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秋,南国的烈日褪去了灼人的锋芒,黑石山溪谷的金矿依旧在运转,只是红土都护府的营房外,已竖起了数艘海船的桅杆。李恪站在了望塔上,手中握着一封来自长安的急信——太宗皇帝召他携南疆经略成果还朝,信中还提及南洋都护府已在三佛齐站稳脚跟,命他返程时顺道巡查。
“殿下,诸事已安排妥当。”秦勇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留下的三百名陆战队士兵已编入都护府卫营,由副校尉周恒统领;商衍先生拟定的农耕历法已刻成木牍,分发到各部落;巴图族长带人修整的石墙已达丈高,壕沟也挖通了水源,足以抵御外敌。”
李恪接过账册,指尖划过“粮食储备”一栏,见上面标注着“可供三千人食用半年”,满意地点点头:“周恒沉稳可靠,有他辅佐商衍先生,我很放心。卡鲁那边的兵器打造如何了?”“回大人,”秦勇续道,“殷商工匠传下的块炼法已教会二十名黑齿族工匠,每月能铸青铜刀五十柄、农具百件,卡鲁族长特意打造了百柄短刀,说要让大人带回长安,给陛下看看红土的手艺。”
正说着,商衍带着巴图和卡鲁登上了望塔,三人手中都捧着礼盒。商衍率先上前,将一个青铜匣递过:“都护大人,此乃我族先祖遗留的甲骨文拓片,共三十卷,上面记载着南迁途中的地理见闻,或许对朝廷经略南疆有用。匣底还放了块墨石砚,是黑石山特产的墨玉所制,质地细腻远超中原端砚。”
巴图跟着上前,打开藤编礼盒,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块用棕榈叶包裹的金锭,每块都刻着简化的太阳图腾:“都护大人,这是半年来金矿的三成收益,共五十万斤黄金。族里的老人说,这是红土对大唐的敬意。另外还备了五百匹桉麻织成的布,防水耐腐,比中原的麻布更适合航海。”
卡鲁的礼盒则更为厚重,里面除了二十柄寒光闪闪的青铜短刀,还有一张鞣制完好的袋鼠皮和数十罐晶莹的蜂蜜:“短刀是给长安贵人的小玩意,袋鼠皮鞣制时加了桉叶汁,五年不腐;这蜂蜜是桉树花期采的,比寻常蜂蜜更甜,阿福说大人爱喝蜜水,特意让族人守了三个月才酿好。”
李恪逐一接过礼盒,心中暖流涌动。他转头望向营地中央,只见阿福正指挥着士兵给 笼子加固,鸭嘴兽蹲在最显眼的一个竹笼里,嘴里叼着条鲜鱼,时不时用爪子拍打笼壁,而袋鼠王则蹲在笼边,尾巴卷着一根桉树枝,见李恪看来,竟直立起身,用前爪拍了拍胸口,活像个告别的勇士。
“这两个小家伙倒是灵性。”李恪笑道,“阿福,奇兽的口粮备足了吗?”阿福跑过来躬身道:“回大人,鸭嘴兽的鱼虾用盐渍过,能存十日;袋鼠王的麦饼加了蜂蜜和坚果,装了二十个麻布袋。另外还捉了十只七彩鹦鹉、五只食火鸡,都编了竹笼,兽医薛敬先生说路上每日喂些鲜果就行。”
薛敬这时也提着药箱走来,箱中除了常备的草药,还放着几个瓷瓶:“殿下,这是用桉叶和野姜熬制的驱虫膏,南洋多瘴气,可保将士不受蚊虫侵扰;这瓶是商衍先生传的止血粉,用龙骨和牡蛎壳研磨而成,比中原的金疮药更见效。还有些本地的奇花种子,说是开花时能驱蛇,我也一并装了。”
夕阳西沉时,辞行宴在都护府的广场上开席。篝火旁,乌鲁鲁族的妇女跳着祭祀舞蹈,青铜编钟的声音与黑齿族的骨笛相和,商衍亲自为李恪斟上果酒:“殿下,老朽已将玄鸟图腾的拓片附在奏折后,若陛下问及殷商遗脉,还望大人代为美言,让我族能归入中原户籍。”
“先生放心。”李恪举杯一饮而尽,酒液甘甜中带着野果的清香,“我已将你们的谱系整理清楚,比干后裔的身份确凿无疑,陛下素来重礼敬贤,定会准奏。待明年开春,我便奏请朝廷派学官来此,开设蒙学,让红土的孩子也能识汉字、读诗书。”
