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刘备闻言,眼眶微红:“二位贤弟...”

  当真是肝胆相照!

  前世不知修来何等福分,竟能得此两位义重如山的结拜兄弟?

  暗自发誓今生定不负这份情义。

  扬州吴郡州牧府内,

  刘表凝视荆州密报,眉峰紧锁:“苏烨竟在旬月间扩军至此?”

  “更棘手的是,这些新军战力不容小觑!”

  “其人在荆州推行的税制改革如此周密,绝非临时起意;”

  “必是经年累月谋划所得。”

  “这般隐忍蛰伏,直至 ** 驾崩董卓乱政才显山露水;”

  “好深的城府!”

  “当真是一代枭雄!”

  “此后恐成心腹大患...”

  “当设法除之,夺取荆州。”

  “否则大汉基业危矣。”

  刘表面露忧色与愤懑,却不得不强压怒火,暗中筹备。

  "扬州豪强势力盘根错节,短期内难以肃清掌控,更遑论扩张势力!"他恨恨道。

  此地确是个烂摊子。

  若非别无选择,他定不会以扬州为根基。

  他心中属意的本是荆州。

  早在董卓祸乱朝纲前,他便有意前往荆州。

  只是当时无机可乘。

  待董卓执政时,为笼络他虽愿给予机会,却为时已晚——苏烨已在荆州坐大。董卓为借苏烨牵制袁术,直接将荆州牧之位授予苏烨,断了他的念想。

  即便当时董卓未曾授官于苏烨,刘表大抵也不会选择荆州。观苏烨迅速掌控荆州之势,可见其早数年就已开始渗透各郡。若他前往,只怕会沦为傀儡,必要时更会"意外身亡"。

  这绝非他所愿。

  故而选择扬州。

  "且等着,总有转机!"他暗自发狠,"当务之急是趁诸侯讨伐董卓无暇他顾之际,整顿扬州内务,笼络郡县士族,扩充军力。尤其水师对扬州至关重要,必须着力发展!"

  两日后,梁县。

  苏烨率军抵达,召来当地暗卫询问:"前线情况可曾探明?"

  甲十二抱拳禀报:"禀主公,已查明进军路线!欲取伊阙关,需先克阳人聚,再渡伊水,破关后便可直捣洛阳!"

  阳人聚目前驻军5000,主要由董卓近半年招募的新兵组成,夹杂部分西凉军、原司隶校尉部及西园八校改编部队。

  守关将领为李傕堂弟李应,此人带兵平庸,武学造诣仅达暗劲初期,不足为虑。

  伊阙关由李应之子李暹镇守,此子能力稍胜其父,修为同样卡在暗劲初期。关内8000守军中,4000为西凉精锐,余者皆由司隶旧部、西园军与新兵混编而成。

  我军已秘密渗透60名暗卫入关,最低暗劲修为,最强者已达化境巅峰。若主公下令,可内外夹击轻松夺取伊阙关。

  至于阳人聚?甲十二未作赘述。此非险关要隘,以苏烨所率兵力,唾手可得。

  "暂缓行动。"苏烨轻摆袖袍,"洛阳迁都方才伊始。此时破关必使董卓撤军虎牢,不仅迁都会半途而废,更会错失焚毁洛阳的良机——此非我等所愿。"

  "阳人聚不妨先取,堵袁绍悠悠众口。伊阙关不妨徐徐图之,拖上一两月再做计较。"

