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转头看向王谦带来的十四岁儿子王粲,感叹道:\"粲儿天资聪颖,我本打算收他为徒,传授经学数术之道,如今看来怕是难以如愿了。\"
王谦同样叹息:\"能得伯喈先生赏识是犬子的福气,可惜他缘分尚浅,不能拜您为师,实在遗憾。\"说着对王粲道:\"虽然无缘正式拜师,但中郎在雒阳期间对你的学业多有指点,你该向中郎行礼致谢。\"
王粲立即上前向蔡邕行礼。
蔡邕笑着摆手:\"粲儿不必多礼。我看人从不出错,粲儿不愧名门之后,才学出众,将来必定是博览群书、擅长辞赋的大家。\"略作停顿后继续道:\"你们父子即将离京,我无金银相赠,唯有雒阳城南五十里外宅院中的四千卷典籍,稍后派人带你们去取,就当是给粲儿的临别赠礼吧。\"
王粲闻言欣喜不已。在这个\"遗子千金不如传一经\"的年代,经学典籍比钱财珍贵得多。在他看来,这四千卷书就是四千份前程保障。
正当王粲要拜谢时,王谦起身拱手道:\"伯喈先生见谅,这份厚礼我们不能收。\"
蔡邕不悦道:\"我与令尊交情深厚,何必如此见外?\"
王谦从袖中取出两卷缣帛递给蔡邕:\"这是荆州许衡托其子刘伯瑜派人送来的,嘱我转交给您。他们父子想借您的藏书另有他用,所以我们不能接受馈赠,还望海涵。\"
\"许衡?要借我的藏书?\"蔡邕疑惑地展开缣帛细看。
《厅堂踱步》
蔡邕读完缣帛,眉头紧锁。送走王谦后,他攥着刘表父子来信在厅内来回踱步。缣帛在他手中开合数次,面色阴晴不定,时而欣喜时而愁苦。这般情状让侍从们暗自心惊。
《飞仙髻》
西厢房里,织机声沙沙作响。蔡琰正缝制冬衣,飞仙髻映着午后暖阳。她想着父亲为立京之事奔走,鬓边又添白发。去年从吴地来雒阳时,怎料满城尽是西凉兵祸。再过四十日便要嫁去河东,手中未完成的罩服针脚渐密。
《父女夜话》
\"昭姬可方便?\"蔡邕的声音忽然在门外响起。织机声戛然而止,蔡琰抬头望向雕花门扉,秋水般的眸子里映出晃动的人影。
蔡琰点头答应后,屋外传来了蔡邕的脚步声。
他手里攥着刘表父子托王谦转交的两卷缣帛,眉宇间透着几分迟疑。
见到父亲进来,蔡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相迎。
蔡邕心不在焉地应着,余光瞥见女儿膝上的外袍,不由得问道:\"这是在给为父缝制?何须费这个心,让下人们去做就是,你亲自动手多辛苦。\"
蔡琰抿嘴浅笑:\"父亲为国事日夜操劳,比在吴地时更见憔悴。女儿只想亲手为您缝件衣裳,这份心意,又岂是旁人能代劳的?\"
蔡邕闻言一怔,喉头微动:\"好...好孩子。\"
他在软榻上坐下,盯着案几出神。蔡琰看出父亲心事重重,却也不急着追问。
她只是捧着未完工的外袍回到织机前,继续穿针引线。只要缝好外型,再填入丝绵便成了。
至于父亲的烦忧...
