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神仙”队友唐玄宗-《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他对封常清与高仙芝的退守策略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大唐的侮辱。于是,他愤然下令:“此二人私自退守避战,当斩!”

  随即,他派遣太监边令诚快马赶赴潼关,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斩首。玄宗李隆基在对待自己人的问题上,确实毫不手软。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安史之乱的蔓延,也为盛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若按照封常清与高仙芝的策略行事,

  安禄山未必能够攻破潼关,

  甚至还可能在大唐其他精锐的支援下被剿灭。

  奈何,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李隆基这老家伙又出手了!

  他依旧还是看不起安禄山,

  认为他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吗?

  面对这种小瘪三儿,

  封常清和高仙芝怎么可以失守洛阳,还跑到潼关龟缩起来避战?

  这岂不是公然侮辱我大唐的威严,挑战我李隆基的底线?”

  “盛怒之下,李隆基派太监边令诚,快马加鞭直奔潼关。

  边令诚则带去了李隆基的旨意:

  ‘封常清与高仙芝擅自退守、规避战斗,罪无可赦,立即斩首!’”

  “哗!!!”

  看到唐玄宗竟然自毁长城,各朝各代无数人为之哗然!

  崇祯帝朱由检微张着嘴,好半天才轻声说道:

  “不愧是排名在我之上的昏君……这做的比我过分的多吧?”

  汉武帝刘彻不禁感慨道:

  “这敌人还没怎么打着呢,竟然就先自断双臂……李隆基,你真牛皮!”

  隋文帝杨坚摇了摇头,叹息道:

  “仅凭一时愤怒便斩杀了两员大将,

  这岂不是自断臂膀、自毁长城吗?

  李隆基此举,实在有些过于愚蠢。”

  明太祖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道:“历史上咱也少了许多大将,可那都是在天下太平以后才杀的……”

  “我大唐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猪队友?真是天亡我大唐啊!”

  李世民伸手按住了自己的额头,他感觉自己的脑壳疼得实在不行了。

  “在失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之后,

  唐玄宗李隆基又任命另一位大将哥舒翰,统领潼关军队以抵御叛军。

  哥舒翰依旧选择坚守不出,并成功地将叛军阻挡在潼关之外。

  然而,杨国忠却进谗言,令李隆基迫使哥舒翰出关迎战。

  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作战,

  结果却战败身亡,导致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后,李隆基便不得不仓皇出逃,成了丧家之犬。

  到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哗变。

  他们处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迫使李隆基下令缢死杨贵妃。

  最后,唐玄宗李隆基逃至成都,

  这场曾经辉煌的传奇盛世,最终以悲剧告终。”

  看到这儿,百姓们忍不住开始纷纷议论起来,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我就不明白了,这唐玄宗为什么就不能信任自己的将军呢?”

  “唐玄宗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可他却依旧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人……”

  “想想真是替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位大将感到不值啊!”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君无能祸国殃民啊!”

  “……”

  最后,苏治总结道:

  “上榜理由: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虽曾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但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朝政日益懈怠。

  他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忠良受害。

  同时,他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兴土木,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动荡。

  更为严重的是,

  唐玄宗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进行大幅削弱,

  导致国家军备对外部威胁缺乏有效应对。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仓皇逃命,致使大唐王朝陷入长达数年的战乱之中,国家元气大伤。

  他晚年的种种行为和决策,

  不仅对大唐王朝的繁荣稳定造成了巨大破坏,

  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最后,同样送一首诗给唐玄宗:

  开元盛世古来稀,天宝繁华转眼非。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历史十大昏庸皇帝第八位:唐玄宗李隆基,盘点完毕!】

  李隆基的世界里。

  看完苏治对唐玄宗李隆基的盘点之后,

  当朝宰相姚崇,以及一干大臣,全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视频里,苏治说大唐盛世将毁于李隆基及一群奸臣之手……

  既然大唐终归都要亡在李隆基手上,

  那现在的自己即便再努力,再呕心沥血,又有何用?

  此刻的他们,

  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不过这些悲观的情绪只是短暂的。

  尤其是在唐玄宗李隆基下令缉拿关押李林甫、杨国忠后,

  大臣们对李隆基的信心,又回来了。

  张说、姚崇、宋璟这些人就不说了,他们本来就早已名满天下。

  而那视频里提到过的,尚未完全显露头角的人,如:

  未来宰相张九龄,

  以及被誉为帝国双璧的封常清、高仙芝,

  还有被逼迫出战,力战而亡的哥舒翰等人,一时间开始声名鹊起!

  这几位仁兄,注定要飞黄腾达了!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恢复了冷静。

  对他而言,

  无论历史或将来如何糟糕,

  至少他现在,仍然是一位英明果决的帝王!

  他走向前,对所有的文武大臣们说道:

  “苏治不是说了吗?朕少活二十岁,就是堪比太宗的千古一帝!”

  “既如此,朕定将坚守初心,死守最后二十年的底线,确保大唐持续繁荣昌盛!”

  “朕请诸位在此做个见证!”

  “朕必当不忘初心,励精图治,确保大唐江山永固,万世传承!!!!”

  李隆基敢这么说,自然是有他自己的底气的。

  李隆基年轻时候确实非常厉害,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夺回了大唐正统!

  出生于垂拱元年八月的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

  当时李旦,已经被武则天推上皇帝的位置,成为了她手中的傀儡。

  在李隆基六岁时,

  武则天篡唐建周,李旦被降为相王,并受到严密监视。

  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

  也就是唐中宗李显驾崩后的第十八天,

  李隆基精心策划后,

  带人通过禁苑进入皇宫大内发动政变。

  最终,

  他成功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

  以及“后党”集团的全部核心人物,

  史称“唐隆政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毫不知情。

  因为李隆基深知父亲淡泊名利,因此选择了独自承担重任。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旦复位称帝。

  李隆基因立下了定策之功,所以尽管是庶子身份,但也毫无争议地被册立为皇太子。

  两年后,唐睿宗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唐朝自此进入了开元时代。

  大臣们听到李隆基的话后,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纷纷下跪,齐声高呼:

  “陛下英明,大唐万岁!”

  “陛下英明,大唐万岁!!”

  声音回荡在宫殿之中,震撼人心。

  李隆基看着这群忠诚的大臣,心中再次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他抬起头,看向天空中的光幕,心中涌起了一股豪情!

  “既已知晓过失,那朕便‘痛改前非’!”

  “只要朕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君臣一心,大唐的未来就不会再断送于朕的手中!”

  “大唐帝国,国祚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