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远远望去,苏烨已然看清那少女姿容出众,体态窈窕,与邹倩相比毫不逊色,无论是身段还是相貌都堪称绝佳。只是气质迥异,这樊氏更显娇柔怯弱,惹人怜惜。

  "民赵乾(樊秀)拜见州牧大人!"

  二人入内见到苏烨,立即恭敬行大礼。

  "免礼。"

  苏烨抬手示意,目光在樊秀身上停留片刻。

  樊秀察觉到视线,忍不住偷瞄了苏烨几眼。

  这一瞧竟让她怔住,随即羞红着脸垂下眼眸,心头如小鹿乱撞:"这位就是州牧大人?竟如此年轻俊朗!若真能给他做妾,倒也不算委屈......"

  "与先前想象的完全不同——"

  "非但不差,反倒称得上是我的福气。"

  "难怪赵乾大人再三保证......"

  "原以为他是故意宽慰,不曾想句句属实。"

  此刻她只想说,赵乾当真是个善心人。

  "只是......州牧大人真能相中我吗?"

  欣喜之余,樊秀又生出几分忧虑。

  毕竟她出身不高,仅是桂阳小豪强之女。虽家族未受之前整顿波及,但终究门第有限。

  原本赵乾欲娶她续弦,恰逢苏烨整治荆州官场,桂阳赵氏为表忠心,才辗转打听到州牧喜好,临时改了主意。

  先说服樊家父母,再上报驻守桂阳的赵云,通过暗卫将人带来。

  赵乾暗想:“不知州牧大人是否满意樊秀?若能成,我赵氏能否拿下桂阳太守之位?若如愿,赵氏不仅能从之前的动荡中恢复,甚至更上一层楼……”

  苏烨以读心术洞悉二人心思,唇角微扬,先对赵乾道:“赵乾,你有何所求?直说无妨,只要合理,我可应允。”

  赵乾大喜,拱手道:“州牧大人,草民斗胆求取桂阳太守一职,不知可否?”

  “不够。”苏烨断然否决。

  赵乾心中一紧,果然仅凭美色难以成事。他一狠心,继续道:“大人明鉴,厚礼岂止于此?赵氏愿献上九成田产家财,计上田万亩、中田三万、下田九万,并全力支持大人在荆州推行的新政。大人意下如何?”

  苏烨挑眉:“哦?”倒是意外此人如此果决。

  他朗声笑道:“好!既有诚意,便准你所请。即日起,你便是桂阳太守。但需谨记——务必配合州牧府清查田亩、推行新政。若办得妥当,重重有赏;若阳奉阴违……”他眸光一冷,“休怪我不留情面。”

  虽留用本地士族为太守不合常例,但……

  赵乾的诚心已经表露无遗。

  他意识到,既然赵乾愿意将九成田产家财都上缴,接下来只有两条路可走:

  其一,表面顺从,暗中在桂阳巧取豪夺,将损失加倍捞回;

  其二,真心配合新政,全力对付桂阳那些豪强士族。

  必须重点整治这些人,彻底完成改革。

  赵家都已做到这般地步,其他人凭什么不效仿?

  唯有同进退才是正理!

  "遵命!"

  感受到苏烨无形中散发的威压,赵乾浑身一颤,赶忙躬身应道:"赵乾定不负主公所托!"

  "很好。"

  苏烨微微颔首,挥手示意:"你去吧,后续事宜自有人安排。"

  "诺!"

  赵乾识趣地退出厅堂。

  甲五也随之退出,并屏退左右侍卫。

  厅内只剩苏烨与樊氏二人。

  苏烨望着始终低首的妇人,开口道:"抬起头来,近前说话。"

  "啊?"

  樊秀先是一怔,随即明白是在唤自己。她忐忑地抬起眼帘,挪着细碎的步子来到苏烨跟前,盈盈一礼:"民妇樊秀,拜见州牧大人。"

  "樊秀?"

