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之后面对鞑靼人,顾临渊要用煌煌大势直接碾压。
所以这八大家,顾临渊让高成自行灭杀,留着反正都是祸害。
至于祸不及妻儿,他们造成百姓伤亡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他们每吃一口米饭都是大明百姓的鲜血浇筑。
他们享受着家族带来的优越,自然就要体会到来自顾临渊的制裁,雪崩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此顾临渊也不怕别人骂上屠夫的名称。
毕竟海州之前逃走的那些地主士绅曾经可是暗中成立反顾联盟,最后被剿灭一空,死的死,逃的逃,所有人对顾临渊的狠辣有了认知。
“高队长,你那边负责暗杀的情况如何?”闵成才对着高成问道。
“范家的人还不少,范永斗已经死了,范家的嫡系也死了十三人,剩下的我在等他们整理好家产逃命的时候一波带走。”高成说道。
“你小子真狠,我这边和你差不多,另外其他小队也都开始行动了,这一次侯爷可是下了死命令,并且派了情报科的人一起行动。
据我所知,仅仅范家就有白银两百多万两,其他家族加起来接近千万。
这群狗东西竟然这么富裕。”闵成才说完也是愤恨的摇了摇头,情报科给出的信息,这些银两都是出卖大明还有走私鞑靼粮食武器赚的,这让闵成才对这八大家是一点好感也没有。
“对了,别放过他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人心软,我会向上面提议,撤掉这个人,情报科的情报可是随时出现在侯府的。”高成告诫道。
“你放心,兄弟们对这群披着人皮的家族都是痛恨无比,没有人会心软的。”闵成才回道。
“好,最多七日,就可以动手了,现在先让他们自己窝里横吧。”
……
征兵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仅仅不到三天,就已经满员了,这一次招募了三万人。
待正式成军后,顾临渊的队伍算上士兵就有了十一万,虽然超出了不少,但是也是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就在顾临渊在海州过新年的时候,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二。
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总兵钱中选战死,巡抚宋一鹤自杀,李自成改承天为扬武州,并没有杀掉所有大明皇族,而是给他们降爵。
崇王朱由樻被降爵为襄阳伯,邵陵王朱在铖被降爵为枣阳伯,保宁王朱纪(火己)被降爵为宣阳伯,肃宁王朱术(土受)被降爵为顺义伯。
不得不说李自成做事已经开始有了一些章法,开始有了规章,不似之前福王被分食。
然人心面对诱惑总归止不住,李自成攻陷承天后,臣僚劝李自成即皇帝位,牛金星以为时机尚不成熟,而李自成心动。
于是李自成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罗汝才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为襄京,李自成兄子李过、妻弟高一功迭居左右,亲信用事。
李自成随后设立了左辅、右弼、六政府(仿六部)等中央官职,并在地方设置巡抚、防御使、府尹、州县官等,初步建立了国家政权体系。
顾临渊则是看过情报后则是笑了,现在的格局太过有趣,各个方位的敌人似乎都在下意识的远离淮海地区,现在大明朝主要剩余四大势力。
以大明为正统的官方,以顾临渊辖区为主的地方超级军阀,之后就是李自成新顺政权,最后就是张献忠的势力。
明面上李自成势力最大,人数最多,三方有意无意的都在和顾临渊联系,希望通过买卖物资等加深双方关系,就连朝廷也花费了大价钱购买燧发枪。
顾临渊倒是乐得清闲,有人愿意花钱维系关系,顾临渊觉得挺好,就是崇祯差人购买的燧发枪,通过情报得知,有不少都流落出去,再次配装的王杆燧发枪,这回丢了近乎一半。
然后这些燧发枪就开始流露到各方,顾临渊也真是被大明这腐败给惊吓到了,如果这万杆燧发枪利用的好,京师未必不能守住。
按照销售推算,顾临渊卖给朝廷的燧发枪到现在已经足有两万五千杆了,但是明军现在最多存有一万五千多杆,也就是说近乎四成的燧发枪被人贩卖。
哪怕是顾临渊也不得不感叹,哪怕是朱元璋再世,面对这种糜烂的官场,应该也拯救不了。
此时盛京,自从上次皇太极听到消息后全军覆没吐血晕倒后,之后清醒时间并不多。
本应坚持到八月初九日的皇太极,最终比历史提前了八个月病逝,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正月二十一,在盛京(沈阳)卒。
皇太极的死后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崇祯那是心中一松,皇太极自建立清政权后,就一直不停的入关,对大明王朝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听完皇太极病逝的消息,除了崇祯百官也是放松了不少,这些年皇太极和他的清军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顾临渊听到消息的时候以为消息是假的,毕竟顾临渊可是知道这位鞑靼建立大清的皇太极死亡时间是在八月份的。
刚开始顾临渊以为皇太极是诈死,时间差着八个月呢,但是仔细一想,皇太极诈死和自己没啥关系,他是活着与否对于顾临渊而言并没有什么。
加上看到皇太极因为阿巴泰所率领的大军全军覆没在兖州吐血昏迷才算明白,这是顾临渊自己加速了皇太极的死亡时间。
皇太极死后,大清确实开始混乱起来,因为清朝的皇位现在是谁继任的问题开始呈现。
清朝大臣到崇政殿召开了一场选择继承人的会议,由于皇太极骤然离世,究竟由谁来做大清的第三任皇帝,成了这些王公大臣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臣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嫡长子豪格,一派支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按照常理,嫡长子继承大统更为合理,但会议上,多尔衮与兄弟阿济格、多铎誓死反对,让局面出现了僵持。
最终双方同意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并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豪格彻底落败。
