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风拂过吴王府的庭院,李恪刚处理完江南粮价的后续奏折,王忠便拿着一份急报匆匆走进书房:“殿下,关中传来消息,首批灌溉水车虽已送达,但部分偏远村落因山路崎岖,水车难以运抵,村民们仍在为灌溉发愁。”
李恪闻言,放下手中的毛笔,眉头微蹙:“山路崎岖?具体是哪些村落?可有估算过运输所需的人力与时间?”
“主要是岐州以西的三个村落,” 王忠递上地图,指着标注的位置,“当地官员说,村落周边多是狭窄山道,马车无法通行,只能靠人力搬运,一架水车需十余人才能挪动,至少要三天才能运到。可眼下正是播种关键期,村民们担心耽误农时。”
李恪看着地图上蜿蜒的山道,沉思片刻:“不能让村民们白白等三天。你即刻联系工部,询问是否有可拆分组装的小型水车 —— 若能将水车拆成零部件,用背篓分批运输,再到村里组装,定能节省不少时间。另外,让当地官员组织青壮年村民,由王府拨付部分人力补贴,确保运输顺利。”
“殿下考虑周全!” 王忠连忙记下,转身准备去传信。
“等等,” 李恪叫住他,“再备些干粮与伤药,让随行的工匠带上 —— 山路难走,别让大家饿着或受伤。”
王忠应声而去后,李恪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抽芽的柳树,心中仍记挂着村民的情况。他深知,农时不等人,多耽误一天,村民们的收成便多一分风险。
两日后,王忠带着好消息返回王府:“殿下,工部果然有可拆分的小型水车!当地官员已组织村民与工匠协作,首批零部件昨日已运抵第一个村落,今日就能组装完成,开始灌溉。村民们还托人带了些自家种的干果,说是感谢殿下的关心。”
李恪接过装有干果的布包,里面的核桃与红枣虽不起眼,却透着满满的心意。他笑着对王忠说:“把这些干果分发给府里的工匠与侍卫,也算让大家沾沾村民们的心意。另外,再给关中那边传信,让他们及时反馈后续村落的水车组装情况,若有困难,随时禀报。”
就在此时,小禄子进来禀报:“殿下,马御史派人来请,说他在御史台整理出几份地方官员的奏报,涉及陇右地区的种子短缺问题,想与您一同商议解决方案。”
李恪立刻起身:“走,去御史台。”
抵达御史台时,马周已在门口等候,手中捧着一叠奏报:“殿下,陇右地区因去年冬雪较大,部分粮种被冻坏,如今播种在即,当地种子储备不足,若不及时调拨,恐会影响春耕。”
两人走进书房,马周展开奏报,指着上面的数据:“据统计,陇右需补充粟种与麦种共五千石。目前关中与河东的粮种储备较为充足,只是调拨需经户部审批,恐会延误时日。”
李恪看着奏报,思索道:“春耕在即,审批流程不能等。你我一同入宫面圣,向父皇说明情况,恳请特批简化流程 —— 由户部直接协调关中与河东的粮种储备库,即刻调拨,后续再补全手续。另外,让陇右当地官员提前组织村民,做好接领种子的准备,确保种子一到便能分发下去。”
马周点头赞同:“此法可行!有殿下一同进言,陛下定能理解农时紧迫。”
两人随即入宫,向李世民禀报了陇右种子短缺的情况。李世民听后,当即同意简化审批流程:“民生之事,当以效率为先。朕即刻命户部尚书亲自督办,务必在三日内将种子调拨到位。你们二人也要跟进后续情况,确保种子能顺利分发到村民手中。”
“儿臣遵旨!”“臣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
离开皇宫后,马周对李恪感慨道:“殿下始终将百姓需求放在首位,事事亲力亲为,实为难得。有殿下这般专注民生的皇子,也是大唐百姓的福气。”
李恪摆摆手:“民生之事,本就是为官者的本分。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辛苦的,还是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与基层官员。”
