车来,身边只停着一辆……共享单车。他看到苏晚晴,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朝她挥了挥手。

  苏晚晴快步走过去,微微有些气喘,鼻尖冻得有点红:“你怎么……骑这个来的?”

  “环保,低调,而且……”林见鹿拍了拍车座,眼神狡黠,“方便重温旧梦啊。还记得吗?当年我可没少用自行车载着你穿梭在校园里。”

  苏晚晴的脸颊在夕阳映照下更红了,嗔了他一眼,心底却泛起丝丝暖意。那些骑着单车、吹着晚风、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两人很自然地沿着熟悉的林荫道缓缓散步,就像过去无数次那样。只是这一次,彼此的身份和心境都已不同。

  “怎么样?新环境还适应吗?”林见鹿关切地问,语气自然。

  苏晚晴轻轻叹了口气,又笑了笑:“还好,就是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以前研究的是模型和理论,现在接触的是活生生的产业、区域、和亿万人的生活。一份文件上的几个字,可能就关系到巨大的资源流向和市场预期,感觉……责任重大。”

  林见鹿认真地听着,点头表示理解:“很正常。从观察到参与,视角完全不同。不过,以你的能力,肯定没问题。”他顿了顿,带着几分调侃,“以后说不定还要请苏处长……哦不,苏司长,多关心指导我们这些科技企业呢。”

  “又来了!”苏晚晴作势要打他,被他笑着躲开。玩闹过后,她正色道:“说真的,见鹿,在部里这一个月,我看了很多材料,参加了不少会议,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确实和在学校时不一样了。比如关于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励企业投入研发,还要考虑如何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如何引导技术向善,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维度非常复杂。”

  “我明白。”林见鹿的表情也严肃起来,“企业往往更关注技术和市场本身,但宏观政策的制定者需要通盘考量。其实,这也是我们作为企业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健康的竞争环境、清晰的政策预期、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这些对我们来说,比单纯的税收优惠更重要。”

  他们就这样,围绕着科技政策、产业发展、数据安全等话题,像过去讨论学术问题一样,深入地交流起来。没有利益的考量,没有身份的顾忌,只有两个同样关心这个国家科技未来的人,在交换着彼此从不同视角获得的洞察和理解。

  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天边只剩下最后一抹瑰丽的晚霞。两人不知不觉又走回到了那棵老银杏树下。

  寒风掠过,光秃秃的枝丫发出轻微的呜咽声。苏晚晴裹紧了大衣,仰头望着这棵见证了他们青春和学识成长的古树,忽然有些伤感:“时间过得真快,感觉一切都变了。”

  林见鹿站在她身边,同样仰望着古树的枝干,声音沉稳而有力:“树还是这棵树,我们也还是我们。只是季节变了,角色变了,要走的路……也变了。”

  他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苏晚晴,那双深邃的眼眸在暮色中格外明亮:“晚晴,我知道你选择了这条路,意味着我们会走上不同的轨道,甚至未来在公开场合,都需要保持距离。我尊重也支持你的选择。”

  苏晚晴的心微微一紧,迎上他的目光,等待着他后面的话。

  “但是,”林见鹿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陌路人,或者仅仅停留在记忆里。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在不同的战场上,为了我们共同认同的那个未来——一个科技更强、国家更好、人民更幸福的中国——而努力。”

  他向前一步,伸出右手,小拇指微微弯曲,像一个孩子般,却又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所以,苏晚晴,我们来个约定吧。”

  苏晚晴看着他伸出的手,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明白他的意思。

  “我们约定,各自在选择的道路上,竭尽全力,勇攀高峰。”林见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你去参与构建更合理的规则,去推动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我去探索更前沿的技术,去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或许不能时常相见,甚至要避免过多的联系,但我们要在精神上并肩前行。”

  他顿了顿,声音里注入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力量与温情:“我们要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那个能够影响局面、推动进步的人。等到有一天,也许是在某个影响深远的政策出台时,也许是在某个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诞生时,我们能够在顶峰,以另一种方式,再次相遇。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看着彼此,说一声,‘看,我们都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也没有辜负……彼此的期望。’”

  苏晚晴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下来,但她的嘴角却高高扬起,那是一个混合着感动、释然、决心和无比幸福的笑容。她没有任何犹豫,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小拇指,紧紧地勾住了他的。

  “好!”她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异常清晰和坚定,“林见鹿,我们约定!各自努力,顶峰相见!”

  两根小拇指紧紧勾在一起,仿佛许下了一个重于泰山的誓言。没有海誓山盟的缠绵,却有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豪情与浪漫。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童年时的咒语,随即相视而笑,所有的离愁别绪、身份顾虑,在这一刻仿佛都被这简单而纯粹的约定化解了。

  勾着的手指缓缓松开,但某种更深层次的联结已然建立。

  “好了,约定完成。”林见鹿恢复了轻松的语气,拍了拍身边的共享单车,“走吧,苏干部,天黑了,风大,我再用这‘专车’载你一段,送你到地铁站。这不算违规吧?”

  苏晚晴破涕为笑,爽快地坐上后座,很自然地轻轻扶住他的腰:“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林见鹿蹬动踏板,单车载着两人,轻盈地滑入渐浓的暮色中。初冬的晚风带着寒意,吹拂着他们的头发和衣角,但两颗年轻的心却因为那个关于未来的、沉甸甸的约定,而充满了无尽的暖意和力量。

  他们知道,前路漫漫,各有坎坷。但有了这个约定,他们便不再是孤独的行者。他们会带着彼此的祝福和期望,在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攀登。只为有一天,在那云雾缭绕的顶峰,能看到对方同样闪耀的身影,能微笑着告诉对方:我做到了。

  这,是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浪漫,也是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赋予有志青年最壮阔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