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袁绍脸色骤沉:"曹孟德!皇后懿旨在此,莫非你要大将军违抗皇命、强攻宫禁不成?"

  "皇后与皇子尚在张让掌控之中,若逼得他们铤而走险伤及凤体,这个罪责你担待得起吗?"

  袁绍心中暗恼:"这曹阿瞒越发猖狂了,竟敢当众顶撞我!"

  "看来是忘了这典军校尉之职是谁替他谋得的。"

  "需得好好教训才是,岂有恶犬反噬主人的道理?"

  袁绍与曹操的关系看似亲密,实则各怀心思。

  袁绍始终将曹操视为可利用的棋子,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他欣赏曹操的能力与家世,却也因对方的宦官背景而轻视。

  曹操何等人物?岂能甘居人下?袁绍却享受着支配的 ** ——高兴时称兄道弟,不悦时视如草芥。

  "你......"

  听闻袁绍之言,曹操面色骤变。话已至此,再多辩驳也是徒劳。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张让等人虽暂失蹇硕与兵权,只要皇权尚在,阉党必将卷土重来。这个道理,袁绍岂会不懂?

  "反常!太反常了!"

  曹操猛然惊醒:袁绍明知后果却执意为之,绝非为保何进,更非顾忌皇后皇子。唯有利益,才能让四世三公的袁氏如此行事!

  冷汗浸透背脊。一个可怕的猜测浮现在曹操心头——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袁氏精心布局的开端......

  袁绍的野心非同小可。

  曹操意识到这点后,不敢再与袁绍正面冲突,连忙示弱道:"本初兄,方才是我一时冲动!考虑不周!还望见谅!"

  袁绍先是一怔,随即展颜笑道:"无妨!孟德兄不过是一时意气,能明辨是非就好!"

  说罢转向何进请示:"大将军,是否撤兵?"

  何进颔首下令:"撤!"

  大军随即在后等人带领下撤出宫城。

  随后何进只带亲随再入宫觐见何皇后。

  经过密议后,何进满意离宫。

  双方已达成共识,张让等宦官将拥护刘辩继位,登基大典定在两日后。

  果然,两日后,在宦官集团、何进及袁隗等大臣支持下,刘辩顺利承继大统。

  洛阳城表面恢复平静,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光阴流转,张让等宦官再度得势。

  借何太后与新君威仪,使何进一派处处受制。

  更令何进忧心的是,他觉察到妹妹对自己的态度日渐疏远,甚至有打压之意。

  何进未曾怀疑何太后,只当是受张让等人胁迫所致。

  在他看来,深宫中的妹妹与年幼的皇帝孤立无援,不得不倚重那些宦官。

  "可恨!这些阉竖都该死!"

  “这群人竟敢给我脸色看!还威逼 ** 我妹妹,早知今日,当初就该带兵血洗,一个不留!”

  “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尽快铲除他们!”

  “孟德!本初,你们可有良策?”

  何进转向身侧的曹操与袁绍。

  曹操暗自腹诽:“现在才想起宦官是祸害?早先我劝你趁势诛杀阉党时,你为何优柔寡断?”

  报应来得真快。

  如今没有正当理由,贸然率军入皇城必被扣上谋逆罪名。

  “唯有从长计议。眼下我们师出无名。”曹操沉声道。

  见何进退两难的窘态,他竟生出几分快意。

  目光扫向袁绍时,曹操蓦地一怔——袁绍眼中分明掠过一丝谋算达成的笑意。

  “不对劲……袁本初竟在窃喜?仿佛何进陷入困境正中他下怀。莫非……”

  曹操心头一凛,若真如此,袁氏家族的野心恐怕远超预期。

  袁绍此时建言:“大将军,孟德所言极是。我等虽不便动手,却可借他人之力。”

  “不妨调边关驻军入洛阳勤王,以‘清君侧’之名行事。”

  “就借口宦官此前秘丧锁宫、挟持太后与新君,天下人自无话可说。”

  “待时机成熟,便可借边军之力名正言顺铲除宦官,还天下清明!”

  何进闻言目光一亮:“妙计!”

  “此前借口已用不宜再提,但边军入京之说毫无破绽!”

  “横竖不过是寻个师出有名的由头罢了!”

  “但该调何人领兵入洛阳勤王清君侧?”

  何进沉吟思索之际——

  “不可!大将军此举万万使不得!”

  曹操神色骤变急忙劝阻,转而怒视袁绍质问:“本初,你岂会不知此乃招灾引祸之计?”

  “驱虎吞狼自古虎患甚于狼灾,边军入洛若失控又当如何?”

  袁氏果然包藏祸心!

  先前阻挠诛杀宦官,此刻又献此毒计——

  分明暗藏图谋!

  “莫非他们存心纵容边军祸乱京城?”

  “欲借机染指皇权行改天换地之事?”

  袁绍屡屡反常之举,皆昭示其深谋远虑。

  何进闻言眉头紧锁,袁绍已勃然变色:“孟德既出此言,可有何妙策助大将军除宦?”

  暗地里袁绍杀心愈炽:上次坏我布局,此番又来作梗!

  真当吾不知其中利害?

  别忘了你究竟是谁门下走狗!

  再三阻挠好事,看来是留不得了......

  曹操闻言,被袁绍这番诛心言论直接气笑了。

  当初若非你横加阻拦,何来今日宦官之祸?

  如今惹出乱子,你只管出些烂主意,却要我另寻良策?

  天底下哪有这般道理!