接下来的几日,李恪与马周密切关注陇右种子调拨的进展。三日后,户部传来消息,首批三千石种子已运抵陇右,剩余两千石也将在次日送达。当地官员也反馈,村民们已做好准备,种子一到便会立刻分发播种。
这日傍晚,李恪正在书房整理各地春耕的进展报告,长孙无忌派人送来一封信函。信中写道,他已与户部、工部商议,制定了 “春耕政务协同细则”,明确了各部在农具调拨、种子供应、粮价调控等事务中的职责与衔接流程,避免后续出现推诿或延误的情况,想请李恪明日到尚书省一同完善细则。
李恪看完信函,心中颇为欣慰 —— 有了明确的协同细则,后续的民生政务定能推进得更加顺畅。他提笔回信,应允明日准时前往。
次日清晨,李恪抵达尚书省,长孙无忌已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候在此。几人围绕 “协同细则” 展开讨论,李业结合此前处理关中水车、陇右种子问题的经验,提出了 “地方需求优先反馈”“紧急事务特批通道” 等建议,均被采纳。
长孙无忌看着修订后的细则,对李恪赞道:“殿下的建议贴合实际,有了这些补充,细则便更加完善了。往后各部协同处理民生事务,定能事半功倍,百姓也能少受些奔波之苦。”
李恪笑道:“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都以百姓利益为重,协同配合,定能让春耕顺利推进,让百姓有个好收成。”
离开尚书省时,阳光正好,街上的商贩正吆喝着售卖新鲜的蔬菜,孩童们在路边追逐嬉戏。李恪望着这热闹祥和的景象,心中满是踏实。他知道,政务之路虽繁琐,但若能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民生难题,便能让这份祥和长久延续,为大唐的稳定与发展筑牢根基。
回到王府,王忠已将各地春耕的最新进展整理成册:“殿下,关中三个村落的水车已全部投入使用,陇右的种子也已分发完毕,江南的粮价也稳定在合理范围。各地官员都反馈,今年的春耕进展比往年顺利不少。”
李恪接过册子,一页页仔细翻看,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恪闻言,放下手中的毛笔,眉头微蹙:“山路崎岖?具体是哪些村落?可有估算过运输所需的人力与时间?”
“主要是岐州以西的三个村落,” 王忠递上地图,指着标注的位置,“当地官员说,村落周边多是狭窄山道,马车无法通行,只能靠人力搬运,一架水车需十余人才能挪动,至少要三天才能运到。可眼下正是播种关键期,村民们担心耽误农时。”
李恪看着地图上蜿蜒的山道,沉思片刻:“不能让村民们白白等三天。你即刻联系工部,询问是否有可拆分组装的小型水车 —— 若能将水车拆成零部件,用背篓分批运输,再到村里组装,定能节省不少时间。另外,让当地官员组织青壮年村民,由王府拨付部分人力补贴,确保运输顺利。”
“殿下考虑周全!” 王忠连忙记下,转身准备去传信。
“等等,” 李恪叫住他,“再备些干粮与伤药,让随行的工匠带上 —— 山路难走,别让大家饿着或受伤。”
王忠应声而去后,李恪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抽芽的柳树,心中仍记挂着村民的情况。他深知,农时不等人,多耽误一天,村民们的收成便多一分风险。
两日后,王忠带着好消息返回王府:“殿下,工部果然有可拆分的小型水车!当地官员已组织村民与工匠协作,首批零部件昨日已运抵第一个村落,今日就能组装完成,开始灌溉。村民们还托人带了些自家种的干果,说是感谢殿下的关心。”
李恪接过装有干果的布包,里面的核桃与红枣虽不起眼,却透着满满的心意。他笑着对王忠说:“把这些干果分发给府里的工匠与侍卫,也算让大家沾沾村民们的心意。另外,再给关中那边传信,让他们及时反馈后续村落的水车组装情况,若有困难,随时禀报。”
就在此时,小禄子进来禀报:“殿下,马御史派人来请,说他在御史台整理出几份地方官员的奏报,涉及陇右地区的种子短缺问题,想与您一同商议解决方案。”
