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三十八 (公元76年-84年)-《资治通鉴白话版》

  建初元年(公元76年 丙子年)

  春天正月,皇帝下令,让兖州、豫州、徐州调拨粮食,救济当地的饥民。皇帝问司徒鲍昱:“怎么做才能消除旱灾,让天气恢复正常呢?”鲍昱回答说:“陛下刚刚登基,就算施政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也不至于引发灾异。我之前担任汝南太守,负责审理楚王刘英谋反的案子,当时被关押的有一千多人,恐怕其中有不少人是被冤枉的。只要一有大案发生,受冤屈的人往往超过半数。而且,那些被流放的人,和家人骨肉分离,死后魂魄都没人祭祀。陛下应该让所有流放的人都回家,解除对他们的禁锢,让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让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和谐,消除旱灾。”皇帝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校书郎杨终也上书说:“近年来,朝廷向北征伐匈奴,向西开拓三十六国,百姓连年服兵役,物资运输耗费巨大。生活困苦的百姓心中的哀怨,足以感动天地。陛下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皇帝把他的奏章下发给大臣们讨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意见。但牟融和鲍昱却认为:“孝子不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征伐匈奴、在西域屯兵,这都是先帝制定的策略,不应该改变。”杨终又上书反驳说:“秦朝修筑长城,大兴徭役;秦二世没有改变这种做法,最终失去了天下。所以汉元帝放弃了珠厓郡,光武帝不再和西域各国来往,因为他们不想为了偏远的地方,让百姓陷入困苦。鲁文公拆毁泉台,《春秋》批评他说:‘先祖建造的东西,自己却拆掉,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居住’,因为这对百姓没有实际好处;鲁襄公增设三军,鲁昭公又废除,君子赞扬他恢复古制,因为不废除就会损害百姓利益。现在朝廷在伊吾作战、在楼兰屯兵,军队长期不能回家,这不符合天意啊。”皇帝最终听从了杨终的建议。

  丙寅日,皇帝下诏:“各地的高级官员要鼓励百姓发展农业和桑蚕业。不是犯了死罪的人,等到秋天再审理。有关部门选拔官员时要谨慎,推荐温和善良的人,罢免贪婪狡猾的人,顺应时令,公正处理冤案。”当时延续汉明帝时期的做法,官吏治政崇尚严厉。尚书处理政务,也往往偏重严苛。沛国的尚书陈宠觉得皇帝刚刚即位,应该改变以前严苛的风气,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古代圣王施政,奖赏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如果实在不得已,宁可奖赏过度,也不能滥用刑罚。过去断案严格,是为了威慑惩治坏人;现在坏人已经被制服,就应该用宽厚的政策。陛下即位后,多次下诏让大臣们推行宽厚的政策,但有些官员没有认真执行,仍然用严苛的手段处理政务。审案的人急于用严酷的刑罚让人痛苦,执法的人纠缠于诋毁欺诈、放纵散漫的条文,还有人借公家的事谋私利,作威作福。治理国家就像调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陛下应该弘扬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废除繁琐苛刻的法令,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用宽广的德行顺应天意。”皇帝觉得陈宠说得很对,之后处理政务都尽量宽厚。

  酒泉太守段彭等人的军队在柳中会师,一起攻打车师国,攻打交河城时,斩杀敌军三千八百人,俘虏三千多人。北匈奴吓得仓皇逃走,车师国再次投降汉朝。这时关宠已经去世,谒者王蒙等人想带兵返回。耿恭的军吏范羌当时也在军队里,他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其他将领不敢前往,就分给他两千士兵。范羌从山北出发去迎接耿恭,路上遇到一丈多深的大雪,好不容易才到达。耿恭他们在城中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又来进攻,十分惊恐。范羌在城外远远大喊:“我是范羌!朝廷派军队来接耿校尉了!”城中的人听了,都欢呼万岁。打开城门后,大家互相拥抱,激动得流下眼泪。

  第二天,耿恭他们就跟着援军一起往回走。匈奴派兵追击,他们边战边走。这些将士早就又饿又累,从疏勒出发时还有二十六人,一路上不断有人死去。到三月时,他们终于抵达玉门关,只剩下十三个人。这十三人衣服鞋子破破烂烂,一个个面黄肌瘦,模样憔悴。中郎将郑众让人给耿恭等人洗澡,换上新衣服,然后上书说:“耿恭率领少量兵力坚守孤城,对抗匈奴几万大军,一年多来,用尽了心血和力气。他们挖山取水,煮弓弩充饥,前后杀伤了成百上千的敌人,最终保全了忠勇气节,没有给大汉丢脸。应该给他们封官赐爵,用来激励其他将领。”耿恭回到洛阳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皇帝下令,撤销戊校尉、己校尉和都护等官职,并召回班超。

