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宁静被厨房里飘出的香气打破,磊磊的妈妈在准备晚饭了。食物的温暖气息似乎驱散了“预言”带来的沉重,将我们拉回了充满烟火气的当下。
磊磊的注意力被香味吸引,小鼻子吸了吸,但很快又扭过头,眼巴巴地望着我:“太爷爷,‘保家仙’是什么呀?也是像黄大仙那样的吗?”
我笑了,这孩子,记性倒是好。“说得对,也不全对。”我摸了摸他的头,年关将近,讲这个倒是应景,“你听过的黄大仙,还有咱们之前打过交道的‘灰仙’(老鼠),它们啊,本身就是‘保家仙’里的仙家!”
看他有些困惑,我耐心解释道:“在老辈人眼里,胡(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这五大家,活得年头久了,就有灵性,能成‘仙儿’。它们要是觉得哪户人家心善、宅子安宁,有时候就愿意留下来,暗中护着这一家老小,帮挡小灾小难。这就叫‘保家仙’。”
“那……那咱家供的是哪个仙儿呀?”磊磊好奇地追问。
“咱家啊,跟‘灰仙’和“黄仙的”缘分深些。”
那是我经历“黄风儿”事件后的第一个腊月。民国二十几年的年景,普遍艰难,家家都指望着年关能有点嚼谷(食物)。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飘着献祭的香气,唯独我们家的灶房,冷清得让人心慌。
娘从炕席底下摸出个油纸包,解开一层又一层,露出里面几块掺着麸皮、做得歪歪扭扭的糖瓜,糖色暗沉,看着就粘牙。她又踮起脚,从吊在房梁的竹篮里,小心翼翼地量出小半碗糙米,那米里还夹杂着未扬净的谷壳。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用来供奉一家之主的灶王爷。
娘把这两样东西端正地摆在擦得发亮的灶台边,算是供桌。她点燃一截短短的、自家搓的艾草绳,权当是香。烟雾细细的,带着股苦味儿,远不如邻家供的线香那般清冽好闻。
她跪在冰冷的灶前,双手合十,对着那面被烟火熏得黝黑的灶王爷画像,开始了她的祷告。声音压得低低的,絮絮叨叨,不像祈福,倒像是在跟一位严厉的家长汇报窘境,恳求宽宥:
“灶王爷老爷……您老人家莫怪罪……家里就这点嚼谷了,您老将就着用……糖是自家熬的,丑是丑了点,甜味是足的……米是糙了点,但粒粒都是干净粮食……求您老上天……多……多言几句好话,保佑咱家来年……风调雨顺,锅里头能多见点油腥,娃儿们能吃饱穿暖就成……不好的事,您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提了,千万别提了……”
她反复念叨着,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哑,仿佛要把所有的卑微和期盼,都揉进那苦艾的烟雾里,拜托它一并捎带到天上去。。
祭完灶,屋里还残留着艾草的苦味儿。爹蹲下身,收拾着灶坑旁边那堆平日里引火用的、松软的柴火垛。他伸手进去,想把柴火理理顺,这一理不要紧,指尖却触到一团异常柔软、温热的东西。
他小心地拨开表层的柴枝,在柴垛最深处、借着灶坑余光才能照到的角落里,竟发现一窝刚出生没多久的小耗子!它们粉嫩嫩的,像没长开的花生米,浑身光溜溜的没一根毛,眼睛还紧紧闭着,因为突如其来的光和冷风,正挤在一起,凭着本能微微地蠕动。
我爹眉头一皱,抄起掏灰用的烧火棍,就要往下砸。
我爹的烧火棍举在半空,脸色铁青。按老辈人传下的说法,这“腊月见鼠”本身就是大忌讳——腊月是清点一年收成、准备敬神祭祖的月份,这时候老鼠出来,不就是明摆着告诉老天爷和祖宗,咱家仓廪不实、有余粮可偷么?这是要折损来年福气的!
更何况,这窝崽子偏偏生在灶坑旁。灶坑,那是灶王爷的眼皮子底下,是一家香火根苗的地方。让这偷窃嚼谷的玩意儿在此安家产仔,岂不是污了灶王爷的清静?
万一灶王爷觉得咱家藏污纳垢,上天奏事时参上一本,那来年还能有好光景?这不仅是祸害粮食,更是要动摇一家根基的晦气!
“不能留!”爹咬着牙,从喉咙里挤出三个字,那棍子带着风声就要落下
就在这时,许久的那只“黄风儿”——就是之前讨封那位,不知什么时候蹲在门口像是感应到了什么,“嗖”地一下窜到门槛外,也不进来,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我爹,喉咙里发出急促的“咕咕”声,那双绿眼睛里竟像是带着点……恳求?
