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夫君,妾身这辈子,值了!-《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视频继续播放,

  “刘娥多年以来一直受到真宗的宠爱,

  但遗憾的是,她却始终未能怀上真宗的孩子。

  有一天,刘娥身边的侍女李氏突然梦到仙人赐子,

  真宗和刘娥闻讯后大喜过望,

  于是他们想到了‘借腹生子’的方法。”

  “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四月中,

  李氏顺利产下一子,

  取名为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尽管皇子是李氏所生,但真宗却将他默认为刘娥的儿子。

  真宗早在孩子出生前三个月,便宣布了刘娥怀孕的消息,

  并册封刘娥为修仪,同时将与刘娥关系亲密的杨才人,也晋升为婕妤。”

  “皇子名义上虽然是刘娥的儿子,但实际真正抚养皇子的是杨婕妤。

  杨婕妤也是成都人,比刘娥小十六岁,两人情同姐妹。

  真宗深爱刘娥,顺便对杨氏也有了好感。

  因此每当刘娥获得晋封时,杨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那时的刘娥已经四十多岁,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岁的杨氏充沛,所以她便让杨氏代为履行哺育皇子的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

  刘娥虽然‘占有’了皇子,

  但她却并没有对皇子真正的生母李氏进行加害,

  反而将她封为了崇阳县君。

  不久之后,李氏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并晋升为才人,这才终于正式进入了妃嫔的行列。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小公主很快便夭折了。

  李氏自认命薄无福,

  终其一生,

  都未曾与儿子赵祯相认。

  不得不再提一句,

  戏剧中的‘狸猫换太子’,其实是虚构的,

  或许是某些人为了‘黑’刘娥而特意编撰,也或许只是借此事,来做个艺术发挥。”

  看到此处,许多人不由得唏嘘起来,

  “俺看了这么多年的‘狸猫换太子’,竟然是假的?”

  “看来,戏剧还是不能当作历史啊!”

  “这刘娥虽然‘强占’了皇子,但却能善待其生母李氏,也算是在难得了。”

  “是啊!在那深宫之中,还能保持一份仁慈和理智,不得不让人佩服。”

  “如果是吕后或者武后的话,这李氏恐怕连渣都不会剩下……”

  “李氏的命运也是坎坷,好不容易生下了皇子,却不能相认,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夭折了。”“

  “这或许就是宫中女人的悲哀吧,为了权力和地位,她们牺牲了太多的亲情和幸福。”

  百姓感慨不已,

  但后宫之人,更多的却是不屑,她们认为刘娥这不过妇人之仁罢了。

  后宫的争斗与权谋,有时候黑暗的超乎常人想象。

  苏治继续讲解道,

  “刘娥既已‘生子’,宋真宗便诏告群臣,欲立刘娥为后。

  然而,不少位高权重的大臣都知道刘娥‘生子’的真相。

  真宗无奈,几次欲立之,刘娥都不得不‘固辞’。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

  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并广施恩泽,为百官加官进爵,以平息朝中的反对声音。

  册封皇后的仪式一切从简,

  既未让官员进贺,也未举办盛大的封后典礼。

  封后的诏书也避免在朝堂上公开宣读,仅传至中书省,由宫廷内部宣布,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此了事儿。

  十二月丁亥,四十四岁的刘娥,终于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皇后。”

  “身为皇后的刘娥,却不像其他妃嫔那样只知争宠。

  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

  每每能襄助真宗处理好政事,这使得真宗愈发离不开她了。

  宋真宗每日批阅奏章时,刘皇后必定侍奉在旁;

  就连外出巡游时,也要刘娥陪伴在侧。”

  “刘娥虽然已经成为皇后,

  但朝中反对她人也不少,因为后宫干政,历来是朝堂大忌。

  朝堂之中,反对刘娥的人,又以寇准和李迪为首。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刘娥也不得不开始拉拢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其中又以钱惟演和丁谓为首。

  钱惟演的妹妹,嫁给了刘美的儿子,而丁谓的儿子则娶了钱惟演的女儿,

  通过这种联姻关系,刘娥得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

  “刘娥在政务上的决断水准,基本都十分得体。

  可即便如此,大臣们也无法接受为一名女子工作。

  于是,

  宰相寇准等人暗中策划了一起兵变,

  打算扶持年幼的宋仁宗上位,

  并尊宋真宗为太上皇,以此来限制刘娥的权力。

  但不曾想,寇准的下属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让刘娥提前做好了准备。

  最终,寇准策划的兵变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位深受宋真宗器重的宰相,也被刘娥贬谪到了广东。

  寇准兵变失败,

  使得宋朝的大臣们对刘娥的权力和手段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们再也不敢轻易挑战这位皇后的权威。”

  “刘娥与寇准等人的斗争,及其是非曲直,后人只能窥见表面。

  不论过程如何,

  总之,

  寇准在斗争中落败,被贬为相州知州,后改为道州司马。

  而丁谓,却因后来企图欺压刘娥孤儿寡母、独揽大权而获罪。”

  “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宋真宗因身患重病,无力处理繁琐的朝政事务。

  因此,所有递交给皇帝的政务,实际上都转到了皇后刘娥这里,由他进行批阅和处理。

  随着时间推移,

  真宗的病情日益恶化,

  他不得不颁布诏书,明确指示:‘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

  这一消息在朝廷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大臣们开始不安起来,

  他们担心刘娥会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最后掌控朝廷,只手遮天。

  然而,

  尽管刘娥并非皇太子赵桢的生母,

  但却她一直将赵桢视如己出,全心全意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正因如此,

  刘娥与赵祯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这种感情,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离间的。

  而赵祯,也没有辜负刘娥的期望与付出。

  他在刘娥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智慧、有决断力的君主。

  他明辨是非,善于纳谏,对国家的治理充满了热情与责任感。

  在他的治理下,

  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他也因此成为了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与敬仰。”

  刘娥的世界里,她如今已经是风烛残年。

  此刻,宋仁宗赵祯的脸色,是铁青的。

  他不恨刘娥的专政,

  他恨的是,刘娥隐瞒了他的生世,

  他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生母原来并非刘娥,而是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一面的李氏!

  赵祯扭头,对着刘娥怒目而视。

  可皇太后刘娥此刻的脸上,却透露着问心无愧的坦然,和淡淡的欣慰。

  她欣慰,赵祯成长为了一代明君;

  她欣慰,自己最终没有辜负宋真宗的情义和信任。

  “夫君,妾身这辈子,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