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宋朝积弱的开端-《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立储一事,向来都是朝廷中的禁忌话题。

  大臣们普遍对此避而不谈,生怕触及龙颜,让自己倒霉。

  曾经有个大臣名叫冯拯,

  他就不信邪的上疏请立皇储。

  结果他很快就被太宗贬谪至岭南,此事也使得朝野上下更加噤若寒蝉,无人再敢轻易提及此事。”

  “寇凖从青州被召唤还朝。

  他入宫拜见太宗,

  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行动不便,但仍坚持让寇凖查看自己的伤情。

  但紧接着,太宗便迫不及待地向他问起了立皇太子之事。

  寇凖其实早已猜到太宗召见他的目的,

  而对于立储一事,他其实也早已成竹在胸。

  不过寇凖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太宗的问题,而是先向太宗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他告诉太宗:‘择天下之主,非后妃、宦官所得与议,亦非近习之臣所可谋及。当求万民之望,以定储嗣之选。’

  太宗对寇凖的回答非常满意,

  不久后,

  他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

  改封为寿王,

  并正式立为皇太子。”

  “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后返回京城,

  沿途百姓欢天喜地,纷纷涌上街头,争相一睹皇太子之风采。

  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呼了一声‘少年天子’。

  太宗听后,顿时心生不悦。

  他转头向寇凖问道:‘人心归向太子,我这皇帝又将置身何地?’

  寇凖闻言,不仅没有慌乱,反而连连向太宗拜贺道:‘陛下所选之皇储,深得民心,此乃国家之福,社稷之幸也。’

  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凖对饮,大醉而罢。”

  赵匡胤看到到这儿后,不由得点头赞叹道:“寇凖此人,行事之周密,真乃滴水不漏也!”

  “寇公为官刚正不阿,为人处世又能灵活应对。如此官员,谁人不爱?”

  “若我大宋能多几位如寇公般的人物,何愁国家不兴,百姓不安?”

  “唉,只可惜如寇公这般的人物,太过难得。”

  “但愿朝廷能广开才路,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施展才华,助我大宋繁荣昌盛!”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解说道,

  “寇凖不仅文治出色,武功方面也有所建树。

  自从宋朝建立以后,

  为了稳固皇权,

  宋朝历代帝王,均将主要精力与力量,都放在了对内镇压之上。

  北宋的开创者太祖赵匡胤及其继任者太宗赵光义,

  均视外族入侵为次要之患,称之为‘盱腋之患’。

  而把人民起义与军事政变,视为对统治构成直接威胁的‘心腹之患’。

  正因如此,

  赵宋王朝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度与策略,大多都是为了应对和防范内部动荡。

  为了防止武将叛变,朝廷不遗余力地镇压武将势力,甚至不惜削弱整体军队的战斗力。

  这种内重外轻的政策导向,

  这样一来,宋朝士兵哪还有什么战斗力?

  宋朝政权在对内控制上耗费了大量资源,

  在面对外部强敌契丹时,便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态势。

  这种内外失衡的战略布局,无疑为宋朝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武帝刘彻见状,不由得轻笑出声:“呵呵……或许,这才是大宋被称为‘大怂’的根由所在吧?!”

  雍正帝看到这儿,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寇凖也是少有对外立下战功的宋臣了,可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结局……”

  “不只是寇凖。”明太祖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宋朝那些对外建功立业的英雄,多数都未得善终。”

  明成祖朱棣说道:“宋人向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是可惜了岳飞这等忠良贤能之士。”

  “在整个宋朝时期,

  其主要的外敌依次为辽国、金国和蒙元帝国。

  而辽国的创立者,正是契丹人。

  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大地军阀割据,战乱频发。

  北方的契丹民族,抓住了这一机遇,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

  公元923年,后梁朝覆灭之后,河北地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机。

  他率领大军长驱南下,趁势攻占了幽州以及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进一步扩大了契丹在北方的势力。

  到公元936年,

  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谋求皇位,不惜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援。

  在辽国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成功建立了后晋政权。

  作为回报,他不仅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还认辽国皇帝为父。

  这一行为,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

  “在此之后,

  后周世宗柴荣,曾怀为收复失地、重振国防而致力北伐。

  在他的领导下,

  后周大军曾一度成功收复了被契丹贵族,霸占长达二十多年的三州三关。

  可就在柴荣率领大军继续北进,

  意图一举收复幽州全境的关键时刻,

  他却因身患重病,被迫中途停止进军。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柴荣只能调整战略部署,

  将瓦桥关设立为雄州,益津关设立为霸州,并留下兵力进行防守,以确保已收复的领土安全。

  随后,柴荣率领主力大军班师回汴,以期待日后有机会再次北伐。

  然而不幸的是,

  柴荣在不久后便因病逝世,北伐行动也因此戛然而止。

  他的离世,对于后周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但也为宋太祖赵匡胤创造了机会。”

  看到柴荣大业未成而中道崩殂,百姓们不由得惋惜起来。

  “唉!这皇帝看起来还挺厉害,竟然差点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可惜却英年早逝......可惜啊!”

  “可惜柴荣对赵匡胤视同手足,但赵匡胤却背信弃义,篡夺了人家子孙的江山。这般行径,实在令人不齿。”乾隆帝有些不齿的说道。

  赵匡胤在视频中看到“柴荣”二字时,

  脸上也不由得闪过一丝尴尬与愧疚。

  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之深,甚至已经到了可以托付家人的地步。

  然而这般毫无保留的信任,换来的却是皇位被夺。

  甚至就连其柴荣的其他儿子们,

  也只得到个要么失踪,要么早逝的悲惨结局,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