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的办公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光洁的木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条纹。苏晚晴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几份需要整理的活动策划草案。她穿着干净的白色衬衫,纽扣一丝不苟地系到领口,马尾辫利落地束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气质清冷,如同初雪后的青松。
几个低年级的学生会干事正围在旁边,兴奋地讨论着刚才高二(三)班那场精彩的模拟辩论。
“……那个林见鹿真的太厉害了!几句话就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是啊,他说的那个‘活水传承’,我觉得比我们语文老师讲的还透彻!”
“听说他之前改良了课间操,还写了本特别火的小说?”
“不止呢,物理也超强,上次模考碾压了李威……”
干事们七嘴八舌,语气中充满了对强者的崇拜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珠子,在苏晚晴安静的倾听中,被一条无形的线缓缓串起。
林见鹿。
这个名字,她并不陌生。物理老师提起过他解题思路的清奇,班主任李老师汇报过他在推广“养元健体操”上的积极表现,甚至她父亲偶尔在家接电话时,她也隐约听到过对这个名字的提及,似乎与某个引起市里关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有关。
但之前,这些信息都只是平面的、标签化的——“成绩好的学生”、“有想法的学生”。直到此刻,听着干事们复述他在辩论中的观点,那个模糊的形象才开始变得立体、清晰,甚至……有些引人探究。
她没有参与讨论,只是执笔在一份空白的会议记录纸边缘,无意识地写下了“林见鹿”三个字。字迹娟秀,带着一丝难得的停顿。
“他用《山海狩猎人》举例,说科技能让古老的神话焕发新生……”一个干事还在激动地复述。
苏晚晴抬起头,清澈的目光看向那名干事,声音平和地打断:“他具体是怎么说的?关于科技与传统的那段。”
那干事见主席询问,连忙更加详细地复述起来,努力还原林见鹿当时的语调和逻辑。
苏晚晴安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当听到“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指向未来的活水”时,她的指尖微微一顿。
这句话,看似是在谈文化传承,但其内核——**反对僵化,拥抱变化,强调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核心生命力**——却与她最近在父亲书桌上看到的一些关于地方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内部研讨材料,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
这个林见鹿,似乎不仅仅是一个聪明、有想法的学生。他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已经触及了一些更本质、更宏观的问题。而且,他不是空谈,无论是改良体操(实践健康理念),还是写小说(实践文化创新),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想法付诸行动。
这种“知行合一”的特质,在高中生里极为罕见。
她回想起之前关于他“炒股”的一些零星传闻(虽然被“炒股天才”的名头掩盖,但总会有些风声),再结合他近期展现出的、远超同龄人的布局能力和对资源的调动能力(哪怕是微小范围的),一个更加清晰的画像在她心中逐渐形成。
这绝不是一个按部就班、只知埋头苦读的优等生。这是一个……拥有明确目标、清晰路径,并且正在悄然积蓄力量的“潜行者”。
苏晚晴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那并非笑意,更像是一种发现有趣猎物时的专注与审视。
她合上手中的笔帽,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记录草案上,心思却已飘远。
这个突然崛起的林见鹿,他的边界在哪里?他的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庞大的图景?他对“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理解,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已经内化为了他行动的方法论?
她很好奇。
这种好奇,并非源于少女的慕艾,而是源于一种同类相吸的直觉,以及一种对未来潜在“变量”的本能关注。在她规划清晰的成长路径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却又充满能量的因素,值得她投入更多的观察。
“主席,”一个干事的声音唤回了她的思绪,“关于下个月校园科技文化节的嘉宾邀请名单,您看……”
苏晚晴抬起眼,恢复了平日里的冷静干练:“名单我先看一下。另外,”她顿了顿,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可以把高二(三)班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辩论的详细记录,整理一份给我。”
“好的,主席。”
干事应声而去。苏晚晴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的校园,秋日晴空,天高云淡。
潜龙的身影,在搅动了班级风云、引起了师长关注之后,终于,也映入了这位未来的政坛新星的眼帘。一道来自更高处、更冷静、也更富深意的目光,已然悄然锁定了他。
这侧目,是观察,是评估,或许,也将是未来某种联动与合作的起点。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侧目,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掀起更大的波澜。
几个低年级的学生会干事正围在旁边,兴奋地讨论着刚才高二(三)班那场精彩的模拟辩论。
“……那个林见鹿真的太厉害了!几句话就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是啊,他说的那个‘活水传承’,我觉得比我们语文老师讲的还透彻!”
