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队在南洋的碧波中航行月余,海风日复一日地拂过甲板,将帆布吹得猎猎作响。起初还能见到沿岸熟悉的南洋岛屿,后来便只剩无垠蓝海与偶尔掠过的白鸟。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负责了望的兵士突然如惊雷般高声禀报:“殿下!郡主!前方望见陆地,正是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港口!”
李恪与武若南几乎同时放下手中事务,快步登上主船的船楼。此时晨雾尚未完全散尽,远方的海岸线在缥缈雾气中蜿蜒如黛,仿佛一幅晕染开的水墨长卷。待行船渐近,雾气散去,港口的轮廓愈发清晰——码头沿岸旌旗林立,数十艘装饰着孔雀羽毛与鎏金纹饰的快船正朝着使团船队驶来,为首那艘快船的船帆上,绣着细密的胡椒花图案,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格外醒目,泛着温暖的金光。
“是国王派来的迎接船队。”玄奘法师也缓步登上船楼,手中锡杖轻叩楼板,指着那面独特的船旗笑道,“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素有‘胡椒之国’的美誉,此地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盛产的黑胡椒辛辣醇厚,不仅在南亚诸国供不应求,更远销波斯、大秦。国王毗湿奴靠着胡椒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故而将胡椒花定为国家象征,连国旗都以此为纹。”
话音刚落,迎接船队已靠近大唐使团的海船。为首快船的甲板上,一名身着绛色织金锦袍、头戴嵌宝金冠的官员正昂首而立,见大唐海船的船楼之上人影晃动,便扬声高喊。随行的译官精通梵语,即刻将话语译出:“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太宰摩揭陀,奉国王毗湿奴之命,恭迎大唐使团驾临!我国国王已在王宫备下盛宴,恭请吴王殿下、武郡主与玄奘法师登岸!”
李恪抬手示意水手放下舷梯,目光沉静地打量着登船而来的摩揭陀一行。只见摩揭陀身后跟着十名侍从,皆身着青色锦袍,腰间佩着短刀却未曾出鞘,神色恭敬而不失端庄。摩揭陀踏上主船甲板,目光先是落在身着月白暗纹锦袍的李恪身上——那锦袍料子是长安最上等的云锦,腰间悬挂的迦楼罗玉佩温润通透,一看便知是皇室宗亲;随即又瞥见一旁的武若南,她一身藏青窄袖官袍衬得身姿挺拔,腰间银质船锚纹佩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眉宇间的英气令人不敢小觑。
摩揭陀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躬身行了个天竺礼仪,双手捧着一枚鎏金请柬递到李恪面前,语气恭敬:“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国国王自听闻玄奘法师提及大唐使团将途经我国,便日日盼望着,今日终得相见,欣喜之情难以言表。还请殿下与郡主赏光,随我登岸赴宴。”
武若南上前一步,接过请柬的同时,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摩揭陀与侍从们的神色,见他们眼中满是真诚与敬畏,并无半分异样,便侧身对李恪轻声道:“殿下,观其言行,国王确有十足诚意,可安心登岸。”李恪微微颔首,对摩揭陀温声道:“有劳太宰亲自相迎,本王与郡主、法师随你同往便是。”
船队缓缓靠岸时,李恪才真正见识到何为“万人空巷”。整个码头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皆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女子们穿着绣着花卉纹样的纱丽,裙摆随风飘动如彩云;男子们则身着锦袍,头戴布帽。他们手中大多捧着编织精美的花环,见大唐使团的人员登岸,便纷纷将花环递上,口中用生硬的汉话喊着“欢迎”,空气中弥漫着胡椒的辛辣香气与茉莉、素馨花的清甜,两种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异域芬芳。
码头正中,一名身着明黄色镶宝石锦袍的中年男子正含笑而立,他头戴镶嵌着巨大珍珠的王冠,腰间束着金带,周身环绕着数十名文武官员。玄奘低声对李恪道:“那位便是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国王毗湿奴。”话音刚落,毗湿奴已快步走上前来,主动伸出双手握住李恪的手,他的掌心带着常年握权的温热,笑容满面地说道:“大唐皇帝的使者驾临,真是让我的港口都蓬荜生辉!当年玄奘法师路过我国时,曾向我细细讲述大唐的长安有多繁华,科举制度有多公正,农桑技艺有多精湛,我早已心向往之。今日得见殿下与郡主,才知大唐人物果然名不虚传!”