巴图和卡鲁一同举杯,眼中满是不舍:“都护大人若回红土,定要看看我们种的水稻!商衍先生说,用曲辕犁耕种,明年定能丰收。”李恪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席间的士兵和族人,心中清楚,这一年多的相处,早已让大唐与红土各族血脉相连。
次日清晨,海船启航。李恪站在船头,望着红土都护府的石墙在视野中渐小,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滋滋”的叫声——鸭嘴兽竟从竹笼里钻了出来,蹲在他脚边,望着黑石山的方向。袋鼠王也用脑袋蹭着他的手背,尾巴轻轻扫过船板,像是在告别。李恪弯腰摸了摸它们的脑袋,轻声道:“等回到长安,让你们看看朱雀大街的繁华。”
海船在南海的碧波中航行半月,这天清晨,了望哨突然高声喊道:“殿下!前方望见三佛齐港口!”李恪登上船楼,只见远处的海面上,数十艘挂着“唐”字旗帜的海船停泊在港湾,港口的石质码头延伸至海中,上面堆满了香料、象牙和丝绸,身着大唐官服的吏员正与卷发高鼻的商人交涉。
“殿下远道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船刚靠岸,一名身着五品官服的官员便带着卫队上前,他是南洋都护府副都护郑义,手中捧着一份舆图,“都护府设立已两年,如今三佛齐国王已上表称臣,周边十六国均派使者入贡。这是最新的南洋舆图,标注了新发现的香料岛和航线。”
李恪接过舆图,见上面用朱笔圈出“室利佛逝”“爪哇”等字样,还标注着“大唐商船停靠点”,赞许道:“郑副都护治理有方,父皇定会嘉奖。此前听闻三佛齐国王已被押往长安,如今此地治理可还安稳?”郑义连忙躬身道:“回殿下,国王被押后,下官已遵朝廷旨意,扶持亲唐的贵族料理国事,如今民心安定,商路也已恢复畅通。下官已备好了胡椒、沉香和龙涎香等上等香料,供大人带回长安复命。”
安顿妥当后,郑义连忙向李恪禀报要务:“大人,南洋虽定,但有几股海盗盘踞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时常劫掠商船,此前因处置国王事务未能全力清剿。如今下官已集结了十艘战船,正想请大人示下,是否趁您在此,一同出兵荡平这股祸患?”李恪看向窗外港口往来的商船,沉声道:“海盗不除,南洋商路难安,更辜负朝廷设都护府的初衷。传我将令,让随行的两艘战船编入舰队,明日清晨出发清剿!”
次日清晨,十二艘战船扬帆起航。李恪站在主舰船头,指挥舰队呈“雁形阵”推进。当海盗船出现在视野中时,他一声令下,战船上的投石机瞬间发射,火球砸在海盗船的甲板上,燃起熊熊大火。秦勇率领陆战队士兵乘小艇登船,不到一个时辰,便俘获海盗三百余人,缴获赃物无数。
清剿完毕后,郑义亲自送李恪登船,手中捧着海盗名册与贡物清单:“殿下此举震慑了周边海域,今后商船通行无忧矣。这是南洋都护府的贡物清单,除了香料珠宝,还有五十名通晓南洋语言的译员,可送入鸿胪寺任职;另有‘水稻良种’‘橡胶树籽’等物产,皆是本地特产,带回长安可供农官研究推广。”李恪接过清单仔细翻看,笑道:“郑副都护考虑周全,这些物产与清剿海盗的功绩一同上报,定能让陛下龙颜大悦。”
海船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长安。李恪站在船头,望着南洋的海岸线渐渐远去,身后的船舱里,装满了红土的黄金、南洋的香料,笼中的鸭嘴兽正盯着海面跳跃的飞鱼,袋鼠王则嚼着桉树叶,时不时用爪子拍打船板。他摸出怀中的“炎”字玉石,阳光透过玉石,在甲板上投下一道温暖的光斑——从贞观二十三年出海,到如今贞观二十四年初冬,这趟南疆之行,终究是不负皇命,不负这片土地的馈赠。
