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的庆功宴余温未散,来自朝鲜半岛的两股使团已在通往长安的官道上疾驰。一支是新罗使臣金春秋率领的队伍,满载着人参、紫水晶与新罗锦缎;另一支则是百济太子扶余隆带队的使团,车上装着珊瑚树、珍珠串与上好的麻布。两队人马虽路线不同,却怀着相同的心思 —— 在高句丽覆灭后,尽快向大唐俯首称臣,以保全自家国运。
金春秋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手中摩挲着一枚雕刻精美的玉佩。这玉佩原是高句丽王宫中的宝物,如今却成了唐军平定辽东的战利品,辗转落入他手中。他想起半月前在新罗王宫,国王金法敏握着他的手叮嘱:“高句丽与我新罗世代为敌,如今被大唐所灭,这是我朝的机会。你务必在大唐皇帝面前表现出臣服之心,争取让大唐承认我新罗对汉江流域的控制权。” 金春秋深吸一口气,掀开马车窗帘,只见官道两旁的唐军驿站旌旗飘扬,巡逻的骑兵盔甲鲜亮,心中更添敬畏 —— 这等军威,绝非新罗所能抗衡。
与此同时,扶余隆的心情却复杂得多。百济与高句丽曾是盟友,两国联手对抗新罗多年。如今高句丽覆灭,百济顿失屏障,西边的唐军虎视眈眈,东边的新罗又蠢蠢欲动,若不尽快依附大唐,恐怕下一个被灭的就是百济。他看着车中堆积的珍宝,心中暗叹:这些本是用来与高句丽交易的货物,如今却要作为贡品献给大唐,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两队使团几乎同时抵达长安城外的驿站。按照大唐礼制,外国使臣需在此等候召见。驿站官员早已接到通知,将两队人马安排在相邻的院落,却暗中观察着他们的动静。金春秋主动带着礼物拜访扶余隆,两人在院中相对而坐,气氛却十分微妙。
“扶余太子,没想到我们会在长安见面。” 金春秋端起茶杯,语气带着几分试探。
扶余隆放下茶杯,眼神锐利:“金使臣,如今高句丽已灭,半岛局势大变。我百济愿与大唐交好,也希望新罗能遵守盟约,不要再觊觎我百济的土地。”
金春秋笑了笑,没有接话 —— 他心中清楚,所谓的盟约,在大唐的威势面前,不过是一纸空文。
三日后,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两国使臣。金春秋与扶余隆身着本国最隆重的服饰,手持国书,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入大殿。太极殿内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让人不敢直视。
金春秋率先上前,双膝跪地,将国书高举过头顶:“新罗国王金法敏,谨遣使臣金春秋,拜见大唐皇帝陛下。我新罗愿永为大唐藩属,每年进贡方物,遵大唐历法,若大唐有战事,愿出兵相助!” 他声音洪亮,态度恭敬,连额头都贴在了冰凉的地砖上。
李世民接过国书,缓缓翻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金使臣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新罗多年来与大唐交好,此次又在平定高句丽时提供情报支持,朕心甚慰。” 他顿了顿,看向身旁的内侍,“传朕旨意,赏新罗使臣黄金百两、丝绸千匹,赐新罗国王‘柱国’封号,承认新罗对汉江流域的管辖。”
金春秋闻言大喜,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新罗必世代效忠大唐,永不背叛!”
随后,扶余隆也上前献上国书,语气同样恭敬:“百济国王扶余义慈,遣太子扶余隆拜见大唐皇帝陛下。百济愿向大唐称臣,岁岁纳贡,恳请陛下赐封,护我百济百姓安宁。”
李世民看着扶余隆,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他深知百济与高句丽曾结盟抗唐,如今主动来降,不过是迫于形势。但大唐要稳定朝鲜半岛,也需要百济的臣服。“扶余太子,” 李世民开口说道,“百济此前与高句丽结盟,本是过错。但念在你国此次主动来降,朕不予追究。特赐百济国王‘上柱国’封号,允许百济继续管辖熊津、泗沘等地,但需将太子扶余隆留在长安为质,以表诚意。”
扶余隆心中一紧,留在长安为质,意味着自己将成为大唐牵制百济的棋子。但他深知,此刻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磕头:“臣遵旨!愿留在长安,为大唐与百济的友好效力!”
