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视频继续直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旧时王谢,指的正是魏晋时期的两大超级豪门,王家与谢家。

  西晋东渡之后,王谢两家完全左右了东晋政局,出了诸多风流名士。

  而我们今日要盘点的才女谢道韫,便出身于这样一个贵不可言的家族。”

  “众所周知,东晋时期民风颇为开放。

  陈郡阳夏谢家早已举家南迁,家中诞生一女婴,叔父谢安为其取名道韫,

  寓意‘集天地山川、钟灵毓秀于一身’。

  至此,一代才女谢道韫的人生,徐徐拉开帷幕。”

  “嘿!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妇,这身份,简直金贵得能闪瞎我的狗眼!”

  “切!出身再好又怎么样?她照样得不到我!”

  “有脸蛋、有才情,家里又这么厉害…… 这就是我做梦都想娶的媳妇啊!”

  “我呸!你们要点脸行吗?那是我的女人!”

  “一群臭男人,哼!”

  ……

  “谢道韫的父亲谢奕,为官清正,干出了不少政绩,并因此升为安西将军。

  她的叔父谢安,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历史上那场出了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就是谢安指挥的。

  后来,谢安还做到了宰相,位极人臣。

  不过这个时候的谢安还没出来做官,一门心思就想躲起来过日子,好好享受生活。

  谢道韫的父亲性子豪放,但也有细心的时候。

  母亲阮氏出身名门,才情出众,性子温柔端庄。

  因为父亲常年忙着公家的事,躲在家里不出门的叔父谢安,就代替谢道韫的父亲教她、陪着她长大。”

  “谢道韫家里的长辈,父母叔伯,都开通大方。

  生在这样的人家,家里的小辈们个个耳濡目染,都挺有才气。

  谢道韫天生就聪明,从小就听从安排开始学习琴棋书画。

  她七岁那年冬天,夜里北风刮得呼呼响,天上乌云密布,大雪下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雪下得小了点。

  谢安冒着小雪看雪景,心里的兴致慢慢上来了。

  他这一时来了兴致,

  就叫仆人把一群侄子侄女都喊来,一块儿赏雪写诗。”

  “谢家的一众小辈都到齐了,谢安让人生火取暖,大伙儿围着火盆坐,随便聊着天。

  看着外面一片白茫茫的,谢安突然开口问:‘你们看这雪,洋洋洒洒,飘飘摇摇,晶晶亮亮,像什么东西?’

  谢朗先站起来念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把飞雪比作撒在空中的白盐,颜色上倒是像,但盐是沉的东西,撒到空中,哪有那轻盈飘逸的姿态。

  谢安听了摇了摇头。

  这时候,谢道韫眨着水汪汪的眼睛,慢慢念出:‘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被风吹起来的样子,正像这满天飞舞的雪花,轻飘飘的,没方向,没目的,没规矩。

  用柳絮说雪,算得上是形神兼备。

  谢道韫这比喻,让谢家在座的人听了,都忍不住拍着手连声叫好。”

  “才七岁就有这文采,真不是一般的厉害!”

  “这可比那‘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的强多了吧?”

  “有谢安亲自教着,家里又有这么厚的底子……真羡慕啊!”

  “投胎是个技术活,咱这辈子是不成,希望下辈子努力点。”

  “……”

  “谢道韫自小就与普通的女孩子不一样。

  有一次,谢安问《诗经》里哪一句写得最好。

  弟弟谢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而谢道韫的回答却是:‘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里说的是周宣王时候的贤臣尹吉甫写的一首诗,是赞美仲山甫帮周宣王实现了国家中兴。

  能看得出来,谢道韫从小就有股男孩子似的傲气和气概,不是一般人。”

  “魏晋时期,王谢两家都是大家族,甚至有‘王谢共天下’ 的说法。

  大多数时候,

  他们家里的儿女婚嫁都会在两族内部解决。

  王谢两族在晋朝灭亡之后,日子照样过得风光,一直到梁武帝的时候,这两大家族才慢慢败落。

  所以刘禹锡在《题乌衣巷》里才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道韫他们小时候也经常聚在一块儿,讨论玄学道理,女孩子们会在水边玩斗草的游戏取乐。

  谢道韫的三嫂是琅琊王氏家的。

  那天,嫂嫂和娘家的姐妹在水边斗草聊天,还是小孩子的谢道韫也跑了过去。

  有几个小孩调皮,拉着她的小辫子玩。

  其中一个盯着小道韫说:‘谢家妹妹,真好看。’

  长辈们看到这情形,就笑着开玩笑说:‘以后把这个妹妹嫁给你好不好?’

  没想到的是,这话后来还就成了真!

  多年以后,

  谢道韫才知道当年那个小孩叫王凝之。

  而她长大以后嫁的人,正好就是这个王凝之!”

  “谢道韫长大之后,嫁给了王凝之。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二儿子,所以王羲之就成了谢道韫的公公。

  都是大家族,门第相当,好像是天生就该在一起的。

  但看起来合情合理的事,仔细扒开了看,里面可能却是一把辛酸泪。

  王凝之不光才气比不上谢道韫,还痴迷于当时的五斗米教。

  整天就知道烧香祷告,也没兴趣跟妻子一起谈诗写词,更别说什么夫妻恩爱、互相陪伴了。

  对于骨子里有林下之风的谢道韫来说,

  天天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生活,实在是种折磨。”

  “结婚后的谢道韫老是闷闷不乐。

  叔父问她为什么,谢道韫就说起家里的人,叔伯、兄长个个都有才学,都是能做大事的人。

  怎么也没想到会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可这人偏偏是自己要天天对着过一辈子的。

  其中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多少无语。

  不过东晋虽然风气开放,但终究是封建社会。

  高门大户多少代人好不容易攒下的家族名声不能不顾。

  叔父听了谢道韫的话,也只是悔不当初,不该把谢道韫嫁给王凝之。

  但如今,谢道韫已经入了王家,成了王凝之的妻子,再多后悔,那也只能尽量讲究过下去了。”

  “门当户对,却偏偏少了感情投合、心意相通,这就注定了谢道韫的人生有了缺憾。

  还好小叔子王献之经常请些文人墨客到家里来清谈。

  王献之有才学,常常引得一群人围着他辩论。

  每当这时候,在旁边屋里听着的谢道韫,就叫身边的丫鬟给小叔子递张纸条,上面写着 ‘欲为小郎解围’。

  这时候,

  王献之就会让人放下一边的青帘子,谢道韫便在帘后与前堂的文人墨客侃侃而谈。

  常常把在座的才子们说得没话可讲,答不上来。

  就这样,

  在王家的日子里,

  虽然没有夫婿志趣相伴,

  但谢道韫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尽量过得开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