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三国:曹营悍将,从马镫破阵开始》

  许久,许衡忽然露出笑容。这笑容让孙坚感到些许异样——和煦中似乎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兴奋。

  “君侯的要求实在为难。”许衡轻声道,“盟友遇险求救却置之不理,我山阳许氏恐将失信于天下。”

  这个回答令孙坚颇为意外。就为了这虚妄的“信义”,竟要放弃消灭胡轸吕布的绝佳战机?

  孙坚狠狠一跺脚,沉声道:\"衡公子,行事何必这般固执......错过今朝,要想再胜西凉军可就难了!年轻人做事难免冲动,却不知此举不仅能助你扬名四海,对仕途晋升更是大有裨益!\"

  许衡默然不语,只是抬眼望向青灰色的帐顶。

  \"多谢君侯提点,但益州军终究是我盟军,背信弃义之事,许衡誓死不为。\"

  ......

  不多时,许衡的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孙坚阴沉着脸大步跨出。

  正在院中值守的李典连忙上前行礼:\"君侯,末将送您......\"

  孙坚猛然驻足,冷冷扫了李典一眼:\"不必!有这闲工夫,不如多劝劝你家主公。好好一个年轻俊杰,可别被那些迂腐之理耽误了前程!\"

  说罢竟不顾礼数,甩袖而去。

  李典一头雾水地转向张允:\"他方才说谁迂腐?\"

  张允轻抚长须,望着孙坚远去的背影喃喃道:\"可惜江东猛虎空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无识人之明,可叹啊......\"

  ......

  屋内,许衡重新躺回床榻。

  他闭目凝神,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阳人战场上倒下的千余楚地子弟......

  吕胥临终前抓着自己手臂,泣诉着想回家的场景......

  忽见他睁开双眼,一字一顿道:\"这次,我定要为你们讨回公道。\"

  ......

  鲁阳县北五十里外,西凉军大营内。

  胡轸与吕布正在帅帐中对峙。

  \"大都护,末将奉命断后却未能竟全功,麾下儿郎死伤惨重。此番攻打阳人县的始末缘由,末将已写成奏表,正要派人送往洛阳请相国定夺。\"

  吕布这番话掷地有声,表面请罪实则字字暗藏机锋。

  胡轸岂会听不出其中威胁之意?

  虽素来瞧不起吕布,但此番兵败阳人自己确实难辞其咎。若让吕布的奏表送到董卓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他强压怒火,暂时只能隐忍不发。

  此时与吕布翻脸,绝非明智之举。

  帐内烛火摇曳,胡轸抚须长叹:\"先前本将调遣奉先殿后,亲率主力列阵原野,原想打孙坚个措手不及。那厮偏生龟缩不出,倒教咱们在阳人县碰了满鼻子灰。相国那边总得有个交代,奉先且消消气,同心协力方是正经。\"

  说罢起身抱拳,甲胄铿锵作响:\"还望奉先周全。\"

  吕布冷哼一声,指节捏得发白。想到董卓的霹雳手段,终是强压怒意道:\"孙坚与荆州刘表互为唇齿,硬攻非良策。要向相国交代,唯有一计——\"

  胡轸眼底精光乍现,沙场老将岂会不明其意?当即接口:\"梁县益州孤军正是现成的功劳!\"

  见吕布默许,胡轸却又捻须沉吟:\"只是阳人距梁县不过三十里,若孙坚从背后......\"

  \"某早想透了。\"吕布以刀鞘划地,\"大都护直取梁县,某率铁骑卡住两县要道。孙坚敢动,某便叫他尝尝并州狼骑的厉害!\"

  胡轸抚掌大笑:\"妙哉!那孙文台素来多疑,上月我军攻阳人时,何曾见蜀兵来援?此番定也作壁上观!\"

  \"正是此理。\"吕布嘴角勾起冷弧,\"荆州军若独来,正好杀个干净充数。\"

