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

  在政坛上适时向对手让步并非示弱,反而是老练的政治智慧。能进能退者,方能成就大业。

  董卓掌控洛阳后屡遭挫折,自废黜少帝刘辩、诛杀何太后起,便与东汉士族集团展开连番较量。期间虽互有胜负,但尚未逼得天下士族同仇敌忾。然而如今,各地士族确实已结成统一战线。

  面对如此庞大的政治势力,董卓不得不暂避锋芒。年过六旬的他深知刚极易折的道理,该妥协时自当退让。

  \"洛阳朝堂你们想要?好,老夫认输!\"董卓暗自思忖,\"但休想得到完整的洛阳。司隶的士族百姓不愿迁往关中?可以留下!但定要叫你们寝食难安!\"

  当务之急还是先稳住刘氏宗亲。其中最棘手的当属荆州方面,需优先与之和谈。

  \"何人愿往荆州军营议和?\"董卓环视众人。

  李儒出列 ** :\"属下愿往荆州大营与许衡会谈。\"

  董卓沉吟道:\"许衡...刘表之子?此人奸猾异常。文优乃我心腹谋士,不宜轻动,还是留在洛阳辅佐为好。\"李儒闻言略显失落。

  李儒心知肚明,董卓对他既倚重又戒备,自己终究不是主公最信任的心腹。

  毕竟李儒是在董卓进京后才投靠的,哪比得上那些跟随多年的西凉旧部?

  这时吕布踏步上前。

  \"义父,孩儿愿举荐一位合适使者。\"

  当初吕布斩杀丁原归顺时,董卓表面认他作义子,实则政治手段。吕布在外仍以官职相称,私下才唤声父亲。

  董卓挑眉道:\"奉先麾下并州将士虽骁勇善战,但恐怕不适合出使谈判?\"

  \"孩儿推荐的是洛阳南军司马郝萌,此人不仅武艺超群,更能言善辩,定能不辱使命。\"吕布抱拳道。

  当时董卓麾下有三股军事力量:

  最强大的当属西凉本部,下设李傕、张济等将领统领的各路人马;

  其次是原属丁原的并州军,全靠吕布在军中的威望才能掌控;

  最后是负责京畿防务的南北两军,原由何氏兄弟统辖。

  由于南北军兵源复杂,董卓便按籍贯将将士划分给部将分管。按照汉朝重视乡谊的传统,吕布负责整编并州及司隶北部籍贯的将士。

  比如并州出身的张辽,就代表洛阳军中并州系归吕布统辖。当初张辽因在河北募兵有功,深受何进赏识。

  环环相扣:董卓通过吕布掌控并州军,而吕布又要依靠张辽这样的将领来笼络洛阳军中的并州系将士。

  在吕布麾下的洛阳旧部中,张辽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姿态。这种微妙关系,恰似当年孙坚之于袁术,公孙瓒之于刘虞。(早在吕布投奔张杨之际,张辽便以两千石太守之尊遥领北地,享有开府特权,已然具备割据一方的政治资本。)

  吕布此次举荐的使者并非真心之选——河内出身的郝萌实则是他欲调离洛阳的棋子,只为掩人耳目施行秘计。

  \"不妥!\"董卓硕大的头颅摇晃如鼓,\"洛阳旧部非老夫嫡系,奉先所荐断不可用。\"

  见提议被拒,吕布眼中闪过失望之色。这位枭雄对麾下始终心怀戒备:不论是智囊李儒、悍将吕布,还是整支洛阳旧部,在他眼中都比不上西凉铁骑的忠诚。

  锐利的目光扫过厅堂,最终定格在李傕身上。

  \"就由你为使。\"董卓不容置疑地拍板。

  李傕愕然:\"末将恐难胜任......\"

  \"休得多言!\"董卓不耐烦地挥手。他何尝不知派大将出使不妥?但环顾帐下,唯李傕尚通政事——当年与孙坚联姻也是遣其为使,足见西凉军中知兵者众,善谋者寡。

  \"若相国执意,请准贾诩随行。\"李傕提及那位蛰伏在牛辅军中的武威谋士,\"讨虏校尉贾诩,或可......\"

