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刚走出驿馆大门,正要翻身上马,忽然听得身后传来一阵清脆而沉稳的马蹄声,不疾不徐,带着几分与众不同的利落。他下意识地回头望去,只见暮色中,一匹枣红色的骏马正缓步而来,马背上的女子头戴一顶帷帽,藤条骨架覆着浅纱,将面容遮得隐约可见,只露出一截线条秀挺的下颌和一抹抿紧的唇线。她身着淡青色窄袖短袄,搭配深色长裙,裙摆束在腰间,更显身姿颀长,与寻常闺阁女子的温婉装扮截然不同。
“吴王殿下留步。”女子的声音隔着薄纱传来,清晰而有力,没有半分娇柔之态。
李恪抬手示意随从稍候,目光落在女子腰间悬挂的铜制令牌上,那是崇文馆的出入凭证。待对方勒住马缰停在面前,他才拱手问道:“不知姑娘是?”
女子翻身下马的动作干脆利落,单手握缰,另一只手轻轻掀起帷帽的纱帘,露出一张眉目锐利的脸庞。她的眼神清亮如寒星,扫过李恪时带着几分审视,却并无半分怯意,反倒像在打量一件需仔细研判的器物。“妾姓武名若南,家父曾在利州为官。”她语气平稳,没有寻常女子见皇子时的拘谨,“听闻殿下在此商议红土拓殖之事,特来求见。”
秦勇在一旁悄然握紧了刀柄——这女子行踪突兀,言语间又透着股反常的镇定,由不得人不提防。李恪却摆了摆手,目光掠过她手中的布囊,见囊口露出半截竹简,便问道:“武姑娘既知拓殖之事,莫非有赐教?”
武若南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提起布囊递到李恪面前:“殿下请看。”布囊打开,里面除了几卷竹简,还有一张手绘的简图,上面用墨线勾勒着南洋诸岛的轮廓,标注着各处的风向与潮汐规律,甚至在红土附近特意圈出了一处天然港湾。“妾幼时随父去过南洋,知晓那里的季风规律与海况。红土拓殖需倚重海运,若按寻常航线行驶,恐遭台风季延误,这张海图或能派上用场。”
李恪接过简图细看,发现上面标注的潮汐时间竟比拓殖司的官方记载更为详尽,心中不由生出几分讶异。他抬眼看向武若南,见她虽面带风尘,眼神却格外坚定,想起方才她掀帘时的利落模样,倒有几分当年听闻的“铁腕”之气。“姑娘有心了,这份海图确实珍贵。”他语气缓和了些,“只是拓殖之事繁杂,姑娘一介女子,何以关注至此?”
武若南的回答直白得有些锐利,“红土是大唐新局,既是万千流民的生机,未必不是我辈施展所长之地。”她的目光在李恪腰间的龙纹玉佩上稍作停留,随即移开,“听闻殿下经略南疆时,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妾虽无济世之能,却通文书、晓海况,若能为拓殖之事效力,便是妾之幸事。”
这番话听得秦勇暗自皱眉,寻常女子只求安稳度日,哪有主动求涉军务拓殖的道理?可李恪却从中听出了不同寻常的东西——这女子的野心与胆识,竟不输朝中许多官员。他想起李承乾提及的教化部族之事,或许这样熟悉南洋风土的人,真能派上用场。
“姑娘的心意与才干,本王记下了。”李恪将海图收好,“红土初开,确实需要通晓当地情况之人。待船队启航后,你可持此信物去拓殖司报备,商衍先生自会安排你的差事。”他从袖中取出一枚刻有“吴王府”字样的木牌递过去。
武若南接过木牌,指尖触到冰凉的木质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她没有过多致谢,只是微微屈膝行了一礼,动作利落而不失礼数:“谢殿下成全。妾在码头候命,静等船队启航。”
说罢,她重新戴好帷帽,翻身上马。枣红马打了个响鼻,转身踏着暮色离去,蹄声渐远,却在李恪心头留下了几分异样的印象——这女子不像温室里的娇花,反倒像一株生于石缝的劲草,带着股韧劲与锋芒。
秦勇看着她的背影,低声道:“殿下,此女来历不明,言行古怪,恐有不妥。”
李恪摩挲着手中的海图,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她若有恶意,不必自献海图暴露行踪。况且,红土之事正需这样敢闯敢为的人。”他翻身上马,目光望向武若南离去的方向,暮色中,那抹青色身影已渐渐模糊,却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走吧,回府。”
骏马踏蹄而去,留下满地余晖。而驿馆的灯笼下,武若南离去的方向,隐约还能望见那抹挺拔的背影——她知道,今日这一面,不过是开始。吴王李恪的赏识,便是她叩开新局的第一块砖,至于未来能走到哪一步,还要看她自己如何把握。
“吴王殿下留步。”女子的声音隔着薄纱传来,清晰而有力,没有半分娇柔之态。
李恪抬手示意随从稍候,目光落在女子腰间悬挂的铜制令牌上,那是崇文馆的出入凭证。待对方勒住马缰停在面前,他才拱手问道:“不知姑娘是?”
