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班长的挑战-《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秋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将高二(三)班的教室切割成明暗交错的光影。课间休息时间,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慵懒的氛围。几个女生围在一起讨论着最新的偶像剧,几个男生则在过道上追逐打闹。

  赵昊正眉飞色舞地跟同桌吹嘘着《山海狩猎人》最新的剧情,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教室里还是显得颇为清晰:“……你们是没看到,主角陆铭用‘元息’模拟出‘狰’的利爪,那一爪子下去,山石崩裂!太带劲了!”

  他的话语,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教室一角的宁静。

  坐在前排的班长李威,正埋头整理着上一节课的数学笔记,闻言笔尖一顿,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起来。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清秀的脸上露出一丝属于优等生的、对“不务正业”的本能排斥。林见鹿最近风头太盛了,成绩碾压他,连做操都能引来全校围观,现在连他身边的人都开始沉迷这种“荒诞不经”的小说?

  一种混合着不服气与证明自己“正统学识”的冲动,促使他合上笔记本,转过身,目光越过几排座位,精准地投向了坐在窗边、正安静翻阅一本《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林见鹿。

  “林见鹿同学,”李威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带着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却足以吸引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听说赵昊同学看的那本《山海狩猎人》,是你写的?”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般,在李威和林见鹿之间来回扫视。有好奇,有惊讶,也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兴奋。赵昊张大了嘴巴,没想到自己吹牛把鹿哥给“卖”了。

  林见鹿从书中抬起头,合上那本明显超出高中范畴的书籍,神色平静地看向李威,点了点头:“是我写的,笔名‘南山居士’。”

  得到确认,教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虽然早有传闻,但由林见鹿亲口承认,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李威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了几分,他抛出了准备已久的问题,语气带着学术探讨般的严谨,却又暗藏锋芒:

  “我拜读了几章。文笔尚可,设定也算新奇。但我有一个疑问,想向作者请教。”他刻意用了“请教”二字,将姿态放得很高。

  “书中提到,‘元息’是一种基于人体潜能开发的生命能量,可以通过特定呼吸法和导引术激发。我想请问,这种所谓的‘生命能量’,其物理载体是什么?是生物电?是ATP?还是某种尚未被现代科学发现的微观粒子?它的激发机制,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符合,它转化的效率如何量化?如果不符合,那是否意味着它违背了基本的物理法则?”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带着理科尖子生特有的逻辑强迫症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这些问题尖锐、专业,直指幻想设定的“科学性”根基,显然是有备而来。周围不少同学听得云里雾里,但也能感觉到李威问得“很厉害”,不由地为林见鹿捏了把汗。这要是答不上来,之前营造的“天才”形象恐怕会大打折扣。

  赵昊急得直挠头,想帮腔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面对这充满挑衅意味的“学术质询”,林见鹿的脸上却不见丝毫愠色或慌乱。他甚至还微微笑了一下,那笑容清淡,带着一种洞悉对方心思的了然。

  他站起身,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教室前方的黑板前,拿起粉笔。这个动作瞬间让所有人想起了他曾在物理课上惊艳全场的表现,期待感陡然提升。

  “李威同学的问题很好,触及了幻想文学与现实科学的边界。”林见鹿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山海狩猎人》是小说,是文学创作,其核心是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与思想,而非科学论文。其中的‘元息’设定,是一种艺术化的想象和隐喻。”

  他先定了性,堵住了对方用纯科学标准死磕的路。然后,他话锋一转:

  “不过,既然你问到了科学依据,我们不妨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种‘想象’的可能性。”他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下几个简单的图示,“你提到的生物电、ATP,确实是人体能量活动的表现形式。现代科学对人体自身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尤其是意识、潜意识对生理状态的调控作用。”

  “比如,”他指向第一个图示,“通过特定的呼吸节奏(如腹式呼吸、屏息),可以显着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心率、血压,这已被实验证实。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内在‘能量’流动的初步引导?”

  他又指向第二个图示,“某些极限状态下,人体能爆发出远超平常的力量,肾上腺素的分泌只是部分原因,更深层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元息’的设定,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潜在机能的一种夸张和系统化的文学演绎。”

  “至于能量守恒,”他看向李威,目光平静,“小说中并未描述‘元息’无中生有,它源自人体自身精气的转化和积累,可以理解为一种更高效、更内在的能量利用方式,其‘损耗’体现在修炼所需的大量食物摄入和精力消耗上。这并非违背,而是在一个假设的框架内,重新定义了‘输入’和‘输出’。”

  他没有试图去“证明”元息存在,而是巧妙地借用了现代科学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如身心互动、人体潜能),为幻想设定找到了一个 usible(看似合理)的立足点,将其从“纯粹胡说”提升到了“基于某些科学疑点的文学遐想”层面。

  他的阐述逻辑清晰,既承认了小说的虚构本质,又展现了自己广博的知识面和严谨的思辨能力,轻松地将李威咄咄逼人的“质疑”,化解为了一场关于“科学边界与文学想象”的平等探讨。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看着黑板上那些简单的图示,听着林见鹿深入浅出的讲解,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都能感受到那种强大的、掌控话题节奏的逻辑力量。

  李威怔怔地站在原地,他准备的那些基于课本知识的质疑,在对方这种更宏大、更灵活的认知维度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局促。他张了张嘴,还想反驳什么,却发现自己的论点已经被对方提前包容甚至超越了。

  就在这时,上课铃声清脆地响起,打破了教室的寂静。

  林见鹿放下粉笔,对李威微微颔首,平静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李威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黑板上那寥寥几笔却意蕴丰富的图示,脸上青红交错,最终只能默默地转过身,坐了下来。他感觉自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不仅没有撼动对方分毫,反而在无形中又一次衬托了对方的渊博与从容。

  围观的同学意犹未尽地散去,但看向林见鹿的目光,已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也不仅仅是会养生操,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乎智慧与格局的碾压。

  潜龙的身影,在知识的交锋中,再次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姿态,确立了其难以逾越的高度。班长的挑战,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未能激起预期的波澜,反而让潭水显得更加深邃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