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南洋奇珍,异域风情-《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船帆在赤道的热风里鼓胀如满月,“沧溟号”缓缓驶入三佛齐的主港巴林冯。尚未抛锚,一股浓得化不开的香气已顺着海风涌来——那是混合了肉桂的辛暖、豆蔻的清冽与檀香的醇厚,像无形的绸缎,将整艘船温柔包裹。

  李恪凭栏远眺,只见港口内桅杆如林,大小船只挤得水泄不通。有来自阿拉伯的独桅三角帆船,也有当地土着的独木舟,更有几艘与“沧溟号”类似的大型海船,想必是来自中原或高丽的商队。岸边,身着各色服饰的人们往来穿梭,搬运着货物,高声吆喝着,一派繁忙景象。

  “殿下,我们到了。”身旁的王玄策拱手说道,“这巴林冯果真是南洋第一大港,比我们沿途经过的任何港口都要繁华。”

  李恪微微点头,目光锐利地扫过港口:“此地不仅是贸易枢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穆罕默德虽已被擒,但此地的局势仍需谨慎。玄策,你立刻带人去码头交涉,安排船只停靠和人员住宿。同时,密切关注港口内的动向,有任何异常立刻回报。”

  “是!”王玄策领命而去。

  李恪则带着几名亲卫,踏上了巴林冯的土地。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两旁的竹编摊位层层叠叠,如彩色的蜂巢。摊主多是皮肤黝黑、梳着发髻的三佛齐人,也有戴尖顶帽的阿拉伯商人与穿宽袖长袍的印度教徒,操着夹杂着马来语、梵语与阿拉伯语的“贸易通用语”讨价还价。

  最显眼的是香料摊位。乳香被凿成不规则的小块,琥珀色的断面在阳光下泛着油脂光泽,凑近便有树脂的厚重香气;没药则呈暗红褐色,质地更坚硬,需用小刀刮取粉末,气味带着微苦的木质调。一位年长的摊主用拇指蘸取少许安息香粉末,在掌心搓热,瞬间腾起一缕白烟,香气清雅如百合,却比花香更持久。

  “这是来自苏门答腊深山的肉豆蔻。”摊主掀开竹筐上的蕉叶,露出裹着红褐色网状假种皮的果实。他熟练地剥开外壳,里面是光滑的淡黄色种仁,“假种皮晒干就是肉豆蔻衣,种仁磨成粉,炖肉、制甜品都离不开。”说着便切下薄薄一片递来,李恪含在舌尖,初觉辛辣,继而回甘,满口都是热带果实的馥郁。

  市集深处,一位印度商人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他面前摆着一个铜制的研磨器,正将深棕色的丁香磨成粉末。新鲜的丁香呈长圆锥形,顶端带着四裂的萼片,像一枚枚小小的钉子,香气浓烈得几乎让人打喷嚏。“这些丁香来自马鲁古群岛,”商人操着生硬的汉语说,“用它煮水,能治腹痛;撒在食物上,蚊虫就不敢靠近。”

  李恪驻足观察了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三佛齐的香料资源如此丰富,若能将此地的香料贸易牢牢掌控在手中,不仅能为南洋都护府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更能增强大唐在南洋的影响力。

  为了采购最优质的肉桂,李恪决定亲自深入内陆的丘陵地带。他带上了王玄策、几名亲卫以及十余名经验丰富的商队成员,在当地向导阿邦的带领下,踏上了征程。

  山路崎岖,两旁的热带雨林遮天蔽日,巨大的板根如撑天巨伞,藤蔓在树干间缠绕成天然的秋千。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阿邦手持砍刀劈开路障,不时提醒众人避开地上的毒藤与色彩艳丽的箭毒蛙——据说那蛙的皮肤能分泌剧毒,沾到伤口就会致命。

  行至半山腰,一片肉桂林豁然开朗。树干笔直的肉桂树约丈许高,树皮呈灰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的裂纹。阿邦走到一棵粗壮的树下,用砍刀在树干上划开一道深约半寸的环形切口,再纵向劈出一道裂痕,然后用竹片轻轻撬动,整张肉桂皮便完整地剥离下来。新鲜的肉桂断面呈橙褐色,汁液渗出,空气中立刻弥漫起浓烈的辛香,比市集上的干货鲜活数倍。

  “采肉桂要选树龄五年以上的,”阿邦指着树干上的年轮说,“太年轻的树皮薄,香气不足;太老的则质地坚硬,不易剥离。而且,每年只能在春秋两季采摘,春季的肉桂皮薄但香气浓郁,秋季的则皮厚,更耐储存。”

  李恪仔细观察着阿邦的动作,问道:“采摘下来的肉桂,如何处理才能保证香气不散?”

