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仪式的掌声还在耳边回响,李浩抱着刚刚领到的“最佳新人奖”奖杯,站在赛场的角落里,看着被众人簇拥的盛景初和解老,心里却没有丝毫的失落,反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沉甸甸的,却又带着向上的力量。
曹熹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不错啊,这趟没白来。”
李浩转过头,把奖杯往身后藏了藏,不好意思地笑了:“师兄,我还差得远呢。跟景初师兄下那局平局,其实是他让着我。”
“让着你?”曹熹和挑眉,“你当他是那种会放水的人?那局棋,你俩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能下成平局,说明你已经有资格跟他站在同一个棋盘前了。”
李浩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棋子的凉意。这次比赛,从初战的紧张到半决赛对阵师兄的坚定,再到决赛与盛景初的巅峰对决,每一步都像在刀刃上行走,却也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短板与潜力。
他想起第一次拿到参赛资格时的兴奋与忐忑,那时候总想着“不能给师傅和师兄丢脸”,下棋时带着一股子蛮劲,遇到复杂的局势就容易慌神。可当他站在棋盘前,看着对面无论是陌生的韩国棋手,还是熟悉的曹熹和师兄,甚至是一直视为目标的盛景初,心里的杂念反而一点点散去了。
“以前总觉得,赢棋就是唯一的目标。”李浩望着赛场中央的棋盘,轻声说,“可这次才明白,比赢棋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输,又该怎么赢回来。”
他想起对阵金泰宇时,对方用刁钻的局部杀招打乱他的节奏,他靠着“天地大同”的定式稳住阵脚,才慢慢找回主动权——那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以稳破奇”的妙处,不再是死记硬背定式,而是懂得根据局势灵活运用。
半决赛对阵曹熹和,师兄的凌厉攻势几乎让他喘不过气,可他逼着自己冷静下来,用“弈林妙手”的灵动寻找突破口,用“一手天元”的大胆掌控全局,最终赢下比赛时,他感受到的不是胜利的狂喜,而是一种“原来我也可以”的笃定。
而与盛景初的平局,更是让他看清了差距。盛景初的棋风如同深海,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翻涌的力量,每一步都精准得像计算好的,却又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从容。“师兄的棋里,有我看不懂的东西。”李浩认真地说,“不是招式,是一种……对棋的理解,好像棋盘上的每一颗子,都在他的心里活着。”
“那是岁月和棋局磨出来的。”解长安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棋谱,“你现在缺的不是技巧,是沉淀。这次比赛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是知道了‘该往哪里走’。”
他把棋谱递给李浩:“这是我年轻时的对局笔记,里面记着我走过的弯路,或许对你有用。围棋这东西,就像挖井,挖得越深,才越能尝到甜水。”
李浩接过棋谱,封面已经有些磨损,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他翻开第一页,上面是解长安苍劲的字迹:“棋路如心路,心不静,棋则乱;心不专,棋则散。”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师兄。”李浩握紧了棋谱,眼里闪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回去之后,我会把这次比赛的对局从头到尾复盘,把每一步的得失都记下来。《发阳论》还没啃透,‘天地大同’的定式也得再练,还有……我想试试把景初师兄的稳和我的锐结合起来,看看能不能走出新的棋路。”
曹熹和看着他眼里的光,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慢慢来,总有一天,你能让盛景初真正把你当成对手。”
李浩用力点头,把奖杯放进包里,抱着那本棋谱,转身往训练室的方向走去。夕阳的余晖透过赛场的窗户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知道,这次比赛只是一个开始。围棋的世界浩瀚如海,他不过是刚刚扬帆的小船,前面还有无数的风浪等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风浪中稳住船舵,如何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回到训练室时,棋盘已经被重新摆好。李浩坐下,拿起一颗黑子,轻轻落在天元位。指尖触到棋子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声音——不是为了超越谁,也不是为了赢得什么,只是单纯地想把这棋下好,想在这黑白世界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窗外的夜色渐浓,训练室的灯却亮了很久。棋子落在棋盘上的脆响,如同少年人许下的誓言,清晰而坚定。