李恪感受到对方掌心的热忱,亦含笑回礼:“国王陛下客气了。贵国胡椒闻名遐迩,大唐百姓也早已熟知。此次我国陛下派本王出使,便是希望能与贵国缔结友好盟约,共促通商,让两国百姓都能共享其利。”毗湿奴闻言愈发欣喜,当即示意左右引路:“殿下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王宫已备好薄宴,咱们边吃边谈,可好?”
从码头前往王宫的路途并不算远,却走了近一个时辰。沿途的街道皆铺着崭新的红毯,两侧每隔几步便摆放着青铜香炉,燃烧着当地特有的香料。更令人注目的是,街道两侧陈列着数十架巨大的木质烘干机,匠人正将新采摘的红胡椒摊在竹筛中晾晒,阳光洒在鲜红的胡椒上,折射出诱人的光泽。几名匠人见国王与大唐使团经过,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
李恪边走边观察着沿途的景象,见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售卖胡椒、宝石与当地织物,商铺的幌子上用梵文书写着店名,偶尔有几家商铺还挂着简易的汉文招牌,显然是为了接待过往的大唐商人。他不禁想起自己曾在史书上读到的后世记载——千年之后,这里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唐的瓷器、丝绸会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宝石也会由此进入中原,只是那时的航海技术已远胜今日,巨大的蒸汽轮船取代了如今的帆船,无需再依赖季风航行。可眼前这原始而鲜活的贸易场景,却比史书上的文字更能让他感受到文明交融的温度。
王宫坐落在港口东侧的高地上,是一座典型的天竺式建筑,主体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屋顶覆盖着鎏金瓦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宫殿大门两侧立着两尊高大的石象,象鼻卷曲,神态威严。步入宫殿后,走廊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内容多是当地的神话故事与贸易场景,色彩鲜艳,笔触细腻。李恪驻足看了片刻,见壁画中竟有大唐商人与当地商户交易的场景,画中的大唐商人身着锦袍,手持丝绸,神态从容,不禁笑道:“看来贵国与大唐的交往,早已深入民心。”毗湿奴自豪地说:“大唐的蜀锦、瓷器在我国可是珍品,唯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若是能与大唐正式通商,我国百姓也能有机会见识到大唐的宝物了。”
宴厅设在王宫的正殿,殿内的布置更是奢华。四根巨大的梁柱上缠绕着金箔,柱顶雕刻着孔雀开屏的纹样,孔雀的尾羽由各色宝石镶嵌而成,流光溢彩。殿内的案几皆由紫檀木打造,上面摆放着玛瑙碗、翡翠杯,还有用金箔装饰的果盘,盘中盛放着当地特有的热带水果——红毛丹、山竹、菠萝蜜等。侍者们身着统一的锦袍,端着菜肴穿梭其间,每一道菜都精致可口,既有当地特色的胡椒烤鹿肉、椰浆饭、咖喱鱼,也有特意仿制的大唐胡饼、酪樱桃、醋芹等菜肴。
“听闻大唐饮食讲究五味调和,我特意让御厨学习了几道大唐菜肴,不知合不合殿下的口味。”毗湿奴端起酒杯,示意侍者为李恪等人斟酒,“这是我国特有的椰子酒,用新鲜椰子汁发酵而成,口感清甜,还请殿下品尝。”李恪端起酒杯,浅酌一口,只觉酒香中带着椰子的清甜,确实爽口。他放下酒杯,示意侍从呈上一个锦盒:“陛下如此有心,本王也带来了我国的薄礼。这是长安最上等的明前龙井,用沸水冲泡后,香气馥郁,还请陛下品鉴。”
毗湿奴接过锦盒,打开一看,只见里面的茶叶色泽翠绿,形状扁平挺直,凑近一闻,果然有淡淡的清香。他欣喜地说:“早就听闻大唐茶叶盛名,今日得此珍品,真是多谢殿下!”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毗湿奴终于谈及正题,他放下酒杯,神情诚恳地说:“殿下,实不相瞒,我国虽盛产胡椒,却因商路不畅,很多胡椒都只能囤积在仓库中。而大唐的蜀锦、瓷器在西方诸国备受追捧,若是能借大唐的商路将我国的胡椒销往西域、大秦,我国愿意以最优惠的价格与大唐交易。”
李恪早有准备,当即示意武若南呈上蜀锦样本与贸易清单。武若南将一卷织金蜀锦展开,只见锦面上绣着长安春景图——曲江池畔的柳树抽芽,芙蓉园内的牡丹盛开,仕女们泛舟湖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锦面上的金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毗湿奴与殿内的文武官员见了,无不惊叹,摩揭陀走上前,轻轻抚摸着蜀锦的质地,感慨道:“这锦缎质地坚韧,纹样精美,果然名不虚传!”