蔡琰明白,若是父亲不愿说,追问只会徒增他的烦恼。不如让他自己理清思绪。
房间里,父女各自忙碌。织机声轻轻响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将屋子映得温暖而安宁。
\"吱呀——吱呀——\"
蔡琰抚弄织机的动作竟带着韵律,单调的声响也不显得刺耳,反而像首无声的琴曲,抚平着人的心绪。
就这样过了约莫半个时辰,蔡邕终于开口:
\"昭姬,为父进门这么久,你为何从不问为父在忧心什么?\"
蔡琰放下织梭,侧身柔声道:\"爹爹特意来寻女儿,定是有心事要讲。方才见您眉头紧锁却迟迟不语,想必是尚未思虑周全。女儿此刻若执意追问,反叫爹爹为难,倒不如等您理清头绪,再与女儿细说。\"
\"哎——\"蔡邕听罢,不禁长叹。
这孩儿比她姐姐更通晓人情世故,竟能这般体察人心,实在难得。
沉吟片刻,蔡邕徐徐问道:\"琰儿可还记得,我陈留蔡氏自光武年间先祖拒受王莽官职以来,六代人所积攒的藏书共有多少?\"
蔡琰抿嘴轻笑:\"爹爹常与人说家中藏书万卷,实则珍藏两万四千余卷,只是从不对外人言明实数。\"
\"正是。\"蔡邕微微颔首。
见父亲突然提及这些秘藏典籍,聪慧的蔡琰立即会意:\"莫非有人前来求取藏书?\"
\"不错。\"
\"是董卓?\"
\"非也。\"蔡邕摇头,\"乃是荆州牧刘表。\"
蔡琰略加思索:\"可是与汝南许劭、鲁国孔融齐名的刘景升?\"
\"正是此人。\"
\"他与爹爹有旧交?\"
\"素未谋面。\"
\"所求几何?\"
\"全部......\"
蔡琰蛾眉轻颦:\"他要这许多典籍作甚?\"
蔡邕喟叹道:\"刘表欲在荆州兴办官学。\"
\"兴学?\"蔡琰眸光微动,\"却不知这位景升公可有具体方略?\"
蔡邕从袖中取出一卷缣帛:\"其子刘琮来信详陈了办学条陈,倒是颇有见地。\"
见女儿凝神静听,蔡邕继续道:\"信中言明要在南郡广建学舍。其一为安置北来士人——如今中原动荡,关中、兖豫等地学子流离失所,多有衣食无着者,荆州愿拨粮赈济,保其生计。\"
蔡琰微微点头:\"这般行事确显仁厚之心。\"
蔡邕接着说道:\"第二条提到,其父已任命大儒宋忠担任五业从事,专司五经讲授之职。\"
许衡为宋忠特设的\"五业从事\"一职,实则与洛阳太学的\"五经博士\"职责相当。
但因刘表所设学官最高仅限州级,远不及京城太学规格,故在官职称谓上改用\"从事\"之名。
蔡琰沉吟道:\"宋仲子确为当代大儒,足担此任。\"
蔡邕继续道:\"第三条是广设学堂,延请四方儒士讲学......第四条则是修订 ** ,令荆楚学者删减繁复词句,重订五经章句。\"
蔡琰感叹道:\"听父亲所言,许衡在荆楚兴办教育之心甚笃。\"
蔡邕叹道:\"若他只是随口一提,为父早该回绝!正因见其立志在荆楚大兴文教,才这般犹豫......昭姬可知刘伯瑜代父求书的第五条所求为何?\"
聪慧如蔡琰,此刻已然明了。
\"这第五条,想必是要搜集典籍吧?\"
蔡邕朗声笑道:\"正是如此!这父子二人四处搜罗,竟寻到为父头上!不过信中言明并非索要,而是暂借,言明抄录后必将原物奉还。\"
蔡琰起身为父亲斟了杯清水:\"许衡欲在荆州兴学,向父亲借书,父亲所忧为何?\"
蔡邕捧着水盏,面露难色。
\"昭姬,六代积累的万卷藏书,岂能轻易外借?我蔡家典籍涵盖经史、谶纬、天文历法、术数方技、诸子百家......\"
蔡琰会意:\"父亲是舍不得?\"
面对爱女,蔡邕直言不讳:\"确是不舍......恐其有借无还。\"
蔡琰浅笑道:\"既然舍不得,直接回绝便是。\"
蔡邕苦笑摇头:\"虽有不舍,奈何......唉!近日观董相国言行,似有废止洛阳太学之意......\"
一向从容的蔡琰闻言,顿时花容失色。
“此事断不可行!雒阳太学自光武帝建武年间创立,历经百余载,岂能轻言废弃?此乃动摇礼乐根基之举!”
