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冬天十月,汉武帝下诏书,让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才。汉武帝亲自以古今治理国家的道理为题目进行策问,参与应答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
“所谓‘道’,就是通向治理国家正确道路的途径,仁、义、礼、乐,都是实现‘道’的工具。所以圣明的君王去世后,他的子孙能长久统治,国家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劳。君主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长存的,但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情况却很多,原因就在于任用的人不合适,推行的方法不正确,所以国家政事才一天天衰败灭亡。周朝的治国之道在周幽王、周厉王时期衰落,不是因为‘道’不存在了,而是幽王、厉王不遵循‘道’。到了周宣王,追思先王的德行,振兴衰微、弥补弊端,光大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朝的治国之道才又灿烂复兴,这是他日夜不懈施行善政的结果。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取决于君主自身,如果君主所秉持的治国理念荒谬错误,就会失去统治的根本,这不是上天赐予的命运无法改变,而是自身行为导致的。做君主的,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从而端正朝廷风气;端正了朝廷风气,才能端正百官的行为;百官行为端正了,才能引导万民端正;万民端正了,四方边境也会随之端正。四方都端正了,远近就没有人敢不遵循正道,也不会有邪气作奸犯科,这样阴阳就能协调,风雨按时而至,万物和谐,百姓繁衍,各种福瑞吉祥的事物都会到来,王道也就实现了!孔子曾感叹:‘凤鸟不来,黄河不出图,我的主张大概无法实现了!’他悲伤的是这些祥瑞本可以出现,却因为自己地位卑贱而无法促成。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拥有四海,处于能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着能实现王道的权势,又具备相应的资质;品行高尚、恩泽深厚,智慧明达、心意美好,爱护百姓又喜好贤才,可以说是有道义的君主。然而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也没有到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化没有确立,百姓的思想行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来做堤防,就无法阻止。古代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统治天下时,无不把教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国都设立太学来教育学生,在地方设立庠序来感化百姓,用仁爱来熏陶百姓,用道义来感染百姓,用礼仪来节制百姓,所以当时刑罚很轻,却没人犯法,这就是教化施行、风俗美好的结果。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之后执政,会扫除旧有的弊端,重新建立和弘扬教化;等到教化昌明,良好的习俗形成,子孙后代遵循下去,国家五六百年都不会衰败。秦朝抛弃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采用苟且的统治方法,所以只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它遗留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消除,社会风俗浅薄恶劣,百姓嚣张顽固,违法乱纪的情况十分严重。打个比方:琴瑟的弦音不协调,严重时就必须把弦解下来重新安装调试,才能弹奏;治理国家如果政令行不通,严重时就必须变革教化,才能治理好。所以汉朝建立以来,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但至今没能实现,就是因为该变革教化的时候没有变革。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让百姓在年少时学习知识,长大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用爵禄培养他们的品德,用刑罚威慑他们的恶行,所以百姓明白礼义,以触犯君主为耻。周武王推行大义,平定残暴的商纣王,周公制作礼乐来修饰太平盛世;到了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监狱空了四十多年,这就是教化逐渐推行、仁义传播的结果,并非仅仅依靠刑罚惩处的效果。秦朝却不是这样,它以申不害、商鞅的法令为师,推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把贪婪残暴当作习俗,只追求名声而不考察实际情况,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免于刑罚,做坏事的人也未必会受到惩处。所以百官都用虚假的言辞粉饰太平,不做实事,表面上有侍奉君主的礼节,内心却有背叛之意,伪造事实、弄虚作假,追逐利益、毫无廉耻,因此受刑的人很多,死人随处可见,但奸邪之事却无法止息,这都是风俗教化造成的。如今陛下拥有天下,百姓无不臣服,但陛下的功德却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大概是陛下还没有真正用心去做。《曾子》说:‘尊重自己所听到的道理,就能变得高明;践行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能发扬光大。’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就在于用心去做。希望陛下能践行所听到的道理,内心真诚并努力施行,那么陛下与古代的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培养人才却想寻求贤能之士,就好比不雕琢玉石却想得到精美的花纹。所以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兴办太学,太学是贤才的来源,也是教化的根本。如今以一个郡、一个封国的众多人口来应答策问,却没有符合要求的人,这说明王道在很多地方已经断绝了。我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设置贤明的老师,来培养天下的人才,经常考核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这样就可以得到杰出的人才。现在的郡守、县令,是百姓的表率,是朝廷派去传承教化的人;如果这些表率不贤能,君主的德行就无法宣扬,恩泽也不能流传。如今有些官吏不在下面进行教育引导,有的甚至不执行朝廷的法令,暴虐地对待百姓,与奸邪之人勾结谋取私利,致使贫穷孤弱的百姓含冤受苦,失去生计,这与陛下的心意严重不符;所以阴阳失调,不祥之气充满天地,万物不能顺利生长,百姓生活困苦,这都是地方长官不贤明造成的!