  苏烨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她:"说说家中情况。"

  "是......"

  樊秀轻声细语地叙述起来。

  苏烨不时插话询问,气氛渐渐融洽。

  感受到州牧大人温和的态度,樊秀不再如先前那般拘谨。

  但她始终谨记闺训教诲——无论何时都不可得意忘形,失了为人本分。

  一小时过去,

  "你很出色!"

  苏烨结束交谈,含笑注视着樊秀,伸手将她揽入怀中,柔声道:"自今日开始,你便属于我了!"

  "我会派人前往你家中,请你父母来江陵一趟,举办个简单仪式,正式迎你过门。"

  "嗯。"

  樊秀感受着苏烨的气息,面颊泛红,温顺地点头道:"妾身一切听从州牧大人安排!"

  "还唤我州牧大人?该换称呼了。"

  苏烨轻笑着抬起她的下巴,在她唇上落下一吻,打趣道。

  "夫君!"

  樊秀耳尖瞬间通红,略带紧张地轻唤道。

  "好!以后我便唤你秀儿了。"

  苏烨愉快地回应。

  这亲昵的称呼让苏烨想起某位大魔导师的"秀儿",不禁心生趣味。

  当真有趣得很。

  消息很快传到荀采耳中,得知苏烨纳了桂阳赵氏进献的美女为妾。

  苏烨当日便带着樊秀去见荀采等人,叮嘱樊秀要与她们和睦相处。

  若破坏后宅和谐,他定会不悦。

  荀采等人通过接触,发现樊秀性情温和,很快接纳了她。

  没有发生任何闹剧,毕竟苏烨实力超群,她们反倒期待有人分担压力。

  当然,前提是人品要端正。

  清晨,苏烨刚结束修炼,戏志才便匆匆赶来。

  "主公!听说您昨日接受桂阳赵氏进献的美女后,就任命赵氏赵乾为桂阳太守了?"

  戏志才绷着脸询问道。

  他愈发困惑了,自家主公莫非一时糊涂了?

  “哦?”

  苏烨闻言,不禁失笑,示意戏志才随他进凉亭落座,缓缓道:“志才怕是只得了些风声,未及细查便匆忙赶来吧?”

  “啊?”

  戏志才神色一滞,紧绷的面容再难维持。

  这回答着实出乎意料。

  他确是闻讯即至,未及深究。

  只因心中焦灼——若基业初立主公便沉溺享乐,岂非前功尽弃?

  虽不信主公是这般人,可万一呢?

  若真如此,他纵使拼上性命也要死谏。

  但此刻看来……莫非另有隐情?

  “确是如此。难道事有蹊跷?主公,究竟是何缘故?”戏志才定神追问。

  “倒也不尽然。”苏烨轻笑,“赵乾确实进献了绝色 ** ,我也确实收下了,且已纳入府中。”

  “但他所献不止 ** ,更有桂阳赵氏九成田产家财。”

  “更承诺会全力配合桂阳田制税改,誓死完成。”

  “如此,志才以为任命他为桂阳太守,可还妥当?”

  戏志才瞳孔微缩。

  “竟有此事!”

  “九成家业?这赵乾好大的气魄!桂阳赵氏乃当地顶尖大族,这笔资财堪称巨数,他竟舍得尽数献出?”

  沉吟片刻,他忽而抬眼:“主公是要借他这地头蛇之力,速推桂阳新政?”

  “很好!”

  苏烨欣慰地点头道:“一个人对自己都能如此狠绝,对旁人自然也毫不留情!依我看,赵乾当上桂阳太守后,必然会有这种想法——我赵家都献出九成家产了,其他家族难道还想置身事外,踩在我赵家头上?”

  “只要这种念头一起,赵乾必将全力推进改革,务必促成此事。这就是古人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啊!志才以为此计如何?”

  要遭殃就大家一起遭殃!

