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

  如今大获全胜,足见曹操用兵之诡谲。

  戏志才心知肚明——兖州叛乱的消息既能传至曹营,徐州方面必然也已知晓,因其在兖州的细作同样不少。

  如此布局,对方定以为曹军急于回援,疏于防备。

  烽火连天,徐州战事正酣。陶谦一心想置曹公于死地,殊不知已落入圈套。关上守军血战通宵,终将敌方主力尽数歼灭。

  帐内烛影摇曳,戏志才眉头紧锁:\"此计虽成,但以将士性命为饵,未免太过凶险。\"

  曹操双眸微睁,沉声道:\"派百骑星夜返回兖州探明军情。徐州垂手可得,此时退兵绝无可能。\"

  \"主公,文若仅剩五千残兵,元让在濮阳生死未卜......\"戏志才声音发涩。

  \"有援军。\"

  曹操虽卧榻不起,目光却如刀锋般锐利:\"再细看文若来信。\"

  戏志才猛然醒悟:\"许儁?!信中提到他早预警过张邈之事!可颍川远在千里,其部多为骑兵,如何攻坚城?\"

  \"哈。\"

  曹操忽然轻笑,咂了咂嘴:\"他自有妙计。既知张邈必反,又怎会错过良机?许儁军中尚有两千无甲士卒,陈留的军械库不正合用么。\"

  戏志才瞠目结舌。

  这等谋算......

  \"可许将军既已预见,为何不直言相告?\"

  曹操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张邈、陈宫与我刎颈之交,若非亲眼所见,谁会信他们叛我?\"

  此言一出,大帐内落针可闻。曹仁与戏志才相顾无言,只余灯花爆裂的轻响。

  曹操近来精神萎靡,除却兖州叛乱之故,更因张邈、陈宫二人背主之事。

  陈宫倒罢,终究是近日方投效帐下的谋士。

  可那张邈乃是自幼相交的挚友,昔日袁绍屡次劝操诛杀张邈,操皆不从。

  反劝袁绍莫要苛待故交。

  对张邈更是推心置腹,从未动过加害之念。前番自徐州班师,二人尚执手相泣。

  彼时只道是真情流露。

  岂料未及半载,张邈竟在背后捅了这致命一刀。

  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志才,莫非'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道有误?是吾错了吗?\"

  戏志才躬身长揖,胸中五味杂陈。

  \"明公切莫作此想。\"

  \"若非明公唯才是举,疑人不用......何来许褚?何来荀氏群贤?又怎会有戏志才今日?\"

  \"正因明公推诚待士,方有真名士甘心效死。\"

  \"至若张邈、陈宫之叛,实乃二人之过,非明公之失。\"

  \"兄长明鉴!\"曹仁霍然起身,扶住曹操肩头,\"便如逸风这等奇才,亦是感念兄长宽宏,方敢将功折罪。\"

  闻得此言,曹操盘腿而坐,忽而莞尔。

  \"呵呵......不错。\"笑意中带着几分自嘲,\"然吾毕竟在逸风身侧安置了夏侯恩,虽非监视......\"

  \"不过想瞧瞧这小子还能闯出什么祸来,哈哈哈......\"

  此刻曹操眉宇稍展。

  \"且去歇息。\"他温声道,\"今夜兵发开阳,务要一举拿下下邳。\"

  暮色渐沉。

  徐州郯县城内。

  刘备与曹豹自兵败归来,连日愁眉不展。

  既惭且惧。

  那曹操当真狠绝,兖州大营生乱竟不回顾,反在徐州布下天罗地网。

  偏偏教他们撞了个正着。

  【

  曹操的伏兵若按兵不动,恐怕还能再埋伏十余日。这般耐性,竟连自己都能如此狠心对待。

  此人的城府究竟有多深?

  用兵如此沉着,当真能够战胜吗?!

  恰在此时,陶谦转醒。

  刘备、曹豹、陈登、陈圭等人匆忙入内,快步围上前去。

  陶谦一把抓住刘备的手,声音发颤:“玄德,怎会落到这般境地?”

  刘备面颊涨红数次,哑口无言。

  中计了——彻头彻尾的中计!

  谁曾想曹操能狠绝至此?兖州内乱,吕布如狼似虎地进犯,他竟毫不动摇。这般心志,何等可怖。

  “玄德,眼下…该当如何?”陶谦方寸已乱。在他眼中,徐州危局已成死局——曹操以报父仇为名,行仁义之师,如今更是连战连捷。

  天时、地利、人和皆被其占尽,胜势已不可逆转。

  “备…无能为力。”

  刘备所率的两千余士卒,昨夜已全军覆没,仅剩十余骑与关张二兄弟。若非云长、翼德骁勇,他恐怕早已命丧沙场。

  此刻的他,再不敢轻言计策。

  本是驰援徐州,却连最后的本钱也赔了进去。

  青州亦非容身之所。

  若滞留北方,只得依附袁绍或公孙瓒,终日如履薄冰。

  前路何在?

  “元龙…元龙何在?”陶谦见刘备沉默,枯手在空中乱抓。青年文士陈登上前握住:“主公,臣在此。”

  “孙乾、糜竺他们……”

  陈登默然垂首。

  曹豹咬牙切齿道:“那群叛贼早已投奔下邳!家眷数日前便暗中撤离郯县,只留些不值钱的产业在城内。更可恨的是——听说糜竺之妹,数月前竟嫁与了许衡!”

  “许衡?!又是此人!”