  阿邦将剥下的肉桂皮叠成整齐的卷,用蕉叶包裹好:“殿下有所不知,这新鲜的肉桂皮需要先放在阴凉通风处晾晒一两天,让水分稍微蒸发,然后再用炭火烘烤。烘烤时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火太大会烤焦,火太小则烘不干。烘好后,再用重物压平,这样就能长久保存了。”

  众人在林中小屋住了三日,亲眼目睹了肉桂的加工过程。村民们将新鲜肉桂分类——厚皮的用来做肉桂棒,薄皮的则切成细丝。他们还会用特制的竹筛筛选肉桂粉,去除杂质,确保每一粒粉末都细腻均匀。傍晚时分,整个村落都笼罩在肉桂的香气中,连炊煮的米饭里都带着淡淡的辛暖。

  临走时,阿邦送给李恪一小包野肉桂,说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珍品。这种肉桂的香气更加浓郁,颜色也更深,呈深红褐色。阿邦说,用它炖羊肉,能驱寒祛湿,是当地部落首领才能享用的补品。李恪接过野肉桂,凑近一闻,果然香气与众不同,比普通肉桂更醇厚、更持久。

  离开肉桂林,李恪等人乘船沿河流而下,前往以豆蔻闻名的村落。独木舟在狭窄的河道里穿行,两岸的红树林根系如乱发般扎入水中,偶尔有长尾猴在树枝间跳跃,发出清脆的叫声。夕阳西下时,水面泛起碎金,岸边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来米饭与香兰叶的混合香气。

  村落里的房屋多是高脚屋,木板地板下悬挂着风干的豆蔻荚,屋檐下晾晒着色彩鲜艳的蜡染布。村长是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名叫茜拉,她穿着传统的纱笼,头上插着茉莉花。见到李恪等人,茜拉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欢迎大唐的贵客,快请屋里坐。”

  屋内陈设简单,一张竹编的矮桌,几张草席,墙角摆放着几个陶罐。茜拉端出用豆蔻粉冲泡的热茶,还拿出了烤得金黄的香蕉糕——糕里混合了肉豆蔻与椰丝,入口松软香甜,香气在舌尖久久不散。

  “我们这里的白豆蔻是最好的,”茜拉带众人走进后院,一串串饱满的绿色豆蔻荚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小小的翡翠。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串,说:“采摘要趁未成熟时,否则果实会开裂,香气就跑了。而且必须在清晨采摘,那时露水未干,豆蔻的水分最足,香气也最浓郁。”

  李恪看着枝头的豆蔻荚,问道:“采摘下来后,如何处理才能制成我们在市集上见到的干货?”

  茜拉解释道:“采摘下来的豆蔻荚要先放在竹筛上晾晒,让外壳慢慢变干。晾晒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确保受热均匀。等外壳完全干燥后,再用麻袋装好,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这样处理过的豆蔻,能保存好几年,香气也不会流失太多。”

  当晚,村民们为李恪等人举办了简单的晚宴。主食是用香兰叶包裹的糯米饭,菜肴有烤烤鱼(上面撒着豆蔻粉与辣椒粉)、椰浆炖鸡(加入了南姜和香茅),还有一道凉拌蔬菜,里面放了切碎的柠檬叶和青柠汁,酸辣开胃。席间,年轻男女弹着甘美兰乐器,唱起悠扬的民谣,歌声与空气中的豆蔻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忘了归途。

  夜深后,茜拉还教众人辨认豆蔻花——那是一种白色的小花,花瓣边缘呈波浪状,香气清新淡雅,比豆蔻果的味道更柔和。她还说,用豆蔻花泡水洗脸,能让皮肤变得光滑细腻,是当地女子的美容秘诀。李恪听了,不禁感叹三佛齐物产的神奇。

  在巴林冯市集上,李恪得知最珍贵的檀香来自北部的一座小岛,那里人迹罕至,只有少数部落能进入。为了得到这种香料,李恪雇佣了当地的渔民,乘坐渔船前往小岛。

  海上航行两日,终于抵达目的地。小岛被珊瑚礁环绕,海水清澈见底,能看到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在水中游弋。岛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独特香气——那是一种温暖、醇厚的木质香,带着淡淡的奶香,让人闻之安心。

  部落首领名叫塔鲁,身材高大,脸上画着黑色的图腾。他得知李恪是大唐的南洋都护后,表现出了一定的警惕,但在李恪送上丝绸、瓷器等礼物后,态度逐渐缓和。

  “殿下,我们这里的檀香是神灵的恩赐,不能随便砍伐,”塔鲁严肃地说,“檀香树生长缓慢,需要三十年才能成材,而且只生长在特定的土壤里。如果过度砍伐,神灵会发怒的。”