“这只是我国蜀锦中的中等品质。”李恪微笑着说,“若是陛下愿意与我国签订通商盟约,我国将每月向贵国输送万匹蜀锦,同时还会运来唐三彩、瓷器等珍品。而贵国的胡椒,我国也将以每斤白银五钱的价格收购,并且减免一半关税,让贵国的胡椒能顺利进入大唐腹地,甚至通过西域商路销往更远的地方。”
武若南适时呈上贸易清单,上面详细列明了双方交易的商品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关税细则,条目清晰,定价公允。摩揭陀接过清单,仔细翻看了一遍,对毗湿奴躬身道:“国王陛下,大唐使团的条件极为优厚,此盟约对我国百利而无一害,臣恳请陛下应允。”毗湿奴早已心花怒放,当即拍板:“好!本王应允此盟约!明日便举行签字仪式,让大唐与我国的友谊传遍南亚!”
当日午后,双方的官员便开始草拟盟约文书。李恪则在毗湿奴的邀请下,与武若南、玄奘一同参观当地的胡椒种植园与宝石矿场。胡椒种植园设在城郊的山谷中,漫山遍野的胡椒藤顺着竹架攀爬而上,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红胡椒,他们的动作熟练而麻利,将采摘下来的胡椒放进竹篮中。一名老匠人见国王带着大唐使团前来,连忙上前献上一串刚采摘的红胡椒,笑着说:“殿下请看,这是我国最好的胡椒,晒干之后色泽黑亮,辛辣味足。”
李恪接过胡椒串,放在鼻尖闻了闻,辛辣的香气直冲鼻腔。他看着漫山的胡椒藤,不禁想起后世的景象——千年之后,这里的胡椒种植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采摘、晾晒、加工都有专门的机器,不再需要如此多的人工。可眼前这些匠人脸上的笑容,却比任何机器都更有生命力。他转头对武若南道:“郡主,你看这里的胡椒产量如此之高,若是能将我国的堆肥技术与灌溉技术传入此地,产量定能再增三成。”武若南点头附和:“殿下所言极是,臣已记下,待盟约签订后,便可安排农官前来传授技艺。”
宝石矿场则设在另一处山谷中,这里的矿工们正用简陋的工具开采着矿石。见到毗湿奴与大唐使团,矿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将开采出的红宝石、蓝宝石呈上来。武若南拿起一颗鸽血红宝石,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只见宝石色泽纯净,质地通透,没有一丝杂质,不禁赞叹道:“殿下,此宝石质地上乘,运回大唐后,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定能成为稀世珍品。”李恪接过宝石,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石面,心中感慨万千——后世的人们会用更先进的设备开采宝石,甚至能通过技术合成人造宝石,可这些天然宝石中蕴含的历史与文明的印记,却是人造宝石永远无法替代的。
晚间,毗湿奴在王宫举办了盛大的歌舞晚宴。殿内点燃了数十支巨大的蜡烛,将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舞女们身着绣着金线的白色纱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曼妙轻盈,如蝴蝶般灵动。乐师们则演奏着当地特有的乐器——箜篌的音色悠扬婉转,横笛的声音清脆悦耳,还有一种名为“ ta ”的手鼓,节奏明快,极具感染力。
玄奘法师与当地的高僧们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佛学经典,双方时而争论,时而颔首赞同,气氛热烈。李恪则与摩揭陀交流着两国的历法与天文知识,当他拿出大唐的《戊寅元历》抄本,向摩揭陀讲解其中的节气推算与日月食预测方法时,摩揭陀不禁惊叹不已:“大唐的历法竟如此精密!我国的历法常常出现误差,还请殿下允许我国派学者前往大唐学习。”李恪欣然应允:“两国交流,本就该相互学习。我国陛下向来重视人才,若是贵国学者前来,定会受到礼遇。”
武若南则与国王的侍女们聊得火热。侍女们对大唐的服饰与妆容充满好奇,武若南便耐心地向她们讲解大唐女子的襦裙样式与化妆技巧;而武若南则向侍女们请教胡椒的储存之法与当地的纺织技艺。当得知当地的纺织技艺还较为简陋,织出的布料粗糙不堪时,武若南当即表示,愿意派大唐的织工前来传授技艺,侍女们听了,无不欢呼雀跃。
