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一旁的张辽点头附和,同样感慨万千:"半年前初见时,他就暗示过我太平道可能生乱,让我把握机会建功立业。"

  "后来几次见面,更是流露出想招揽我的意思。"

  当时他还是平民身份,担心被我拒绝,因此没有直接相邀,我也没太当回事。

  如今回想起来,真恨不能当初就追随他。

  那样的话,现在或许已闯出名号,有所建树了吧?

  可惜悔之晚矣。

  关于太平道作乱的事。

  张辽听了些风声,也做了些准备,但终究错过良机。

  并州黄巾势力本就不大。

  加上他麾下兵少力弱,能做的事实在有限。

  更有黄巾之乱引得胡人犯边,频频派兵侵扰试探。

  他只得先率军戍边,清剿胡骑。

  倒也小有战功,如今已升任边军校尉。

  "竟有此事?"

  张就闻言大惊,拍腿懊悔道:"你为何不早与我说?为何不直接应下?"

  早知如此,儿子跟着苏烨如今也该建功立业了吧?

  "这..."

  张辽无奈看着父亲:"不是说了吗?那时伯渊兄尚无官职。换作是您,会让自家子弟贸然投效一介白身?"

  "即便我当真冲动应下,您能答应?"

  他太了解父亲了。

  谁能料到苏烨会一飞冲天?

  "咳...也是。"

  张就顿时语塞,不得不承认儿子说得在理。

  若回到当时,自己确实不会同意。

  毕竟张辽是张家最出色的子弟,岂能轻易托付给毫无根基的少年?

  更何况当初苏家根基尚浅。

  现在想来,实在不甘心!

  他强词夺理地瞪眼道:"就算为父不允,你就不能任性一次?哪怕偷跑出去也要投奔苏将军?"

  “黄忠、典韦他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要是你有这胆识,现在也该跟黄忠、典韦他们平起平坐了。”

  “如今苏将军任南郡太守兼镇南将军,按常理,黄忠这些人至少也该是个校尉吧?”

  “哪像你?还窝在这边关当个小小军侯。”

  “这职位真没什么用。”

  “塞外的军侯根本排不上号。”

  张辽听父亲这么说,顿时瞪大眼睛:“爹,您听听自己说的什么话?”

  这简直蛮不讲理。

  您这是要逼儿子 ** 啊?

  “怎么?我就不能任性一回?”张就横了儿子一眼,“我可是你爹!”

  “哼!”

  “罢了!现在说这些也迟了!”

  张就沮丧地挥了挥手,转而问道:“你说,要是现在去投奔苏将军,能不能谋个好差事?”

  “我听说他用人从不看出身,只重才干;”

  “以你的能耐,现在投奔应该不算晚,总能混个一官半职吧?”

  “为父总觉得,这大汉的乱局还没到头!”

  “往后,指不定还有更大的**等着;”

  “别的先不说,单看咱们雁门郡——各家的私兵借着战乱扩张了多少?”

  “流民又添了多少?”

  连边塞的雁门都这样,中原腹地还了得?

  他虽没有谋士的远见卓识,看不清长远。

  但凭着几十年阅历,到底嗅出了些苗头。

  “这......”

  张辽皱眉道:“爹的顾虑恐怕没错,今后确实可能出大乱子;”

  “其实早先伯渊兄与我闲谈时,曾分析过天下走势;”

  “他倒是提过几句的。”

  “哦?”

  张就闻言,眼中闪过惊喜:"连他都认同,多半确有其事!"

  "文远,此时投奔苏将军正是良机。"

  "既然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苏将军必定需要大量人才,这对你正是机遇。"

  连黄巾之乱都能预见的苏烨,其推演自然值得信赖。

  此时的张就,对苏烨充满笃定。

  "有道理!"

  张辽颔首道:"确实值得一试。我麾下五百精骑虽未成军阵,却都是百战劲旅。高顺更擅统领重步兵,不如我们同去投效伯渊兄,想必能得到重用。"

  既然父亲支持,他也动了心思,不妨一试。

  以他对苏烨的观察,只要对方始终如一,此去必不会差。

  "妙极!"

  张就抚掌笑道:"就按你说的办!"

  "正好苏将军即将与荀氏联姻,这两个月我们多备些宝马良驹作为贺礼。他如今升任镇南将军,统领两万大军,骑兵却仍只有三千铉钾军,想必急需扩充骑兵。"

  张就决心尽搜战马,即便奉上千匹厚礼也在所不惜。这样必能让张辽更受重用。况且钱财去了还能通过与苏氏商会的贸易重新积累。

  这次损失,权当抵消之前一年多生意往来吧。

  "父亲...值得吗?"张辽既感动又犹豫地问道。

  "当然值得!"张就坚定地点头,"不付出代价怎能成事?这份重礼我送定了。"

  "望你别辜负期望,好好跟着苏将军闯出一番作为。"

  "谨遵父命!"张辽郑重行礼。

  与此同时,五原郡九原城吕府中——

  "伯渊果然了得!短短半年屡建奇功,封侯拜将,真乃大丈夫也!"

  "恨不能随伯渊并肩沙场,建功立业!"

  吕布得知苏烨封侯成婚的消息,开怀大笑。这位挚友的成就令他由衷欢喜。

  笑着笑着,吕布神情渐显落寞,仰头灌了口酒叹息:"伯渊年方十七便已封侯,我的机遇又在何处?"

  自觉武艺盖世却困守边陲,那些世家大族既轻视他这般武夫,又需仰仗他的勇力。更可恨的是屡屡贪没他的战功,令他晋升无门。

  若非一年前与苏氏商会开展战马、毛皮等买卖,莫说升迁,怕是连钱财都难以积攒。如今吕家能在并州称得上富足,倒也算些许慰藉。

  “不想了!先放一旁!”