  李恪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塔鲁首领放心,我大唐向来尊重各地的习俗和信仰。我们此次前来,只是想采购一些檀香,用于贸易和文化交流,绝不会过度砍伐。”

  塔鲁见李恪态度诚恳,便答应带众人进入森林深处参观。众人跟随塔鲁走进森林,看到了成片的檀香树。树干粗壮,树皮呈灰色,树叶呈椭圆形,深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塔鲁指着一棵被砍伐的檀香树说,树干的中心部分是檀香心材,颜色呈深褐色,质地坚硬,香气最浓;而外层的边材颜色较浅,香气较淡,通常被用来制作木雕。

  “砍伐檀香树是有仪式的,”塔鲁说,“我们会先向山神祈祷,献上水果和鲜花,然后用特制的石斧砍伐,避免损伤树干的其他部分。砍伐下来的檀香木,要先放在海边浸泡数日,去除木材中的杂质,然后再放在通风的棚子里阴干,这个过程需要三个月之久。”

  李恪等人在部落里住了几日,亲眼目睹了檀香的加工过程。部落的人将阴干后的檀香木切成小块,用藤条捆扎好,然后进行筛选分级。其中,那些纹理细腻、香气醇厚的檀香心材被视为上品,价格极高。

  李恪采购了一批檀香木,其中有几块檀香心材,质地坚硬如铁,色泽深沉,香气浓郁持久。塔鲁说,这几块檀香心材至少来自百年以上的檀香树,是“百年难遇的珍品”。临走时,塔鲁还送给李恪一小瓶檀香精油,说是用檀香木蒸馏提取的,涂抹在身上,能驱虫避蚊,还能舒缓疲劳。

  除了香料,三佛齐的玳瑁、珍珠等物产也十分丰富。在巴林冯港外的珊瑚礁海域,当地渔民最擅长捕捞玳瑁与采珠。李恪亲往考察,只见渔民们手持简易的呼吸管,潜入清澈的海水中。他们动作迅捷,能准确找到玳瑁的踪迹。捕获的玳瑁个头硕大,其背甲呈黄褐色,布满了美丽的云状花纹。

  渔民们小心翼翼地将玳瑁壳取下,手法熟练,避免损坏其完整性。而采珠人则更显惊险,他们需要潜入更深的海底,在珍珠贝聚集的地方寻找。找到后,他们用特制的小刀撬开贝壳,取出里面的珍珠。

  李恪的商队用丝绸和瓷器,从渔民手中换来了不少珍品。其中有一颗珍珠,色泽莹白,圆润饱满,直径足有一寸,被视为“珠中极品”。这些玳瑁壳和珍珠,在中原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此外,三佛齐的内陆丛林中还盛产象牙和犀角。当地部落通过特殊的方式获取这些物产,他们并非大规模猎杀,而是等待自然死亡的象群和犀牛,再取下其象牙和犀角。李恪的小队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见到了这些珍贵的物产。象牙质地坚硬,呈乳白色,纹理清晰,是制作雕刻摆件和工艺品的绝佳材料。犀角则呈圆锥形,颜色深褐,表面有独特的纹路。部落首领用一根长达三尺的象牙,换取了李恪带来的一柄唐横刀和一匹上等蜀锦。

  几个月后,“沧溟号”的货舱已经被装得满满当当。底层堆放着用麻布包裹的肉桂卷、檀香木和各种香料,中层码着装满乳香、没药的陶罐,上层则整齐摆放着珍珠、玳瑁壳、象牙和犀角。船医还特意在货舱角落放置了樟脑与薄荷,以防香料受潮霉变。

  启程那日,巴林冯的百姓和部落首领们都来码头送行。他们带来了新鲜的椰子与用香蕉叶包裹的糯米糕,还为李恪等人系上了用茉莉花与鸡蛋花编织的花环。海风再次吹起,空气中的香料香与花香交织,让人不舍离去。

  船帆升起,巴林冯港渐渐远去,唯有那浓郁的香气仍萦绕在船舷。李恪站在甲板上,看着蔚蓝的海水翻起白色的浪花,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玄策,”李恪转身对王玄策说,“此次我们收获颇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南洋地区物产丰富,还有许多地方等待我们去探索。回去之后,你立刻组织人手,对此次采购的物产进行分类整理,详细记录其产地、特性和用途。同时,制定一份贸易计划,让更多的大唐商人前来南洋贸易,促进两地的经济交流。”

  王玄策拱手道:“殿下放心,属下一定办妥。有了这些物产作为基础,再加上我们在三佛齐建立的稳固据点,我大唐在南洋的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