我爹举着烧火棍的手,就那么僵在了半空。灶房里,只有柴火偶尔的噼啪声和那窝小耗子微弱的吱吱声。
空气凝固了。我娘紧张地看着我爹,又看看门外的黄皮子。
半晌,我爹重重叹了口气,把烧火棍往地上一扔,挥了挥手,像是驱赶,又像是无奈地妥协:“罢了罢了!看在这位‘老邻居’面上,饶了你们这些小东西。赶紧搬走!”
那黄鼠狼像是听懂了,深深地看了我爹一眼,转身消失在暮色里。我爹小心翼翼地用破布垫着,将那窝小耗子连窝端到了院子后头的柴火垛底下。
这件事,我们都没太放在心上。年关难过,心思都在怎么弄点吃的上。
可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大亮,我娘起来做饭,刚进灶房就“咦”了一声。她发现,在米缸旁边,靠着墙根的地上,整整齐齐地堆着一小撮东西。
不是灰尘,也不是垃圾。那是几十粒饱满滚圆、金灿灿的黄豆!在那年月,这可比铜子儿还金贵!
我娘又惊又喜,赶紧叫醒我爹。两人看着那堆黄豆,面面相觑。
“他爹,这……这是‘灰仙’(老鼠)谢恩呢?还是……‘黄仙’帮衬着送来的?”我娘的声音带着颤抖。
我爹沉默了很久,黝黑的脸上表情复杂。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黄豆一粒粒捡起来,放在手心。
“不管是哪位‘老仙儿’的心意,咱家,得领这个情。”他闷声说道。
从那以后,我家过年过节,在祭拜祖先之外,总会偷偷地在仓房角落、或者院子僻静处,摆上一碗清水,撒上几粒粮食,嘴里念叨着:“诸位保家仙,辛苦了,一点心意,保佑咱家平平安安,鼠不咬粮,黄不拉鸡,日子顺遂。”
“所以,太爷爷,咱家以前真的养着神仙吗?”磊磊的眼睛瞪得溜圆,小小的脑袋里显然把“保家仙”想象成了西游记里那种腾云驾雾的神仙。
我被他的童真逗笑了,轻轻摇了摇头:“不完全是养,更像是一种……约定,一种老辈人传下来的、和左邻右舍的规矩。”
我把他往怀里搂了搂,慢慢讲给他听:“你额尔敦太爷爷以前跟我说过,咱们这白山黑水的老林子、大草甸子上,有些生灵活得年头久了,就会通了‘灵性’。最常见的,就是胡、黄、白、柳、灰这五大家。”
“胡是狐狸,黄是黄皮子,白是刺猬,柳是长虫(蛇),灰就是耗子。”我掰着手指头给他数,“老百姓一般不直接叫它们名儿,尊称一声‘胡仙’、‘黄仙’、‘白仙’、‘柳仙’、‘灰仙’。”
“它们一般不轻易打扰人,但你要是无意中帮了它们,或者它们觉得你家宅安宁、人心良善,有时就会愿意留下来,暗中护着你家。这就叫‘保家仙’。”
我指了指窗外,“就像咱家,当年没伤那窝小耗子,后来又得了那捧黄豆,你太爷爷太奶奶就觉得,这是‘灰仙’念着好,愿意保着咱家粮仓不空,鼠患不生。往后逢年过节在仓房摆的那碗清水、几粒粮食,就是咱给‘老邻居’的谢礼。”
“那它们厉害吗?”磊磊追问道,显然被这个新奇的世界吸引了。
“怎么说呢,”我斟酌着词句,“它们不像庙里的神仙管那么宽,主要就守着自家这一亩三分地儿,帮你防着小灾小难,盯着别让别的‘东西’来欺负这家人。
但它们也有脾气,你敬着它,它护着你;你要是怠慢了,或者说了不敬的话,它也可能给你闹点小别扭,让你家里不太平。
“所以啊,老辈人才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对待这些‘老邻居’,讲究的就是一个‘敬’字,彼此相安无事就好。”我总结道,感觉给孩子讲的道理似乎有点深了。
磊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仿佛在心里努力构建着一个由仙家、人类和古老规矩共同组成的奇妙世界。他安静了一会儿,像是在消化刚才听到的一切,忽然又抬起头,好奇宝宝似的追问:
“太爷爷,那……那个胡仙?它的故事是不是更吓人?”