  更深露重,梁县衙署仍亮着灯火。

  严颜甲胄沾露,抱拳行礼:\"末将来迟,请公子责罚。\"

  刘瑁慵懒支颐,忽然笑问:\"听闻严司马近日颇得军心?\"

  烛花爆响,映得严颜额角细汗晶亮。

  《密室谋议》

  刘瑁拂袖起身,负手踱至严颜面前:\"离蜀前父亲嘱托之事,可办妥了?\"

  严颜肩头一颤,仓皇四顾。

  \"休要张皇\"刘瑁嗤笑,\"早令亲卫 ** ,否则焉敢唤你来此。\"

  见烛影摇红无人迹,严颜方迟疑道:\"末将资望尚浅,恐难接替武猛从事之位。\"

  \"蠢材!\"刘瑁袖中手指倏地收紧,\"何须较量?那人咽气,你自可收编部众。这五千蜀中精锐,非本土豪族不能制——严氏乃唯一人选。\"

  \"可巴中赵韪......\"

  铜灯爆出灯花,映得刘瑁面色忽明忽暗:\"严镛镇守江关多年,竟养出你这般怯懦之徒?\"

  严颜垂首:\"赵氏曾任太仓令,更与董侍中......\"

  \"够了!\"刘瑁突然压低嗓音,\"东州士族皆愿助你。掌控此军,他日平蜀便如探囊取物。\"

  \"只是贾公谋反之事......\"

  \"若无实证,父亲岂会自断臂膀?\"刘瑁指尖轻扣案几,\"任岐、甘宁等叛逆皆与其勾连。\"忽话锋一转:\"严司马莫非想推辞那巴郡太守之位?\"

  严颜顿时跪伏于地:\"末将不敢!\"青砖地上冷汗已洇开暗纹。

  “不必等最好的时机,我建议今夜就行动!”

  刘瑁的话令严颜心绪翻腾,进退维谷。

  益州局势错综复杂。刘焉联合东州士族一派,与本地豪族的矛盾日益激化,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严家作为巴中豪强,本应支持贾龙,但江关都尉严镛却选择押注刘焉。

  此次出征,刘焉派出的五千兵马多为贾龙当年平定马相时招募的蜀中精锐,实权并不在刘焉手中。刘焉的意图是借机让刘瑁与东州将领伺机夺取贾龙兵权,但为稳定军心,必须由一位益州本土将领坐镇——严颜成了刘焉的选择。

  若能除掉贾龙,待回师蜀地,这支兵马将与青羌军合击犍为太守任岐,彻底铲除益州豪强势力,使刘焉独揽大权。即使计划未成,护驾勤王亦有利可图。

  刘焉此举实属无奈。他已察觉贾龙暗中串联豪族谋反的迹象。原想徐徐图之,但形势迫在眉睫。若不动手,待贾龙成势,恐怕覆灭的便是他自己。

  贾龙此番出兵亦有盘算。若非另有所图,他怎会轻易离蜀,给刘焉坐大的机会?

  贾龙出川的真正目的,是秘密联络董卓,借朝廷之名颠覆刘焉统治。对益州豪强而言,当前最大的障碍正是“名不正言不顺”——他们虽势大,却无权诛杀州牧,此举形同谋逆。若无朝廷背书,便坐实了犯上作乱的罪名。

  他早欲遣使联络董卓,但因刘瑁监视及时机未至,计划一再搁置。

  贾龙与刘焉二人皆心焦如焚,各自暗中较劲推进谋划。

  在这权势博弈中,无所谓是非对错,不过是益州权柄之争罢了。刘焉固非良善,贾龙本质上亦非善茬。正因彼此盯得太紧,反倒忽视关键——西凉铁骑的威胁。

  贾龙盘算着荆州军触怒董卓必遭报复,却不知其政治嗅觉较之蒯越差了一截。他未能看透:无论益州如何躲避,终将成为董卓的猎物。董卓用兵,何须顾忌由头?