接下来的三日,李恪与武若南忙着与毗湿奴敲定盟约的各项细节,双方的官员则进行着紧张的文书撰写与盖章流程。玄奘法师则在当地的寺院讲经说法,前来听经的百姓络绎不绝,很多人都被玄奘法师渊博的学识与慈悲的心怀所折服。使团的儒生与工匠们也没有闲着,儒生们在街头设立了临时的讲学点,向当地百姓讲解儒家的仁爱思想;工匠们则展示了大唐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当他们用简易的工具造出纸张,印刷出佛经时,当地百姓无不惊叹,纷纷称大唐为“天朝上国”。
盟约签订仪式当日,整个港口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仪式设在码头的高台上,高台两侧悬挂着大唐与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的旗帜。李恪与毗湿奴分别代表两国在盟约文书上签字、盖章,文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大唐使团带回长安,一份留在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的王宫。当双方交换盟约文书的那一刻,台下的百姓与商户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港口上空。
启程之日,毗湿奴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码头送行。他为大唐使团准备了丰厚的回礼——三十船晒干的黑胡椒,五十箱色泽各异的红宝石与蓝宝石,还有十名熟悉天竺海域航线的资深水手。登船前,毗湿奴紧紧握住李恪的手,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待:“殿下,此次与大唐结盟,是我国之幸。还请殿下抵达华氏城后,代我向戒日王转达敬意,更要向大唐皇帝禀明我国的诚意。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永远是大唐的友邦,若有需要,我国定当鼎力相助!”
李恪郑重颔首:“国王陛下放心,本王定会将你的心意转达给我国陛下与戒日王。期待下次相见时,两国的贸易已如火如荼,百姓们都能享受到结盟带来的福祉。”武若南也上前与摩揭陀道别,将一本记录着大唐农桑技艺的小册子赠予他:“太宰大人,这是我国的农桑技艺总结,或许对贵国的农业有所帮助。”摩揭陀感激地接过:“郡主厚谊,我国定当铭记在心。”
船队缓缓驶离港口,李恪站在甲板上,手中摩挲着毗湿奴赠予的一颗鸽血红宝石,望着渐渐缩小的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港口,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后世史书上读到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那时的这条商路繁荣昌盛,连接着东西方文明,而今日自己亲手缔结的这份盟约,正是这条繁荣商路的基石之一。
“殿下在想什么?”武若南走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远方。李恪转头看向她,秋日的阳光洒在她的发梢,镀上一层暖金:“本王在想,千年之后,或许这里的港口会更加繁华,航海技术会更加先进,大唐与天竺的贸易会更加密切。后世的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我们今日的付出,但他们会享受着我们今日缔结的和平与繁荣。”
武若南微微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她望着远方的天际,那里的海平面与天空相接,海鸟在船舷两侧盘旋,翅膀掠过湛蓝的海水,激起一圈圈涟漪。“不管后世如何,我们今日所做之事,对得起陛下的嘱托,对得起两国的百姓,便已足够。”她顿了顿,指着前方的海域笑道,“殿下请看,前方便是天竺海域,过不了几日,我们就能抵达华氏城,见到戒日王了。那里,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着我们。”
