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的暑气比往年更盛,五华楼内却寒气森森。南诏国主阁罗凤将手中的竹卷狠狠拍在案上,象牙镇纸被震得跳起半寸,滚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楼内文武百官皆垂首敛目,连呼吸都刻意放轻,唯有案上那卷密报的字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大唐置拓殖司,遣船队携粮械往红土洲,欲立城郭,募流民以实其地”。
“大唐!又是大唐!”阁罗凤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暴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死死抠着案边雕刻的迦楼罗纹,“先王在时,尚与我南诏约为兄弟之邦,岁通聘礼。如今李世民刚死,其子李治继位未久,便迫不及待要染指洱海以西!”
清平官郑回上前一步,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国主息怒。据细作回报,此次大唐拓殖船队由一女子统领,名唤武若南,虽无官职,却深得拓殖司敬重。此女在途中调度有方,还曾联结岭南俚族,似是颇有手段。不过眼下船队已折返回长安,听闻是被皇子李恪召回,内部或有嫌隙。”
“女子统领?”阁罗凤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随即又沉下脸,“大唐人才济济,却派一女子出海,要么是故作轻视,要么是此女确实非同小可。郑卿,你可查探清楚,这武若南究竟是何来历?”
“已查清。此女乃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女,早年入过感业寺,后不知为何得李恪赏识,得以参与拓殖之事。其腰间常佩一枚龙纹玉佩,与李恪之物颇为相似,二者关系蹊跷。”郑回躬身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更值得留意的是,岭南俚族首领冯盎对其礼遇有加,赠予银笛为信物,那笛身密纹可调动部族私兵。”
楼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斥候统领阿蛮掀帘而入,一身短打沾满尘土,显然是刚从边境疾驰而归。“国主!清平官!大唐岭南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已调集三万兵力,在姚州整军,辎重粮草源源不断运往边境,似有南下之意!”
此言一出,楼内顿时一片哗然。大军将段志玄猛地出列,按剑怒喝:“欺人太甚!我南诏立国百年,坐拥太和、拓东、银生三城,带甲之士五万,岂惧他苏定方!请国主下令,我愿率军北上,直捣姚州,让大唐知道我南诏的厉害!”
“鲁莽!”郑回厉声呵斥,“苏定方乃大唐名将,征突厥、平百济,战功赫赫。其麾下将士皆是身经百战之师,我军虽有五万之众,却多是洱海渔民、山地部族充数,论战力远不及唐军。若贸然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段志玄涨红了脸,还要争辩,却被阁罗凤抬手制止。年轻的国主站起身,走到楼中巨大的舆图前。这张舆图是三年前耗费重金从大唐商人手中购得,上面清晰标注着洱海诸岛与岭南的山川地形。他的手指划过红土洲的位置,那里位于南诏太和城以南三百余里,常年高温多雨,土壤呈红褐色,故而得名。
“红土洲虽贫瘠,却扼守洱海南下交趾的航运要冲。”阁罗凤的声音渐渐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唐若在此立城,日后我南诏商队北上中原、西通吐蕃,便要受其节制。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站稳脚跟,招兵买马,迟早会将触角伸到太和城来。”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楼内众臣:“郑卿说得对,正面抗衡苏定方,我们没有胜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坐以待毙。大唐船队折返回长安,正是他们群龙无首之际。我要的不是与大唐全面开战,而是毁掉他们的拓殖根基,让他们知道洱海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郑回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国主英明。臣有一计,可借海贼之手,断其臂膀。”
“海贼?”阁罗凤挑眉。
“正是。”郑回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的澜沧江口,“此处有一海贼团伙,首领名唤陈祖义,原是隋末遗将,聚众数千,盘踞在七洲洋一带,专劫过往商船。此人虽凶残贪婪,却与我南诏素有往来,每年都会向太和城缴纳‘孝敬’。我们可暗中资助他粮草器械,许以红土洲的控制权,让他袭扰大唐拓殖船队的补给线,烧毁他们囤积在岭南的物资。”
段志玄闻言皱眉:“陈祖义反复无常,若是事后他反咬一口,劫掠我南诏商船,岂非得不偿失?”
“将军放心。”郑回微微一笑,“臣早已想好对策。我们与他约定,只许袭击大唐官方船队,不得动南诏商船。同时派我侄孙郑毅率一千精兵,以‘协助’为名进驻陈祖义的巢穴,实则监视其动向。一旦事成,便以‘勾结海贼’为由,联合大唐将其剿灭,既除了后患,又能向大唐表忠心,可谓一举两得。”
阁罗凤抚掌大笑:“好!就依郑卿之计!即刻派使者携带黄金百两、粮食千石前往七洲洋,见陈祖义。段志玄,你率五千水军进驻拓东城,随时接应郑毅。若陈祖义敢有异心,便就地将其铲除!”