  ※※※

  刘瑁与严颜密议对付贾龙时,忽闻城外传来异样号角。刘瑁还当夜训士卒,严颜却面如土色——此乃敌 ** 报!

  ※※※

  阳人县内,孙坚离去后许衡静养病榻。伤寒来势汹汹,午后咳喘加剧,高热反复。张允、李典彻夜守护,李典不断添柴保温。许衡自申时昏睡至亥时,仅服药一次。入夜初醒,虽热稍退,仍面白唇裂,病容明显。\"此刻何时?\"他哑声问道。

  (

  张允快步贴近许衡,轻语道:\"子时将至。\"

  许衡挣扎着从炕上坐起,只觉得脊背一片冰凉,里衣已被汗水浸透,活似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这一身汗出得厉害。

  \"竟已过了用膳时辰?\"许衡含糊自语。

  李典捧着粥碗近前:\"公子,请用些粥食。\"

  许衡腹鸣如鼓,接过碗勺也不让人伺候,自顾自地小口啜饮起来。

  虽面色仍带病容,眼眸却比先前清亮许多。

  \"运送冬衣粮草的队伍可出发了?\"许衡就着粥水问道。

  张允递上温热的帕子:\"早出发了。押粮官临行前还将刺史大人的家信托付于我,因见公子熟睡未敢惊扰。\"

  听得\"家书\"二字,许衡便知定是刘表又有差遣。

  \"取来我看。\"

  张允自怀中取出一卷素帛奉上。

  许衡展开细览,末了闭目揉按额角,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这位姨父当真不让他得闲。

  \"表弟何故愁眉不展?\"张允见其神色古怪,不由发问。

  \"其一,家父已将山阳族人尽数迁往南郡,特来书信告知。\"

  张允诧异道:\"仲璜也同去了?\"

  他提及的仲璜正是许衡胞弟刘琮的表字。

  古时男子多在二十行冠礼时取字,然时局动荡之际亦有权变。这般年月,太学生从入学考课到外放补缺,再经举孝廉入仕,层层关卡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两百孝廉名额,却有三万太学生虎视眈眈。

  是故世家为子弟谋得出仕之机,即便未及冠礼亦会破例提前取字。

  这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些人为了享受与年龄挂钩的政策福利,千方百计更改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还有一种情形,有些人尚未行冠礼,长辈就已提前为他们取好了表字。表字通常由师长拟定。那个年代人们平均寿命较短,迁徙频繁,许多师长担心等不到孩子行冠礼便已离世或搬迁,于是事先备好表字,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像曹操之子曹冲,去世时年仅十三岁,却已有\"仓舒\"的表字。

  许衡与刘琮的名字颇有渊源。许衡的\"衡\"寓意美好境界,刘琮的\"琮\"象征祭祀玉器,两人的名字都与美好事物相关。

  ......

  许衡放下手中绢帛,含笑望向张允:\"若我没记错,表兄与琮弟向来交好?\"

  张允朗声笑道:\"可不是,仲璜从小就跟我要好......\"话到此处突然顿住,似乎意识到失言,连忙故作轻松地岔开话题:\"不过都是儿时往事了,这些年我鲜少与仲璜见面,再深厚的情谊也难免生疏。\"

  许衡被他欲盖弥彰的模样逗乐了:\"亲戚之间何必如此避讳?交情好便是好,何须遮掩?\"

  张允仍不松口,连连摆手坚称\"不熟\"。

  许衡也不争辩,用毕粥膳倚靠后墙,慢条斯理道:\"家父信中还有件棘手之事相托。\"

  \"何事?\"

  许衡轻叹:\"他想要洛阳城中某人的藏书典籍。\"

  \"藏书?\"张允不解其意,\"舅父要何人的藏书?\"

  许衡沉吟道:\"家父在南郡广兴官学,不仅需要精通五经的博士执教,更需经学典籍作为书院典藏。\"

  张允这才明白。许衡早知后世评价,刘表治理荆州时确将当地文教事业推至空前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