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号"的甲板上,李恪凭栏远眺。自离开广州港已有月余,舰队一路向南,顺风顺水。
水手们熟练地操作着巨大的船帆,罗盘指针稳稳地指向南方。偶尔有信天翁盘旋在桅杆之上,发出悠长的鸣叫,为这段漫长的航程增添了几分生机。
"大人,前方就是马六甲海峡了!" 经验丰富的船长张宝匆匆赶来禀报,语气中难掩兴奋。
李恪精神一振,举起望远镜——这是他根据墨家典籍中的光学原理,结合自己的巧思改良而成的。镜片中,一道狭窄的水道出现在视野尽头,两岸隐约可见茂密的热带雨林。
"传令下去,舰队减速,保持阵型,谨慎通过海峡。" 李恪下令道。
马六甲海峡水流复杂,暗礁密布,是整个航程中最危险的一段。李恪不敢有丝毫大意,亲自在甲板上指挥。
经过两天两夜的小心翼翼,舰队终于安全驶出了海峡。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一片广阔的海域展现在众人面前。
又航行了数日,了望手突然高声喊道:"大人!前方发现陆地!还有港口!"
李恪立刻登上了望塔,望远镜中,一座港口映入眼帘。港口内停泊着一些样式奇特的船只,多为单桅或双桅的木船,体型不大。岸边有一些简陋的木屋和茅草屋,几条泥泞的小路通向内陆,显得有些萧条。
"那就是三佛齐的都城,旧港!" 李恪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三佛齐,这个位于苏门答腊岛上的香料王国,是他们远航西洋的第一站。虽然看起来并不繁华,但这里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获取香料的关键之地。
舰队缓缓驶入旧港。港口的官员和渔民们显然从未见过如此庞大、壮观的船队,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围拢过来观看,脸上充满了好奇和警惕。
一名看起来像是港口主管的当地官员,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下,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朱雀号"。他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喊道:"你们是谁?来自哪里?为何要到我们这里来?"
李恪决定先礼后兵。他命人放下小艇,带着鸿胪寺的官员、翻译和几名护卫,手持国书和礼品,前往港口岸边交涉。
这位主管名叫苏腊曼,是一位皮肤黝黑、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人。当他看到李恪一行人时,先是警惕地打量着他们,随即在翻译的帮助下,接过了李恪递上的国书。
国书中,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名义,表达了大唐希望与三佛齐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互通有无的意愿。同时,李恪还献上了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作为见面礼。
苏腊曼翻阅着国书,又看了看那些做工精良的礼品,态度渐渐缓和下来。他虽然对遥远的大唐了解不多,但也知道这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
"大唐的使者,欢迎你们来到三佛齐。" 苏腊曼说道,"不过,你们的船队过于庞大,停泊在港口多有不便,也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我需要立刻请示国王陛下,才能决定如何处置。"
"苏腊曼主管,我们此行并无恶意,只为和平贸易而来。" 李恪微笑着说,"我们可以等待国王陛下的旨意。在此期间,能否允许我们的船队补充一些淡水和食物?我们愿意按照市场价支付费用。"
苏腊曼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吧,我会尽快上报国王陛下。淡水和食物,我可以让人送到船上去。但请你们约束好船员,不要随意上岸,以免发生冲突。"
"多谢主管。"
在等待三佛齐国王回复的几天里,李恪并没有闲着。他派人在船上观察旧港的情况,同时整理带来的商品清单,为即将到来的贸易谈判做准备。
他发现,三佛齐果然是一个香料之国。港口内虽然简陋,但随处可见堆积的香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胡椒、丁香、沉香等气息。这里的人们大多信奉佛教,偶尔能看到一些穿着僧袍的僧人走过。当地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以茅草覆盖屋顶,生活相对简朴。
五天后,苏腊曼传来消息,三佛齐国王室利乌达玛同意在王宫接见李恪一行。
李恪换上了正式的朝服,带着几名随从和精心准备的礼物,乘坐小艇前往王宫。
三佛齐的王宫并不像大唐的宫殿那样宏伟壮观,而是一座建在高脚台上的大型木屋,屋顶覆盖着金色的棕榈叶,周围环绕着一些小型的佛塔和花园,显得朴素而不失庄重。
国王室利乌达玛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面容慈祥,留着长长的白胡须,身上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头上戴着一顶镶嵌着宝石的金冠。他端坐在一张铺着兽皮的木椅上,两旁站立着几位大臣。
"远方的大唐使者,欢迎你们来到三佛齐。" 室利乌达玛国王在翻译的帮助下说道,"朕已经听说了你们的来意,不知你们希望与我们进行怎样的贸易?"