我看着他那双充满探索欲的眼睛,心里微微一动。窗外的雪光映在他清澈的眸子里,恍惚间,我仿佛又闻到了老林子深处那股混合着狐狸骚气和古老神秘的、难以言喻的味道。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背,声音带着一丝悠远的回味:“胡仙啊……它们通常住在更深的老林子里,性子也更傲些,故事嘛,自然也更曲折。
窗外是静谧的雪夜,屋里只剩下暖气片的嗡鸣和磊磊均匀的呼吸声。我的思绪却飘回了许多年前,淑兰还在世时,跟我回她娘家听来的那桩旧事。
淑兰的娘家,在更靠山里的一个屯子。她有个远房三叔,是个手艺极好的老木匠,人都叫他“韩木匠”。韩木匠为人厚道,就是性子有点倔,不信邪,年轻时走南闯北做活计,常年在深山里跑。
那年初冬,韩木匠给深山里一户人家打完了最后一组柜子,谢绝了留宿,揣着工钱便急着往家赶。山里的天,说变就变,刚走出七八里地,天色就暗沉得像锅底,稀疏的、带着茬子的清雪沫子开始随风打旋,抽在脸上,又冷又疼。
山路早已被薄雪覆盖,四下里静得吓人,只有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嘎吱”声,和自己的喘息声。他仗着几十年走惯了的熟路,缩着脖子,顶着愈演愈烈的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
正走到一处背阴的老林子边上,风卷着雪粒子,迷得人睁不开眼。他下意识地侧过头避风,眼角的余光却猛地瞥见,前方路旁一个不起眼的雪窝子里,似乎有一团东西在微微蠕动,与周围死寂的白形成鲜明对比。
韩木匠心下奇怪,停下脚步,眯起昏花的老眼仔细观瞧。这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哪里是普通的野物,分明是一只狐狸!一只他活了半辈子都从未见过的狐狸!通身的毛发不像寻常狐狸那般杂黄,而是在黯淡的雪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深沉而纯粹的、如同燃烧的火焰般的赤红色,唯有尾尖点缀着一抹灵动的雪白。
此刻,这团本该在山林中自由跳跃的火焰,却被一个冰冷漆黑的铁夹子死死地咬住了后腿!那铁齿深深陷入皮肉,伤口处一片狼藉,温热的鲜血不断渗出,滴落在洁白的雪地上,晕开一小片刺目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嫣红。
似乎是听到了他的脚步声,那只狐狸猛地抬起了头。
韩木匠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不再是野兽的浑噩或凶戾,而是清澈得像山涧里的琉璃,在绝望的痛苦中,竟异常清晰地映出一种近乎人性的情绪——没有攻击,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深刻的、令人心碎的哀恸与哀求。它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喉咙里发出极轻微的、仿佛啜泣般的呜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救救我……”
同行的年轻伙计吓得脸都白了,一把拉住韩木匠的胳膊,声音发颤:“三、三叔!快走!这玩意儿……这毛色太邪性了!碰不得啊!准是惹上啥不干净的东西了!”
风雪更紧了。韩木匠看着那双琉璃般的眼睛,又看看那不断淌血的伤口,木匠心里那点犟劲儿和天生的善念,终究是压过了乡野传说带来的恐惧。他甩开工伙计的手,骂了一句:“扯你娘的臊!见死不救,还算个人吗?”
山里老话讲,“遇狐莫欺,逢蛇莫打”,尤其是这种毛色奇特的。同行的伙计吓得直往后退,说这玩意儿邪性,碰不得,催他快走。
韩木匠看着那狐狸哀求的眼神,又看看它血肉模糊、仍在淌血的腿,心里那点天生的犟劲儿和怜悯,像灶坑里的火苗,腾地一下烧了起来。
“见死不救,算哪门子爷们儿!滚一边去!”他扭头骂了那瑟瑟发抖的伙计一句,不再理会对方“三叔,使不得啊!”的哀告。
他蹲下身,将别在腰后的烟袋锅子和一小捆绳子解下来放在一边的雪地上。山里风寒,他呵出的白气在眉毛和胡茬上结了一层薄霜。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冻疮裂口的大手,先是试探性地、极轻地碰了碰那冰冷的铁夹子。
狐狸的身体猛地一颤,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带着痛楚的呜咽,但那双琉璃似的眼睛依旧望着他,没有攻击的意思。
“莫怕,莫怕……俺给你弄开……”韩木匠用平生最缓最柔的语调安抚着,像是在哄一个受伤的孩子。他从随身的旧工具包里掏出一根粗铁钉和一把小巧却结实的羊角锤。他不敢用大力,怕震到伤口,只能将铁钉尖端卡进铁夹那生锈的卡榫缝隙里,用锤子一下下,极其耐心地、轻轻地敲击。
“铛……铛……”清脆的敲击声在寂静的雪夜里传出老远。每敲一下,韩木匠的眉头就皱紧一分,额角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不知是累的,还是紧张的。那伙计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却又不敢上前。
终于,在不知敲了多少下后,只听“咔哒”一声脆响,那死死咬合的铁夹猛地弹开了!