  苏烨等待董卓焚城的深意显而易见:既可重创大汉气运,令金龙愈发萎靡;又能加剧董卓的劫数,缩短其寿数。更关键的是,化为焦土的洛阳才能断绝诸侯的觊觎之心。

  **【

  洛阳与司隶一带将在数年内成为无主之地,各方势力皆无意染指。

  这片区域的空缺对苏烨日后掌控司隶极为有利。同时,此举也能迫使袁术、袁绍等人暂缓争夺司隶的意图,转而将精力投向其他地区。

  ***

  袁绍短期内并无占据司隶的打算,即便洛阳完好无损,他的重心仍在冀州。唯有拿下冀州、幽州及并州后,他才会考虑进军司隶。

  然而袁术不同。若让他完整占据司隶与洛阳,其势力必将迅速膨胀,并可能调整战略,以洛阳为核心扩张。

  这绝非苏烨所愿。

  司隶与洛阳早已被他视作囊中之物,绝不容许袁术染指。因此,不如借董卓之手焚毁洛阳,强行迁走百姓,仅留一片废墟,使其暂时失去价值。

  待时机成熟,苏烨再出兵占领。

  至于被董卓强行迁徙的百姓,苏烨计划在半路截下一批,将其迁至自己的领地。董卓承担恶名,而他则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既能收获民心,又能增强自身实力。

  既得利益归于己,罪责推予他人——堪称完美。

  不过,苏烨并未明言此计,因此甲十二对此并不完全知晓。所幸甲十二深谙暗卫之责,未多作询问,只是奉命行事。

  一旁的郭嘉却若有所思,沉吟片刻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笑道:“原来如此!主公英明,此计既损敌利己,又滴水不漏,妙极!”

  "怎么了?"

  黄忠、赵云、典韦三人满脸疑惑:"军师,你在说什么?为何我们听不明白?"

  赵云更是看向苏烨:"主公,我们不该尽快攻下伊阙关,进军洛阳,解救天子,夺取讨贼首功吗?"

  "为何非要等董卓迁都之后再破关?"

  "又为何要放任他焚毁洛阳?那可是千古名城,大汉国都!"

  "而且,您怎知董卓一定会烧洛阳?"

  赵云不解。

  虽已被苏烨改变,不再忠于大汉,但他仍希望少些伤亡,保住洛阳。

  即便留给主公也好。

  苏烨摇头笑道:"别急。"

  他看向郭嘉:"奉孝以为呢?"

  郭嘉笑道:"主公早已说明,如此才能利益最大化。"

  "过早攻破伊阙关,逼董卓提前撤军,无法完成迁都,司隶的人口、城池便无法被他尽数带走或破坏。"

  "那时,司隶与洛阳对诸侯仍有价值,必会争夺。"

  "诸侯为瓜分地盘,必起纷争,不利于我们。"

  "眼下我们不宜占据司隶洛阳,更不能让其他诸侯得手。"

  "因此,放任董卓迁走人口、焚毁洛阳,才是最有利的选择。"

  见黄忠等人恍然,郭嘉接着道:"至于主公认定董卓会焚城?"

  "自然因主公深知董卓为人。"

  "敢行废帝、掘陵、弑君、迁都之事,以他对诸侯的恨意,岂会留下完好的洛阳?"

  以下为

  洛阳焚毁一事正合董卓心意。他需要借此事强化迁都的正当性——唯有将洛阳付之一炬,才能断绝朝中大臣重返旧都的念想。

  从军事布局来看,烧毁洛阳、迁空司隶人口对董卓更为有利。这片荒芜之地将成为天然屏障,任何进军关中长安的军队都必须穿越这片无人区。仅仅后勤补给线就需延长数倍,军需消耗将成倍增加,大幅提升进攻难度。

  郭嘉转向苏烨继续道:"主公,迁都与焚城恐怕都会动摇大汉气运,加速其衰败吧?"

  "正是。"苏烨赞许道,"你的观察很细致。"

  郭嘉轻笑道:"自迁都伊始,我便用望气术观测到大汉气运加速流失。皇陵遭盗掘应该也是原因之一。这些事未免太过巧合,董卓身边怕是有精通望气术的高人相助。否则以其所作所为,早该气运反噬而亡了。"

  袁氏谋算天下尚遭反噬,袁逢、袁隗等人接连暴毙,袁绍兄弟至今仍受气运诅咒纠缠。董卓恶行更甚却能安然无恙,显然有人为其化解灾厄。

  "确实如此。"苏烨点头道,"甲一最新情报显示,谋划者正是李儒。"

  "又是他?"郭嘉略显诧异,"此人倒堪称顶尖谋士,各方面能力都相当出色。"

  董卓能有如今的地位,李儒的谋划功不可没!