  班超准备启程回国时,疏勒全国上下都陷入担忧和恐慌。疏勒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者抛弃我们,我们肯定会再次被龟兹灭掉,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汉朝使者离开。”说完就拔刀自杀了。班超走到于阗时,于阗的王侯和百姓们都痛哭流涕,说:“我们把汉使当作父母一样依靠,您千万不能走啊!”他们抱着班超的马腿,不让他离开。班超本来就想继续完成自己在西域的使命,于是又回到疏勒。此时疏勒已经有两座城投降了龟兹,还和尉头联合起来对抗汉朝。班超逮捕斩杀了反叛的人,打败尉头,杀死六百多人,疏勒再次恢复安宁。

  甲寅日,山阳、山平发生地震。

  东平王刘苍向皇帝上书,提出三条对国家有利的建议。皇帝回信说:“最近有些官吏和百姓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我见识浅薄,有时觉得好像有道理,又担心不对,一直拿不定主意。看了您深思熟虑的计策,我一下子就想通了。我会认真考虑这些好建议,依次推行。特意赐给您五百万钱。”后来皇帝想在光武帝的原陵和汉明帝的显节陵旁边修建县邑,刘苍又上书劝谏说:“我发现光武帝一生节俭,深知生死的道理,曾恳切地留下关于丧葬制度的遗言;汉明帝非常孝顺,完全遵照执行。这种谦逊的美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崇高。我认为,在陵墓旁修建城邑,是从残暴的秦朝开始的。古代的人连坟墓都不想修得太显眼,更何况是修建城郭呢!陛下这样做,对上违背先帝的心意,对下做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工程,白白浪费国家钱财,还会惊扰百姓,这可不是能让天地和谐、祈求丰收的做法。陛下有着虞舜一样的至纯孝心,追思祖先的深意,但我实在担心两位先帝如此美好的品德,不能永远传扬下去啊。”皇帝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从这以后,朝廷只要遇到难以决断的政事,就派使者骑马去询问刘苍的意见。刘苍也尽心尽力地回答,他的建议大多都被皇帝采纳。

  秋天八月庚寅日,有异星出现在天市星区。

  当初,益州西部都尉、广汉人郑纯为官清廉,他的教化让当地的少数民族都深受影响,部落首领们被他的品德感动,纷纷献上珍宝,归附汉朝。汉明帝为此专门设立了永昌郡,任命郑纯为太守。郑纯在任十年后去世,他的继任者没能好好安抚少数民族。九月,哀牢王类牢杀死当地的太守和县令,发动叛乱,还攻打博南。

  阜陵王刘延多次心怀不满,有人告发他和儿子刘鲂图谋造反。皇帝不忍心杀他,冬天十一月,把刘延贬为阜陵侯,只给他一个县作为食邑,还不许他和当地的官吏、百姓来往。

  北匈奴的皋林温禺犊王率领部众,回到涿邪山居住。南单于联合边境郡县的军队以及乌桓的军队,一起打败了他们。这一年,南匈奴发生严重饥荒,皇帝下令调拨粮食救济他们。

  建初二年(公元77年 丁丑年)

  春天三月甲辰日,朝廷撤销了在伊吾卢的屯兵,匈奴又派兵占领了那里。

  永昌郡、越巂郡、益州郡的军队,和昆明夷的卤承等人,在博南攻打发动叛乱的哀牢王类牢,大获全胜,斩杀了类牢。

  夏天四月戊子日,皇帝下诏,让因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谋反案被流放的四百多家都回到家乡。

  皇帝想给几位舅舅封爵,太后不同意。正好赶上大旱,有人上书说,这是因为没有给外戚封爵,有关部门也请求按照旧例给马氏外戚封爵。太后下诏说:“那些上书的人,都是想讨好我,给自己谋福利。以前王氏五兄弟同一天被封爵,结果黄雾弥漫,却没听说有及时雨降临。外戚一旦过于显贵,很少有不失败的。所以先帝谨慎防范舅舅们,不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还说‘我的儿子不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对待’。现在有关部门怎么能把马氏和阴氏相提并论呢?阴识(阴卫尉),被天下人称赞,宫中的使者到他家门口,他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就出门迎接,这是像蘧伯玉一样的恭敬;阴兴(新阳侯)虽然性格刚强,有时做事不太合理,但很有谋略,论起治国方略,在当时无人能比;阴识(原鹿贞侯),勇猛又诚信。这三个人,是天下少有的贤能大臣,马氏远远比不上阴氏。我没什么才能,日夜忧心,总担心违背了先帝和先后定下的规矩,就算是一点小过错我也不会放过,整天不停地强调这些道理。可我的亲属们还是不断犯错,办丧事、修坟墓违反规定,我还不能及时发现,这说明我定的规矩没有落实,我的消息也太不灵通了。

  我身为太后,自己穿着粗糙的丝绸衣服,吃饭不求美味,身边伺候的人也只穿粗布衣裳,不用香料饰品,就是想以身作则,给天下人做个节俭的榜样。我本以为外戚们看到后,会有所触动,自我约束,可他们却只是笑着说‘太后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