狐狸的后腿瞬间获得了自由,它本能地试图站起来,前爪撑地,后腿却因为重伤和长时间的禁锢,完全使不上力气,整个身子一软,再次重重地摔倒在冰冷的雪地里,溅起一片细碎的雪沫。
它喘息着,回过头,深深地看了韩木匠一眼。那眼神极其复杂,不再是单纯的哀求,里面糅合了脱离痛苦的解脱、一种近乎通晓人性的感激,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要将眼前这个人类的容貌、气息,乃至灵魂都一并铭记下来的专注。
它没有再尝试站立,只是用三条腿勉强支撑着,拖着那条受伤的后腿,在雪地上留下一道蜿蜒的血迹和爪印,一点一点,倔强而又艰难地挪动着,最终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身后那片深邃无边的、如同巨兽喉咙般的密林黑暗之中,再也寻不见踪影。
伙计一路都在念叨,说韩木匠惹上麻烦了,那狐狸保不齐会报复。韩木匠嘴上说着“怕个球”,心里却也犯起了嘀咕。
可奇怪的是,自那以后,韩木匠非但没遇到什么倒霉事,运气反而莫名地好了起来。他进山总能找到上好的木料,做的家具格外受主顾喜欢,日子也一天天宽裕起来。更奇的是,有几次他晚上走山路,明明月黑风高,眼前却总像是有一小团模糊的、温暖的光晕在引路,让他平安到家。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次,是在镇上富户王老抠家里。韩木匠给他家新打的立柜,明明量了又量,算了又算,分毫不差。可王老抠硬是叉着腰,指着柜子与墙之间那道头发丝宽的缝隙,唾沫星子横飞:“姓韩的!你这做的什么破烂玩意儿!尺寸根本不对!工钱一分没有,赶紧给老子滚蛋!“
韩木匠气得浑身发抖,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刨子:“东家,咱可是按尺寸做的,你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
“欺负你怎么了?“王老抠三角眼一瞪,朝外面喊了一嗓子:“老二,老三!过来送客!“
顿时从院里进来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是王老抠的本家侄子,平时跟着他跑腿办事。两人一左一右堵在韩木匠面前,抱着胳膊,胸脯挺得老高。
就在推搡间,后院猛地传来王老抠婆娘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儿啊!我的儿啊!你这是咋啦?!“
众人一愣,循声望去。只见王老抠那八九岁的宝贝独子,刚才还在院里活蹦乱跳,此刻却像中了邪似的,在堂屋里抱着头满地打滚,哭得撕心裂肺,小脸扭曲,手指颤抖地指着空无一物的房梁角落,声音尖利得不像人声:
“别打我!别打我!红衣服的姐姐!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偷爹藏在东屋炕洞第三块砖底下的银元了!啊——!“
这话一出,王老抠的脸“唰“地一下,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比外面的天色变得还快。东屋炕洞!第三块砖!藏银元!这兔崽子怎么会知道?!这混账话怎么偏偏这时候喊出来?!
他像是被抽走了骨头,也顾不得韩木匠了,连滚带爬地扑向儿子。院子里顿时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他那两个本家侄子也慌了神,围着哭闹的孩子不知所措。
韩木匠站在原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精准无比的“闹剧”,心里没有半分庆幸,反而升起一股寒意。
他不再多言,默默地收拾好散落的工具,一样样装进那个磨得发亮的旧工具箱里。整个过程,王家没有一个人再敢上前阻拦,甚至不敢与他对视。他背起工具箱,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混乱,转身,挺直了腰板,不紧不慢地走出了王家大门。
工钱,自然是一分也没拿到。但奇怪的是,就在韩木匠回到家后第三天,王老抠竟托人捎来一个布包,里面除了足额的工钱,还多了一小包上好的烟叶,捎话的人只含糊地说王家孩子病好了,东家让他“千万别往心里去”。
韩木匠捏着那摞钱和烟叶,心里明白,这不是王老抠突然讲理了,而是那“红衣服的姐姐”,把“道理”讲得太透彻,让他不敢不讲理。
韩木匠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回到家,没跟任何人说,只是默默地在自家仓房的角落,收拾出一个干净的地方,摆上了一个小小的、不显眼的牌位,上面没写名字,只是常年供着一杯清水,几块点心。
他知道,这是那“胡仙”在报恩,用它的方式护着他,也提醒着他,彼此之间那份心照不宣的“邻里”情分。
“后来呢?太爷爷,那胡仙一直保护着韩太叔公吗?”磊磊小声问道。
我轻轻叹了口气:“后来啊,世道变了,破四旧了……韩木匠自己把那牌位请下来,悄悄烧了。自那以后,他家也就再没什么稀奇事发生咯。”
就像额尔敦爷爷一样,有些缘分,有些规矩,终究是抵不过时代的洪流。但那份存在于老辈人记忆里、介于敬畏与温情之间的玄妙联系,却如同这雪夜里的微光,曾经真实地照亮过某些人的生命片刻。
“太爷爷,那……那现在咱家还有保家仙么?
我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现在啊,国家就是咱们最大的保家仙!日子好了,不愁吃穿,平平安安,这就是最好的保佑喽!”