  足见一位顶级谋士对诸侯而言何其重要。

  "原来如此?"

  赵云等人听罢,纷纷露出惊讶之色。

  果然智者千虑,非武夫所能及。

  他们虽非愚钝,却终究不善此道。

  "确是如此!"

  苏烨颔首道:"李儒对董卓而言至关重要!"

  "可惜此人与董卓气运相连,同样身负诅咒与劫气,可谓休戚与共,命运交织,难以割裂。"

  "董卓败亡已成定局,李儒注定要随之一同赴死,绝无转圜余地。"

  "除非有人甘愿损耗自身气运助其渡劫,否则纵使神仙也难解救。"

  "若非如此,待董卓死后,我定会招揽此人。"

  终究是难得的人才。

  虽手段狠辣了些。

  但只要针对外敌,对苏烨而言反倒是好事。

  贾诩不也是如此?

  提及贾诩,苏烨忽然想到,按其谋划,贾诩未来恐怕难免要做些损害汉室气运之事。

  届时必将遭致反噬。

  所幸那时汉室气运衰微,反噬之力也会减弱。

  为此损耗些许气运倒也值得。

  况且他打算让贾诩从旁策应,怂恿董卓与李儒亲自动手。

  如此所受反噬更轻。

  出头椽先烂。

  还是韬光养晦为妙。

  待汉室气运金龙彻底消散,便可放手施为。

  "确实可惜!"

  郭嘉闻言,亦面露惋惜之色。

  可见择主而事何其重要。

  他深感幸运,当初主公选择了他。

  即便那时有些任性,主公始终未曾放弃。

  如若不然,此刻他或许已深陷懊悔之中。

  "不过,倒也未必!若未曾追随主公,我至今还不懂望气术与气运之道,不知何时才能领悟;"

  "更不可能习得练气术...等诸多玄妙 ** ,将天下大势看得如此明晰,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后悔可言了。"

  郭嘉心中涌起深深的庆幸。

  正因未曾经历就无从知晓遗憾,才更令他感到后怕!

  翌日拂晓,苏烨当即令典韦率四千铉珷营将士攻城,并遣黄忠、赵云领数百亲卫结阵协同,攻打阳人聚光卡。

  若非郭嘉劝阻,他甚至准备亲自上阵。

  "杀!!"

  以铉珷营之精锐,加之战甲坚固,敌军难以伤其分毫。

  唯有雷石滚木、火油金汁能对将士造成重创。

  故而典韦等人一马当先,凭借天人境的强横实力,瞬息间便突上城楼。

  随即在城头大杀四方,迅速夺取优势,各自清空一段城墙守军。

  为城下将士创造机会,掩护他们快速登城。

  转眼间,优势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铉珷营将士在典韦、黄忠、赵云的掩护下成功登城,随之结成战阵,汇聚军势,更快地扩大战果。

  不过盏茶工夫,典韦等人已完全站稳脚跟,彻底掌控城楼及数百米城墙区域。

  继而向关内推进。

  "不可能!敌军怎会如此强悍?哪有这般攻城的?"

  守将李应全程目睹典韦等人以蛮横之姿夺取城楼与城墙,满脸难以置信。

  但要他亲自冲杀退敌,却又缺乏这份胆气。

  "撤!!!"

  最终,李应一咬牙,带着残部仓皇撤离。

  "哈哈!逆贼休逃!看箭!"

  黄忠目光如电,率先发现李应欲逃,当即挽弓搭箭。

  箭矢破空而去,竟未借军阵之力,便似流星划过两百余步,直取李应咽喉。

  "嗬...这不可能!"

  李应捂住鲜血喷涌的脖颈,踉跄栽倒时仍瞪大双眼——那箭矢仿佛算准他闪避轨迹,反倒像是自己迎上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