蔡邕深深叹息,向女儿蔡琰耐心解释其中缘由……
他隐约洞悉了董卓的意图……
如今董卓掌控雒阳朝政已近一年。最初半年,他曾竭力拉拢士人,不仅为党锢之祸中蒙冤的士人 ** ,更擢升大批名士出任州郡要职,试图缓和关系。
然而无论董卓如何示好,士人阶层始终视他为仇雠。
以司隶为首的各地士族联手反扑——或口诛笔伐,或刀兵相向。
文斗者如这次司隶士族联合外州势力,公然谏言分立东西两都;武攻者有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兵分三路进逼雒阳。
董卓与士人彻底势同水火,如今能倚仗的唯有西凉旧部。
既与士人决裂,董卓决心另起炉灶,重塑选官制度。
数百年来,士子皆需经太学考核出任郎官吏员,外放历练后再由郡国举为孝廉入郎署——这本是铁律。
但这条仕途对董卓已毫无意义,反成掣肘。
在此制度下选拔的官吏,无一不是他的政敌。
大汉各郡每年推举的两百余孝廉,几乎全是太学出身。这些人在郎署逐年累积,十年可达两千之众,二十年倍增至四千,五十年后恐破万人……
即便每年仅外放三成,数年之后亦将遍布州郡。
待其中佼佼者升任郡守要职,自然会把持举荐之权。他们必定延续传统,将孝廉名额尽予太学同窗。这些新晋孝廉外放历练后,又将催生新一代郡守……
如此周而复始,犹如雪球愈滚愈大。
只需两三代人光阴,举孝廉的仕途便会被彻底垄断。
在这场权力传承的游戏中,那些通过直接授予或间接传递名额的世家大族中,如滚雪球般扩张最迅猛的家族,终将赢得一个震耳发聩的称号:
\"门生故吏满九州!\"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真正底蕴,不在于接连四代位列三公的辉煌,而在于这四代人执政期间编织出的庞大关系网。
与这张巨网相比,三公的头衔简直不值一提。
站在董卓的立场来看,他若想通过\"举荐贤才\"安插亲信,按常规路径就必须废除太学制度——这在权力博弈中实属必然选择。
历史记载中,董卓确实这么操作过,只是手法更为隐蔽。
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时,新设立的官僚体系里刻意抹去了太学的存在...
这套做法恰好迎合了各地割据势力的用人需求。
在动荡年代,太学培养、郎署考核、孝廉举荐的选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地方诸侯的用人自 ** 。
太学制度一旦废除,这套枷锁便不复存在。
地方势力从此可以肆意任用亲信。
经过三十年的势力整合,直到曹丕登基称帝,魏国才在洛阳重建国立太学(这实际是曹丕为换取士族支持所做的政治妥协)
虽然当前的董卓尚未如历史记载那般火烧洛阳,但废除太学已成定局。
蔡邕深谙此中关节,故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位学者眼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董卓废除太学的政治算计。
更预见了一旦太学废止,天下士人失去晋升之阶,文化传承面临断绝的危局。