厨房里,饭菜的香气愈发浓郁。年的味道,和着这段关于守护与感恩的陈旧记忆,一起弥漫在这温暖如春的房间里。
磊磊的注意力被香味吸引,小鼻子吸了吸,但很快又扭过头,眼巴巴地望着我:“太爷爷,‘保家仙’是什么呀?也是像黄大仙那样的吗?”
我笑了,这孩子,记性倒是好。“说得对,也不全对。”我摸了摸他的头,年关将近,讲这个倒是应景,“你听过的黄大仙,还有咱们之前打过交道的‘灰仙’(老鼠),它们啊,本身就是‘保家仙’里的仙家!”
看他有些困惑,我耐心解释道:“在老辈人眼里,胡(狐狸)、黄(黄鼠狼)、白(刺猬)、柳(蛇)、灰(老鼠)这五大家,活得年头久了,就有灵性,能成‘仙儿’。它们要是觉得哪户人家心善、宅子安宁,有时候就愿意留下来,暗中护着这一家老小,帮挡小灾小难。这就叫‘保家仙’。”
“那……那咱家供的是哪个仙儿呀?”磊磊好奇地追问。
“咱家啊,跟‘灰仙’和“黄仙的”缘分深些。”
那是我经历“黄风儿”事件后的第一个腊月。民国二十几年的年景,普遍艰难,家家都指望着年关能有点嚼谷(食物)。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飘着献祭的香气,唯独我们家的灶房,冷清得让人心慌。
娘从炕席底下摸出个油纸包,解开一层又一层,露出里面几块掺着麸皮、做得歪歪扭扭的糖瓜,糖色暗沉,看着就粘牙。她又踮起脚,从吊在房梁的竹篮里,小心翼翼地量出小半碗糙米,那米里还夹杂着未扬净的谷壳。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用来供奉一家之主的灶王爷。
娘把这两样东西端正地摆在擦得发亮的灶台边,算是供桌。她点燃一截短短的、自家搓的艾草绳,权当是香。烟雾细细的,带着股苦味儿,远不如邻家供的线香那般清冽好闻。
她跪在冰冷的灶前,双手合十,对着那面被烟火熏得黝黑的灶王爷画像,开始了她的祷告。声音压得低低的,絮絮叨叨,不像祈福,倒像是在跟一位严厉的家长汇报窘境,恳求宽宥:
“灶王爷老爷……您老人家莫怪罪……家里就这点嚼谷了,您老将就着用……糖是自家熬的,丑是丑了点,甜味是足的……米是糙了点,但粒粒都是干净粮食……求您老上天……多……多言几句好话,保佑咱家来年……风调雨顺,锅里头能多见点油腥,娃儿们能吃饱穿暖就成……不好的事,您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提了,千万别提了……”
她反复念叨着,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哑,仿佛要把所有的卑微和期盼,都揉进那苦艾的烟雾里,拜托它一并捎带到天上去。。
祭完灶,屋里还残留着艾草的苦味儿。爹蹲下身,收拾着灶坑旁边那堆平日里引火用的、松软的柴火垛。他伸手进去,想把柴火理理顺,这一理不要紧,指尖却触到一团异常柔软、温热的东西。
他小心地拨开表层的柴枝,在柴垛最深处、借着灶坑余光才能照到的角落里,竟发现一窝刚出生没多久的小耗子!它们粉嫩嫩的,像没长开的花生米,浑身光溜溜的没一根毛,眼睛还紧紧闭着,因为突如其来的光和冷风,正挤在一起,凭着本能微微地蠕动。
我爹眉头一皱,抄起掏灰用的烧火棍,就要往下砸。
我爹的烧火棍举在半空,脸色铁青。按老辈人传下的说法,这“腊月见鼠”本身就是大忌讳——腊月是清点一年收成、准备敬神祭祖的月份,这时候老鼠出来,不就是明摆着告诉老天爷和祖宗,咱家仓廪不实、有余粮可偷么?这是要折损来年福气的!
更何况,这窝崽子偏偏生在灶坑旁。灶坑,那是灶王爷的眼皮子底下,是一家香火根苗的地方。让这偷窃嚼谷的玩意儿在此安家产仔,岂不是污了灶王爷的清静?
万一灶王爷觉得咱家藏污纳垢,上天奏事时参上一本,那来年还能有好光景?这不仅是祸害粮食,更是要动摇一家根基的晦气!
“不能留!”爹咬着牙,从喉咙里挤出三个字,那棍子带着风声就要落下
就在这时,许久的那只“黄风儿”——就是之前讨封那位,不知什么时候蹲在门口像是感应到了什么,“嗖”地一下窜到门槛外,也不进来,就那么直勾勾地看着我爹,喉咙里发出急促的“咕咕”声,那双绿眼睛里竟像是带着点……恳求?