  \"贾氏子弟?\"董卓拧眉沉吟,\"罢了,准其同行。\"

  得令的李傕匆匆告退筹备。殿角的吕布冷眼旁观,指节在刀柄上叩出细微轻响。

  李儒进言:\"与荆州人和谈,不宜只派西凉一系。相国大可挑选朝中德高望重的儒臣为副手,随李将军同去,也好让朝廷诸公看到相国与护君盟谈判的诚意。\"

  董卓摩挲着双手,阴冷道:\"此言有理......至于人选,待老夫思量周全再定。\"

  议罢军政要务,众人正要散去,董卓忽然唤住吕布。

  \"奉先留步,为父有事相询。\"

  待众人退去,暖阁中只剩这对义父子。

  \"听说你帐下有个叫魏续的并州将领?\"

  吕布心头微动:\"此人确系末将妻兄,义父为何突然问起他?\"

  董卓眯起眼睛:\"听闻他在阳人之战与胡轸一同被孙坚所擒,可有此事?\"

  吕布闻言暗自警惕,已知不妙。

  他谨慎答道:\"魏续确曾被孙坚所擒......\"

  虽投效董卓不过一年,吕布深知这位义父表面豪迈,实则多疑善断。在他面前必须谨言慎行,稍有隐瞒反易招祸。

  既已知晓内情,不如坦然相告。

  念头电转间,吕布抱拳道:\"义父容禀,魏续虽在梁县峡谷遭擒,但并未辱没军威。敌寇是慑于义父天威,又知他是末将亲眷,不欲结仇才放其归来,还望明鉴。\"

  董卓突然放声大笑:\"奉先所言,为父岂会不信?当初既以亲子相待,自然不会食言。你我父子情谊,难道还会生疑?\"

  说着起身拍打吕布肩膀:\"这一年你鞍马劳顿,却只得亭侯之位。待迁都事毕,为父定封你为县侯——河内诸县毗邻并州故土,轵县、怀县、温县三地由你任选,食邑丰厚,如何?\"

  吕奉先如释重负,赶紧道:\"多亏义父宽宏...\"

  不过这安心似乎来得太早。

  只听董仲颖接着道:\"但老夫实在不解,许子远既因畏惧老夫而放过魏文长,何以不救胡车儿?\"

  吕奉先一时语塞。

  董仲颖又道:\"前些日子阳人城逃回两名胡车儿帐下军侯,携其首级归雒,提及魏文长本应问斩。皆因那山阳许子远听闻文长系汝亲眷,特向孙文台求情。那两名军侯亦谎称与汝沾亲,方能活命。\"

  这番话听得吕奉先冷汗涔涔。

  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他慌忙辩解:\"义父明鉴,孩儿与荆楚之人素无往来,万勿听信谗言!\"

  董仲颖纵声大笑:\"为父岂能不信你?那两个胡言乱语的军侯当场就被处决了。奉先且宽心,往后若再有人离间你我父子之情,自有为父替你做主!\"

  吕奉先长舒一口气:\"多谢义父!孩儿定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董仲颖满意颔首:\"甚好,去吧。\"

  待吕奉先退出暖阁,董仲颖脸上笑容渐敛。

  \"来人。\"

  \"属下在。\"

  \"稍后若吕将军带人来访,只需传话...可明白?\"

  \"诺。\"

  董仲颖又指向侍卫:\"另...今夜令南军张文远来见。\"

  \"遵命!\"

  ......

