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野史来了——刘伯温竟然是诸葛亮转世?-《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视频画面变换。

  值此时刻,天下烽烟四起,元朝江山已经岌岌可危!

  “时至至正十六年(1356年)初春,

  由张士诚率领的义军,向长江三角洲上的元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朱元璋却把握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

  他亲自率领着水陆两路大军,第三次向集庆城发起了进攻!”

  “经过三天的激战,城外的陈兆先军营终于被攻破,三万六千余名士兵纷纷抛戈卸甲,归顺于朱元璋的麾下。

  然而,朱元璋深知这些新降的士兵心中尚存疑虑,军心并不稳固。

  于是,他想一记妙招,

  从降军中精心挑选了五百名骁勇之士,编入自己的亲军之中,并在夜间值守。

  而他自己身边,仅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如此大胆之举,无疑是对降军的一种莫大信任。

  次日清晨,当降军们得知这一消息时,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纷纷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朱元璋,共创大业。”

  朱元璋的世界里。

  这时候,武将群突然传来了一人的大笑声。

  “哈哈哈哈!这就咱们的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不用猜,他就是视频里的那个亲兵头子冯国用……的弟弟,冯胜!

  冯胜虽然笑的坦荡,可其他人心中却有些唏嘘。

  因为,冯国用在至正十九年的时候,暴病死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

  朱元璋也想起了那位外表憨厚,实则文武双全精通兵法的亲卫头子。

  他的眼角有些湿润,叹着对朱标、朱棣等人说道:

  “鸡笼山筑坛(朱元璋专门建造用来祭奠冯国用)好久没去了。

  等这一期的视频看完,咱们一起去看看你们冯叔吧!”

  朱标等人躬身行礼道:“是!”

  “我敢说,即便有冯国用,那时候的你肯定也没睡着!”冷不丁的,马皇后突然调侃了一句。

  老朱脸上悲伤的表情顿时一僵,而后白了马皇后一眼,道:“你怎么知道我没睡着?你又没在我旁边躺着。”

  “……”

  “朱元璋收复降军人心后,接下来的战事便进行得出奇顺利了。

  仅仅用了十日不到,朱元璋便攻克了集庆城。

  进城之后,他立即下令安抚百姓,并将集庆更名为应天府,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朱元璋拿下重城集庆的消息,传到小明王韩林儿耳中。

  他大为欣喜,立马便提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

  不久之后,韩林儿又加封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使得朱元璋的声望和地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应天府中,朱元璋设立了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李善长出任左右司郎中,辅佐自己处理军政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至正十七年(1357年)起,他的将领们纷纷传来捷报:

  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攻克常州、朱元璋亲自率兵攻取宁国;

  赵继祖攻下江阴、徐达再下常熟;

  胡大海占领徽州、常遇春攻克池州、缪大亨夺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势如破竹,陆续攻占浙东各地。

  至此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控制了江左、浙右的广大地区,与陈友谅的领地相邻而居。”

  “尽管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拥有十万之众的兵力,但他的地盘仍然相对有限,且四面环敌。

  在他的东面和南面,是强大的元军;

  东南方向是张士诚的势力范围;

  西面则是徐寿辉的领地。

  虽然同是反元义军,但张士诚和徐寿辉却与小明王韩林儿相互敌视。

  不过幸运的是,北面的小明王和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为朱元璋分担了元军的大部分压力。

  而张士诚和徐寿辉的实力,则还不足以对朱元璋构成威胁。

  因此,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

  朱元璋竟然意外地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它朝代,有百姓讨论起来,

  “我怎么感觉朱元璋跟三国时候的曹操有些像?”

  “你这么一说,他们倒确实很像啊!

  都是处在诸侯的包围之中,但却因为诸侯们的相互掣肘,拥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时候,有一位老者却说道:“朱元璋与曹操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其实有着巨大的差别!”

  “哦?愿闻其详!”

  “曹操身处汉末乱世,依靠的是自身的才华和家族背景,逐步壮大势力,成为一代枭雄。

  而朱元璋却是真正的草根英雄。

  他出身贫寒,却能在元末的混乱中异军突起,这其中的艰辛与智慧,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也是哈!曹操的老爹可是做过太尉的呢!”

  “不能比不能比……朱元璋才是咱们普通百姓的代表!!”

  “我决定了,从今以后就以朱元璋为榜样……”

  “……”

  在各种讨论声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朱元璋诚邀智者刘基前来应天府相助。

  他将刘基任命为自己的首席谋士,共同谋划天下大事。”

  “要说刘基,明朝及之后的人们都对他非常熟悉,也对他的能力非常认可。

  但他到底有怎样的实力呢?

  只要听了那一句话后,大家应该就非常清楚了。”

  此问题一抛出,各个朝代所有人的讨论声,便全都消失了。

  他们屏住呼吸,死死盯着光幕,就怕错过了“那一句话”!

  苏治这句话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这句话便是: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刘基,字伯温)!”

  “更有人说,刘伯温就是诸葛亮转世!”

  看到这儿,无数人傻眼儿了。

  隋文帝杨坚难以置信的说道:“刘伯温竟是诸葛亮转世!诸葛亮和刘伯温竟是同一个人?!”

  “扯你娘的蛋!”老朱甚至爆了个粗口。

  “这世间哪有什么投胎转世?”李世民哭笑不得。

  但视频里,苏治却继续解说道:

  “据野史记载,刘伯温神机妙算,帮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论功行赏,刘伯温劳苦功高,自然做了很大的官。

  话说有一天,刘伯温无意间路过一座庙,他走进庙里,看见庙里有座石碑,石碑上模糊的刻着,

  ‘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

  刘伯温才知道自己是诸葛亮转世,于是大彻大悟,放弃了高官厚禄,辞官回家。”

  “不但如此,刘伯温辞官回家之后,有人还在四川见过他,那时他在往一个很破的孔明庙上面垒砖。

  有人不解,就问他,你在这做什么啊?

  刘伯温说,给自己修冢。

  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听说后,马上命令人重修孔明庙,在孔明庙的旁边呢修建刘伯温庙。

  说来也奇怪,在修孔明庙的时候,一个官员见庙前石碑从蜀国到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想重新换一个。

  可是一搬之下,发现石碑中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羊皮画卷!

  羊皮画卷上有一人,

  此人羽扇纶巾,气度非凡,

  他就是当年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