召见结束后,李世民在御花园设宴款待两国使臣。席间,李恪作为辽东大都督作陪。金春秋主动向李恪敬酒,语气谦卑:“李都督平定高句丽,威名远扬。日后我新罗在辽东有事务,还望都督多多关照。”
李恪举起酒杯,微笑着说:“金使臣放心,大唐与新罗既为藩属关系,自会相互扶持。但新罗也需遵守大唐律法,不得擅自与其他国家开战。”
扶余隆看着两人交谈,心中却暗暗盘算:留在长安的日子,该如何与大唐官员相处,又该如何向国内传递消息,这些都需要仔细谋划。
宴席过后,金春秋带着大唐的赏赐与封号,启程返回新罗。他站在长安城外,回望这座宏伟的都城,心中充满了感慨 —— 此次长安之行,不仅为新罗争取到了实际利益,更让他看清了大唐的强盛。他暗暗发誓,回到新罗后,一定要劝国王加强与大唐的联系,学习大唐的制度与文化,让新罗变得更加强大。
而扶余隆则被安排在长安城内的一处府邸居住,虽名为 “质子”,却享有优厚的待遇。他每日除了学习大唐的礼仪文化,还要定期入宫觐见李世民,汇报百济的情况。日子久了,他渐渐被大唐的繁华与强盛所震撼,心中的抵触情绪也渐渐消散 —— 或许,依附大唐,并非坏事。
此时的太极殿内,李世民正与李恪商议朝鲜半岛的治理事宜。“如今新罗、百济皆已称臣,辽东也已平定,你有何打算?” 李世民问道。
李恪躬身答道:“父皇,儿臣认为,应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故地,任命官员管理民政与军事。同时,与新罗、百济签订盟约,规定各国的疆域范围,避免他们相互攻伐。另外,还需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让他们也知晓大唐的威势,臣服大唐。”
李世民点了点头,赞许地说:“你说得很对。安东都护府的设立,就由你负责。务必让辽东百姓安居乐业,让朝鲜半岛各国安分守己,永无战事。”
李恪领命退出太极殿,望着长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豪情。高句丽覆灭,新罗、百济称臣,大唐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朝鲜半岛。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发展经济,传播文化,才能让大唐的盛世长久延续,让边疆的百姓永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长安城内的钟声缓缓响起,传遍了大街小巷。这钟声不仅宣告着一天的结束,更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一个由大唐主导的东亚秩序,正在悄然形成。
金春秋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手中摩挲着一枚雕刻精美的玉佩。这玉佩原是高句丽王宫中的宝物,如今却成了唐军平定辽东的战利品,辗转落入他手中。他想起半月前在新罗王宫,国王金法敏握着他的手叮嘱:“高句丽与我新罗世代为敌,如今被大唐所灭,这是我朝的机会。你务必在大唐皇帝面前表现出臣服之心,争取让大唐承认我新罗对汉江流域的控制权。” 金春秋深吸一口气,掀开马车窗帘,只见官道两旁的唐军驿站旌旗飘扬,巡逻的骑兵盔甲鲜亮,心中更添敬畏 —— 这等军威,绝非新罗所能抗衡。
与此同时,扶余隆的心情却复杂得多。百济与高句丽曾是盟友,两国联手对抗新罗多年。如今高句丽覆灭,百济顿失屏障,西边的唐军虎视眈眈,东边的新罗又蠢蠢欲动,若不尽快依附大唐,恐怕下一个被灭的就是百济。他看着车中堆积的珍宝,心中暗叹:这些本是用来与高句丽交易的货物,如今却要作为贡品献给大唐,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两队使团几乎同时抵达长安城外的驿站。按照大唐礼制,外国使臣需在此等候召见。驿站官员早已接到通知,将两队人马安排在相邻的院落,却暗中观察着他们的动静。金春秋主动带着礼物拜访扶余隆,两人在院中相对而坐,气氛却十分微妙。
“扶余太子,没想到我们会在长安见面。” 金春秋端起茶杯,语气带着几分试探。
扶余隆放下茶杯,眼神锐利:“金使臣,如今高句丽已灭,半岛局势大变。我百济愿与大唐交好,也希望新罗能遵守盟约,不要再觊觎我百济的土地。”
金春秋笑了笑,没有接话 —— 他心中清楚,所谓的盟约,在大唐的威势面前,不过是一纸空文。
三日后,李世民在太极殿召见两国使臣。金春秋与扶余隆身着本国最隆重的服饰,手持国书,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入大殿。太极殿内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让人不敢直视。
金春秋率先上前,双膝跪地,将国书高举过头顶:“新罗国王金法敏,谨遣使臣金春秋,拜见大唐皇帝陛下。我新罗愿永为大唐藩属,每年进贡方物,遵大唐历法,若大唐有战事,愿出兵相助!” 他声音洪亮,态度恭敬,连额头都贴在了冰凉的地砖上。
李世民接过国书,缓缓翻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金使臣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新罗多年来与大唐交好,此次又在平定高句丽时提供情报支持,朕心甚慰。” 他顿了顿,看向身旁的内侍,“传朕旨意,赏新罗使臣黄金百两、丝绸千匹,赐新罗国王‘柱国’封号,承认新罗对汉江流域的管辖。”
金春秋闻言大喜,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新罗必世代效忠大唐,永不背叛!”