“臣遵旨!”众臣齐声领命,楼内的压抑气氛终于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
七洲洋的海盗巢穴隐蔽在一处环形礁石之后,涨潮时礁石被海水淹没,只露出几棵歪脖子榕树作为标记。陈祖义坐在简陋的聚义厅内,赤着上身,胸前一道长长的刀疤从左肩延伸到腰腹,显得狰狞可怖。当南诏使者将黄金和粮票摆在他面前时,他浑浊的眼睛里顿时闪过贪婪的光芒。
“阁罗凤倒是大方。”陈祖义拿起一块金锭,放在嘴里咬了咬,确定是足金后,才慢悠悠地开口,“不过大唐的船队可不好惹,听说他们船上有火炮,我手下的弟兄虽多,却都是些土炮鸟枪,怕是难以抗衡。”
使者躬身道:“首领放心,我主已备好十门青铜火炮,另有五百支弩箭,明日便会运到。此外,我主还派了郑毅将军率一千精兵前来相助,他们熟悉唐军战法,可助首领一臂之力。事成之后,红土洲的所有物产,皆归首领所有,我南诏绝不干涉。”
陈祖义眯起眼睛,心中盘算着。他盘踞七洲洋多年,虽劫掠了不少财富,却始终担心大唐的清剿。如今南诏主动送来粮草器械,还许以红土洲的控制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诱惑。至于郑毅带来的一千精兵,他虽知道是来监视自己的,但只要拿到足够的好处,日后再想办法除掉便是。
“好!我答应你们!”陈祖义将金锭拍在桌上,“告诉阁罗凤,三日内,我必让大唐的补给船有来无回!”
使者离去后,陈祖义的副手阿彪凑上前来:“大哥,南诏人素来狡猾,我们真要信他们的话?万一这是个陷阱……”
“陷阱又如何?”陈祖义冷笑一声,“大唐要拓殖红土洲,迟早会对我们动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借南诏的力量先给他们一个教训。等拿到红土洲,我们有了根基,再慢慢收拾郑毅那小子。到时候,洱海以南就是我们的天下!”
三日后,岭南道的钦州港内,数十艘满载粮草和器械的商船正准备启航,目的地是红土洲的临时据点。拓殖司留守官员王玄策站在码头,反复叮嘱船长:“此次航行务必小心,近日海上不太平,听说有海贼出没。若遇危险,即刻燃放信号弹,沿海卫所会前来接应。”
船长躬身应道:“大人放心,我们已配备了火炮和弩箭,定会确保物资安全送达。”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陈祖义已率领三百艘战船,在钦州港外的三墩岛设下了埋伏。郑毅站在陈祖义身边,看着远处驶来的商船队,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首领,时机已到,可以动手了。”
陈祖义一声令下,海贼战船如同饿狼般扑了上去。唐船虽有防备,却架不住海贼船数量众多,且配备了南诏送来的青铜火炮。一时间,海面上炮火连天,木屑和鲜血飞溅,惨叫声此起彼伏。王玄策在码头看到远处的火光,顿时脸色大变,急忙下令沿海卫所出兵救援,可等卫所的战船赶到时,战斗早已结束,海面上只剩下燃烧的船骸和漂浮的尸体,满载物资的商船已被陈祖义劫持一空。
消息传到长安时,武若南正被软禁在李恪的王府中。虽名为软禁,实则待遇优厚,只是不得随意出入。当她从侍女口中得知钦州港遇袭的消息时,正在临摹一幅海图。手中的毛笔猛地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团黑斑,如同海面上的血迹。
“海贼?”武若南放下毛笔,眼中闪过一丝疑虑,“陈祖义虽猖獗,却从未敢袭击大唐的官方补给船。此事绝不简单。”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恪身着常服走进来,神色凝重:“你也觉得此事有问题?”
武若南起身行礼,不卑不亢地答道:“殿下明鉴。陈祖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无外力相助,绝无能力在短时间内击败配备火炮的补给船队。据我所知,南诏国与陈祖义素有往来,此次袭击,恐怕与阁罗凤脱不了干系。”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恪走到案前,看着那幅海图,“父皇在位时,对南诏采取怀柔政策,许其自治。如今李治继位,急于建功立业,推行拓殖政策,触动了阁罗凤的利益。他此举,既是报复,也是试探。”
武若南抬头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殿下打算如何应对?”