曹熹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不错啊,这趟没白来。”
李浩转过头,把奖杯往身后藏了藏,不好意思地笑了:“师兄,我还差得远呢。跟景初师兄下那局平局,其实是他让着我。”
“让着你?”曹熹和挑眉,“你当他是那种会放水的人?那局棋,你俩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能下成平局,说明你已经有资格跟他站在同一个棋盘前了。”
李浩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棋子的凉意。这次比赛,从初战的紧张到半决赛对阵师兄的坚定,再到决赛与盛景初的巅峰对决,每一步都像在刀刃上行走,却也让他看清了自己的短板与潜力。
他想起第一次拿到参赛资格时的兴奋与忐忑,那时候总想着“不能给师傅和师兄丢脸”,下棋时带着一股子蛮劲,遇到复杂的局势就容易慌神。可当他站在棋盘前,看着对面无论是陌生的韩国棋手,还是熟悉的曹熹和师兄,甚至是一直视为目标的盛景初,心里的杂念反而一点点散去了。
“以前总觉得,赢棋就是唯一的目标。”李浩望着赛场中央的棋盘,轻声说,“可这次才明白,比赢棋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输,又该怎么赢回来。”
他想起对阵金泰宇时,对方用刁钻的局部杀招打乱他的节奏,他靠着“天地大同”的定式稳住阵脚,才慢慢找回主动权——那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以稳破奇”的妙处,不再是死记硬背定式,而是懂得根据局势灵活运用。
半决赛对阵曹熹和,师兄的凌厉攻势几乎让他喘不过气,可他逼着自己冷静下来,用“弈林妙手”的灵动寻找突破口,用“一手天元”的大胆掌控全局,最终赢下比赛时,他感受到的不是胜利的狂喜,而是一种“原来我也可以”的笃定。
而与盛景初的平局,更是让他看清了差距。盛景初的棋风如同深海,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翻涌的力量,每一步都精准得像计算好的,却又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从容。“师兄的棋里,有我看不懂的东西。”李浩认真地说,“不是招式,是一种……对棋的理解,好像棋盘上的每一颗子,都在他的心里活着。”
“那是岁月和棋局磨出来的。”解长安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棋谱,“你现在缺的不是技巧,是沉淀。这次比赛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是知道了‘该往哪里走’。”
他把棋谱递给李浩:“这是我年轻时的对局笔记,里面记着我走过的弯路,或许对你有用。围棋这东西,就像挖井,挖得越深,才越能尝到甜水。”
李浩接过棋谱,封面已经有些磨损,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他翻开第一页,上面是解长安苍劲的字迹:“棋路如心路,心不静,棋则乱;心不专,棋则散。”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师兄。”李浩握紧了棋谱,眼里闪着前所未有的坚定,“回去之后,我会把这次比赛的对局从头到尾复盘,把每一步的得失都记下来。《发阳论》还没啃透,‘天地大同’的定式也得再练,还有……我想试试把景初师兄的稳和我的锐结合起来,看看能不能走出新的棋路。”
曹熹和看着他眼里的光,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慢慢来,总有一天,你能让盛景初真正把你当成对手。”
李浩用力点头,把奖杯放进包里,抱着那本棋谱,转身往训练室的方向走去。夕阳的余晖透过赛场的窗户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知道,这次比赛只是一个开始。围棋的世界浩瀚如海,他不过是刚刚扬帆的小船,前面还有无数的风浪等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风浪中稳住船舵,如何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回到训练室时,棋盘已经被重新摆好。李浩坐下,拿起一颗黑子,轻轻落在天元位。指尖触到棋子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声音——不是为了超越谁,也不是为了赢得什么,只是单纯地想把这棋下好,想在这黑白世界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窗外的夜色渐浓,训练室的灯却亮了很久。棋子落在棋盘上的脆响,如同少年人许下的誓言,清晰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