  他分明瞧见袁绍眼底划过的寒光——前番两次险些坏了此人谋划,只怕早被记恨上了。

  既如此,眼下还得继续依附袁氏攫取利益,只得强压怒火冷声道:"无他策!若早听我言,何至今日?"

  难道我曹操真是你袁绍呼来喝去的走狗不成?

  袁绍讥诮道:"既然无计可施,还在此聒噪什么?莫非等着阉党先对大将军 ** 手?"

  何进立即瞪向曹操:"孟德既无良谋就退下!便依本初之策——但该召何人入京勤王?"

  袁绍胸有成竹:"西凉董卓兵强马壮,乃大将军心腹;并州丁原去岁蒙大将军举荐,更与我袁氏交厚。召此二人入京清君侧,足矣!"

  什么大将军心腹?这两人实则是袁氏门下死忠!

  何进点头应允,果断做出决断。

  曹操默默聆听,将一切尽收眼底。

  此刻他已完全确信,这场闹剧皆是袁氏一手策划。

  其目的便是将宦官、何进乃至新君全都算计在内。

  袁氏显然对现有的权势地位已不满足。

  他们渴望着更多。

  思及此处,曹操只觉心惊肉跳;

  更不禁为大汉王朝的命运忧心忡忡。

  可眼下他能做什么?

  既劝不动何进,也拦不住袁绍。

  索性来个眼不见为净。

  他阴沉着脸,猛然甩袖厉声道:"鼠目寸光之徒,难成大事!尔等终将自食恶果!"

  语毕便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将军府。

  "狂妄!曹孟德你胆大包天!"

  何进见其不辞而别,又闻讥讽之言,顿时勃然大怒。

  正要命人将其拿下。

  袁绍赶忙劝解:"大将军息怒!孟德也是一片忠心!只是意气用事失了分寸,还望海涵!"

  实则袁绍并非真心相助,只是察觉曹操很可能已识破其谋划。

  若任其留在何进身边,恐生变故。

  毕竟何进素来优柔寡断,极易受人影响。

  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曹操说服。

  如今曹操开罪何进,反倒省去隐患。

  至少短期内不敢再来进言。

  他的计划也能顺利推进。

  "倒是识相!"

  "看穿又如何?不照样得低头?"

  "幸亏你出身寒微难成大器,否则以你这般才智,我断不敢留;"

  "如今这般,倒还能差遣使唤。"

  袁绍暗自得意地思忖着。

  “呵!行吧!瞧在本初你的份上,这次且饶他一次!不然...哼哼..."

  何进眼中闪过一抹厉色。

  他在心底已为曹操记上一笔。

  往后定要找机会给这小子穿小鞋。

  "将军果然气度非凡!"

  袁绍满脸堆笑奉承道。

  虽然身为袁氏贵公子,给这屠户溜须拍马实在掉价。

  但为长远计谋,暂且忍耐又何妨?

  权当是给将死之人送行罢了。

  待大事一成,何进、阉党,一个都跑不掉。

  连少帝与何太后也将沦为袁家掌中玩物。

  至于...

  曹操迈出将军府大门,回望那巍峨门楣苦笑着摇头:"大汉啊...该怎样救你?"

  说罢黯然离去。

  眼看袁氏欲祸乱天下却无力阻止,这打击令他心如刀绞。

  可再痛又能如何?

  日子总要过下去。

  只盼事态莫要失控。

  但愿袁氏真能镇住董卓、丁原。

  否则...大汉危矣!

  同日,何进密遣心腹召董卓、丁原率兵入京"勤王"。

  袁家亦暗中传信二人,佯装听令入京。

  这盆脏水,总要泼在何进头上。

  待事成后,骂名自有死人承担,袁氏坐收渔利便是。

  正当信使出发不久,张让等人竟意外截获密报。

  "好个何遂高!竟敢调边军入京清君侧,你莫不是要 ** !"

  除掉何进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现在考虑其他还有什么用?

  只要何进一死,这些边军就师出无名;

  届时只需请天子下道诏令,命他们返回驻地;

  除非想背上叛乱罪名,否则他们只能乖乖退兵。

  "妙计!就这么定了!"

  "附议!"

  "可怎么除掉何进?"

  "得设法把他单独诱入皇宫!"

  "这...他最近行事谨慎,恐怕不会轻易中计。"

  "不妨暂缓对他的打压,故意示弱,让他以为我们服软认输;"

  慢慢麻痹他的戒心,待其松懈之时,一举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之后顺势接管洛阳驻军;

  到那时,不仅洛阳,整个大汉都在我们掌控之中!

  毕竟天子年幼。

  何皇后那蠢妇也好糊弄。

  "好!依计行事!"

  张让等人迅速敲定方案。

  随即展开行动。

  此后数日,

  何进明显察觉宦官势力开始收缩,反击力度减弱;

  似有妥协之意。

  其妹何皇后更透露,张让等 ** 向其求和,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呵!"

  何进得知后暗自嗤笑:"现在想讲和?"

  "晚了!不除你们我怎能高枕无忧?"

  "唯有铲除尔等,方能真正掌控洛阳,挟天子以令天下!"

  不过何进也不愚钝。

  表面仍与宦官虚与委蛇,借故拖延时间。

  他自认优势在握。

  袁府内,

  **

  “张让那边收到风声,已经准备对何进下手了!”

  袁隗听完袁绍的报告,嘴角微扬,露出一丝笑意:“很好。”

  袁绍冷笑附和:“那群阉人还以为消息是他们的暗探传来的,殊不知,一切尽在掌握。”

  “等董卓、丁原率军逼近洛阳,何进也就该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