女子翻身下马的动作干脆利落,单手握缰,另一只手轻轻掀起帷帽的纱帘,露出一张眉目锐利的脸庞。她的眼神清亮如寒星,扫过李恪时带着几分审视,却并无半分怯意,反倒像在打量一件需仔细研判的器物。“妾姓武名若南,家父曾在利州为官。”她语气平稳,没有寻常女子见皇子时的拘谨,“听闻殿下在此商议红土拓殖之事,特来求见。”
秦勇在一旁悄然握紧了刀柄——这女子行踪突兀,言语间又透着股反常的镇定,由不得人不提防。李恪却摆了摆手,目光掠过她手中的布囊,见囊口露出半截竹简,便问道:“武姑娘既知拓殖之事,莫非有赐教?”
武若南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提起布囊递到李恪面前:“殿下请看。”布囊打开,里面除了几卷竹简,还有一张手绘的简图,上面用墨线勾勒着南洋诸岛的轮廓,标注着各处的风向与潮汐规律,甚至在红土附近特意圈出了一处天然港湾。“妾幼时随父去过南洋,知晓那里的季风规律与海况。红土拓殖需倚重海运,若按寻常航线行驶,恐遭台风季延误,这张海图或能派上用场。”
李恪接过简图细看,发现上面标注的潮汐时间竟比拓殖司的官方记载更为详尽,心中不由生出几分讶异。他抬眼看向武若南,见她虽面带风尘,眼神却格外坚定,想起方才她掀帘时的利落模样,倒有几分当年听闻的“铁腕”之气。“姑娘有心了,这份海图确实珍贵。”他语气缓和了些,“只是拓殖之事繁杂,姑娘一介女子,何以关注至此?”
武若南的回答直白得有些锐利,“红土是大唐新局,既是万千流民的生机,未必不是我辈施展所长之地。”她的目光在李恪腰间的龙纹玉佩上稍作停留,随即移开,“听闻殿下经略南疆时,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妾虽无济世之能,却通文书、晓海况,若能为拓殖之事效力,便是妾之幸事。”
这番话听得秦勇暗自皱眉,寻常女子只求安稳度日,哪有主动求涉军务拓殖的道理?可李恪却从中听出了不同寻常的东西——这女子的野心与胆识,竟不输朝中许多官员。他想起李承乾提及的教化部族之事,或许这样熟悉南洋风土的人,真能派上用场。
“姑娘的心意与才干,本王记下了。”李恪将海图收好,“红土初开,确实需要通晓当地情况之人。待船队启航后,你可持此信物去拓殖司报备,商衍先生自会安排你的差事。”他从袖中取出一枚刻有“吴王府”字样的木牌递过去。
武若南接过木牌,指尖触到冰凉的木质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她没有过多致谢,只是微微屈膝行了一礼,动作利落而不失礼数:“谢殿下成全。妾在码头候命,静等船队启航。”
说罢,她重新戴好帷帽,翻身上马。枣红马打了个响鼻,转身踏着暮色离去,蹄声渐远,却在李恪心头留下了几分异样的印象——这女子不像温室里的娇花,反倒像一株生于石缝的劲草,带着股韧劲与锋芒。
秦勇看着她的背影,低声道:“殿下,此女来历不明,言行古怪,恐有不妥。”
李恪摩挲着手中的海图,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她若有恶意,不必自献海图暴露行踪。况且,红土之事正需这样敢闯敢为的人。”他翻身上马,目光望向武若南离去的方向,暮色中,那抹青色身影已渐渐模糊,却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了圈圈涟漪。“走吧,回府。”
骏马踏蹄而去,留下满地余晖。而驿馆的灯笼下,武若南离去的方向,隐约还能望见那抹挺拔的背影——她知道,今日这一面,不过是开始。吴王李恪的赏识,便是她叩开新局的第一块砖,至于未来能走到哪一步,还要看她自己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