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皇宫的朱红大门被大唐士兵推开时,门轴发出的 “吱呀” 声像极了濒死者的哀嚎,在空旷的宫道里回荡。殿外的喊杀声已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铠甲碰撞的 “哐当” 声 —— 那声音由远及近,沉重而整齐,每一步都像踩在紫宸殿的金砖上,更踩在天皇紧绷的神经上。
天皇坐在龙椅上,手指死死抠着扶手上的龙纹雕刻,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身上的十二章纹龙袍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华贵:衣襟被冷汗浸出深色的印子,下摆沾着从宫道上蹭来的泥土,连腰间悬挂的、传承了七代的珍珠玉佩,都在方才躲避流矢时磕缺了一角。殿内的烛火被从殿门缝隙钻进来的风吹得剧烈摇晃,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时而拉长如鬼魅,时而蜷缩如困兽。
“陛下!陛下!大唐士兵…… 他们已经进了宫门!” 一名年轻太监跌跌撞撞地冲进殿内,发髻散乱,脸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 那是他在宫门口试图阻拦士兵时,被枪杆扫到嘴角留下的。他扑在天皇脚边,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落叶,“他们…… 他们直奔紫宸殿来了!”
天皇缓缓抬起头,那双曾经盛满威严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浑浊的血丝。他没有看脚下的太监,而是死死盯着殿门的方向,喉咙里发出低沉的、类似野兽呜咽的声响。“来了…… 终究还是来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裹着不甘的碎屑,“朕的祖先,曾平定东瀛诸岛,建立万世基业;朕的父亲,曾派使者入唐,求经求法,虽称臣却仍保皇室尊严…… 可到了朕这里,却要亲手断送这一切!”
他猛地抬手,抓住腰间的佩刀 —— 那是一把由东瀛最顶尖工匠耗时三年锻造的太刀,刀鞘上镶嵌的赤金与翡翠,曾在庆典上熠熠生辉,刀身出鞘时的 “嗡” 声,曾让无数叛乱者胆寒。此刻,这把象征着皇室武力的刀,却成了他唯一能掌控的 “结局”。
“陛下!不可啊!” 一直守在天皇身后的老太监 —— 从天皇五岁起便陪在身边的伴读,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总管太监 —— 猛地扑上前,双手死死抱住天皇的手腕。老太监的指甲深深掐进天皇的皮肉里,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滴在天皇的手背上,带着滚烫的温度,“陛下!您不能死!您若死了,东瀛的百姓便真的无依无靠了!大唐军队虽攻破京都,可他们要治理东瀛,定然需要皇室的名义安抚民心!您若死了,那些世家大族定会趁机作乱,百姓们没了主心骨,只会陷入更大的混乱,到那时,东瀛才是真的万劫不复啊!”
“万劫不复?” 天皇突然狂笑起来,笑声尖锐而凄厉,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吓得脚边的年轻太监浑身发抖,“朕的京都已经破了!朕的军队已经亡了!朕的子民要么战死,要么逃亡…… 如今连这紫宸殿,都要被外人踏破!这难道还不算万劫不复?”
他用力想挣脱老太监的手,手腕却被死死钳住。佩刀已拔出半截,刀身映着烛火,泛着冷冽的寒光,刀刃上的水波纹路清晰可见 —— 那是工匠用百层钢反复锻打而成的纹路,曾斩杀过无数敌人,如今却要对准自己的喉咙。“朕是东瀛的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怎能沦为阶下囚?怎能看着外人在朕的土地上发号施令?” 天皇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歇斯底里的疯狂,“与其被他们羞辱,不如自我了断!至少能保住皇室最后一丝尊严!”
老太监哭得更凶了,他膝盖重重砸在金砖上,磕出清脆的声响,额头上很快渗出血迹:“陛下!尊严不能当饭吃啊!百姓们要的是安稳日子!您若死了,谁来护着他们?谁来让他们少受些苦难?您想想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孩子,想想那些还在等着粮食的老人…… 您不能这么自私啊!”