“听说他之前改良了课间操,还写了本特别火的小说?”
“不止呢,物理也超强,上次模考碾压了李威……”
干事们七嘴八舌,语气中充满了对强者的崇拜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这些零碎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珠子,在苏晚晴安静的倾听中,被一条无形的线缓缓串起。
林见鹿。
这个名字,她并不陌生。物理老师提起过他解题思路的清奇,班主任李老师汇报过他在推广“养元健体操”上的积极表现,甚至她父亲偶尔在家接电话时,她也隐约听到过对这个名字的提及,似乎与某个引起市里关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有关。
但之前,这些信息都只是平面的、标签化的——“成绩好的学生”、“有想法的学生”。直到此刻,听着干事们复述他在辩论中的观点,那个模糊的形象才开始变得立体、清晰,甚至……有些引人探究。
她没有参与讨论,只是执笔在一份空白的会议记录纸边缘,无意识地写下了“林见鹿”三个字。字迹娟秀,带着一丝难得的停顿。
“他用《山海狩猎人》举例,说科技能让古老的神话焕发新生……”一个干事还在激动地复述。
苏晚晴抬起头,清澈的目光看向那名干事,声音平和地打断:“他具体是怎么说的?关于科技与传统的那段。”
那干事见主席询问,连忙更加详细地复述起来,努力还原林见鹿当时的语调和逻辑。
苏晚晴安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当听到“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指向未来的活水”时,她的指尖微微一顿。
这句话,看似是在谈文化传承,但其内核——**反对僵化,拥抱变化,强调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核心生命力**——却与她最近在父亲书桌上看到的一些关于地方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内部研讨材料,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
这个林见鹿,似乎不仅仅是一个聪明、有想法的学生。他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已经触及了一些更本质、更宏观的问题。而且,他不是空谈,无论是改良体操(实践健康理念),还是写小说(实践文化创新),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将想法付诸行动。
这种“知行合一”的特质,在高中生里极为罕见。
她回想起之前关于他“炒股”的一些零星传闻(虽然被“炒股天才”的名头掩盖,但总会有些风声),再结合他近期展现出的、远超同龄人的布局能力和对资源的调动能力(哪怕是微小范围的),一个更加清晰的画像在她心中逐渐形成。
这绝不是一个按部就班、只知埋头苦读的优等生。这是一个……拥有明确目标、清晰路径,并且正在悄然积蓄力量的“潜行者”。
苏晚晴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那并非笑意,更像是一种发现有趣猎物时的专注与审视。
她合上手中的笔帽,发出轻微的“咔哒”声。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记录草案上,心思却已飘远。
这个突然崛起的林见鹿,他的边界在哪里?他的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庞大的图景?他对“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理解,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已经内化为了他行动的方法论?
她很好奇。
这种好奇,并非源于少女的慕艾,而是源于一种同类相吸的直觉,以及一种对未来潜在“变量”的本能关注。在她规划清晰的成长路径上,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却又充满能量的因素,值得她投入更多的观察。
“主席,”一个干事的声音唤回了她的思绪,“关于下个月校园科技文化节的嘉宾邀请名单,您看……”
苏晚晴抬起眼,恢复了平日里的冷静干练:“名单我先看一下。另外,”她顿了顿,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可以把高二(三)班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辩论的详细记录,整理一份给我。”
“好的,主席。”
干事应声而去。苏晚晴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的校园,秋日晴空,天高云淡。
潜龙的身影,在搅动了班级风云、引起了师长关注之后,终于,也映入了这位未来的政坛新星的眼帘。一道来自更高处、更冷静、也更富深意的目光,已然悄然锁定了他。
这侧目,是观察,是评估,或许,也将是未来某种联动与合作的起点。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侧目,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掀起更大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