他无力阻止董卓的决策。
但尚能通过赠书之举,助刘表在荆州兴办州学。
这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根源。
\"琰儿,为父究竟该如何抉择?\"蔡邕长叹一声,眉宇间尽是愁绪。
蔡琰神色从容,纤纤玉指轻抚案上茶盏,淡淡道:\"父亲,这盏中之水若不饮用,置于室内,十日之后必将干涸。\"
蔡邕不解其意:\"昭姬此言何解?\"
蔡琰莞尔:\"女儿想问父亲,若欲保全盏中清水不竭,该当如何?\"
蔡邕眉间微蹙,沉吟少顷,轻叹道:\"未解其意,何以施为?\"
王谦同样叹息:\"能得伯喈先生赏识是犬子的福气,可惜他缘分尚浅,不能拜您为师,实在遗憾。\"说着对王粲道:\"虽然无缘正式拜师,但中郎在雒阳期间对你的学业多有指点,你该向中郎行礼致谢。\"
王粲立即上前向蔡邕行礼。
蔡邕笑着摆手:\"粲儿不必多礼。我看人从不出错,粲儿不愧名门之后,才学出众,将来必定是博览群书、擅长辞赋的大家。\"略作停顿后继续道:\"你们父子即将离京,我无金银相赠,唯有雒阳城南五十里外宅院中的四千卷典籍,稍后派人带你们去取,就当是给粲儿的临别赠礼吧。\"
王粲闻言欣喜不已。在这个\"遗子千金不如传一经\"的年代,经学典籍比钱财珍贵得多。在他看来,这四千卷书就是四千份前程保障。
正当王粲要拜谢时,王谦起身拱手道:\"伯喈先生见谅,这份厚礼我们不能收。\"
蔡邕不悦道:\"我与令尊交情深厚,何必如此见外?\"
王谦从袖中取出两卷缣帛递给蔡邕:\"这是荆州许衡托其子刘伯瑜派人送来的,嘱我转交给您。他们父子想借您的藏书另有他用,所以我们不能接受馈赠,还望海涵。\"
\"许衡?要借我的藏书?\"蔡邕疑惑地展开缣帛细看。
《厅堂踱步》
蔡邕读完缣帛,眉头紧锁。送走王谦后,他攥着刘表父子来信在厅内来回踱步。缣帛在他手中开合数次,面色阴晴不定,时而欣喜时而愁苦。这般情状让侍从们暗自心惊。
《飞仙髻》
西厢房里,织机声沙沙作响。蔡琰正缝制冬衣,飞仙髻映着午后暖阳。她想着父亲为立京之事奔走,鬓边又添白发。去年从吴地来雒阳时,怎料满城尽是西凉兵祸。再过四十日便要嫁去河东,手中未完成的罩服针脚渐密。
《父女夜话》
\"昭姬可方便?\"蔡邕的声音忽然在门外响起。织机声戛然而止,蔡琰抬头望向雕花门扉,秋水般的眸子里映出晃动的人影。
蔡琰点头答应后,屋外传来了蔡邕的脚步声。
他手里攥着刘表父子托王谦转交的两卷缣帛,眉宇间透着几分迟疑。
见到父亲进来,蔡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起身相迎。
蔡邕心不在焉地应着,余光瞥见女儿膝上的外袍,不由得问道:\"这是在给为父缝制?何须费这个心,让下人们去做就是,你亲自动手多辛苦。\"
蔡琰抿嘴浅笑:\"父亲为国事日夜操劳,比在吴地时更见憔悴。女儿只想亲手为您缝件衣裳,这份心意,又岂是旁人能代劳的?\"
蔡邕闻言一怔,喉头微动:\"好...好孩子。\"
他在软榻上坐下,盯着案几出神。蔡琰看出父亲心事重重,却也不急着追问。
她只是捧着未完工的外袍回到织机前,继续穿针引线。只要缝好外型,再填入丝绵便成了。
至于父亲的烦忧...
