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少年班-《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与清北等顶尖高校的成功合作,如同为见鹿科技构建了一条通往基础研究前沿的“高速公路”。然而,林见鹿的视野并未止步于此。在他的战略蓝图中,人才生态的构建必须是多层次、长周期、立体化的。如果说高校合作是着眼于未来五到十年的“中期储备”,那么还有一个更为长远、也更为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瞄准那些尚未被传统教育体系完全塑造、拥有最原始好奇心和惊人潜力的“种子”,进行一场跨越十年的“超早期投资”。

  这个计划,被他命名为“见鹿少年班”。

  内部会议上,当林见鹿首次提出这个构想时,连一向最能跟上他思路的周薇,都露出了些许迟疑。

  “少年班?见鹿,这…这和我们目前的业务关联度是不是太远了?”周薇斟酌着用词,“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公益项目,或者一个长期的社会责任投资。我们现在正处于生态扩张和应对巨头竞争的关键时期,投入大量资源去做一个可能十几年后才能看到回报的事情,是否…”

  赵昊更是直接咧了咧嘴:“老大,我知道你爱才,可这…这挖苗子也挖得太早了吧?他们毛还没长齐呢!再说,这事儿搞不好容易惹争议,外界会不会说我们拔苗助长,或者说我们搞‘天才垄断’?”

  沈渊则从数据角度提出了疑问:“林总,根据历史数据,早期表现出极高数理天赋的个体,其最终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比例,虽然高于平均值,但方差极大,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和损耗率。投入产出比的模型,目前无法建立。”

  面对团队的疑虑,林见鹿并不意外。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一条长长的时间轴。

  “我理解大家的顾虑。但请想一想,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技术瓶颈,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基础数学、物理理论的局限。比如‘烛龙’芯片的功耗优化,本质上是在与物理定律博弈;‘鹿鸣’的自然语言理解,其天花板取决于我们对人类认知和逻辑本质的理解深度。”他的声音平和而富有穿透力,“这些最底层的、颠覆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极少数能够打破思维定式、拥有近乎直觉般洞察力的天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们这些被现有知识体系‘规训’过的头脑,完全不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与高校合作,获取的是‘现在’最聪明的大脑。而少年班,我们希望寻找和培养的,是‘未来’可能重新定义规则的大脑。这不仅仅是慈善,这是对科技源头的终极投资。至于争议…”

  林见鹿嘴角微扬,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任何超越常规的事情都会伴随争议。我们只需要确保我们的初衷纯粹,方法科学,并且真正为这些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我们不是要‘拔苗’,而是要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生长的‘土壤’和‘阳光’,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生长,甚至…长出我们无法预料的形态。”

  他接着阐述了“见鹿少年班”的核心原则:**非功利性、个性化培养、保护好奇心、跨界融合**。

  “我们不会设定明确的‘成才’指标,不要求他们发表多少论文,也不强制他们未来必须加入见鹿科技。”林见鹿强调,“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最好的资源——顶级的学术导师、跨学科的知识滋养、接触最前沿科技的机会,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允许他们自由探索、不怕失败的环境。他们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可能性,而不在于他们未来能为公司创造什么。”

  这份超越了短期商业利益的格局和情怀,最终说服了核心团队。计划启动,命名为“逐日计划”,寓意追逐智慧之光。

  寻找这些“种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的奥林匹克竞赛固然是一个渠道,但林见鹿希望视野更开阔。沈渊的数据团队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评估模型,不仅关注竞赛成绩,更关注解题思路的独特性、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非结构化问题中展现出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周薇则牵头设计了独特的评估环节:不仅有冰冷的数学题和物理实验,还有开放性的哲学思辨、艺术创作挑战、甚至团队协作解决复杂谜题的游戏。她要寻找的,不是“解题机器”,而是拥有完整人格和旺盛好奇心的“探索者”。

  赵昊负责的对外联络团队,则小心翼翼地与各地重点中学、科技馆、乃至一些民间教育工作者建立联系,低调地传递着“逐日计划”的信息,避免过度宣传带来的炒作和压力。

  经过层层筛选,首批二十名年龄在十四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从数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汇聚到了见鹿科技总部附近的“逐日营地”。这里并非传统的学校,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实验室、图书馆、工作坊和自然环境的探索空间。

  开班第一天,林见鹿亲自到场。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训话,而是像一个大朋友一样,坐在孩子们中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个戴着厚厚眼镜、名叫陈星衍的男孩,率先提问,语气直接甚至有些冲:“林老师,你们搞这个班,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我们以后给你们打工吗?为什么说得那么冠冕堂皇?”

