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丝路风云,暗潮涌动-《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凉州互市的争端刚过半月,一份染着血渍的急报便沿着丝绸之路加急送往长安。急报是龟兹驿站的校尉所写,字里行间满是焦灼:“大食商队勾结当地乱匪,于黄沙坡伏击大唐商队,货物被劫,商队伙计死伤十余人,剩余者被掳至大食营地,拒不释放……”

  这份急报送达太极殿时,李世民正与长孙无忌、李恪商议丝路税收改革事宜。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李世民展开急报,越看脸色越沉,手指攥着信纸,指节泛白。“岂有此理!” 他猛地将急报拍在案上,信纸边角被震得飞起,“大食屡犯我大唐商队,如今竟公然伏击、掳走我大唐子民,真当我大唐无人不成!”

  长孙无忌俯身捡起急报,快速浏览后,眉头紧锁:“陛下,大食此举恐非偶然。近年来他们在西域不断扩张,此次伏击商队,怕是想借机试探我大唐的底线,若不及时应对,日后丝路恐难安宁。”

  李恪站在一旁,心中早已掀起波澜。他想起此前达延与赵武提及的大食商队异动,想起凉州互市的冲突,如今看来,大食对丝路的觊觎绝非一时兴起。只是,他刚因储位之事被陛下试探,母亲的隋室血脉本就让陛下心存顾忌,此刻若主动请缨处理西域事务,会不会再引猜忌?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恪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李恪,你刚平定吐谷浑,熟悉西域局势,此事你怎么看?”

  李恪沉吟片刻,躬身道:“父皇,大食伏击商队、扣押子民,已触犯大唐律法。若置之不理,不仅会寒了商队之心,更会让西域诸国觉得大唐软弱可欺。只是……” 他顿了顿,坦言道,“臣母妃出身隋室,前隋旧臣与西域仍有牵连,臣若出面处理此事,恐有人借故生事,说臣借机拉拢西域势力,反而给陛下添乱。”

  这话正中李世民的顾虑,却也让他对李恪多了几分赞许 —— 李恪不仅有能力,更懂避嫌,可见其无争储之心。李世民起身走到李恪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知你顾虑,可如今朝中,论对西域的熟悉、对军务的掌控,无人能及你。若因‘避嫌’而弃用良将,才是真的给大唐添乱。”

  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吴王殿下公正严明,在西域各族中威望极高,由他出面,既能震慑大食,又能安抚西域诸国,再合适不过。至于流言,陛下只需下一道圣旨,明确李恪的使命,便可平息。”

  李恪心中一暖,知晓陛下与长孙无忌是真心信任自己。他深吸一口气,双膝跪地:“父皇若信得过儿臣,儿臣愿前往大食查探实情,一方面交涉释放被掳商队,另一方面摸清大食在西域的兵力部署,为后续应对做准备。只是大食局势复杂,臣请求陛下授予便宜行事之权,若遇紧急情况,可自行决断,无需事事上奏。”

  李世民扶起李恪,眼中满是坚定:“准!朕就授予你便宜行事之权,可调动西域沿途驿站的兵力,可代表大唐与大食交涉,若大食执意顽抗,你有权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大唐利益!”

  说着,李世民走到案前,取来一枚鎏金虎符与一份空白圣旨,亲手将虎符交给李恪:“这枚虎符,可调动西域所有边军;空白圣旨盖有朕的玉玺,你若需颁布政令,可自行填写,朕皆认可。”

  李恪双手接过虎符与圣旨,虎符入手沉重,上面刻着 “大唐西域都护府” 的字样,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更觉责任重大。“儿臣定不辱使命!三日之内,儿臣便启程前往大食,定要让大食归还被掳商队,给大唐一个交代!”

  “好!” 李世民点头,又叮嘱道,“路途凶险,你务必注意安全。朕已让鸿胪寺备好大唐使节的印信,你可沿途联络各国使臣,争取他们的支持。若遇难处,可随时通过驿站传信回长安,朕会为你后盾。”

  次日,李恪便开始筹备启程事宜。他从兵部挑选了五百精锐骑兵,都是参加过吐谷浑之战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又带上了熟悉大食语言与习俗的译官,以及太医署的医官,以备不时之需。达延得知李恪要前往大食,特意从青海湖畔赶来,带来了十名熟悉西域地形的吐谷浑向导:“将军,这些向导从小在西域长大,熟悉每一条商道与山谷,有他们在,定能帮将军节省不少时间。”

  李恪感激地拍了拍达延的肩膀:“多谢你。我走之后,青海湖畔的防务就交给你了,若大食商队再有异动,立刻通报长安。”

  “将军放心!” 达延躬身应下。

  三日后,李恪率领队伍从长安西市出发。李世民亲自送到城门,看着李恪的队伍渐渐远去,对身边的长孙无忌说:“李恪此去,不仅是为了应对大食,更是为了向天下证明,大唐选贤任能,无关血脉。”

  长孙无忌点头:“陛下英明。吴王殿下此行若能成功,不仅能稳定丝路,更能打消朝中对他的疑虑,对大唐的安稳,大有裨益。”

  城门处,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看着李恪的队伍消失在西方的天际线。有人喊道:“李将军保重!一定要让大食知道大唐的厉害!”

  队伍中,李恪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手中的虎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他知道,这一去,不仅关乎丝路的繁荣,更关乎大唐的尊严,他必须成功。

  驼铃声声,再次回荡在丝绸之路的官道上,只是这一次,队伍不再是满载货物的商队,而是肩负使命的大唐使节,朝着大食的方向,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