蔡琰明白,若是父亲不愿说,追问只会徒增他的烦恼。不如让他自己理清思绪。
房间里,父女各自忙碌。织机声轻轻响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将屋子映得温暖而安宁。
\"吱呀——吱呀——\"
蔡琰抚弄织机的动作竟带着韵律,单调的声响也不显得刺耳,反而像首无声的琴曲,抚平着人的心绪。
就这样过了约莫半个时辰,蔡邕终于开口:
\"昭姬,为父进门这么久,你为何从不问为父在忧心什么?\"
蔡琰放下织梭,侧身柔声道:\"爹爹特意来寻女儿,定是有心事要讲。方才见您眉头紧锁却迟迟不语,想必是尚未思虑周全。女儿此刻若执意追问,反叫爹爹为难,倒不如等您理清头绪,再与女儿细说。\"
\"哎——\"蔡邕听罢,不禁长叹。
这孩儿比她姐姐更通晓人情世故,竟能这般体察人心,实在难得。
沉吟片刻,蔡邕徐徐问道:\"琰儿可还记得,我陈留蔡氏自光武年间先祖拒受王莽官职以来,六代人所积攒的藏书共有多少?\"
蔡琰抿嘴轻笑:\"爹爹常与人说家中藏书万卷,实则珍藏两万四千余卷,只是从不对外人言明实数。\"
\"正是。\"蔡邕微微颔首。
见父亲突然提及这些秘藏典籍,聪慧的蔡琰立即会意:\"莫非有人前来求取藏书?\"
\"不错。\"
\"是董卓?\"
\"非也。\"蔡邕摇头,\"乃是荆州牧刘表。\"
蔡琰略加思索:\"可是与汝南许劭、鲁国孔融齐名的刘景升?\"
\"正是此人。\"
\"他与爹爹有旧交?\"
\"素未谋面。\"
\"所求几何?\"
\"全部......\"
蔡琰蛾眉轻颦:\"他要这许多典籍作甚?\"
蔡邕喟叹道:\"刘表欲在荆州兴办官学。\"
\"兴学?\"蔡琰眸光微动,\"却不知这位景升公可有具体方略?\"
蔡邕从袖中取出一卷缣帛:\"其子刘琮来信详陈了办学条陈,倒是颇有见地。\"
见女儿凝神静听,蔡邕继续道:\"信中言明要在南郡广建学舍。其一为安置北来士人——如今中原动荡,关中、兖豫等地学子流离失所,多有衣食无着者,荆州愿拨粮赈济,保其生计。\"
蔡琰微微点头:\"这般行事确显仁厚之心。\"
蔡邕接着说道:\"第二条提到,其父已任命大儒宋忠担任五业从事,专司五经讲授之职。\"
许衡为宋忠特设的\"五业从事\"一职,实则与洛阳太学的\"五经博士\"职责相当。
但因刘表所设学官最高仅限州级,远不及京城太学规格,故在官职称谓上改用\"从事\"之名。
蔡琰沉吟道:\"宋仲子确为当代大儒,足担此任。\"
蔡邕继续道:\"第三条是广设学堂,延请四方儒士讲学......第四条则是修订 ** ,令荆楚学者删减繁复词句,重订五经章句。\"
蔡琰感叹道:\"听父亲所言,许衡在荆楚兴办教育之心甚笃。\"
蔡邕叹道:\"若他只是随口一提,为父早该回绝!正因见其立志在荆楚大兴文教,才这般犹豫......昭姬可知刘伯瑜代父求书的第五条所求为何?\"
聪慧如蔡琰,此刻已然明了。
\"这第五条,想必是要搜集典籍吧?\"
蔡邕朗声笑道:\"正是如此!这父子二人四处搜罗,竟寻到为父头上!不过信中言明并非索要,而是暂借,言明抄录后必将原物奉还。\"
蔡琰起身为父亲斟了杯清水:\"许衡欲在荆州兴学,向父亲借书,父亲所忧为何?\"
蔡邕捧着水盏,面露难色。
\"昭姬,六代积累的万卷藏书,岂能轻易外借?我蔡家典籍涵盖经史、谶纬、天文历法、术数方技、诸子百家......\"
蔡琰会意:\"父亲是舍不得?\"
面对爱女,蔡邕直言不讳:\"确是不舍......恐其有借无还。\"
蔡琰浅笑道:\"既然舍不得,直接回绝便是。\"
蔡邕苦笑摇头:\"虽有不舍,奈何......唉!近日观董相国言行,似有废止洛阳太学之意......\"
一向从容的蔡琰闻言,顿时花容失色。
“此事断不可行!雒阳太学自光武帝建武年间创立,历经百余载,岂能轻言废弃?此乃动摇礼乐根基之举!”