随后,扶余隆也上前献上国书,语气同样恭敬:“百济国王扶余义慈,遣太子扶余隆拜见大唐皇帝陛下。百济愿向大唐称臣,岁岁纳贡,恳请陛下赐封,护我百济百姓安宁。”
李世民看着扶余隆,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他深知百济与高句丽曾结盟抗唐,如今主动来降,不过是迫于形势。但大唐要稳定朝鲜半岛,也需要百济的臣服。“扶余太子,” 李世民开口说道,“百济此前与高句丽结盟,本是过错。但念在你国此次主动来降,朕不予追究。特赐百济国王‘上柱国’封号,允许百济继续管辖熊津、泗沘等地,但需将太子扶余隆留在长安为质,以表诚意。”
扶余隆心中一紧,留在长安为质,意味着自己将成为大唐牵制百济的棋子。但他深知,此刻没有拒绝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磕头:“臣遵旨!愿留在长安,为大唐与百济的友好效力!”
召见结束后,李世民在御花园设宴款待两国使臣。席间,李恪作为辽东大都督作陪。金春秋主动向李恪敬酒,语气谦卑:“李都督平定高句丽,威名远扬。日后我新罗在辽东有事务,还望都督多多关照。”
李恪举起酒杯,微笑着说:“金使臣放心,大唐与新罗既为藩属关系,自会相互扶持。但新罗也需遵守大唐律法,不得擅自与其他国家开战。”
扶余隆看着两人交谈,心中却暗暗盘算:留在长安的日子,该如何与大唐官员相处,又该如何向国内传递消息,这些都需要仔细谋划。
宴席过后,金春秋带着大唐的赏赐与封号,启程返回新罗。他站在长安城外,回望这座宏伟的都城,心中充满了感慨 —— 此次长安之行,不仅为新罗争取到了实际利益,更让他看清了大唐的强盛。他暗暗发誓,回到新罗后,一定要劝国王加强与大唐的联系,学习大唐的制度与文化,让新罗变得更加强大。
而扶余隆则被安排在长安城内的一处府邸居住,虽名为 “质子”,却享有优厚的待遇。他每日除了学习大唐的礼仪文化,还要定期入宫觐见李世民,汇报百济的情况。日子久了,他渐渐被大唐的繁华与强盛所震撼,心中的抵触情绪也渐渐消散 —— 或许,依附大唐,并非坏事。
此时的太极殿内,李世民正与李恪商议朝鲜半岛的治理事宜。“如今新罗、百济皆已称臣,辽东也已平定,你有何打算?” 李世民问道。
李恪躬身答道:“父皇,儿臣认为,应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故地,任命官员管理民政与军事。同时,与新罗、百济签订盟约,规定各国的疆域范围,避免他们相互攻伐。另外,还需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让他们也知晓大唐的威势,臣服大唐。”
李世民点了点头,赞许地说:“你说得很对。安东都护府的设立,就由你负责。务必让辽东百姓安居乐业,让朝鲜半岛各国安分守己,永无战事。”
李恪领命退出太极殿,望着长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豪情。高句丽覆灭,新罗、百济称臣,大唐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朝鲜半岛。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需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发展经济,传播文化,才能让大唐的盛世长久延续,让边疆的百姓永远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长安城内的钟声缓缓响起,传遍了大街小巷。这钟声不仅宣告着一天的结束,更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一个由大唐主导的东亚秩序,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