李恪闻言,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将手中的红宝石收好,转身望向船舱内忙碌的使团成员——儒生们在整理沿途的见闻记录,工匠们在检修工具,护卫们在甲板上巡逻,医官们在检查药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充满了期待。
李恪与武若南几乎同时放下手中事务,快步登上主船的船楼。此时晨雾尚未完全散尽,远方的海岸线在缥缈雾气中蜿蜒如黛,仿佛一幅晕染开的水墨长卷。待行船渐近,雾气散去,港口的轮廓愈发清晰——码头沿岸旌旗林立,数十艘装饰着孔雀羽毛与鎏金纹饰的快船正朝着使团船队驶来,为首那艘快船的船帆上,绣着细密的胡椒花图案,在初升朝阳的映照下格外醒目,泛着温暖的金光。
“是国王派来的迎接船队。”玄奘法师也缓步登上船楼,手中锡杖轻叩楼板,指着那面独特的船旗笑道,“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素有‘胡椒之国’的美誉,此地气候湿热,土壤肥沃,盛产的黑胡椒辛辣醇厚,不仅在南亚诸国供不应求,更远销波斯、大秦。国王毗湿奴靠着胡椒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故而将胡椒花定为国家象征,连国旗都以此为纹。”
话音刚落,迎接船队已靠近大唐使团的海船。为首快船的甲板上,一名身着绛色织金锦袍、头戴嵌宝金冠的官员正昂首而立,见大唐海船的船楼之上人影晃动,便扬声高喊。随行的译官精通梵语,即刻将话语译出:“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太宰摩揭陀,奉国王毗湿奴之命,恭迎大唐使团驾临!我国国王已在王宫备下盛宴,恭请吴王殿下、武郡主与玄奘法师登岸!”
李恪抬手示意水手放下舷梯,目光沉静地打量着登船而来的摩揭陀一行。只见摩揭陀身后跟着十名侍从,皆身着青色锦袍,腰间佩着短刀却未曾出鞘,神色恭敬而不失端庄。摩揭陀踏上主船甲板,目光先是落在身着月白暗纹锦袍的李恪身上——那锦袍料子是长安最上等的云锦,腰间悬挂的迦楼罗玉佩温润通透,一看便知是皇室宗亲;随即又瞥见一旁的武若南,她一身藏青窄袖官袍衬得身姿挺拔,腰间银质船锚纹佩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眉宇间的英气令人不敢小觑。
摩揭陀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躬身行了个天竺礼仪,双手捧着一枚鎏金请柬递到李恪面前,语气恭敬:“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国国王自听闻玄奘法师提及大唐使团将途经我国,便日日盼望着,今日终得相见,欣喜之情难以言表。还请殿下与郡主赏光,随我登岸赴宴。”
武若南上前一步,接过请柬的同时,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摩揭陀与侍从们的神色,见他们眼中满是真诚与敬畏,并无半分异样,便侧身对李恪轻声道:“殿下,观其言行,国王确有十足诚意,可安心登岸。”李恪微微颔首,对摩揭陀温声道:“有劳太宰亲自相迎,本王与郡主、法师随你同往便是。”
船队缓缓靠岸时,李恪才真正见识到何为“万人空巷”。整个码头被闻讯而来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皆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女子们穿着绣着花卉纹样的纱丽,裙摆随风飘动如彩云;男子们则身着锦袍,头戴布帽。他们手中大多捧着编织精美的花环,见大唐使团的人员登岸,便纷纷将花环递上,口中用生硬的汉话喊着“欢迎”,空气中弥漫着胡椒的辛辣香气与茉莉、素馨花的清甜,两种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异域芬芳。
码头正中,一名身着明黄色镶宝石锦袍的中年男子正含笑而立,他头戴镶嵌着巨大珍珠的王冠,腰间束着金带,周身环绕着数十名文武官员。玄奘低声对李恪道:“那位便是羯罗拏苏伐剌那国国王毗湿奴。”话音刚落,毗湿奴已快步走上前来,主动伸出双手握住李恪的手,他的掌心带着常年握权的温热,笑容满面地说道:“大唐皇帝的使者驾临,真是让我的港口都蓬荜生辉!当年玄奘法师路过我国时,曾向我细细讲述大唐的长安有多繁华,科举制度有多公正,农桑技艺有多精湛,我早已心向往之。今日得见殿下与郡主,才知大唐人物果然名不虚传!”