我爹举着烧火棍的手,就那么僵在了半空。灶房里,只有柴火偶尔的噼啪声和那窝小耗子微弱的吱吱声。
空气凝固了。我娘紧张地看着我爹,又看看门外的黄皮子。
半晌,我爹重重叹了口气,把烧火棍往地上一扔,挥了挥手,像是驱赶,又像是无奈地妥协:“罢了罢了!看在这位‘老邻居’面上,饶了你们这些小东西。赶紧搬走!”
那黄鼠狼像是听懂了,深深地看了我爹一眼,转身消失在暮色里。我爹小心翼翼地用破布垫着,将那窝小耗子连窝端到了院子后头的柴火垛底下。
这件事,我们都没太放在心上。年关难过,心思都在怎么弄点吃的上。
可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大亮,我娘起来做饭,刚进灶房就“咦”了一声。她发现,在米缸旁边,靠着墙根的地上,整整齐齐地堆着一小撮东西。
不是灰尘,也不是垃圾。那是几十粒饱满滚圆、金灿灿的黄豆!在那年月,这可比铜子儿还金贵!
我娘又惊又喜,赶紧叫醒我爹。两人看着那堆黄豆,面面相觑。
“他爹,这……这是‘灰仙’(老鼠)谢恩呢?还是……‘黄仙’帮衬着送来的?”我娘的声音带着颤抖。
我爹沉默了很久,黝黑的脸上表情复杂。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黄豆一粒粒捡起来,放在手心。
“不管是哪位‘老仙儿’的心意,咱家,得领这个情。”他闷声说道。
从那以后,我家过年过节,在祭拜祖先之外,总会偷偷地在仓房角落、或者院子僻静处,摆上一碗清水,撒上几粒粮食,嘴里念叨着:“诸位保家仙,辛苦了,一点心意,保佑咱家平平安安,鼠不咬粮,黄不拉鸡,日子顺遂。”
“所以,太爷爷,咱家以前真的养着神仙吗?”磊磊的眼睛瞪得溜圆,小小的脑袋里显然把“保家仙”想象成了西游记里那种腾云驾雾的神仙。
我被他的童真逗笑了,轻轻摇了摇头:“不完全是养,更像是一种……约定,一种老辈人传下来的、和左邻右舍的规矩。”
我把他往怀里搂了搂,慢慢讲给他听:“你额尔敦太爷爷以前跟我说过,咱们这白山黑水的老林子、大草甸子上,有些生灵活得年头久了,就会通了‘灵性’。最常见的,就是胡、黄、白、柳、灰这五大家。”
“胡是狐狸,黄是黄皮子,白是刺猬,柳是长虫(蛇),灰就是耗子。”我掰着手指头给他数,“老百姓一般不直接叫它们名儿,尊称一声‘胡仙’、‘黄仙’、‘白仙’、‘柳仙’、‘灰仙’。”
“它们一般不轻易打扰人,但你要是无意中帮了它们,或者它们觉得你家宅安宁、人心良善,有时就会愿意留下来,暗中护着你家。这就叫‘保家仙’。”
我指了指窗外,“就像咱家,当年没伤那窝小耗子,后来又得了那捧黄豆,你太爷爷太奶奶就觉得,这是‘灰仙’念着好,愿意保着咱家粮仓不空,鼠患不生。往后逢年过节在仓房摆的那碗清水、几粒粮食,就是咱给‘老邻居’的谢礼。”
“那它们厉害吗?”磊磊追问道,显然被这个新奇的世界吸引了。
“怎么说呢,”我斟酌着词句,“它们不像庙里的神仙管那么宽,主要就守着自家这一亩三分地儿,帮你防着小灾小难,盯着别让别的‘东西’来欺负这家人。
但它们也有脾气,你敬着它,它护着你;你要是怠慢了,或者说了不敬的话,它也可能给你闹点小别扭,让你家里不太平。
“所以啊,老辈人才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对待这些‘老邻居’,讲究的就是一个‘敬’字,彼此相安无事就好。”我总结道,感觉给孩子讲的道理似乎有点深了。
磊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仿佛在心里努力构建着一个由仙家、人类和古老规矩共同组成的奇妙世界。他安静了一会儿,像是在消化刚才听到的一切,忽然又抬起头,好奇宝宝似的追问:
“太爷爷,那……那个胡仙?它的故事是不是更吓人?”