李恪立刻起身:“走,去御史台。”
抵达御史台时,马周已在门口等候,手中捧着一叠奏报:“殿下,陇右地区因去年冬雪较大,部分粮种被冻坏,如今播种在即,当地种子储备不足,若不及时调拨,恐会影响春耕。”
两人走进书房,马周展开奏报,指着上面的数据:“据统计,陇右需补充粟种与麦种共五千石。目前关中与河东的粮种储备较为充足,只是调拨需经户部审批,恐会延误时日。”
李恪看着奏报,思索道:“春耕在即,审批流程不能等。你我一同入宫面圣,向父皇说明情况,恳请特批简化流程 —— 由户部直接协调关中与河东的粮种储备库,即刻调拨,后续再补全手续。另外,让陇右当地官员提前组织村民,做好接领种子的准备,确保种子一到便能分发下去。”
马周点头赞同:“此法可行!有殿下一同进言,陛下定能理解农时紧迫。”
两人随即入宫,向李世民禀报了陇右种子短缺的情况。李世民听后,当即同意简化审批流程:“民生之事,当以效率为先。朕即刻命户部尚书亲自督办,务必在三日内将种子调拨到位。你们二人也要跟进后续情况,确保种子能顺利分发到村民手中。”
“儿臣遵旨!”“臣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
离开皇宫后,马周对李恪感慨道:“殿下始终将百姓需求放在首位,事事亲力亲为,实为难得。有殿下这般专注民生的皇子,也是大唐百姓的福气。”
李恪摆摆手:“民生之事,本就是为官者的本分。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辛苦的,还是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与基层官员。”
接下来的几日,李恪与马周密切关注陇右种子调拨的进展。三日后,户部传来消息,首批三千石种子已运抵陇右,剩余两千石也将在次日送达。当地官员也反馈,村民们已做好准备,种子一到便会立刻分发播种。
这日傍晚,李恪正在书房整理各地春耕的进展报告,长孙无忌派人送来一封信函。信中写道,他已与户部、工部商议,制定了 “春耕政务协同细则”,明确了各部在农具调拨、种子供应、粮价调控等事务中的职责与衔接流程,避免后续出现推诿或延误的情况,想请李恪明日到尚书省一同完善细则。
李恪看完信函,心中颇为欣慰 —— 有了明确的协同细则,后续的民生政务定能推进得更加顺畅。他提笔回信,应允明日准时前往。
次日清晨,李恪抵达尚书省,长孙无忌已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等候在此。几人围绕 “协同细则” 展开讨论,李业结合此前处理关中水车、陇右种子问题的经验,提出了 “地方需求优先反馈”“紧急事务特批通道” 等建议,均被采纳。
长孙无忌看着修订后的细则,对李恪赞道:“殿下的建议贴合实际,有了这些补充,细则便更加完善了。往后各部协同处理民生事务,定能事半功倍,百姓也能少受些奔波之苦。”
李恪笑道:“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都以百姓利益为重,协同配合,定能让春耕顺利推进,让百姓有个好收成。”
离开尚书省时,阳光正好,街上的商贩正吆喝着售卖新鲜的蔬菜,孩童们在路边追逐嬉戏。李恪望着这热闹祥和的景象,心中满是踏实。他知道,政务之路虽繁琐,但若能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民生难题,便能让这份祥和长久延续,为大唐的稳定与发展筑牢根基。
回到王府,王忠已将各地春耕的最新进展整理成册:“殿下,关中三个村落的水车已全部投入使用,陇右的种子也已分发完毕,江南的粮价也稳定在合理范围。各地官员都反馈,今年的春耕进展比往年顺利不少。”
李恪接过册子,一页页仔细翻看,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