李恪感受到对方掌心的热忱,亦含笑回礼:“国王陛下客气了。贵国胡椒闻名遐迩,大唐百姓也早已熟知。此次我国陛下派本王出使,便是希望能与贵国缔结友好盟约,共促通商,让两国百姓都能共享其利。”毗湿奴闻言愈发欣喜,当即示意左右引路:“殿下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王宫已备好薄宴,咱们边吃边谈,可好?”
从码头前往王宫的路途并不算远,却走了近一个时辰。沿途的街道皆铺着崭新的红毯,两侧每隔几步便摆放着青铜香炉,燃烧着当地特有的香料。更令人注目的是,街道两侧陈列着数十架巨大的木质烘干机,匠人正将新采摘的红胡椒摊在竹筛中晾晒,阳光洒在鲜红的胡椒上,折射出诱人的光泽。几名匠人见国王与大唐使团经过,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
李恪边走边观察着沿途的景象,见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多售卖胡椒、宝石与当地织物,商铺的幌子上用梵文书写着店名,偶尔有几家商铺还挂着简易的汉文招牌,显然是为了接待过往的大唐商人。他不禁想起自己曾在史书上读到的后世记载——千年之后,这里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大唐的瓷器、丝绸会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宝石也会由此进入中原,只是那时的航海技术已远胜今日,巨大的蒸汽轮船取代了如今的帆船,无需再依赖季风航行。可眼前这原始而鲜活的贸易场景,却比史书上的文字更能让他感受到文明交融的温度。
王宫坐落在港口东侧的高地上,是一座典型的天竺式建筑,主体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屋顶覆盖着鎏金瓦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宫殿大门两侧立着两尊高大的石象,象鼻卷曲,神态威严。步入宫殿后,走廊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内容多是当地的神话故事与贸易场景,色彩鲜艳,笔触细腻。李恪驻足看了片刻,见壁画中竟有大唐商人与当地商户交易的场景,画中的大唐商人身着锦袍,手持丝绸,神态从容,不禁笑道:“看来贵国与大唐的交往,早已深入民心。”毗湿奴自豪地说:“大唐的蜀锦、瓷器在我国可是珍品,唯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若是能与大唐正式通商,我国百姓也能有机会见识到大唐的宝物了。”
宴厅设在王宫的正殿,殿内的布置更是奢华。四根巨大的梁柱上缠绕着金箔,柱顶雕刻着孔雀开屏的纹样,孔雀的尾羽由各色宝石镶嵌而成,流光溢彩。殿内的案几皆由紫檀木打造,上面摆放着玛瑙碗、翡翠杯,还有用金箔装饰的果盘,盘中盛放着当地特有的热带水果——红毛丹、山竹、菠萝蜜等。侍者们身着统一的锦袍,端着菜肴穿梭其间,每一道菜都精致可口,既有当地特色的胡椒烤鹿肉、椰浆饭、咖喱鱼,也有特意仿制的大唐胡饼、酪樱桃、醋芹等菜肴。
“听闻大唐饮食讲究五味调和,我特意让御厨学习了几道大唐菜肴,不知合不合殿下的口味。”毗湿奴端起酒杯,示意侍者为李恪等人斟酒,“这是我国特有的椰子酒,用新鲜椰子汁发酵而成,口感清甜,还请殿下品尝。”李恪端起酒杯,浅酌一口,只觉酒香中带着椰子的清甜,确实爽口。他放下酒杯,示意侍从呈上一个锦盒:“陛下如此有心,本王也带来了我国的薄礼。这是长安最上等的明前龙井,用沸水冲泡后,香气馥郁,还请陛下品鉴。”
毗湿奴接过锦盒,打开一看,只见里面的茶叶色泽翠绿,形状扁平挺直,凑近一闻,果然有淡淡的清香。他欣喜地说:“早就听闻大唐茶叶盛名,今日得此珍品,真是多谢殿下!”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毗湿奴终于谈及正题,他放下酒杯,神情诚恳地说:“殿下,实不相瞒,我国虽盛产胡椒,却因商路不畅,很多胡椒都只能囤积在仓库中。而大唐的蜀锦、瓷器在西方诸国备受追捧,若是能借大唐的商路将我国的胡椒销往西域、大秦,我国愿意以最优惠的价格与大唐交易。”
李恪早有准备,当即示意武若南呈上蜀锦样本与贸易清单。武若南将一卷织金蜀锦展开,只见锦面上绣着长安春景图——曲江池畔的柳树抽芽,芙蓉园内的牡丹盛开,仕女们泛舟湖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锦面上的金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毗湿奴与殿内的文武官员见了,无不惊叹,摩揭陀走上前,轻轻抚摸着蜀锦的质地,感慨道:“这锦缎质地坚韧,纹样精美,果然名不虚传!”