我看着他那双充满探索欲的眼睛,心里微微一动。窗外的雪光映在他清澈的眸子里,恍惚间,我仿佛又闻到了老林子深处那股混合着狐狸骚气和古老神秘的、难以言喻的味道。
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背,声音带着一丝悠远的回味:“胡仙啊……它们通常住在更深的老林子里,性子也更傲些,故事嘛,自然也更曲折。
窗外是静谧的雪夜,屋里只剩下暖气片的嗡鸣和磊磊均匀的呼吸声。我的思绪却飘回了许多年前,淑兰还在世时,跟我回她娘家听来的那桩旧事。
淑兰的娘家,在更靠山里的一个屯子。她有个远房三叔,是个手艺极好的老木匠,人都叫他“韩木匠”。韩木匠为人厚道,就是性子有点倔,不信邪,年轻时走南闯北做活计,常年在深山里跑。
那年初冬,韩木匠给深山里一户人家打完了最后一组柜子,谢绝了留宿,揣着工钱便急着往家赶。山里的天,说变就变,刚走出七八里地,天色就暗沉得像锅底,稀疏的、带着茬子的清雪沫子开始随风打旋,抽在脸上,又冷又疼。
山路早已被薄雪覆盖,四下里静得吓人,只有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嘎吱”声,和自己的喘息声。他仗着几十年走惯了的熟路,缩着脖子,顶着愈演愈烈的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
正走到一处背阴的老林子边上,风卷着雪粒子,迷得人睁不开眼。他下意识地侧过头避风,眼角的余光却猛地瞥见,前方路旁一个不起眼的雪窝子里,似乎有一团东西在微微蠕动,与周围死寂的白形成鲜明对比。
韩木匠心下奇怪,停下脚步,眯起昏花的老眼仔细观瞧。这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哪里是普通的野物,分明是一只狐狸!一只他活了半辈子都从未见过的狐狸!通身的毛发不像寻常狐狸那般杂黄,而是在黯淡的雪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深沉而纯粹的、如同燃烧的火焰般的赤红色,唯有尾尖点缀着一抹灵动的雪白。
此刻,这团本该在山林中自由跳跃的火焰,却被一个冰冷漆黑的铁夹子死死地咬住了后腿!那铁齿深深陷入皮肉,伤口处一片狼藉,温热的鲜血不断渗出,滴落在洁白的雪地上,晕开一小片刺目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嫣红。
似乎是听到了他的脚步声,那只狐狸猛地抬起了头。
韩木匠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不再是野兽的浑噩或凶戾,而是清澈得像山涧里的琉璃,在绝望的痛苦中,竟异常清晰地映出一种近乎人性的情绪——没有攻击,没有恐惧,只有一种深刻的、令人心碎的哀恸与哀求。它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喉咙里发出极轻微的、仿佛啜泣般的呜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救救我……”
同行的年轻伙计吓得脸都白了,一把拉住韩木匠的胳膊,声音发颤:“三、三叔!快走!这玩意儿……这毛色太邪性了!碰不得啊!准是惹上啥不干净的东西了!”
风雪更紧了。韩木匠看着那双琉璃般的眼睛,又看看那不断淌血的伤口,木匠心里那点犟劲儿和天生的善念,终究是压过了乡野传说带来的恐惧。他甩开工伙计的手,骂了一句:“扯你娘的臊!见死不救,还算个人吗?”
山里老话讲,“遇狐莫欺,逢蛇莫打”,尤其是这种毛色奇特的。同行的伙计吓得直往后退,说这玩意儿邪性,碰不得,催他快走。
韩木匠看着那狐狸哀求的眼神,又看看它血肉模糊、仍在淌血的腿,心里那点天生的犟劲儿和怜悯,像灶坑里的火苗,腾地一下烧了起来。
“见死不救,算哪门子爷们儿!滚一边去!”他扭头骂了那瑟瑟发抖的伙计一句,不再理会对方“三叔,使不得啊!”的哀告。
他蹲下身,将别在腰后的烟袋锅子和一小捆绳子解下来放在一边的雪地上。山里风寒,他呵出的白气在眉毛和胡茬上结了一层薄霜。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和冻疮裂口的大手,先是试探性地、极轻地碰了碰那冰冷的铁夹子。
狐狸的身体猛地一颤,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带着痛楚的呜咽,但那双琉璃似的眼睛依旧望着他,没有攻击的意思。
“莫怕,莫怕……俺给你弄开……”韩木匠用平生最缓最柔的语调安抚着,像是在哄一个受伤的孩子。他从随身的旧工具包里掏出一根粗铁钉和一把小巧却结实的羊角锤。他不敢用大力,怕震到伤口,只能将铁钉尖端卡进铁夹那生锈的卡榫缝隙里,用锤子一下下,极其耐心地、轻轻地敲击。
“铛……铛……”清脆的敲击声在寂静的雪夜里传出老远。每敲一下,韩木匠的眉头就皱紧一分,额角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不知是累的,还是紧张的。那伙计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却又不敢上前。
终于,在不知敲了多少下后,只听“咔哒”一声脆响,那死死咬合的铁夹猛地弹开了!