天皇的动作猛地一顿。他顺着老太监的目光,看向殿外 —— 几名大唐士兵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殿门口,他们身着亮银铠甲,手持长枪,枪尖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士兵们没有贸然上前,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殿内的一切。那目光像无形的枷锁,将天皇牢牢困住,让他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佩刀的刀尖离喉咙只有一寸,冰冷的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老太监的话在他耳边反复回响,那些画面 —— 被战火烧毁的房屋、抱着孩子哭泣的妇人、在路边饿死的老人 —— 一一在他脑海中闪过。可下一秒,这丝犹豫便被更汹涌的疯狂吞噬:“朕的子民?朕的子民早已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朕的尊严都没了,还谈什么护着他们!”
他突然猛地挣脱老太监的手,佩刀 “唰” 地一声完全出鞘,寒光瞬间照亮了半个殿宇。老太监被他推得踉跄倒地,还没来得及爬起来,便见天皇眼中闪过一抹决绝的狠厉 —— 他没有将刀对准自己,而是转身,朝着刚走进殿内的李恪猛地冲去!
“大唐小儿!朕就算死,也要拉你垫背!” 天皇的嘶吼声震得殿内烛火剧烈摇晃,他拖着踉跄却迅猛的步伐,手中太刀直指李恪的胸口,龙袍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是一面即将燃尽的旗帜。
李恪瞳孔微缩,却未显慌乱。他身后的亲兵早已反应过来,十几名士兵瞬间举起弓箭,箭尖齐刷刷对准冲来的天皇。“将军小心!” 副将厉声提醒,伸手想拦在李恪身前,却被李恪抬手制止。
李恪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疯魔般冲来的天皇,眼神依旧平静,只是多了一丝惋惜。天皇的步伐越来越快,距离李恪只有五步、三步、一步 —— 就在太刀即将触及李恪铠甲的瞬间,李恪冷冷开口:“放箭。”
“咻咻咻 ——” 箭矢破空的声响瞬间填满了紫宸殿。十几支箭如流星般射出,精准地射中了天皇的四肢、躯干。天皇的身体猛地一顿,太刀从手中滑落,“哐当” 一声砸在金砖上。他低头看着插在身上的箭矢,鲜血顺着箭杆汩汩流出,染红了胸前的龙纹,眼神中的疯狂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不甘。
“朕…… 朕不服……” 天皇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他试图抬起手,却连抬起手指的力气都没有。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后倒去,重重摔在地上,溅起一片细小的灰尘。他的眼睛死死睁着,望向殿外的天空 —— 那里本该是东瀛皇室象征的 “天照之光”,此刻却只有大唐士兵铠甲反射的冷光。
老太监爬过来,扑在天皇的尸体上,哭得肝肠寸断:“陛下!陛下!您怎么就这么傻啊!” 年轻太监则吓得瘫坐在地上,脸色惨白,连哭都忘了。
李恪走上前,看着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的天皇,轻轻叹了口气。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太刀,用手指拂过刀身的纹路 —— 这把曾象征东瀛皇室荣耀的刀,如今却成了天皇疯狂的见证。“厚葬他吧,” 李恪对身后的亲兵下令,“按东瀛皇室礼节,葬在城外的皇家陵园,立一块无字碑,不刻功绩,不记过错,只作他此生的终结。”
亲兵应声而去,两名士兵上前,小心翼翼地抬起天皇的尸体,慢慢走出殿内。阳光透过殿门,照在天皇的脸上,那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依旧望着天空,仿佛还在眷恋着他再也无法守护的东瀛山河。
老太监被士兵扶起来,他擦干眼泪,对着李恪躬身行礼:“多谢将军…… 给陛下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李恪没有回应,只是转身对着副将下令,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果决:“即刻启动京都秩序整顿计划,分四步执行:第一,抽调两千名士兵,分片负责掩埋城内尸体 —— 大唐士兵单独安葬在城东‘忠魂坡’,立碑刻名;东瀛军民集中安葬在城西‘安魂谷’,同样立碑,不得遗漏任何一具尸体,以免天气转暖引发瘟疫。第二,组织一千名民夫,配合军中工匠,全力扑灭城内余火,重点保护粮仓、药铺与百姓聚居区;若有百姓房屋被烧毁,登记造册,后续从军中粮草中调拨粮食,从府库中调拨布匹,帮助其重建家园。第三,全城搜捕拒绝投降的官员与世家大族首领 —— 尤其是武田氏、北条氏、上杉氏的核心成员,务必全部抓获,不得让一人漏网,抓获后关押在城外军营,严加看管,待后续发落。第四,派士兵在全城主要街道巡逻,设立临时赈济点,向百姓分发粮食与药品,安抚民心,同时张贴告示,告知百姓大唐军队不会伤害无辜,会尽快恢复生产与秩序。”
副将躬身领命:“末将明白,这就去安排!”