“这只是我国蜀锦中的中等品质。”李恪微笑着说,“若是陛下愿意与我国签订通商盟约,我国将每月向贵国输送万匹蜀锦,同时还会运来唐三彩、瓷器等珍品。而贵国的胡椒,我国也将以每斤白银五钱的价格收购,并且减免一半关税,让贵国的胡椒能顺利进入大唐腹地,甚至通过西域商路销往更远的地方。”
武若南适时呈上贸易清单,上面详细列明了双方交易的商品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关税细则,条目清晰,定价公允。摩揭陀接过清单,仔细翻看了一遍,对毗湿奴躬身道:“国王陛下,大唐使团的条件极为优厚,此盟约对我国百利而无一害,臣恳请陛下应允。”毗湿奴早已心花怒放,当即拍板:“好!本王应允此盟约!明日便举行签字仪式,让大唐与我国的友谊传遍南亚!”
当日午后,双方的官员便开始草拟盟约文书。李恪则在毗湿奴的邀请下,与武若南、玄奘一同参观当地的胡椒种植园与宝石矿场。胡椒种植园设在城郊的山谷中,漫山遍野的胡椒藤顺着竹架攀爬而上,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红胡椒,他们的动作熟练而麻利,将采摘下来的胡椒放进竹篮中。一名老匠人见国王带着大唐使团前来,连忙上前献上一串刚采摘的红胡椒,笑着说:“殿下请看,这是我国最好的胡椒,晒干之后色泽黑亮,辛辣味足。”
李恪接过胡椒串,放在鼻尖闻了闻,辛辣的香气直冲鼻腔。他看着漫山的胡椒藤,不禁想起后世的景象——千年之后,这里的胡椒种植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采摘、晾晒、加工都有专门的机器,不再需要如此多的人工。可眼前这些匠人脸上的笑容,却比任何机器都更有生命力。他转头对武若南道:“郡主,你看这里的胡椒产量如此之高,若是能将我国的堆肥技术与灌溉技术传入此地,产量定能再增三成。”武若南点头附和:“殿下所言极是,臣已记下,待盟约签订后,便可安排农官前来传授技艺。”
宝石矿场则设在另一处山谷中,这里的矿工们正用简陋的工具开采着矿石。见到毗湿奴与大唐使团,矿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将开采出的红宝石、蓝宝石呈上来。武若南拿起一颗鸽血红宝石,对着阳光仔细观察,只见宝石色泽纯净,质地通透,没有一丝杂质,不禁赞叹道:“殿下,此宝石质地上乘,运回大唐后,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定能成为稀世珍品。”李恪接过宝石,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石面,心中感慨万千——后世的人们会用更先进的设备开采宝石,甚至能通过技术合成人造宝石,可这些天然宝石中蕴含的历史与文明的印记,却是人造宝石永远无法替代的。
晚间,毗湿奴在王宫举办了盛大的歌舞晚宴。殿内点燃了数十支巨大的蜡烛,将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舞女们身着绣着金线的白色纱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曼妙轻盈,如蝴蝶般灵动。乐师们则演奏着当地特有的乐器——箜篌的音色悠扬婉转,横笛的声音清脆悦耳,还有一种名为“ ta ”的手鼓,节奏明快,极具感染力。
玄奘法师与当地的高僧们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佛学经典,双方时而争论,时而颔首赞同,气氛热烈。李恪则与摩揭陀交流着两国的历法与天文知识,当他拿出大唐的《戊寅元历》抄本,向摩揭陀讲解其中的节气推算与日月食预测方法时,摩揭陀不禁惊叹不已:“大唐的历法竟如此精密!我国的历法常常出现误差,还请殿下允许我国派学者前往大唐学习。”李恪欣然应允:“两国交流,本就该相互学习。我国陛下向来重视人才,若是贵国学者前来,定会受到礼遇。”
武若南则与国王的侍女们聊得火热。侍女们对大唐的服饰与妆容充满好奇,武若南便耐心地向她们讲解大唐女子的襦裙样式与化妆技巧;而武若南则向侍女们请教胡椒的储存之法与当地的纺织技艺。当得知当地的纺织技艺还较为简陋,织出的布料粗糙不堪时,武若南当即表示,愿意派大唐的织工前来传授技艺,侍女们听了,无不欢呼雀跃。