“朝廷内部争论不休。”李恪叹了口气,“苏定方主张即刻出兵南诏,以武力震慑;许敬宗却认为应先查清真相,避免兵戎相见。李治犹豫不决,便召我商议。我今日来,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出兵不可操之过急。”武若南走到舆图前,指着太和城的位置,“南诏虽弱,却占据地理优势,太和城依托苍山洱海,易守难攻,且境内多山地峡谷,唐军不熟悉地形,贸然进攻定会损失惨重。更何况,我们尚无确凿证据证明是阁罗凤指使陈祖义,若贸然出兵,会落下‘师出无名’的口实,反而会引起周边吐蕃、交趾等势力的不满。”
“那你的意思是……”
“以静制动,以智取之。”武若南的目光变得锐利,“首先,派使者前往南诏,质问阁罗凤为何纵容海贼袭扰大唐船队,要求他交出陈祖义。其次,加强岭南的防御,增派兵力驻守钦州、姚州等港口,确保补给线安全。最后,我愿亲自前往岭南,联络冯盎,借助俚族的力量探查真相。冯盎与南诏素有嫌隙,若能说动他相助,此事便成功了一半。”
李恪看着武若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一直怀疑武若南的动机,认为她接近自己是为了谋取私利,可此刻她的分析条理清晰,处处为大唐着想,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女子。“你刚被召回长安,若再派你前往岭南,恐怕会引起李治的猜忌。”
“殿下可向陛下举荐,称我熟悉岭南情况,且与冯盎有旧,是探查此事的最佳人选。”武若南从袖中取出那枚龙纹玉佩,放在案上,“此玉乃先皇所赐,陛下见之,定会相信我的忠诚。”
李恪看着那枚玉佩,心中一震。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初次见到武若南时,会觉得她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枚玉佩与自己腰间的玉佩乃是一对,是先皇当年分别赐予他和早逝的姐姐的。“你……你是姐姐的侍女?”
武若南眼中闪过一丝泪光,轻轻点头:“奴婢早年侍奉长公主,公主临终前将此玉交给奴婢,让奴婢日后若遇危难,可凭此玉求殿下相助。此次参与拓殖之事,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完成公主的遗愿——让大唐的疆域延伸至南海,让边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李恪心中百感交集,他扶起武若南,语气中带着愧疚:“是我错怪你了。你放心,我定会向陛下举荐你,助你完成公主的遗愿。”
不出武若南所料,当李治看到那枚龙纹玉佩,又听闻武若南是长公主的旧部时,当即打消了疑虑,任命武若南为岭南道宣慰使,前往太和城质问阁罗凤,并探查海贼袭扰之事。临行前,李恪亲自为武若南送行,将一枚虎符交予她:“此乃岭南卫所的调兵虎符,若遇危险,可随时调兵相助。记住,安全第一,若事不可为,即刻返回长安。”
武若南接过虎符,郑重行礼:“殿下放心,奴婢定不辱使命。”
半个月后,武若南的船队抵达太和港。阁罗凤早已接到消息,率领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看着身着官服、气质凛然的武若南,阁罗凤心中暗惊——他没想到这个被大唐召回长安的女子,竟能以宣慰使的身份重返岭南,且手中还持有调兵虎符。
“武宣慰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阁罗凤强装镇定,上前拱手行礼,身后的百官也随之躬身,青黑色的官服在洱海风中微微晃动。
武若南微微颔首,语气冷淡:“国主客气。本使此次前来,是奉陛下之命,质问国主一事——我大唐钦州港补给船队遭海贼袭击,据查,海贼首领陈祖义与贵国素有往来,此事是否与国主有关?”
阁罗凤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宣慰使说笑了。陈祖义乃是海上巨盗,我南诏早已对其深恶痛绝,怎会与他勾结?此事定是误会,我愿助大唐剿灭海贼,以证清白。”
“哦?国主有此诚意?”武若南挑眉,目光扫过码头边陈列的南诏战船,“那不知国主打算如何相助?”
“我已命段志玄将军率领三千水军,在七洲洋一带巡查,若发现陈祖义的踪迹,定会将其擒获,交由大唐处置。”阁罗凤答道,语气笃定。
武若南心中冷笑,她早已通过冯盎得知,段志玄的水军并非在巡查,而是在暗中为陈祖义提供淡水和补给。但她并未点破,而是微微一笑:“如此甚好。本使也带来了两千唐军,愿与贵国水军联手,共同剿灭海贼。”
阁罗凤没想到武若南会来这一手,一时有些措手不及。若让唐军与南诏水军一同行动,自己与陈祖义勾结之事迟早会暴露。他急忙说道:“不必麻烦唐军将士,剿灭海贼乃是我南诏的分内之事,怎敢劳烦宣慰使?”
“国主此言差矣。”武若南语气坚定,“海贼袭扰的是大唐船队,大唐岂能置身事外?更何况,两国联手剿匪,也能彰显我大唐与南诏的友好情谊。国主若是执意拒绝,莫非是心中有鬼?”