蔡邕深深叹息,向女儿蔡琰耐心解释其中缘由……
他隐约洞悉了董卓的意图……
如今董卓掌控雒阳朝政已近一年。最初半年,他曾竭力拉拢士人,不仅为党锢之祸中蒙冤的士人 ** ,更擢升大批名士出任州郡要职,试图缓和关系。
然而无论董卓如何示好,士人阶层始终视他为仇雠。
以司隶为首的各地士族联手反扑——或口诛笔伐,或刀兵相向。
文斗者如这次司隶士族联合外州势力,公然谏言分立东西两都;武攻者有关东诸侯结成联盟,兵分三路进逼雒阳。
董卓与士人彻底势同水火,如今能倚仗的唯有西凉旧部。
既与士人决裂,董卓决心另起炉灶,重塑选官制度。
数百年来,士子皆需经太学考核出任郎官吏员,外放历练后再由郡国举为孝廉入郎署——这本是铁律。
但这条仕途对董卓已毫无意义,反成掣肘。
在此制度下选拔的官吏,无一不是他的政敌。
大汉各郡每年推举的两百余孝廉,几乎全是太学出身。这些人在郎署逐年累积,十年可达两千之众,二十年倍增至四千,五十年后恐破万人……
即便每年仅外放三成,数年之后亦将遍布州郡。
待其中佼佼者升任郡守要职,自然会把持举荐之权。他们必定延续传统,将孝廉名额尽予太学同窗。这些新晋孝廉外放历练后,又将催生新一代郡守……
如此周而复始,犹如雪球愈滚愈大。
只需两三代人光阴,举孝廉的仕途便会被彻底垄断。
在这场权力传承的游戏中,那些通过直接授予或间接传递名额的世家大族中,如滚雪球般扩张最迅猛的家族,终将赢得一个震耳发聩的称号:
\"门生故吏满九州!\"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的真正底蕴,不在于接连四代位列三公的辉煌,而在于这四代人执政期间编织出的庞大关系网。
与这张巨网相比,三公的头衔简直不值一提。
站在董卓的立场来看,他若想通过\"举荐贤才\"安插亲信,按常规路径就必须废除太学制度——这在权力博弈中实属必然选择。
历史记载中,董卓确实这么操作过,只是手法更为隐蔽。
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时,新设立的官僚体系里刻意抹去了太学的存在...
这套做法恰好迎合了各地割据势力的用人需求。
在动荡年代,太学培养、郎署考核、孝廉举荐的选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地方诸侯的用人自 ** 。
太学制度一旦废除,这套枷锁便不复存在。
地方势力从此可以肆意任用亲信。
经过三十年的势力整合,直到曹丕登基称帝,魏国才在洛阳重建国立太学(这实际是曹丕为换取士族支持所做的政治妥协)
虽然当前的董卓尚未如历史记载那般火烧洛阳,但废除太学已成定局。
蔡邕深谙此中关节,故而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位学者眼中,他看到的不仅是董卓废除太学的政治算计。
更预见了一旦太学废止,天下士人失去晋升之阶,文化传承面临断绝的危局。
他无力阻止董卓的决策。
但尚能通过赠书之举,助刘表在荆州兴办州学。
这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根源。
\"琰儿,为父究竟该如何抉择?\"蔡邕长叹一声,眉宇间尽是愁绪。
蔡琰神色从容,纤纤玉指轻抚案上茶盏,淡淡道:\"父亲,这盏中之水若不饮用,置于室内,十日之后必将干涸。\"
蔡邕不解其意:\"昭姬此言何解?\"
蔡琰莞尔:\"女儿想问父亲,若欲保全盏中清水不竭,该当如何?\"
蔡邕眉间微蹙,沉吟少顷,轻叹道:\"未解其意,何以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