  “伯渊即将大婚,作为挚友,此番定要去讨杯喜酒,为他贺喜;”

  “对!还得备上一份大礼;”

  “对了,他眼下缺战马,不如这俩月去草原夺一批良驹赠予伯渊;”

  “恰好近来匈奴与鲜卑频频南下劫掠,正好一箭双雕,妙极!”

  “到时还能顺道请教伯渊,如何谋个前程;”

  “他升迁神速,必有诀窍吧?”

  吕布越想越觉得可行。

  既然自己不善谋算,不如寻个擅谋划的好兄弟讨教!

  洛阳,曹府内,

  “啧啧!伯渊竟与荀氏联姻?了不得!”

  “那荀家 ** 才貌双全,多少世家子弟求而不得,竟让我这兄弟成了!”

  “得荀氏助力,他日青云直上再无阻碍,最后一块短板也补全了!真叫人眼热!”

  曹操抚掌感叹。

  这等好运为何不曾落在自己头上?

  苏烨昔日唯缺世族根基与人脉。

  如今得荀氏臂助,如虎添翼。

  荀氏亦得乘龙快婿,实乃双赢。

  “这等喜事,岂能不去讨杯喜酒?”

  曹操当即决定亲往道贺。

  安喜县尉府中,

  刘备闻讯后酸涩道:“可恨!为何好事尽归苏烨?”

  “这等机缘为何轮不到我?”

  眼见他人封侯拜将,又娶名门贵女,自己却形单影只,屈居县尉之位。

  云泥之别,不外如是。

  刘备自认不比苏烨差,然而两人的境遇却天差地别,他心中怎能服气?

  “我立下诸多功劳,到头来却只得了个安喜县尉,定是那苏烨从中作梗,可恨!”

  刘备恨恨地攥紧了拳头。

  此时,关羽和张飞恰好走到门外,听见了这番话。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无奈,索性转身离开,去了张飞的住处。

  坐下后,张飞端起酒碗,忍不住叹道:“大哥自从封赏下来,便整日满腹牢骚,实在令人头疼。”

  “他把责任全推到苏烨头上,未免太过了!”

  “那苏烨行事光明磊落,不似小人。”

  “更何况,每次呈报战功,他都未曾隐瞒我们。”

  “我们有没有被贪功,难道自己不清楚?”

  “说到底,还是苏烨和他麾下将士太强,我们没能抢到多少显赫的功劳罢了。”

  “再者,朝廷那边乌烟瘴气,封官还要塞钱,简直荒唐……”

  “真要计较,咱们还欠苏烨和黄忠他们不少人情呢!”

  “大哥这样,实在不该。”

  张飞性子直,心里藏不住话。若非顾及刘备颜面,他真想当面说个明白。

  “罢了!”

  关羽摇头道:“三弟,你也体谅大哥心中的郁结。”

  “眼见旁人封侯拜将,自己却困在这安喜县,一事无成,换作是谁都不痛快。”

  “莫说大哥,你我何尝不是如此?”

  “大哥志向远大,可惜世事难遂人愿。我们做兄弟的,唯有多劝慰、多扶持。”

  既已结拜,岂能背弃?

  至少,关羽绝不会做这等事。

  古人重诺,他心中坚守的,便是一个“义”字。

  “也只能这样了。”

  张飞仰头灌下一口酒,闷声应道。

  数日后,苏烨处理完手头杂务,理顺商会事务并检阅麾下兵马,随即召集全部心腹文武。

  众将到齐后,苏烨目光缓缓扫过厅内众人:"如今黄巾平定,我承蒙朝廷恩典,出任南郡太守兼镇南将军。此番功业,全赖诸位鼎力相助。"

  黄忠等将领纷纷谦辞道:

  "主公言重!全仗主公英明神武!"

  "若非主公提拔,末将至今仍在草庐虚度光阴!"

  "末将恐仍流落山林,遭官府通缉..."

  苏烨含笑抬手示意,待厅内安静后继续道:"诸位的功劳簿上皆已记录分明,部分已折算成功勋点,可随时前往功勋阁兑换所需。此外,为适应即将赴任南郡的新局势,今日要对诸位职务进行调整。"

  "首先,铉钾军将由三千扩编至六千,兵源从新兵营择选。现任命黄忠为铉钾军主将,晋升校尉;赵云为副将,晋升军司马。"

  "末将领命!谢主公恩典!"黄忠与赵云肃然起身。

  苏烨微微颔首,继续点名:"典韦、周仓听令!"

  "末将在!"

  "着你二人从黄巾力士中精选两千人补充铉珷营,组建六千重步兵。所需重甲兵器将尽快配齐。典韦即日起任铉珷营主将,晋校尉;周仓为副将暂代军司马,待军功累积后再行转正。"

  "遵命!"典韦与周仓抱拳应诺。周仓乃前日经张宁举荐,正式归顺苏烨帐下效力。

  因张宁之故,加之那一万黄巾力士的功劳,苏烨破例提拔他为军司马。

  “文聘!许定!”

  “末将在此!”

  “命文聘自新兵营及黄巾力士中挑选熟识水性者,若人数不足,再行招募,共六千,组建南郡水师;”

  “战船舰之事,我会速令军械部赶制,同时向荆襄本地船坊购置一批。文聘任水师主将,授校尉之职,许定为副将,暂代军司马,待建够功勋再行转正。”

  “遵命!”

  文聘与许定即刻领命。

  许定乃许褚长兄,虽武艺不及弟弟,但统兵理政之才更胜一筹,日后培养得当,必成守城良将。

  “张合!夏侯兰!”

  “末将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