  “咳咳!咳咳咳!!”陶谦剧烈呛咳,喉间涌起腥甜,“他困居小沛四月之久,原来…原来早就在笼络孙乾等人?!”

  “主公,庶人出身卑微,重利轻义,此乃商贾本性难移。”陈登神色漠然地说道。

  名士与庶人向来势同水火,彼此对立已久。

  陈登始终反对孙乾、糜竺等人入仕,只因陶谦为平衡各方势力,才破格擢升这两位商贾出身之人。

  陶谦执掌州牧不足两载,欲镇服豪族谈何容易。

  陶谦长叹一声,想到自己年迈体衰,眼下形势危急,如何能与如狼似虎的曹操抗衡?

  这头恶狼连巢穴生变都不肯退兵,仍在下邳眈眈相向。

  我下邳……下邳之富庶更胜州治!

  如今……

  竟落入曹操之手,百姓皆拥戴于他,我的威望早已荡然无存。

  “玄德!老夫年迈,不如由你接管徐州!”

  刘备浑身一震,连连后退,拱手正色道:“万万不可!备此来只为相助明公,绝无觊觎徐州之心,此事断难从命!”

  身后关羽、张飞相视愕然。

  张飞性急,更忍不住上前几步,欲扯住兄长衣袖——

  这都不要?!

  徐州啊!

  白得徐州岂不胜过青州?!

  当初在青州一无所取便罢,如今为何还要推辞?!

  再这般下去,我等何处容身?!

  莫非真要踏遍天下诸州不成?

  陶谦颤巍巍起身,踉跄走到刘备跟前,一把攥住他的手:

  “玄德,为何不可?”

  “你仁德之名四海皆知,又是汉室宗亲,徐州百姓必感念恩德!”

  “不不不……”

  刘备慌乱后退,心绪翻腾,面红耳赤。

  若他曾在徐州施政有为,此刻必当仁不让。

  毕竟民心有所向,但刘备心里明镜似的。

  徐州百姓真心拥戴的不是陶谦,更不是刘备。

  而是曹操。

  眼下曹操大军压境,一旦攻下郯县,琅琊、泰山等地必然归顺。

  他绝不能接这个烫手山芋。

  想到这儿,刘备咬紧牙关,抱拳沉声道:“明公,不必再劝!”

  “我刘备岂是贪图富贵之辈!”

  “徐州虽广,却无我立足之地!麾下将士多为大义战死,我已竭尽所能,告辞!”

  说罢转身便走,毫无留恋。

  踏出正堂,冷汗早已浸透后背。

  张飞、关羽不明就里,紧追其后连连追问。

  “大哥为何不接下徐州?”

  “谁不服就打出去!”

  “只要治理得当,百姓怎会不服?”

  “弟兄们死伤惨重,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刘备抬手止住,心痛如绞。

  岂是不想?实不能也!

  若无民心,如何坐稳徐州?!

  “走,不必多言。”

  他冷声下令。

  “去哪儿?还能去哪儿?”

  张飞瞪眼嚷道。

  “投奔曹操。”

  刘备长叹一声,惊得关张骤然止步。

  ———

  陶谦瘫坐堂中,面如土色。

  他万万没想到,徐州竟送不出去?!

  刘玄德当真……

  来我徐州,竟不为权位?

  “为何……为何他不受?”

  陶谦失神呢喃。

  陈登凝望刘备远去背影,叹道:“此人,或许真是君子。”

  “此时接手徐州,无功无德,百姓不服,如何服众?”

  一番话,令满堂寂然。

  确实是这样。

  \"很好,\"陶谦垂头丧气地坐在卧榻上,显得愈发苍老,\"连徐州都能忍耐,他若真能成事,将来必定名垂千古。刘玄德,绝非寻常之辈。\"

  唉……

  众人正望着远处出神,忽然有士兵匆忙闯入正堂,原来是曹豹的部将。

  他满头大汗,神色慌张,抱拳单膝跪地,高声禀报道:\"主公,大事不好!曹操骑兵突袭开阳,臧霸抵挡不住,已退守泰山!\"

  \"什么?!\"

  陶谦猛地站起身,瞪大双眼,胸口一阵憋闷,竟一口气没上来,眼前一黑,直挺挺向后倒去。

  ……

  当夜。

  刘备离开徐州。

  他带上暂居驿馆的简雍,以及剩下的十七名骑兵,真的离开了郯县,直奔下邳而去。

  此刻他已无路可走,只能投奔曹操。

  若去扬州投靠袁术,对方素来瞧不起他,不仅不会重用,反倒可能处处讥讽。

  那里去不得。

  若投荆州刘表,同样会被当地士族排斥。荆州内部稳固,各大世族只愿支持刘表。

  眼下最佳选择,便是先投效曹操麾下。

  曹操颁布求贤令,乱世中唯才是举,正需要能人。加上兖州士族刚经历内乱,正是缺人之际。

  此时前去,时机正好。

  ……

  刘备行事果决,说投奔便真的去了。

  虽非陶谦部属,仅是客居徐州,但他的离开代表着许多。这一走,孙乾、糜竺两家庶人派便不再隐藏,直接进入下邳城任职。

  在此情形下,陶谦只能困守郯县,彻底束手无策。

  唯有陈登等注重门楣声誉的士族派,尚不敢率先归降。

  然而陶谦身体每况愈下,眼看就要吐血病倒。此时他们也只能先以书信与曹操暗中联络。

  下邳。

  曹操亲自出迎,将刘备三兄弟请入城中,登上门楼衙署设宴相谈。

  正值午后,未到宴饮时辰,案几上只摆了酒水和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