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兴汉四百年之张良-《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彼时,曹魏继承人的争夺开始逐渐激烈起来。

  曹丕作为五官将,地位显赫,

  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华与名声也正如日中天。

  两人各自都有着一群忠实的追随者,

  也因此,

  谁来继承曹魏大统,就成为了一个私下里比较热门的话题。

  曹丕知道曹操更喜欢曹植,心中很是不安。

  于是他暗中派人向贾诩求教,如何才能稳固自身的地位。

  贾诩早就想过无数次这个问题了,而且比起曹植,他也确实更看好曹丕。

  面对曹丕的求教,贾诩回答道:‘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意思就是:将军你只需弘扬自己的道德和气度,亲身投入到士人的事业中去,日夜勤奋不懈,恪守为人子女的孝道。如此,便足以稳固您的地位。

  曹丕听后,如醍醐灌顶,

  从此也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断砥砺前行。

  另一方面,曹操对继承人的问题也是犹豫不决。

  某一日,

  他突然摒退左右侍从,私下召见贾诩,询问他的看法。

  贾诩却一反常态地沉默不语。

  曹操好奇地问道:‘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贾诩回答道:‘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曹操又问:‘何思?’

  贾诩这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听后,顿时大笑起来,心中的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

  就这样,

  贾诩巧妙的绕开了曹操的正面问题,

  而是用袁绍、刘表儿子们对继承权的争夺所引发的混乱,从侧面规劝了曹操。

  曹操也认真的考虑了贾诩的建议,最终选择了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也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

  贾诩的世界里。

  看到曹丕竟然被称为“魏文帝”,

  汉朝世界里的所有观众们,

  全都陷入了沉默。

  “我大汉,终究还是亡了吗?”

  “不可能,我绝不接受!”

  “曹操!汉贼!!”

  “杀了曹操,就能阻止曹家篡汉!!”

  “曹家人在哪?”

  就在这时,

  又有人喊道:

  “何止是曹操!董卓、李傕郭汜、袁绍等人,不都是汉贼吗?”

  “天下大乱,根源在于大汉啊!!”

  “黄巾之乱,早已乱了大汉的根基……”

  “曹操是无辜的!他是大汉的忠臣,没有他,不知会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整个洛阳,逐渐陷入混乱当中。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段视频的直播,恐将引发汉末的提前到来。

  “贾诩被后人称为‘毒士’,确实是有他自身的原因。

  回顾贾诩的谋士生涯,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

  他向曹操献出的几个计谋,无不精准透露出了他的独特风格。

  简而言之,

  贾诩的‘毒辣’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洞察。

  他总能精准把握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弱点,并将这些因素融入他的计谋当中。

  他善于使用言辞和行动来引导局势,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计略虽然谈不上光明正大,

  但其中蕴含的洞察和巧思,

  却值得后人的深思与借鉴。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二位:一语乱天下贾诩,盘点完毕!】”

  ……

  短暂休息过后,

  下一位被盘点开始登场。

  没有太多的前奏,

  视频里直接出现了本次视频的大标题,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一位:千古谋圣,张良!】

  这时候,苏治那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从光幕中传了出来,

  “作为‘兴汉四百年之张良’,

  自秦朝开始到之后的年代,

  张良谋士榜上排队第一,

  几乎没有谁会有异议吧?

  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卓绝,

  其核心原因就在于他的超群智慧和过人胆识。

  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盘点‘千古谋圣’张良的一生。”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

  他的祖父开地曾在韩国连任三朝宰相,

  父亲张平也历任两朝宰相。

  但到了张良所处的时代,韩国已经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了灭亡,

  这让张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亡国、亡家之恨。

  怀揣着强烈复兴韩国的雄心,

  年轻时的张良散尽家财,四处寻找刺客。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力士,

  并制作了一个大铁椎,

  在博浪沙袭击了秦始皇的巡游车队。

  但遗憾的是,

  大锤击中的只是副车,而不是秦始皇所在的主车。

  博浪沙刺秦,张良名震天下。

  年仅二十岁便经历国破家亡的他,

  矢志复仇,

  为此不惜散尽家财,

  这份执着持续了整整十二年。

  从青涩少年到稳重中年,只为祭出那复仇之锥。

  历经江湖风雨,

  隐匿于草莽之间,

  张良深刻体验了人生百态,

  更结识了天下英豪。

  他精心挑选的力士,亦是出类拔萃。

  荆轲、高渐离都曾刺秦,事未成而身先死。

  唯有张良,凭借远程狙杀之策,几乎就要成功。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事后还能安然脱身。

  少年张良,身怀墨家侠义之气,以一人之力,勇挑六国遗志,孤身挑战天下之主。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种气概,或许就是成就张良的底蕴所在!”

  “但张良也因刺杀秦始皇而被全国通缉。

  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下邳隐居。

  但正是在那里,

  发生了一件颇具传奇性的事件。”

  “一日,张良走到沂水圯桥头,偶遇了一身着粗布短衫的老者。

  老者走到张良身旁,故意将鞋遗落桥下,随后傲慢地吩咐道:‘小子,去给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虽感意外,但仍旧替老者取回了鞋。

  但紧接着,老者却又翘起了脚,要求张良为其穿鞋。

  张良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细心地替老者穿上了鞋子。

  可那老者非但不领情,反而大笑着扬长而去。

  张良愣在原地,目送老者远去。

  只见那老者在走出一段距离后,

  突然又折了回来,

  返回到了桥上,

  并对张良说了句,孺子可教也。

  他还跟张良约定,

  五日后的凌晨桥头再会。

  张良虽然疑惑惑,但依旧恭敬的答应下来。”

  “五日之后,鸡鸣初现。

  张良匆匆赶至桥头,却发现老者已等候多时,遂遭责备并被要求五日后再见。

  第二次,张良又晚了老人一步,再受斥责。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桥头守候,终于先老者一步到达。

  张良以至诚和隐忍,最终感动了老者,或者说是通过了老者的测试。

  老者赠予张良一卷书,言:‘读此书,足以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纷扰,此书可助你兴邦立业。十三年后,再来见我。’

  言罢,老者飘然而去。

  及至天明,张良展开书卷,赫然竟是《太公兵法》!

  得此奇书,

  张良历经数年潜心研读,

  终成‘胸藏千百计,腹中有乾坤’的一代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