  何况赵乾这不是遭殃,而是主动攀附的结果。他从中获利匪浅,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妙计!绝对可行!”戏志才听完连连颔首,“况且有暗卫监视,下有我们安排的官吏执行,万无一失!赵乾这番举动,反而能替我们分担大部分怨气,对日后治理荆州大有裨益!”

  “这位赵大人,可真是个妙人啊!”

  简直是及时雨。

  “哈哈哈!”苏烨闻言开怀大笑,“若是赵乾知道志才这般夸他,怕是要乐得睡不着觉了!此人确实机敏,懂得抓住机遇,我自然要给他表现的机会。”

  “至于能否把握住,就看他自己了。若能成事,我不介意给他个锦绣前程。”

  在很多人眼里,赵乾或许是个谄媚之徒。但这类人也有其价值。

  “此人倒是福星高照,抱对了大腿!”戏志才也笑着附和。

  随即向苏烨拱手致歉:“先前是我多虑了,还当主公立了些许功劳就开始糊涂了呢!”

  戏志才轻笑着摇头道:“瞧我这脑子!主公您乃天降之人,又岂是寻常美色能动摇的?”

  “您还有宏图大业未成呢!”

  苏烨听罢,佯装不悦地瞥了他一眼:“志才,你这究竟是在抬举我,还是在敲打我?”

  “美色固然令人心动,但我自有分寸。”

  “ ** 我要,天下亦要!我的胃口可不止眼前这点成就。”

  区区樊氏怎够?

  大小乔、孙尚香、糜贞、甘夫人……这些可都还在等着呢!

  来日方长,不急。

  “嘿嘿,主公说得是。”戏志才摸了摸鼻子干笑道。

  果然,自己这点心思瞒不过主公。

  见戏志才这般神色,苏烨不再多言,转而问道:“如今荆州各郡治理得如何?可有棘手之事需我出面?”

  戏志才从容答道:“一切顺利。筹备多年,若连荆州都出岔子,岂不显得我们太过无能?”

  “何况有黄氏、庞氏、蒯氏、蔡氏鼎力相助,改革推行毫无阻碍。”

  “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蒯氏兄弟蒯良、蒯越想求见主公,您可要见见?”

  昨 ** 去江陵书院时,正巧遇上二人,受其所托。

  “哦?”苏烨眉梢微动,“可是那对素有才名的兄弟?他们曾在江陵书院求学吧?”

  戏志才点头:“正是。”

  “那便见见。你稍后派人传话,让他们来见我。”苏烨吩咐道。

  “如今正缺人才,此二人颇有才干,倒是可堪重用。”

  苏烨随即决定道。

  "遵命!"

  戏志才随即领命告退。

  两人又商谈片刻后,戏志才匆匆离去。

  不久后,一名侍卫前来通禀:"主公,府外有两位自称蒯越、蒯良的年轻求见,说是已获您应允。"

  "确有此事。"

  苏烨颔首道:"请他们进来。"

  "遵命!"

  侍卫立即去引路,很快便带着两位年轻人入内。

  "蒯越(蒯良),拜见州牧大人!"

  兄弟二人见到苏烨后,立即行礼。

  "免礼。"

  苏烨挥手示意,指了指座位道:"请坐。"

  "谢座!"

  二人落座后。

  苏烨直截了当道:"你们的来意,志才已向我说明。"

  "我查阅过你们在书院的成绩;"

  "兄弟二人皆有不凡之才,各有所长;"

  "假以时日,出任一郡太守都绰绰有余!"

  蒯越和蒯良闻言,难掩喜色,连忙起身道:"州牧大人过誉了!我们仍需努力!"

  虽然嘴上谦逊,心中却欣喜若狂。

  这是要被重用了?

  果然主动请戏志才引荐是对的!

  眼看着蔡瑁、黄承彦、黄忠、黄祖、黄盖等人都已功成名就;

  连庞德公都成为书院讲师,更听闻庞统备受器重。

  他们怎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