所以这八大家,顾临渊让高成自行灭杀,留着反正都是祸害。
至于祸不及妻儿,他们造成百姓伤亡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他们每吃一口米饭都是大明百姓的鲜血浇筑。
他们享受着家族带来的优越,自然就要体会到来自顾临渊的制裁,雪崩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此顾临渊也不怕别人骂上屠夫的名称。
毕竟海州之前逃走的那些地主士绅曾经可是暗中成立反顾联盟,最后被剿灭一空,死的死,逃的逃,所有人对顾临渊的狠辣有了认知。
“高队长,你那边负责暗杀的情况如何?”闵成才对着高成问道。
“范家的人还不少,范永斗已经死了,范家的嫡系也死了十三人,剩下的我在等他们整理好家产逃命的时候一波带走。”高成说道。
“你小子真狠,我这边和你差不多,另外其他小队也都开始行动了,这一次侯爷可是下了死命令,并且派了情报科的人一起行动。
据我所知,仅仅范家就有白银两百多万两,其他家族加起来接近千万。
这群狗东西竟然这么富裕。”闵成才说完也是愤恨的摇了摇头,情报科给出的信息,这些银两都是出卖大明还有走私鞑靼粮食武器赚的,这让闵成才对这八大家是一点好感也没有。
“对了,别放过他们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人心软,我会向上面提议,撤掉这个人,情报科的情报可是随时出现在侯府的。”高成告诫道。
“你放心,兄弟们对这群披着人皮的家族都是痛恨无比,没有人会心软的。”闵成才回道。
“好,最多七日,就可以动手了,现在先让他们自己窝里横吧。”
……
征兵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仅仅不到三天,就已经满员了,这一次招募了三万人。
待正式成军后,顾临渊的队伍算上士兵就有了十一万,虽然超出了不少,但是也是有足够的能力应对。
就在顾临渊在海州过新年的时候,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二。
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总兵钱中选战死,巡抚宋一鹤自杀,李自成改承天为扬武州,并没有杀掉所有大明皇族,而是给他们降爵。
崇王朱由樻被降爵为襄阳伯,邵陵王朱在铖被降爵为枣阳伯,保宁王朱纪(火己)被降爵为宣阳伯,肃宁王朱术(土受)被降爵为顺义伯。
不得不说李自成做事已经开始有了一些章法,开始有了规章,不似之前福王被分食。
然人心面对诱惑总归止不住,李自成攻陷承天后,臣僚劝李自成即皇帝位,牛金星以为时机尚不成熟,而李自成心动。
于是李自成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罗汝才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为襄京,李自成兄子李过、妻弟高一功迭居左右,亲信用事。
李自成随后设立了左辅、右弼、六政府(仿六部)等中央官职,并在地方设置巡抚、防御使、府尹、州县官等,初步建立了国家政权体系。
顾临渊则是看过情报后则是笑了,现在的格局太过有趣,各个方位的敌人似乎都在下意识的远离淮海地区,现在大明朝主要剩余四大势力。
以大明为正统的官方,以顾临渊辖区为主的地方超级军阀,之后就是李自成新顺政权,最后就是张献忠的势力。
明面上李自成势力最大,人数最多,三方有意无意的都在和顾临渊联系,希望通过买卖物资等加深双方关系,就连朝廷也花费了大价钱购买燧发枪。
顾临渊倒是乐得清闲,有人愿意花钱维系关系,顾临渊觉得挺好,就是崇祯差人购买的燧发枪,通过情报得知,有不少都流落出去,再次配装的王杆燧发枪,这回丢了近乎一半。
然后这些燧发枪就开始流露到各方,顾临渊也真是被大明这腐败给惊吓到了,如果这万杆燧发枪利用的好,京师未必不能守住。
按照销售推算,顾临渊卖给朝廷的燧发枪到现在已经足有两万五千杆了,但是明军现在最多存有一万五千多杆,也就是说近乎四成的燧发枪被人贩卖。
哪怕是顾临渊也不得不感叹,哪怕是朱元璋再世,面对这种糜烂的官场,应该也拯救不了。
此时盛京,自从上次皇太极听到消息后全军覆没吐血晕倒后,之后清醒时间并不多。
本应坚持到八月初九日的皇太极,最终比历史提前了八个月病逝,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正月二十一,在盛京(沈阳)卒。
皇太极的死后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崇祯那是心中一松,皇太极自建立清政权后,就一直不停的入关,对大明王朝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听完皇太极病逝的消息,除了崇祯百官也是放松了不少,这些年皇太极和他的清军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顾临渊听到消息的时候以为消息是假的,毕竟顾临渊可是知道这位鞑靼建立大清的皇太极死亡时间是在八月份的。
刚开始顾临渊以为皇太极是诈死,时间差着八个月呢,但是仔细一想,皇太极诈死和自己没啥关系,他是活着与否对于顾临渊而言并没有什么。
加上看到皇太极因为阿巴泰所率领的大军全军覆没在兖州吐血昏迷才算明白,这是顾临渊自己加速了皇太极的死亡时间。
皇太极死后,大清确实开始混乱起来,因为清朝的皇位现在是谁继任的问题开始呈现。
清朝大臣到崇政殿召开了一场选择继承人的会议,由于皇太极骤然离世,究竟由谁来做大清的第三任皇帝,成了这些王公大臣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臣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嫡长子豪格,一派支持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按照常理,嫡长子继承大统更为合理,但会议上,多尔衮与兄弟阿济格、多铎誓死反对,让局面出现了僵持。
最终双方同意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并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豪格彻底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