阁罗凤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身后的郑回急忙上前打圆场:“宣慰使误会了,国主只是体恤唐军将士劳顿。既然宣慰使有意联手,那便依宣慰使之意,老夫这就去安排两军接洽事宜。”
阁罗凤顺势点头:“郑卿所言极是,便有劳郑卿了。宣慰使一路舟车劳顿,孤已在宫中备好宴席,还请宣慰使移步。”
当晚,阁罗凤在五华楼设宴款待武若南。宴席上摆满了洱海特产的弓鱼、乳扇和自酿的米酒,歌舞姬身着绚丽的南诏服饰,在殿中跳着《南诏奉圣乐》。酒过三巡,郑回起身敬酒:“宣慰使年轻有为,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老夫听闻宣慰使与岭南俚族首领冯盎交情深厚,不知冯首领近日可好?”
武若南心中一动,郑回突然提及冯盎,显然是在试探自己与俚族的关系。她放下酒杯,微笑着答道:“冯首领身体康健,近日还在协助我大唐安抚岭南各部族。说起来,冯首领与国主也是旧识,当年国主之父皮逻阁在位时,冯首领还曾出使太和城,两国互通盐铁,一派祥和。”
提及往事,阁罗凤的脸色有些不自然。冯盎的俚族势力盘踞岭南,与南诏在边境盐铁贸易上积怨已久,两国虽表面和睦,实则暗中较劲。武若南刻意提及此事,无疑是在警告他——若敢轻举妄动,大唐便会联合俚族对付南诏。
宴席过半,武若南借口不胜酒力,提前离席。回到驿馆后,早已等候在此的冯盎心腹冯忠急忙上前:“姑娘,大事不好!陈祖义拿到南诏的粮草器械后,野心大增,竟率领海贼袭击了我俚族的商船,还扬言要占领俚族的聚居地。冯首领大怒,已率五千部族私兵前往七洲洋,要与陈祖义决一死战!”
武若南脸色一变:“冯首领太过冲动了!陈祖义如今有南诏相助,兵力强盛,俚族私兵虽勇猛,却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贸然进攻定会吃亏。”
“那怎么办?姑娘,您快想想办法啊!”冯忠焦急地说道,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武若南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事不宜迟,我即刻调遣唐军水师前往七洲洋,支援冯首领。你速回禀冯首领,让他务必坚守待援,利用熟悉的海况与陈祖义周旋,切勿与他正面交锋。”
冯忠领命离去后,武若南立刻召集唐军将领,下令即刻启航。将领们有些犹豫:“宣慰使,夜色已深,洱海南下的海域风浪较大,此时启航恐有危险。不如等到明日天亮再出发?”
“不行!”武若南斩钉截铁地说道,“冯首领此刻正身陷险境,多耽误一刻,便多一分危险。风浪再大,也比不上将士们的性命重要!即刻启航!”
唐军水师不敢违抗,只得连夜启航,向七洲洋进发。与此同时,七洲洋上,冯盎的俚族私兵与陈祖义的海贼船队已经展开了激战。陈祖义凭借南诏送来的火炮,将俚族船队打得节节败退。冯盎站在旗舰上,看着身边的战船一艘艘被击沉,心中悔恨不已——他不该一时冲动,中了陈祖义的激将法。
“首领,海贼攻势太猛,我们快顶不住了!”副将焦急地喊道,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流血。
冯盎拔出腰间的弯刀,怒喝一声:“兄弟们,跟他们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号角声,与唐军水师的号角声截然不同。陈祖义抬头望去,只见一支船队打着大唐的旗号,正全速向这边驶来,船帆上的“唐”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船上的火炮不断向海贼船队开火。
“是唐军!”陈祖义脸色大变,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摔在甲板上,“怎么会这么快?”
郑毅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没想到唐军会突然出现,若陈祖义战败,自己与南诏勾结之事便会暴露。他急忙对陈祖义道:“首领,唐军势大,我们不宜恋战,快撤吧!退回澜沧江口,凭借南诏的防御工事尚可周旋!”
陈祖义也知道形势不妙,只得下令撤退。可此时唐军已经逼近,俚族私兵也趁机发起反击,海贼船队陷入了前后夹击之中。激战中,陈祖义的旗舰被唐军火炮击中,船身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冲夜空。陈祖义无奈,只得跳海逃生,却被冯盎的部下用渔网擒获。郑毅见势不妙,趁乱率领部分南诏士兵换乘小船,仓皇逃回太和城向阁罗凤复命。
当郑毅带着残兵逃回五华楼时,阁罗凤正在查看舆图,得知陈祖义被俘、唐军即将兵临太和城的消息后,手中的玉尺“啪”地一声断成两截。窗外,洱海的波涛声隐约传来,夹杂着远处唐军的号角声,五华楼内的烛火剧烈摇曳,将阁罗凤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如同南诏此刻岌岌可危的命运。
“大唐!又是大唐!”阁罗凤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暴怒,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死死抠着案边雕刻的迦楼罗纹,“先王在时,尚与我南诏约为兄弟之邦,岁通聘礼。如今李世民刚死,其子李治继位未久,便迫不及待要染指洱海以西!”