接下来的三日,李恪与武若南忙着与毗湿奴敲定盟约的各项细节,双方的官员则进行着紧张的文书撰写与盖章流程。玄奘法师则在当地的寺院讲经说法,前来听经的百姓络绎不绝,很多人都被玄奘法师渊博的学识与慈悲的心怀所折服。使团的儒生与工匠们也没有闲着,儒生们在街头设立了临时的讲学点,向当地百姓讲解儒家的仁爱思想;工匠们则展示了大唐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当他们用简易的工具造出纸张,印刷出佛经时,当地百姓无不惊叹,纷纷称大唐为“天朝上国”。
盟约签订仪式当日,整个港口都笼罩在喜庆的氛围中。仪式设在码头的高台上,高台两侧悬挂着大唐与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的旗帜。李恪与毗湿奴分别代表两国在盟约文书上签字、盖章,文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大唐使团带回长安,一份留在羯罗拏苏伐剌那国的王宫。当双方交换盟约文书的那一刻,台下的百姓与商户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港口上空。
启程之日,毗湿奴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码头送行。他为大唐使团准备了丰厚的回礼——三十船晒干的黑胡椒,五十箱色泽各异的红宝石与蓝宝石,还有十名熟悉天竺海域航线的资深水手。登船前,毗湿奴紧紧握住李恪的手,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期待:“殿下,此次与大唐结盟,是我国之幸。还请殿下抵达华氏城后,代我向戒日王转达敬意,更要向大唐皇帝禀明我国的诚意。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永远是大唐的友邦,若有需要,我国定当鼎力相助!”
李恪郑重颔首:“国王陛下放心,本王定会将你的心意转达给我国陛下与戒日王。期待下次相见时,两国的贸易已如火如荼,百姓们都能享受到结盟带来的福祉。”武若南也上前与摩揭陀道别,将一本记录着大唐农桑技艺的小册子赠予他:“太宰大人,这是我国的农桑技艺总结,或许对贵国的农业有所帮助。”摩揭陀感激地接过:“郡主厚谊,我国定当铭记在心。”
船队缓缓驶离港口,李恪站在甲板上,手中摩挲着毗湿奴赠予的一颗鸽血红宝石,望着渐渐缩小的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港口,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后世史书上读到的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那时的这条商路繁荣昌盛,连接着东西方文明,而今日自己亲手缔结的这份盟约,正是这条繁荣商路的基石之一。
“殿下在想什么?”武若南走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远方。李恪转头看向她,秋日的阳光洒在她的发梢,镀上一层暖金:“本王在想,千年之后,或许这里的港口会更加繁华,航海技术会更加先进,大唐与天竺的贸易会更加密切。后世的人们或许不会记得我们今日的付出,但他们会享受着我们今日缔结的和平与繁荣。”
武若南微微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她望着远方的天际,那里的海平面与天空相接,海鸟在船舷两侧盘旋,翅膀掠过湛蓝的海水,激起一圈圈涟漪。“不管后世如何,我们今日所做之事,对得起陛下的嘱托,对得起两国的百姓,便已足够。”她顿了顿,指着前方的海域笑道,“殿下请看,前方便是天竺海域,过不了几日,我们就能抵达华氏城,见到戒日王了。那里,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在等着我们。”
李恪闻言,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将手中的红宝石收好,转身望向船舱内忙碌的使团成员——儒生们在整理沿途的见闻记录,工匠们在检修工具,护卫们在甲板上巡逻,医官们在检查药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