李恪走到龙椅前,看着那张象征着东瀛皇权的座椅 —— 扶手上还留着天皇抠抓的痕迹,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生前的绝望与疯狂。他没有坐下,只是伸出手,轻轻拂过椅背上的灰尘。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他的铠甲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芒。
他知道,天皇的死,或许会让部分东瀛百姓心生不满,但也彻底斩断了旧皇室的残余念想,为后续治理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而他要做的,便是用仁政抚平战争的创伤,让东瀛百姓真正接受大唐的统治。
夕阳西下时,李恪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京都城。城内的炊烟渐渐升起,虽然稀疏,却透着一丝生机;街道上已有零星的百姓走动,在士兵的指引下前往赈济点领取粮食;远处的火场已基本扑灭,只剩下几缕黑烟在天空中飘散。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奏折,这是要快马送往长安的 —— 里面详细汇报了攻克京都的过程、天皇的最终结局,以及后续治理东瀛的计划。他相信,唐太宗看到这封奏折,定会理解他的决断。
天皇坐在龙椅上,手指死死抠着扶手上的龙纹雕刻,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身上的十二章纹龙袍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华贵:衣襟被冷汗浸出深色的印子,下摆沾着从宫道上蹭来的泥土,连腰间悬挂的、传承了七代的珍珠玉佩,都在方才躲避流矢时磕缺了一角。殿内的烛火被从殿门缝隙钻进来的风吹得剧烈摇晃,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时而拉长如鬼魅,时而蜷缩如困兽。
“陛下!陛下!大唐士兵…… 他们已经进了宫门!” 一名年轻太监跌跌撞撞地冲进殿内,发髻散乱,脸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 那是他在宫门口试图阻拦士兵时,被枪杆扫到嘴角留下的。他扑在天皇脚边,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落叶,“他们…… 他们直奔紫宸殿来了!”
天皇缓缓抬起头,那双曾经盛满威严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浑浊的血丝。他没有看脚下的太监,而是死死盯着殿门的方向,喉咙里发出低沉的、类似野兽呜咽的声响。“来了…… 终究还是来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每一个字都裹着不甘的碎屑,“朕的祖先,曾平定东瀛诸岛,建立万世基业;朕的父亲,曾派使者入唐,求经求法,虽称臣却仍保皇室尊严…… 可到了朕这里,却要亲手断送这一切!”