  周围的助理脸色微变,林见鹿却笑了,他欣赏这种不加掩饰的锐利。

  “星衍问得很好。”林见鹿诚恳地看着他,“我无法完全否认公司未来可能从中受益的可能性。但我想问你,爱迪生发明电灯,是为了给电力公司打工吗?图灵研究计算机,是为了给IBM写代码吗?不,他们是受内心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动,去解决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顺便…改变了世界。”

  他环视所有少年:“在这里,我希望你们首先关注的,是你们自己内心的‘问题’,是那种让你们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的疑惑和好奇。至于未来你们是否选择见鹿,那是你们长大后自由的决定。我们提供的,只是工具和地图,探索的方向,由你们自己掌握。”

  另一个叫苏茜的女孩,文文静静,却对量子纠缠的哲学意义充满了迷思,她怯生生地问:“林老师,我觉得很多问题课本上没有答案,甚至老师也说想这些没用,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苏茜,”林见鹿的声音变得格外温和,“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往往始于那些看似‘无用’的问题。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下落,在当时看来,比研究如何种出更好的苹果‘无用’得多。请务必珍惜和保护你的这种‘无用’之思,它可能比任何确定的答案都珍贵。”

  他还遇到了一个叫王启航的少年,逻辑思维超强,却沉迷于用数学公式推导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招式威力,并试图设计一个“武侠宇宙物理规则体系”。众人都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务正业”,林见鹿却听得津津有味,并鼓励他:“将抽象的数学与具象的文学想象结合,这是非常棒的跨界思维!也许未来,你能创造出全新的叙事引擎或者游戏逻辑。”

  这场对话,彻底打破了少年们对“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刻板印象,也初步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

  “逐日计划”的课程设置更是别具一格。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表,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牵引制”。来自见鹿科技和合作高校的导师们(包括“蓝色弹弓”的几位怪才)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跨学科的挑战课题,例如:

  * “设计一个算法,让‘鹿鸣’能理解并生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从生物神经网路出发,构思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架构。”

  * “如何用物理原理解释《山海经》中异兽的形态与能力可能性?”

  * “为未来的火星城市,设计一套去中心化的资源管理系统。”

  少年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组成小组,导师们只提供必要的资源引导和思维启发,绝不灌输标准答案。他们被鼓励去查阅最前沿的论文,使用见鹿科技提供的实验设备(在安全指导下),甚至申请调用“灵犀云”的算力进行模拟。

  陈星衍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基于拓扑绝缘体材料的低功耗晶体管可能性”。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代码里,眉头紧锁,偶尔会因为一个计算结果的偏差而暴躁,也会因为一丝微小的进展而欢呼雀跃。沈渊偶尔会过来,不是指导,而是和他一起推导某个复杂的方程,两人在白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符号,仿佛忘年交。

  苏茜则对“量子意识”的假说产生了兴趣,她不仅研读物理资料,还主动找来了认知科学和哲学的书籍,她的笔记上充满了物理公式、哲学思辨和充满想象力的草图。周薇看到后,特意安排她与北大研究认知科学的教授进行了一次视频交流,小姑娘激动得满脸通红。

  王启航的“武侠物理”项目,起初被其他一些更“正统”的少年暗自嘲笑。但他不为所动,在一位对复杂系统感兴趣的数学导师的引导下,他竟然真的建立了一套基于图论和动力学系统的“招式相互作用模型”,虽然离实用甚远,但其展现出的建模能力和想象力,让那位导师啧啧称奇。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少年因为课题进展缓慢而沮丧哭泣;有小组因为思路不同而发生激烈争吵;也有人对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感到吃力,萌生退意。营地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和学业规划师,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确保压力保持在积极区间。

  林见鹿虽然事务繁忙,但每月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到“逐日营地”,不讲课,只是和少年们一起吃饭、聊天,听他们分享最近的奇思妙想或烦恼。他对这些思维的珍视,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这片智慧的苗圃。

  几个月后的一个傍晚,林见鹿和周薇再次来到营地。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地上,他们看到陈星衍和苏茜正坐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陈星衍在白板上画着电路图,苏茜则在旁边写着波动方程,两人试图将量子效应引入陈星衍的拓扑晶体管设计中来解决一个瓶颈问题。而不远处的沙盘边,王启航正手舞足蹈地向几个同伴演示他最新的“降龙十八掌能量场分布模拟”……

  周薇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见鹿,我现在开始明白你的远见了。这里孕育的,不仅仅是未来的科学家,更是一种打破壁垒、自由创造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或许才是我们生态最宝贵的养分。”

  林见鹿微笑着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落日的方向:“是啊,薇姐。你看他们,像不像一颗颗刚刚点燃的新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为他们扫清障碍,让他们的光芒,将来能照亮我们此刻还无法想象的黑暗地带。这笔投资,价值连城。”

  “见鹿少年班”,这颗被精心埋下的种子,正在悄然吸收养分,等待着在未来某个时刻,破土而出,以其独特而耀眼的光芒,惊艳整个世界。这步棋,超越了常规的商业竞争,直指未来数十年科技格局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