船行月余,长安的轮廓已在遥远的天际线显现。李恪知道,等待他的不仅是太宗皇帝的嘉奖,还有更艰巨的使命——将红土与南洋的经略经验整理成册,为大唐开拓更广阔的疆土铺路。而那两只来自红土的奇兽,也将在朱雀大街上,引来无数长安人的惊叹。
“殿下,诸事已安排妥当。”秦勇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留下的三百名陆战队士兵已编入都护府卫营,由副校尉周恒统领;商衍先生拟定的农耕历法已刻成木牍,分发到各部落;巴图族长带人修整的石墙已达丈高,壕沟也挖通了水源,足以抵御外敌。”
李恪接过账册,指尖划过“粮食储备”一栏,见上面标注着“可供三千人食用半年”,满意地点点头:“周恒沉稳可靠,有他辅佐商衍先生,我很放心。卡鲁那边的兵器打造如何了?”“回大人,”秦勇续道,“殷商工匠传下的块炼法已教会二十名黑齿族工匠,每月能铸青铜刀五十柄、农具百件,卡鲁族长特意打造了百柄短刀,说要让大人带回长安,给陛下看看红土的手艺。”
正说着,商衍带着巴图和卡鲁登上了望塔,三人手中都捧着礼盒。商衍率先上前,将一个青铜匣递过:“都护大人,此乃我族先祖遗留的甲骨文拓片,共三十卷,上面记载着南迁途中的地理见闻,或许对朝廷经略南疆有用。匣底还放了块墨石砚,是黑石山特产的墨玉所制,质地细腻远超中原端砚。”
巴图跟着上前,打开藤编礼盒,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十块用棕榈叶包裹的金锭,每块都刻着简化的太阳图腾:“都护大人,这是半年来金矿的三成收益,共五十万斤黄金。族里的老人说,这是红土对大唐的敬意。另外还备了五百匹桉麻织成的布,防水耐腐,比中原的麻布更适合航海。”
卡鲁的礼盒则更为厚重,里面除了二十柄寒光闪闪的青铜短刀,还有一张鞣制完好的袋鼠皮和数十罐晶莹的蜂蜜:“短刀是给长安贵人的小玩意,袋鼠皮鞣制时加了桉叶汁,五年不腐;这蜂蜜是桉树花期采的,比寻常蜂蜜更甜,阿福说大人爱喝蜜水,特意让族人守了三个月才酿好。”
李恪逐一接过礼盒,心中暖流涌动。他转头望向营地中央,只见阿福正指挥着士兵给 笼子加固,鸭嘴兽蹲在最显眼的一个竹笼里,嘴里叼着条鲜鱼,时不时用爪子拍打笼壁,而袋鼠王则蹲在笼边,尾巴卷着一根桉树枝,见李恪看来,竟直立起身,用前爪拍了拍胸口,活像个告别的勇士。
“这两个小家伙倒是灵性。”李恪笑道,“阿福,奇兽的口粮备足了吗?”阿福跑过来躬身道:“回大人,鸭嘴兽的鱼虾用盐渍过,能存十日;袋鼠王的麦饼加了蜂蜜和坚果,装了二十个麻布袋。另外还捉了十只七彩鹦鹉、五只食火鸡,都编了竹笼,兽医薛敬先生说路上每日喂些鲜果就行。”
薛敬这时也提着药箱走来,箱中除了常备的草药,还放着几个瓷瓶:“殿下,这是用桉叶和野姜熬制的驱虫膏,南洋多瘴气,可保将士不受蚊虫侵扰;这瓶是商衍先生传的止血粉,用龙骨和牡蛎壳研磨而成,比中原的金疮药更见效。还有些本地的奇花种子,说是开花时能驱蛇,我也一并装了。”
夕阳西沉时,辞行宴在都护府的广场上开席。篝火旁,乌鲁鲁族的妇女跳着祭祀舞蹈,青铜编钟的声音与黑齿族的骨笛相和,商衍亲自为李恪斟上果酒:“殿下,老朽已将玄鸟图腾的拓片附在奏折后,若陛下问及殷商遗脉,还望大人代为美言,让我族能归入中原户籍。”
“先生放心。”李恪举杯一饮而尽,酒液甘甜中带着野果的清香,“我已将你们的谱系整理清楚,比干后裔的身份确凿无疑,陛下素来重礼敬贤,定会准奏。待明年开春,我便奏请朝廷派学官来此,开设蒙学,让红土的孩子也能识汉字、读诗书。”
巴图和卡鲁一同举杯,眼中满是不舍:“都护大人若回红土,定要看看我们种的水稻!商衍先生说,用曲辕犁耕种,明年定能丰收。”李恪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席间的士兵和族人,心中清楚,这一年多的相处,早已让大唐与红土各族血脉相连。