清平官郑回上前一步,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国主息怒。据细作回报,此次大唐拓殖船队由一女子统领,名唤武若南,虽无官职,却深得拓殖司敬重。此女在途中调度有方,还曾联结岭南俚族,似是颇有手段。不过眼下船队已折返回长安,听闻是被皇子李恪召回,内部或有嫌隙。”
“女子统领?”阁罗凤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随即又沉下脸,“大唐人才济济,却派一女子出海,要么是故作轻视,要么是此女确实非同小可。郑卿,你可查探清楚,这武若南究竟是何来历?”
“已查清。此女乃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女,早年入过感业寺,后不知为何得李恪赏识,得以参与拓殖之事。其腰间常佩一枚龙纹玉佩,与李恪之物颇为相似,二者关系蹊跷。”郑回躬身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更值得留意的是,岭南俚族首领冯盎对其礼遇有加,赠予银笛为信物,那笛身密纹可调动部族私兵。”
楼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斥候统领阿蛮掀帘而入,一身短打沾满尘土,显然是刚从边境疾驰而归。“国主!清平官!大唐岭南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已调集三万兵力,在姚州整军,辎重粮草源源不断运往边境,似有南下之意!”
此言一出,楼内顿时一片哗然。大军将段志玄猛地出列,按剑怒喝:“欺人太甚!我南诏立国百年,坐拥太和、拓东、银生三城,带甲之士五万,岂惧他苏定方!请国主下令,我愿率军北上,直捣姚州,让大唐知道我南诏的厉害!”
“鲁莽!”郑回厉声呵斥,“苏定方乃大唐名将,征突厥、平百济,战功赫赫。其麾下将士皆是身经百战之师,我军虽有五万之众,却多是洱海渔民、山地部族充数,论战力远不及唐军。若贸然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段志玄涨红了脸,还要争辩,却被阁罗凤抬手制止。年轻的国主站起身,走到楼中巨大的舆图前。这张舆图是三年前耗费重金从大唐商人手中购得,上面清晰标注着洱海诸岛与岭南的山川地形。他的手指划过红土洲的位置,那里位于南诏太和城以南三百余里,常年高温多雨,土壤呈红褐色,故而得名。
“红土洲虽贫瘠,却扼守洱海南下交趾的航运要冲。”阁罗凤的声音渐渐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大唐若在此立城,日后我南诏商队北上中原、西通吐蕃,便要受其节制。更可怕的是,一旦他们站稳脚跟,招兵买马,迟早会将触角伸到太和城来。”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楼内众臣:“郑卿说得对,正面抗衡苏定方,我们没有胜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坐以待毙。大唐船队折返回长安,正是他们群龙无首之际。我要的不是与大唐全面开战,而是毁掉他们的拓殖根基,让他们知道洱海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郑回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国主英明。臣有一计,可借海贼之手,断其臂膀。”
“海贼?”阁罗凤挑眉。
“正是。”郑回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的澜沧江口,“此处有一海贼团伙,首领名唤陈祖义,原是隋末遗将,聚众数千,盘踞在七洲洋一带,专劫过往商船。此人虽凶残贪婪,却与我南诏素有往来,每年都会向太和城缴纳‘孝敬’。我们可暗中资助他粮草器械,许以红土洲的控制权,让他袭扰大唐拓殖船队的补给线,烧毁他们囤积在岭南的物资。”
段志玄闻言皱眉:“陈祖义反复无常,若是事后他反咬一口,劫掠我南诏商船,岂非得不偿失?”
“将军放心。”郑回微微一笑,“臣早已想好对策。我们与他约定,只许袭击大唐官方船队,不得动南诏商船。同时派我侄孙郑毅率一千精兵,以‘协助’为名进驻陈祖义的巢穴,实则监视其动向。一旦事成,便以‘勾结海贼’为由,联合大唐将其剿灭,既除了后患,又能向大唐表忠心,可谓一举两得。”
阁罗凤抚掌大笑:“好!就依郑卿之计!即刻派使者携带黄金百两、粮食千石前往七洲洋,见陈祖义。段志玄,你率五千水军进驻拓东城,随时接应郑毅。若陈祖义敢有异心,便就地将其铲除!”