他猛地抬手,抓住腰间的佩刀 —— 那是一把由东瀛最顶尖工匠耗时三年锻造的太刀,刀鞘上镶嵌的赤金与翡翠,曾在庆典上熠熠生辉,刀身出鞘时的 “嗡” 声,曾让无数叛乱者胆寒。此刻,这把象征着皇室武力的刀,却成了他唯一能掌控的 “结局”。
“陛下!不可啊!” 一直守在天皇身后的老太监 —— 从天皇五岁起便陪在身边的伴读,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总管太监 —— 猛地扑上前,双手死死抱住天皇的手腕。老太监的指甲深深掐进天皇的皮肉里,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滴在天皇的手背上,带着滚烫的温度,“陛下!您不能死!您若死了,东瀛的百姓便真的无依无靠了!大唐军队虽攻破京都,可他们要治理东瀛,定然需要皇室的名义安抚民心!您若死了,那些世家大族定会趁机作乱,百姓们没了主心骨,只会陷入更大的混乱,到那时,东瀛才是真的万劫不复啊!”
“万劫不复?” 天皇突然狂笑起来,笑声尖锐而凄厉,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吓得脚边的年轻太监浑身发抖,“朕的京都已经破了!朕的军队已经亡了!朕的子民要么战死,要么逃亡…… 如今连这紫宸殿,都要被外人踏破!这难道还不算万劫不复?”
他用力想挣脱老太监的手,手腕却被死死钳住。佩刀已拔出半截,刀身映着烛火,泛着冷冽的寒光,刀刃上的水波纹路清晰可见 —— 那是工匠用百层钢反复锻打而成的纹路,曾斩杀过无数敌人,如今却要对准自己的喉咙。“朕是东瀛的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怎能沦为阶下囚?怎能看着外人在朕的土地上发号施令?” 天皇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歇斯底里的疯狂,“与其被他们羞辱,不如自我了断!至少能保住皇室最后一丝尊严!”
老太监哭得更凶了,他膝盖重重砸在金砖上,磕出清脆的声响,额头上很快渗出血迹:“陛下!尊严不能当饭吃啊!百姓们要的是安稳日子!您若死了,谁来护着他们?谁来让他们少受些苦难?您想想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孩子,想想那些还在等着粮食的老人…… 您不能这么自私啊!”
天皇的动作猛地一顿。他顺着老太监的目光,看向殿外 —— 几名大唐士兵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殿门口,他们身着亮银铠甲,手持长枪,枪尖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士兵们没有贸然上前,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殿内的一切。那目光像无形的枷锁,将天皇牢牢困住,让他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佩刀的刀尖离喉咙只有一寸,冰冷的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老太监的话在他耳边反复回响,那些画面 —— 被战火烧毁的房屋、抱着孩子哭泣的妇人、在路边饿死的老人 —— 一一在他脑海中闪过。可下一秒,这丝犹豫便被更汹涌的疯狂吞噬:“朕的子民?朕的子民早已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朕的尊严都没了,还谈什么护着他们!”
他突然猛地挣脱老太监的手,佩刀 “唰” 地一声完全出鞘,寒光瞬间照亮了半个殿宇。老太监被他推得踉跄倒地,还没来得及爬起来,便见天皇眼中闪过一抹决绝的狠厉 —— 他没有将刀对准自己,而是转身,朝着刚走进殿内的李恪猛地冲去!