狐狸的后腿瞬间获得了自由,它本能地试图站起来,前爪撑地,后腿却因为重伤和长时间的禁锢,完全使不上力气,整个身子一软,再次重重地摔倒在冰冷的雪地里,溅起一片细碎的雪沫。
它喘息着,回过头,深深地看了韩木匠一眼。那眼神极其复杂,不再是单纯的哀求,里面糅合了脱离痛苦的解脱、一种近乎通晓人性的感激,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仿佛要将眼前这个人类的容貌、气息,乃至灵魂都一并铭记下来的专注。
它没有再尝试站立,只是用三条腿勉强支撑着,拖着那条受伤的后腿,在雪地上留下一道蜿蜒的血迹和爪印,一点一点,倔强而又艰难地挪动着,最终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身后那片深邃无边的、如同巨兽喉咙般的密林黑暗之中,再也寻不见踪影。
伙计一路都在念叨,说韩木匠惹上麻烦了,那狐狸保不齐会报复。韩木匠嘴上说着“怕个球”,心里却也犯起了嘀咕。
可奇怪的是,自那以后,韩木匠非但没遇到什么倒霉事,运气反而莫名地好了起来。他进山总能找到上好的木料,做的家具格外受主顾喜欢,日子也一天天宽裕起来。更奇的是,有几次他晚上走山路,明明月黑风高,眼前却总像是有一小团模糊的、温暖的光晕在引路,让他平安到家。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次,是在镇上富户王老抠家里。韩木匠给他家新打的立柜,明明量了又量,算了又算,分毫不差。可王老抠硬是叉着腰,指着柜子与墙之间那道头发丝宽的缝隙,唾沫星子横飞:“姓韩的!你这做的什么破烂玩意儿!尺寸根本不对!工钱一分没有,赶紧给老子滚蛋!“
韩木匠气得浑身发抖,枯瘦的手紧紧攥着刨子:“东家,咱可是按尺寸做的,你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
“欺负你怎么了?“王老抠三角眼一瞪,朝外面喊了一嗓子:“老二,老三!过来送客!“
顿时从院里进来两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是王老抠的本家侄子,平时跟着他跑腿办事。两人一左一右堵在韩木匠面前,抱着胳膊,胸脯挺得老高。
就在推搡间,后院猛地传来王老抠婆娘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儿啊!我的儿啊!你这是咋啦?!“
众人一愣,循声望去。只见王老抠那八九岁的宝贝独子,刚才还在院里活蹦乱跳,此刻却像中了邪似的,在堂屋里抱着头满地打滚,哭得撕心裂肺,小脸扭曲,手指颤抖地指着空无一物的房梁角落,声音尖利得不像人声:
“别打我!别打我!红衣服的姐姐!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偷爹藏在东屋炕洞第三块砖底下的银元了!啊——!“
这话一出,王老抠的脸“唰“地一下,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比外面的天色变得还快。东屋炕洞!第三块砖!藏银元!这兔崽子怎么会知道?!这混账话怎么偏偏这时候喊出来?!
他像是被抽走了骨头,也顾不得韩木匠了,连滚带爬地扑向儿子。院子里顿时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他那两个本家侄子也慌了神,围着哭闹的孩子不知所措。
韩木匠站在原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精准无比的“闹剧”,心里没有半分庆幸,反而升起一股寒意。
他不再多言,默默地收拾好散落的工具,一样样装进那个磨得发亮的旧工具箱里。整个过程,王家没有一个人再敢上前阻拦,甚至不敢与他对视。他背起工具箱,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混乱,转身,挺直了腰板,不紧不慢地走出了王家大门。
工钱,自然是一分也没拿到。但奇怪的是,就在韩木匠回到家后第三天,王老抠竟托人捎来一个布包,里面除了足额的工钱,还多了一小包上好的烟叶,捎话的人只含糊地说王家孩子病好了,东家让他“千万别往心里去”。
韩木匠捏着那摞钱和烟叶,心里明白,这不是王老抠突然讲理了,而是那“红衣服的姐姐”,把“道理”讲得太透彻,让他不敢不讲理。
韩木匠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回到家,没跟任何人说,只是默默地在自家仓房的角落,收拾出一个干净的地方,摆上了一个小小的、不显眼的牌位,上面没写名字,只是常年供着一杯清水,几块点心。
他知道,这是那“胡仙”在报恩,用它的方式护着他,也提醒着他,彼此之间那份心照不宣的“邻里”情分。
“后来呢?太爷爷,那胡仙一直保护着韩太叔公吗?”磊磊小声问道。
我轻轻叹了口气:“后来啊,世道变了,破四旧了……韩木匠自己把那牌位请下来,悄悄烧了。自那以后,他家也就再没什么稀奇事发生咯。”
就像额尔敦爷爷一样,有些缘分,有些规矩,终究是抵不过时代的洪流。但那份存在于老辈人记忆里、介于敬畏与温情之间的玄妙联系,却如同这雪夜里的微光,曾经真实地照亮过某些人的生命片刻。
“太爷爷,那……那现在咱家还有保家仙么?
我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现在啊,国家就是咱们最大的保家仙!日子好了,不愁吃穿,平平安安,这就是最好的保佑喽!”
厨房里,饭菜的香气愈发浓郁。年的味道,和着这段关于守护与感恩的陈旧记忆,一起弥漫在这温暖如春的房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