“臣遵旨!”众臣齐声领命,楼内的压抑气氛终于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
七洲洋的海盗巢穴隐蔽在一处环形礁石之后,涨潮时礁石被海水淹没,只露出几棵歪脖子榕树作为标记。陈祖义坐在简陋的聚义厅内,赤着上身,胸前一道长长的刀疤从左肩延伸到腰腹,显得狰狞可怖。当南诏使者将黄金和粮票摆在他面前时,他浑浊的眼睛里顿时闪过贪婪的光芒。
“阁罗凤倒是大方。”陈祖义拿起一块金锭,放在嘴里咬了咬,确定是足金后,才慢悠悠地开口,“不过大唐的船队可不好惹,听说他们船上有火炮,我手下的弟兄虽多,却都是些土炮鸟枪,怕是难以抗衡。”
使者躬身道:“首领放心,我主已备好十门青铜火炮,另有五百支弩箭,明日便会运到。此外,我主还派了郑毅将军率一千精兵前来相助,他们熟悉唐军战法,可助首领一臂之力。事成之后,红土洲的所有物产,皆归首领所有,我南诏绝不干涉。”
陈祖义眯起眼睛,心中盘算着。他盘踞七洲洋多年,虽劫掠了不少财富,却始终担心大唐的清剿。如今南诏主动送来粮草器械,还许以红土洲的控制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诱惑。至于郑毅带来的一千精兵,他虽知道是来监视自己的,但只要拿到足够的好处,日后再想办法除掉便是。
“好!我答应你们!”陈祖义将金锭拍在桌上,“告诉阁罗凤,三日内,我必让大唐的补给船有来无回!”
使者离去后,陈祖义的副手阿彪凑上前来:“大哥,南诏人素来狡猾,我们真要信他们的话?万一这是个陷阱……”
“陷阱又如何?”陈祖义冷笑一声,“大唐要拓殖红土洲,迟早会对我们动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借南诏的力量先给他们一个教训。等拿到红土洲,我们有了根基,再慢慢收拾郑毅那小子。到时候,洱海以南就是我们的天下!”
三日后,岭南道的钦州港内,数十艘满载粮草和器械的商船正准备启航,目的地是红土洲的临时据点。拓殖司留守官员王玄策站在码头,反复叮嘱船长:“此次航行务必小心,近日海上不太平,听说有海贼出没。若遇危险,即刻燃放信号弹,沿海卫所会前来接应。”
船长躬身应道:“大人放心,我们已配备了火炮和弩箭,定会确保物资安全送达。”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陈祖义已率领三百艘战船,在钦州港外的三墩岛设下了埋伏。郑毅站在陈祖义身边,看着远处驶来的商船队,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首领,时机已到,可以动手了。”
陈祖义一声令下,海贼战船如同饿狼般扑了上去。唐船虽有防备,却架不住海贼船数量众多,且配备了南诏送来的青铜火炮。一时间,海面上炮火连天,木屑和鲜血飞溅,惨叫声此起彼伏。王玄策在码头看到远处的火光,顿时脸色大变,急忙下令沿海卫所出兵救援,可等卫所的战船赶到时,战斗早已结束,海面上只剩下燃烧的船骸和漂浮的尸体,满载物资的商船已被陈祖义劫持一空。
消息传到长安时,武若南正被软禁在李恪的王府中。虽名为软禁,实则待遇优厚,只是不得随意出入。当她从侍女口中得知钦州港遇袭的消息时,正在临摹一幅海图。手中的毛笔猛地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团黑斑,如同海面上的血迹。
“海贼?”武若南放下毛笔,眼中闪过一丝疑虑,“陈祖义虽猖獗,却从未敢袭击大唐的官方补给船。此事绝不简单。”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李恪身着常服走进来,神色凝重:“你也觉得此事有问题?”
武若南起身行礼,不卑不亢地答道:“殿下明鉴。陈祖义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无外力相助,绝无能力在短时间内击败配备火炮的补给船队。据我所知,南诏国与陈祖义素有往来,此次袭击,恐怕与阁罗凤脱不了干系。”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恪走到案前,看着那幅海图,“父皇在位时,对南诏采取怀柔政策,许其自治。如今李治继位,急于建功立业,推行拓殖政策,触动了阁罗凤的利益。他此举,既是报复,也是试探。”
武若南抬头看着李恪,眼中闪过一丝期待:“殿下打算如何应对?”