  吕奉先回府立即召见魏文长。

  魏文长甫一见面,未及行礼就遭厉声喝问:\"许子远究竟与你说过什么?从实招来!\"

  魏文长闻言大惊:\"末、末将岂敢隐瞒?无非是他畏惧相国与君侯威名,不敢加害...\"

  \"事情哪有这般简单?\"吕奉先抄起酒爵掷去,却被魏文长闪身避开。

  这里是用不同方式

  吕布强压怒火,指甲深深掐入掌心。若非顾及魏续是妻兄身份,此刻定已将其打翻在地,岂止掷酒爵这般简单。

  \"可知那许衡不仅留你性命,还故意放走两名胡轸部将?如今二人携胡轸首级返回雒阳,相国尽知详情!若再隐瞒,你我皆死无葬身之地!\"

  魏续闻言如遭雷击,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竟还有活口?这许家子端的好算计!原来不止我一人...\"声音已带颤意。

  \"还不从实招来!\"吕布牙关咬得咯咯作响。

  魏续再不敢隐瞒,将许衡设宴款待、刻意交好之事和盘托出,包括那句\"若吕将军不顺心时,可来南郡相投\"的致命说辞。

  吕布只觉心口阵阵绞痛,险些旧疾复发。若非董卓今日点破,这般祸事迟早要了性命!

  \"初归雒阳时为何不言?!\"吕布怒目圆睁。

  魏续面如苦瓜:\"那许家小儿疯言疯语,末将怎敢污君侯尊耳?\"

  \"砰!\"吕布铁拳砸碎案几:\"蠢材!这分明是离间之计!若许衡派人在雒阳散布谣言,相国召你对质时...\"

  魏续慌乱抓住吕布衣袖:\"如今该当如何?\"

  吕布霍然起身:\"相国明察秋毫,拖延反惹猜疑!立即随我去相府请罪!\"

  \"相国...会杀我吗?\"魏续双股战战。

  吕布沉默片刻——其实他心知肚明,此刻保住自己才是首要,妻兄性命反倒次要。

  \"无妨。\"吕布语气突然平静,顺手拎起瑟缩的魏续:\"相国念及父子之情,必不为难于你。\"

  说罢不由分说,拖着软瘫的魏续直奔相国府邸。

  二人行至董卓府邸外,只见董卓亲卫早已在门前恭候。

  那侍卫见吕布到来,抱拳行礼道:\"温侯可是来谒见丞相?\"

  吕布忙应道:\"正是。烦请通传。\"

  侍卫正色道:\"丞相交待,若温侯携人前来,不必入府,直接回营便是。丞相说,温侯与丞相有父子之情,区区荆州宵小的离间之计,丞相断不会信,更不会猜疑。丞相让温侯尽管放心,日后父子情分如故,君臣名分依旧。\"

  吕布听罢,怔立良久,终究颓然长叹一声。

  魏续在侧奇道:\"丞相既无疑心,温侯何故叹息?这不是天大的喜事么?\"

  吕布猛然转身,森冷目光如刀锋般直刺魏续。那眼神阴鸷至极,看得魏续如坠冰窟,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若非念在姻亲之谊,某现在就想斩了你!\"吕布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拂袖而去。

  魏续呆立片刻,茫然望向吕布背影,暗自嘀咕:我这是招谁惹谁了?丞相明明识破离间计,没有怀疑你,你反倒发起狠来?

  魏续不了解董卓,但吕布深知其为人。

  许衡的离间计自然骗不过董卓,这点吕布毫不怀疑。但魏续回洛阳后,吕布未能立即带他去向董卓解释,这才是真正触怒董卓之处。

  在董卓看来,这与许衡无关,纯粹是吕布自己起了异心——莫非还想留条后路不成?

  其实若魏续早些向吕布坦白实情,吕布绝不会犯此大错。可惜魏续有所隐瞒,致使吕布慢了一步。

  许衡大概也想不到,虽然他的计策未能瞒过董董二人,却因魏续的私心,让事情走向了意料之外的方向。

  此时许衡正在房中翻阅刘表所赠的《周髀算经》抄本,看了半晌,突然\"啪\"地合上竹简扔在榻上,发出苦恼的叹息。

  \"最头疼的就是算术......穿越前哪知道汉代数学水平这么高。\"

  他瞟了眼那卷算经,又瞅瞅箱中堆积的简牍,顿觉百无聊赖。在这个时代,书籍确实堪称奢侈之物。

  (

  所有典籍都依赖手抄流传,市面根本无处购买。即使以许衡的身份地位,私人收藏的经学典籍也仅有三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