李恪躬身行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代表大唐皇帝陛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我们大唐拥有丰富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金银器等商品,而三佛齐的香料、象牙、珍珠等特产在大唐也深受喜爱。我们希望能与三佛齐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互通有无,实现互利共赢。"
说着,李恪示意随从呈上带来的丝绸和瓷器样品。那些色彩鲜艳、质地精良的丝绸,以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瓷器,让国王和大臣们惊叹不已。
水手们熟练地操作着巨大的船帆,罗盘指针稳稳地指向南方。偶尔有信天翁盘旋在桅杆之上,发出悠长的鸣叫,为这段漫长的航程增添了几分生机。
"大人,前方就是马六甲海峡了!" 经验丰富的船长张宝匆匆赶来禀报,语气中难掩兴奋。
李恪精神一振,举起望远镜——这是他根据墨家典籍中的光学原理,结合自己的巧思改良而成的。镜片中,一道狭窄的水道出现在视野尽头,两岸隐约可见茂密的热带雨林。
"传令下去,舰队减速,保持阵型,谨慎通过海峡。" 李恪下令道。
马六甲海峡水流复杂,暗礁密布,是整个航程中最危险的一段。李恪不敢有丝毫大意,亲自在甲板上指挥。
经过两天两夜的小心翼翼,舰队终于安全驶出了海峡。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一片广阔的海域展现在众人面前。
又航行了数日,了望手突然高声喊道:"大人!前方发现陆地!还有港口!"
李恪立刻登上了望塔,望远镜中,一座港口映入眼帘。港口内停泊着一些样式奇特的船只,多为单桅或双桅的木船,体型不大。岸边有一些简陋的木屋和茅草屋,几条泥泞的小路通向内陆,显得有些萧条。
"那就是三佛齐的都城,旧港!" 李恪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三佛齐,这个位于苏门答腊岛上的香料王国,是他们远航西洋的第一站。虽然看起来并不繁华,但这里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获取香料的关键之地。
舰队缓缓驶入旧港。港口的官员和渔民们显然从未见过如此庞大、壮观的船队,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围拢过来观看,脸上充满了好奇和警惕。
一名看起来像是港口主管的当地官员,在几名随从的簇拥下,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朱雀号"。他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喊道:"你们是谁?来自哪里?为何要到我们这里来?"
李恪决定先礼后兵。他命人放下小艇,带着鸿胪寺的官员、翻译和几名护卫,手持国书和礼品,前往港口岸边交涉。
这位主管名叫苏腊曼,是一位皮肤黝黑、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人。当他看到李恪一行人时,先是警惕地打量着他们,随即在翻译的帮助下,接过了李恪递上的国书。
国书中,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名义,表达了大唐希望与三佛齐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互通有无的意愿。同时,李恪还献上了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作为见面礼。
苏腊曼翻阅着国书,又看了看那些做工精良的礼品,态度渐渐缓和下来。他虽然对遥远的大唐了解不多,但也知道这是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
"大唐的使者,欢迎你们来到三佛齐。" 苏腊曼说道,"不过,你们的船队过于庞大,停泊在港口多有不便,也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我需要立刻请示国王陛下,才能决定如何处置。"
"苏腊曼主管,我们此行并无恶意,只为和平贸易而来。" 李恪微笑着说,"我们可以等待国王陛下的旨意。在此期间,能否允许我们的船队补充一些淡水和食物?我们愿意按照市场价支付费用。"
苏腊曼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吧,我会尽快上报国王陛下。淡水和食物,我可以让人送到船上去。但请你们约束好船员,不要随意上岸,以免发生冲突。"
"多谢主管。"
在等待三佛齐国王回复的几天里,李恪并没有闲着。他派人在船上观察旧港的情况,同时整理带来的商品清单,为即将到来的贸易谈判做准备。
他发现,三佛齐果然是一个香料之国。港口内虽然简陋,但随处可见堆积的香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胡椒、丁香、沉香等气息。这里的人们大多信奉佛教,偶尔能看到一些穿着僧袍的僧人走过。当地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以茅草覆盖屋顶,生活相对简朴。
五天后,苏腊曼传来消息,三佛齐国王室利乌达玛同意在王宫接见李恪一行。
李恪换上了正式的朝服,带着几名随从和精心准备的礼物,乘坐小艇前往王宫。
三佛齐的王宫并不像大唐的宫殿那样宏伟壮观,而是一座建在高脚台上的大型木屋,屋顶覆盖着金色的棕榈叶,周围环绕着一些小型的佛塔和花园,显得朴素而不失庄重。
国王室利乌达玛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面容慈祥,留着长长的白胡须,身上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头上戴着一顶镶嵌着宝石的金冠。他端坐在一张铺着兽皮的木椅上,两旁站立着几位大臣。
"远方的大唐使者,欢迎你们来到三佛齐。" 室利乌达玛国王在翻译的帮助下说道,"朕已经听说了你们的来意,不知你们希望与我们进行怎样的贸易?"
李恪躬身行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代表大唐皇帝陛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我们大唐拥有丰富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金银器等商品,而三佛齐的香料、象牙、珍珠等特产在大唐也深受喜爱。我们希望能与三佛齐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互通有无,实现互利共赢。"
说着,李恪示意随从呈上带来的丝绸和瓷器样品。那些色彩鲜艳、质地精良的丝绸,以及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瓷器,让国王和大臣们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