“朝廷内部争论不休。”李恪叹了口气,“苏定方主张即刻出兵南诏,以武力震慑;许敬宗却认为应先查清真相,避免兵戎相见。李治犹豫不决,便召我商议。我今日来,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出兵不可操之过急。”武若南走到舆图前,指着太和城的位置,“南诏虽弱,却占据地理优势,太和城依托苍山洱海,易守难攻,且境内多山地峡谷,唐军不熟悉地形,贸然进攻定会损失惨重。更何况,我们尚无确凿证据证明是阁罗凤指使陈祖义,若贸然出兵,会落下‘师出无名’的口实,反而会引起周边吐蕃、交趾等势力的不满。”
“那你的意思是……”
“以静制动,以智取之。”武若南的目光变得锐利,“首先,派使者前往南诏,质问阁罗凤为何纵容海贼袭扰大唐船队,要求他交出陈祖义。其次,加强岭南的防御,增派兵力驻守钦州、姚州等港口,确保补给线安全。最后,我愿亲自前往岭南,联络冯盎,借助俚族的力量探查真相。冯盎与南诏素有嫌隙,若能说动他相助,此事便成功了一半。”
李恪看着武若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一直怀疑武若南的动机,认为她接近自己是为了谋取私利,可此刻她的分析条理清晰,处处为大唐着想,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女子。“你刚被召回长安,若再派你前往岭南,恐怕会引起李治的猜忌。”
“殿下可向陛下举荐,称我熟悉岭南情况,且与冯盎有旧,是探查此事的最佳人选。”武若南从袖中取出那枚龙纹玉佩,放在案上,“此玉乃先皇所赐,陛下见之,定会相信我的忠诚。”
李恪看着那枚玉佩,心中一震。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初次见到武若南时,会觉得她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枚玉佩与自己腰间的玉佩乃是一对,是先皇当年分别赐予他和早逝的姐姐的。“你……你是姐姐的侍女?”
武若南眼中闪过一丝泪光,轻轻点头:“奴婢早年侍奉长公主,公主临终前将此玉交给奴婢,让奴婢日后若遇危难,可凭此玉求殿下相助。此次参与拓殖之事,并非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完成公主的遗愿——让大唐的疆域延伸至南海,让边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李恪心中百感交集,他扶起武若南,语气中带着愧疚:“是我错怪你了。你放心,我定会向陛下举荐你,助你完成公主的遗愿。”
不出武若南所料,当李治看到那枚龙纹玉佩,又听闻武若南是长公主的旧部时,当即打消了疑虑,任命武若南为岭南道宣慰使,前往太和城质问阁罗凤,并探查海贼袭扰之事。临行前,李恪亲自为武若南送行,将一枚虎符交予她:“此乃岭南卫所的调兵虎符,若遇危险,可随时调兵相助。记住,安全第一,若事不可为,即刻返回长安。”
武若南接过虎符,郑重行礼:“殿下放心,奴婢定不辱使命。”
半个月后,武若南的船队抵达太和港。阁罗凤早已接到消息,率领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看着身着官服、气质凛然的武若南,阁罗凤心中暗惊——他没想到这个被大唐召回长安的女子,竟能以宣慰使的身份重返岭南,且手中还持有调兵虎符。
“武宣慰使远道而来,一路辛苦。”阁罗凤强装镇定,上前拱手行礼,身后的百官也随之躬身,青黑色的官服在洱海风中微微晃动。
武若南微微颔首,语气冷淡:“国主客气。本使此次前来,是奉陛下之命,质问国主一事——我大唐钦州港补给船队遭海贼袭击,据查,海贼首领陈祖义与贵国素有往来,此事是否与国主有关?”
阁罗凤心中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宣慰使说笑了。陈祖义乃是海上巨盗,我南诏早已对其深恶痛绝,怎会与他勾结?此事定是误会,我愿助大唐剿灭海贼,以证清白。”
“哦?国主有此诚意?”武若南挑眉,目光扫过码头边陈列的南诏战船,“那不知国主打算如何相助?”
“我已命段志玄将军率领三千水军,在七洲洋一带巡查,若发现陈祖义的踪迹,定会将其擒获,交由大唐处置。”阁罗凤答道,语气笃定。
武若南心中冷笑,她早已通过冯盎得知,段志玄的水军并非在巡查,而是在暗中为陈祖义提供淡水和补给。但她并未点破,而是微微一笑:“如此甚好。本使也带来了两千唐军,愿与贵国水军联手,共同剿灭海贼。”
阁罗凤没想到武若南会来这一手,一时有些措手不及。若让唐军与南诏水军一同行动,自己与陈祖义勾结之事迟早会暴露。他急忙说道:“不必麻烦唐军将士,剿灭海贼乃是我南诏的分内之事,怎敢劳烦宣慰使?”
“国主此言差矣。”武若南语气坚定,“海贼袭扰的是大唐船队,大唐岂能置身事外?更何况,两国联手剿匪,也能彰显我大唐与南诏的友好情谊。国主若是执意拒绝,莫非是心中有鬼?”