次日清晨,海船启航。李恪站在船头,望着红土都护府的石墙在视野中渐小,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滋滋”的叫声——鸭嘴兽竟从竹笼里钻了出来,蹲在他脚边,望着黑石山的方向。袋鼠王也用脑袋蹭着他的手背,尾巴轻轻扫过船板,像是在告别。李恪弯腰摸了摸它们的脑袋,轻声道:“等回到长安,让你们看看朱雀大街的繁华。”
海船在南海的碧波中航行半月,这天清晨,了望哨突然高声喊道:“殿下!前方望见三佛齐港口!”李恪登上船楼,只见远处的海面上,数十艘挂着“唐”字旗帜的海船停泊在港湾,港口的石质码头延伸至海中,上面堆满了香料、象牙和丝绸,身着大唐官服的吏员正与卷发高鼻的商人交涉。
“殿下远道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船刚靠岸,一名身着五品官服的官员便带着卫队上前,他是南洋都护府副都护郑义,手中捧着一份舆图,“都护府设立已两年,如今三佛齐国王已上表称臣,周边十六国均派使者入贡。这是最新的南洋舆图,标注了新发现的香料岛和航线。”
李恪接过舆图,见上面用朱笔圈出“室利佛逝”“爪哇”等字样,还标注着“大唐商船停靠点”,赞许道:“郑副都护治理有方,父皇定会嘉奖。此前听闻三佛齐国王已被押往长安,如今此地治理可还安稳?”郑义连忙躬身道:“回殿下,国王被押后,下官已遵朝廷旨意,扶持亲唐的贵族料理国事,如今民心安定,商路也已恢复畅通。下官已备好了胡椒、沉香和龙涎香等上等香料,供大人带回长安复命。”
安顿妥当后,郑义连忙向李恪禀报要务:“大人,南洋虽定,但有几股海盗盘踞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时常劫掠商船,此前因处置国王事务未能全力清剿。如今下官已集结了十艘战船,正想请大人示下,是否趁您在此,一同出兵荡平这股祸患?”李恪看向窗外港口往来的商船,沉声道:“海盗不除,南洋商路难安,更辜负朝廷设都护府的初衷。传我将令,让随行的两艘战船编入舰队,明日清晨出发清剿!”
次日清晨,十二艘战船扬帆起航。李恪站在主舰船头,指挥舰队呈“雁形阵”推进。当海盗船出现在视野中时,他一声令下,战船上的投石机瞬间发射,火球砸在海盗船的甲板上,燃起熊熊大火。秦勇率领陆战队士兵乘小艇登船,不到一个时辰,便俘获海盗三百余人,缴获赃物无数。
清剿完毕后,郑义亲自送李恪登船,手中捧着海盗名册与贡物清单:“殿下此举震慑了周边海域,今后商船通行无忧矣。这是南洋都护府的贡物清单,除了香料珠宝,还有五十名通晓南洋语言的译员,可送入鸿胪寺任职;另有‘水稻良种’‘橡胶树籽’等物产,皆是本地特产,带回长安可供农官研究推广。”李恪接过清单仔细翻看,笑道:“郑副都护考虑周全,这些物产与清剿海盗的功绩一同上报,定能让陛下龙颜大悦。”
海船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长安。李恪站在船头,望着南洋的海岸线渐渐远去,身后的船舱里,装满了红土的黄金、南洋的香料,笼中的鸭嘴兽正盯着海面跳跃的飞鱼,袋鼠王则嚼着桉树叶,时不时用爪子拍打船板。他摸出怀中的“炎”字玉石,阳光透过玉石,在甲板上投下一道温暖的光斑——从贞观二十三年出海,到如今贞观二十四年初冬,这趟南疆之行,终究是不负皇命,不负这片土地的馈赠。
船行月余,长安的轮廓已在遥远的天际线显现。李恪知道,等待他的不仅是太宗皇帝的嘉奖,还有更艰巨的使命——将红土与南洋的经略经验整理成册,为大唐开拓更广阔的疆土铺路。而那两只来自红土的奇兽,也将在朱雀大街上,引来无数长安人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