“大唐小儿!朕就算死,也要拉你垫背!” 天皇的嘶吼声震得殿内烛火剧烈摇晃,他拖着踉跄却迅猛的步伐,手中太刀直指李恪的胸口,龙袍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像是一面即将燃尽的旗帜。
李恪瞳孔微缩,却未显慌乱。他身后的亲兵早已反应过来,十几名士兵瞬间举起弓箭,箭尖齐刷刷对准冲来的天皇。“将军小心!” 副将厉声提醒,伸手想拦在李恪身前,却被李恪抬手制止。
李恪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疯魔般冲来的天皇,眼神依旧平静,只是多了一丝惋惜。天皇的步伐越来越快,距离李恪只有五步、三步、一步 —— 就在太刀即将触及李恪铠甲的瞬间,李恪冷冷开口:“放箭。”
“咻咻咻 ——” 箭矢破空的声响瞬间填满了紫宸殿。十几支箭如流星般射出,精准地射中了天皇的四肢、躯干。天皇的身体猛地一顿,太刀从手中滑落,“哐当” 一声砸在金砖上。他低头看着插在身上的箭矢,鲜血顺着箭杆汩汩流出,染红了胸前的龙纹,眼神中的疯狂渐渐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不甘。
“朕…… 朕不服……” 天皇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他试图抬起手,却连抬起手指的力气都没有。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后倒去,重重摔在地上,溅起一片细小的灰尘。他的眼睛死死睁着,望向殿外的天空 —— 那里本该是东瀛皇室象征的 “天照之光”,此刻却只有大唐士兵铠甲反射的冷光。
老太监爬过来,扑在天皇的尸体上,哭得肝肠寸断:“陛下!陛下!您怎么就这么傻啊!” 年轻太监则吓得瘫坐在地上,脸色惨白,连哭都忘了。
李恪走上前,看着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的天皇,轻轻叹了口气。他弯腰,捡起地上的太刀,用手指拂过刀身的纹路 —— 这把曾象征东瀛皇室荣耀的刀,如今却成了天皇疯狂的见证。“厚葬他吧,” 李恪对身后的亲兵下令,“按东瀛皇室礼节,葬在城外的皇家陵园,立一块无字碑,不刻功绩,不记过错,只作他此生的终结。”
亲兵应声而去,两名士兵上前,小心翼翼地抬起天皇的尸体,慢慢走出殿内。阳光透过殿门,照在天皇的脸上,那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依旧望着天空,仿佛还在眷恋着他再也无法守护的东瀛山河。
老太监被士兵扶起来,他擦干眼泪,对着李恪躬身行礼:“多谢将军…… 给陛下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李恪没有回应,只是转身对着副将下令,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果决:“即刻启动京都秩序整顿计划,分四步执行:第一,抽调两千名士兵,分片负责掩埋城内尸体 —— 大唐士兵单独安葬在城东‘忠魂坡’,立碑刻名;东瀛军民集中安葬在城西‘安魂谷’,同样立碑,不得遗漏任何一具尸体,以免天气转暖引发瘟疫。第二,组织一千名民夫,配合军中工匠,全力扑灭城内余火,重点保护粮仓、药铺与百姓聚居区;若有百姓房屋被烧毁,登记造册,后续从军中粮草中调拨粮食,从府库中调拨布匹,帮助其重建家园。第三,全城搜捕拒绝投降的官员与世家大族首领 —— 尤其是武田氏、北条氏、上杉氏的核心成员,务必全部抓获,不得让一人漏网,抓获后关押在城外军营,严加看管,待后续发落。第四,派士兵在全城主要街道巡逻,设立临时赈济点,向百姓分发粮食与药品,安抚民心,同时张贴告示,告知百姓大唐军队不会伤害无辜,会尽快恢复生产与秩序。”
副将躬身领命:“末将明白,这就去安排!”
李恪走到龙椅前,看着那张象征着东瀛皇权的座椅 —— 扶手上还留着天皇抠抓的痕迹,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生前的绝望与疯狂。他没有坐下,只是伸出手,轻轻拂过椅背上的灰尘。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他的铠甲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芒。
他知道,天皇的死,或许会让部分东瀛百姓心生不满,但也彻底斩断了旧皇室的残余念想,为后续治理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而他要做的,便是用仁政抚平战争的创伤,让东瀛百姓真正接受大唐的统治。
夕阳西下时,李恪站在皇宫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京都城。城内的炊烟渐渐升起,虽然稀疏,却透着一丝生机;街道上已有零星的百姓走动,在士兵的指引下前往赈济点领取粮食;远处的火场已基本扑灭,只剩下几缕黑烟在天空中飘散。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早已写好的奏折,这是要快马送往长安的 —— 里面详细汇报了攻克京都的过程、天皇的最终结局,以及后续治理东瀛的计划。他相信,唐太宗看到这封奏折,定会理解他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