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六十六 (公元238年-245年)-《资治通鉴白话版》

  景初二年(公元238 年,戊午年)

  春天正月,皇帝把在长安的司马懿召回,让他带领四万大军去攻打辽东的公孙渊。有大臣觉得四万兵力太多,粮草和军费供应压力太大。皇帝却说:“要去四千里之外打仗,虽说要用奇谋,但也得靠足够的兵力,不能太计较费用。”

  皇帝问司马懿:“你觉得公孙渊会怎么对付你?”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要是放弃城池提前逃跑,这是上策;要是在辽东抵抗我们的大军,是中策;要是死守襄平,那他就等着被我们活捉了。”皇帝又问:“那你觉得他会选哪种?”司马懿说:“只有聪明有谋略的人,才能准确衡量敌我情况,提前做出舍弃和撤退的决定。公孙渊没这么厉害,而且他肯定觉得我们从那么远来,坚持不了多久,所以他肯定会先在辽水抵抗,然后退守襄平。”皇帝接着问:“来回一趟要多久?”司马懿说:“去程一百天,打仗一百天,回程一百天,再留六十天休息,这样一年时间就够了。”

  公孙渊听说司马懿要来攻打,又派人向吴国称臣求救。吴国的人一开始想杀了公孙渊的使者,羊道说:“不行,这样做就是只图一时生气,却放弃了称霸的大计。不如好好对待使者,暗中派奇兵过去,看看能不能捞到好处。要是魏国没打赢,我们的军队赶过去,既能和远方的势力结下恩情,还能在天下人面前彰显我们的道义;要是双方打得难解难分,首尾不能相顾,我们就趁机攻打公孙渊周边的郡县,抢些东西回来,也算是替天行道,报之前的仇了。”吴王觉得有道理,就整顿军队,对公孙渊的使者说:“你先等着消息,我一定会按照约定出兵,和你同甘共苦。”又说:“司马懿打仗很厉害,我真为你担心啊。”

  皇帝问护军将军蒋济:“孙权会去救公孙渊吗?”蒋济说:“孙权知道我们防备得很严密,他捞不到好处。要是深入救援,他的兵力不够;要是只派少量军队,费力又没收获。孙权就算自己的亲生孩子有危险,可能都不会轻易出兵,更何况公孙渊是外人,而且之前双方还有过节。他现在表面上说要救援,其实是迷惑使者,想让我们起疑心。要是我们一直攻不下公孙渊,他就希望公孙渊能低头来投靠他。不过沓渚离辽东还很远,如果我们的军队和公孙渊僵持不下,孙权说不定会派小股部队来偷袭,这就不好说了。”

  皇帝又问吏部尚书卢毓:“谁能当司徒?”卢毓推荐了隐士管宁,皇帝没采纳,又问还有谁合适。卢毓回答说:“论忠厚老实、品行高尚,太中大夫韩暨可以;论正直清廉,司隶校尉崔林合适;论坚定纯粹,太常常林不错。”二月癸卯日,皇帝任命韩暨为司徒。

  蜀汉的后主立张氏为皇后,这位张皇后是之前那位张皇后的妹妹。又立王贵人的儿子刘璿为皇太子,封刘瑶为安定王。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向秘书郎郤正打听太子读书和性格喜好的情况。郤正说:“太子侍奉父母恭敬虔诚,从早到晚都不懈怠,有古代太子的风范;对待大臣,举止都很仁慈宽厚。”孟光说:“你说的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都能做到。我想问的是,他的谋略和智慧怎么样。”郤正说:“当太子的本分,是顺从长辈心意,让他们开心,不能随便乱做事。智慧谋略藏在心里,遇到事情才发挥出来,现在怎么能提前知道呢!”孟光知道郤正说话谨慎,不会随便乱说,就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