阁罗凤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身后的郑回急忙上前打圆场:“宣慰使误会了,国主只是体恤唐军将士劳顿。既然宣慰使有意联手,那便依宣慰使之意,老夫这就去安排两军接洽事宜。”
阁罗凤顺势点头:“郑卿所言极是,便有劳郑卿了。宣慰使一路舟车劳顿,孤已在宫中备好宴席,还请宣慰使移步。”
当晚,阁罗凤在五华楼设宴款待武若南。宴席上摆满了洱海特产的弓鱼、乳扇和自酿的米酒,歌舞姬身着绚丽的南诏服饰,在殿中跳着《南诏奉圣乐》。酒过三巡,郑回起身敬酒:“宣慰使年轻有为,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老夫听闻宣慰使与岭南俚族首领冯盎交情深厚,不知冯首领近日可好?”
武若南心中一动,郑回突然提及冯盎,显然是在试探自己与俚族的关系。她放下酒杯,微笑着答道:“冯首领身体康健,近日还在协助我大唐安抚岭南各部族。说起来,冯首领与国主也是旧识,当年国主之父皮逻阁在位时,冯首领还曾出使太和城,两国互通盐铁,一派祥和。”
提及往事,阁罗凤的脸色有些不自然。冯盎的俚族势力盘踞岭南,与南诏在边境盐铁贸易上积怨已久,两国虽表面和睦,实则暗中较劲。武若南刻意提及此事,无疑是在警告他——若敢轻举妄动,大唐便会联合俚族对付南诏。
宴席过半,武若南借口不胜酒力,提前离席。回到驿馆后,早已等候在此的冯盎心腹冯忠急忙上前:“姑娘,大事不好!陈祖义拿到南诏的粮草器械后,野心大增,竟率领海贼袭击了我俚族的商船,还扬言要占领俚族的聚居地。冯首领大怒,已率五千部族私兵前往七洲洋,要与陈祖义决一死战!”
武若南脸色一变:“冯首领太过冲动了!陈祖义如今有南诏相助,兵力强盛,俚族私兵虽勇猛,却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贸然进攻定会吃亏。”
“那怎么办?姑娘,您快想想办法啊!”冯忠焦急地说道,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武若南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事不宜迟,我即刻调遣唐军水师前往七洲洋,支援冯首领。你速回禀冯首领,让他务必坚守待援,利用熟悉的海况与陈祖义周旋,切勿与他正面交锋。”
冯忠领命离去后,武若南立刻召集唐军将领,下令即刻启航。将领们有些犹豫:“宣慰使,夜色已深,洱海南下的海域风浪较大,此时启航恐有危险。不如等到明日天亮再出发?”
“不行!”武若南斩钉截铁地说道,“冯首领此刻正身陷险境,多耽误一刻,便多一分危险。风浪再大,也比不上将士们的性命重要!即刻启航!”
唐军水师不敢违抗,只得连夜启航,向七洲洋进发。与此同时,七洲洋上,冯盎的俚族私兵与陈祖义的海贼船队已经展开了激战。陈祖义凭借南诏送来的火炮,将俚族船队打得节节败退。冯盎站在旗舰上,看着身边的战船一艘艘被击沉,心中悔恨不已——他不该一时冲动,中了陈祖义的激将法。
“首领,海贼攻势太猛,我们快顶不住了!”副将焦急地喊道,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流血。
冯盎拔出腰间的弯刀,怒喝一声:“兄弟们,跟他们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号角声,与唐军水师的号角声截然不同。陈祖义抬头望去,只见一支船队打着大唐的旗号,正全速向这边驶来,船帆上的“唐”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船上的火炮不断向海贼船队开火。
“是唐军!”陈祖义脸色大变,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摔在甲板上,“怎么会这么快?”
郑毅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他没想到唐军会突然出现,若陈祖义战败,自己与南诏勾结之事便会暴露。他急忙对陈祖义道:“首领,唐军势大,我们不宜恋战,快撤吧!退回澜沧江口,凭借南诏的防御工事尚可周旋!”
陈祖义也知道形势不妙,只得下令撤退。可此时唐军已经逼近,俚族私兵也趁机发起反击,海贼船队陷入了前后夹击之中。激战中,陈祖义的旗舰被唐军火炮击中,船身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直冲夜空。陈祖义无奈,只得跳海逃生,却被冯盎的部下用渔网擒获。郑毅见势不妙,趁乱率领部分南诏士兵换乘小船,仓皇逃回太和城向阁罗凤复命。
当郑毅带着残兵逃回五华楼时,阁罗凤正在查看舆图,得知陈祖义被俘、唐军即将兵临太和城的消息后,手中的玉尺“啪”地一声断成两截。窗外,洱海的波涛声隐约传来,夹杂着远处唐军的号角声,五华楼内的烛火剧烈摇曳,将阁罗凤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如同南诏此刻岌岌可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