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突厥人,李靖成神的踏脚石-《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经过一番分析,李靖最终成功地说服了李孝恭。

  于是,唐军先是故意派羸弱之兵,进攻对方的防线,示敌以弱。

  同时,唐军在暗地里集结精锐兵力,静待出击良机,以期给敌军来个出其不意。

  攻击敌军防线的唐军皆是弱旅,自然无法突破敌军防线。

  他们假装败退(实际上也确实处于劣势),

  陈正通果然上当,率领守军出击追击。

  但他们追击不出数里,

  就遭遇了李孝恭率领的主力部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逃。”

  “唐将阚棱此前曾是杜伏威的部下,

  而陈正通所率领的步军中,不少士兵都曾是他的旧部。

  双方军队一交锋,阚棱便脱下铠甲,表明自己的身份。

  敌军士兵见状,斗志瞬间消散,纷纷选择逃走或者干脆投降。

  李孝恭、李靖等人则趁机扩大战果,

  成功拿下博山、青林两地。”

  看到这一幕,观众们再次忍不住发出赞叹,

  “李靖的对局势的把握,当真可怕!”

  “就好比两军对阵,一方是正常的视角,另一方却能把你前后左右里里外外看个通透,这仗还怎么打?”

  “不愧是一代名将,其智谋与胆识均非常人所能及。”

  “真正的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的博弈。”

  “李靖的每一次决策都显得那么闲庭信步,真是令人神往。”

  视频继续直播,

  “中了李靖‘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策后,

  冯慧亮、陈正通麾下士卒战死、溺死者近万人,最终狼狈逃回丹杨。

  李靖率轻兵一路追击,直至兵临丹杨城下。

  辅公祏眼见局势不利,心中充满了恐惧。

  尽管他手中还有数万大军,但心中却已经斗志全无。

  最终,辅公祏弃城逃走,向东投奔其死党左游仙驻守的会稽。

  李积紧追不舍,带兵追击而去。

  随着辅公祏逃亡,其麾下将士见大势已去,纷纷选择逃离。

  辅公祏本人在逃亡至武康时被擒获,随后被送往丹杨斩首。

  至此,江南地区得以平定。”

  “值得一提的是,

  李靖厉害的地方,不仅在于他洞悉时局、用兵如神,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精通政务,拥有出色的治理能力。

  据史书记载:丹阳连罹兵寇,百姓凋弊,靖镇抚之,吴、楚以安。

  正因此,史称李靖‘才兼文武,可出将入相’绝非虚言。”

  “李靖成功平定辅公祏、冯惠亮、陈正通等人之后,

  整个南方,全部被纳入李唐势力的掌控。

  李渊得到消息后,盛赞李靖:‘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也不算吹牛。

  此刻,若展开大唐的疆域地图,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

  关中、陇西、华北、中原、山东的平定之功在李世民;

  而江淮、江南、江汉以及岭南等南方的疆土,则来自李靖的贡献。

  两人一南一北,

  携手完成了大唐统一华夏的伟业。“

  “李唐完成华夏大地的统一之后,

  急需一个稳定的环境来恢复民生,发展农业和经济。

  然而北方的突厥人,

  却趁着中原大地民生疲敝之时,频繁南下侵扰唐境,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武德九年,

  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不久,便遭遇了突厥的大规模入侵。

  突厥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铁骑深入关中,

  直逼渭水,

  朝野上下震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

  李靖向李世民建议,设下疑兵之策,

  并以金帛财物作为交换条件与突厥结盟,

  最终成功迫使颉利退兵,史称‘渭水之盟’。

  但这种事情,对雄心万丈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

  此后,李世民痛定思痛、励精图治,

  下定决心要加强国力,一雪前耻。

  为了训练出精锐士兵,他甚至亲自在东宫显德殿前教授诸卫士卒射箭,训练精锐。

  直至贞观三年八月,突厥突遭天灾人祸,国力大衰。

  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陈突厥可取之状,

  唐太宗李世民同意了张公瑾的提议,

  下令出兵讨伐突厥,

  一雪国耻!”

  “大战将至,

  战功卓着,谋略过人的李靖,

  自然成了大军主帅的不二人选。

  唐太宗下令,

  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张公瑾为副手,统领中路主力军队。

  并州都督李积被任命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丘行恭作为其副手,率领左路军。

  此外,还有左武卫大将军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彻等将领,

  共率领六路大军,合计十余万人,

  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次年的四月,唐军抵达马邑。

  李靖派出的探子刺探到情报,

  得知突厥的颉利可汗正在定襄屯兵,

  但其军队士气低落,内部更是矛盾重重。

  李靖当机立断,决定对定襄发起突袭。

  打仗,其实打得就是情报。

  所以李靖每次出兵前,都会先派出探哨收集敌情,

  确保能够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

  找到敌军的弱点,制定破敌计策,

  再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决定发起突袭的李靖,

  亲率三千精锐骑兵,

  旦夕之间便抵达了定襄以南的恶阳岑。

  唐军的突然出现,让颉利可汗感到不可思议,

  他误以为唐军主力已经全面压境,

  因为在他看来,

  若非有强大后盾,李靖怎会有如此胆识单独突进?

  正因此,颉利可汗选择了消极避战的策略。”

  百姓们议论起来,

  “李靖可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你看李靖,他虽然看似在行险。但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密计划后的决策。”

  “没错!李靖就像蛰伏的猛虎,不出则已,一出必杀!”

  “相比韩信,我其实觉得李靖更强一些。”

  “确实不好说……要是把韩信换成李靖的话,不知道项羽能抗多久?”

  “……”

  “李靖敏锐地察觉到突厥人的犹豫,

  于是果断抓住时机,发动夜袭,

  竟然一举攻克了定襄。

  唐军的突然袭击,让突厥措手不及,

  颉利可汗不敌,只好向北退去。

  但在撤退途中,突厥军队又遭遇了李积的伏击,伤亡惨重。

  面对如此困境,突厥只好向李世民求和,以图暂时缓解战势,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突厥派遣使者前来求和,

  唐太宗李世民也相应派出唐俭作为使者,前往谈判。

  但这仅仅是李世民的拖延之计,意在迷惑突厥,降低他们的警惕性而已。

  果然,李靖等人对李世民的心意也是心领神会。

  于是他们在未经上奏的情况下,主动出击。

  此举,与当年韩信在郦食其与齐王谈判时出兵攻齐的情况,颇为相似。

  但不同的是,

  李靖的进攻更为迅猛,

  几乎在瞬间就将突厥军队击溃,并生擒了颉利可汗。

  唐俭也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成为下一个郦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