地方长官大多出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选拔郎吏又以家庭财富为标准,这样选出来的人不一定贤能。而且古代所说的功劳,是以担任官职称职程度来区分,而不是看任职时间长短;所以才能小的人,即使任职时间长,也仍然担任小官,贤能的人即使任职时间短,也不妨碍担任辅佐之职,因此官吏们都竭尽全力,专心处理政务来建立功绩。现在却不是这样,靠熬时间来获取显贵地位,靠长久任职来升官,这就导致廉耻观念混乱,贤能和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我认为应该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各自选拔他们辖下贤能的官吏和百姓,每年向朝廷推荐两人,让他们担任宫廷宿卫,这样还可以考察大臣们发现人才的能力;推荐贤能的人给予奖赏,推荐不贤能的人加以惩罚。这样一来,二千石的官吏都会尽心竭力地寻求贤才,天下的贤士就都能被朝廷任用。如果能得到天下所有的贤人,那么成就三王那样的盛世就容易了,陛下也能与尧、舜那样的圣君齐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任职时间长短,要以实际考察贤能为主,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根据品德确定职位,这样就能使廉洁和耻辱区分开来,贤能和不贤能的人各居其位!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圣人都是从细微之处做起,才变得圣明显赫;就像尧从诸侯中崛起,舜在深山中兴起,他们不是一下子就声名显赫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言论一旦说出口,就无法再堵塞;行为一旦做出,就无法再掩盖;言行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君子的言行足以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能谨慎对待细微之处才能彰显卓越;自身积累善行,就像太阳逐渐升高,人们却察觉不到;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火燃烧油脂,人们也看不见;这就是唐尧、虞舜能获得美好名声,而夏桀、商纣令人感到可悲可怕的原因。
使人快乐而不致混乱,反复遵循而不会厌倦的,就是‘道’。‘道’是万世都不会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因为背离了‘道’。先王的治国之道,必定有偏颇不能施行的地方,所以政令会有昏暗不明、无法推行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用它的另一面来弥补弊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所依据的原则不同,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为了挽救流弊、扶持衰微,是因为他们所遭遇的情况不同。所以孔子说:‘无为而治的大概是舜吧!’舜只是更改历法,变换衣服颜色,来顺应天命罢了;其余的都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为什么要更改呢!所以君主虽然有改变制度的名义,实际上并没有改变‘道’的实质。然而夏朝崇尚忠厚,商朝崇尚恭敬,周朝崇尚礼仪,这是因为他们要补救前代的缺失,所以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经过一百代,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推知的。’这是说历代君王的治国之道,都离不开忠厚、恭敬、礼仪这三个方面。夏朝继承了虞朝的制度,孔子唯独没有说夏朝对虞朝制度有什么增减,是因为它们的治国之道是一致的,所崇尚的原则也是相同的。‘道’的根本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也就不变,所以夏禹继承虞舜,虞舜继承唐尧,三位圣君相互传承并坚守同一‘道’,没有补救弊端的政令,所以孔子不说他们对制度有什么增减。由此看来,继承太平盛世的朝代,治国之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朝代,治国之道就要改变。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冬天十月,汉武帝下诏书,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才。汉武帝亲自出题,询问古今治理国家的方法,一百多人参与应答。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
“‘道’是通向国家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实现‘道’的工具。以前圣明君主去世后,他们的子孙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几百年,靠的就是礼乐教化。君主都希望国家安定,可为啥很多国家还是政治混乱甚至灭亡呢?因为用人不当,治国方法也不对头。周朝的治国之道在幽王、厉王时衰落,不是‘道’没了,而是他们不按‘道’行事。到了宣王,恢复先王美德,周朝才又兴盛起来,这是坚持行善的结果。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弘扬人’,国家兴衰关键在君主自己,要是君主做事违背常理,就会失去治国根本,这可不是天命不可违。做君主的,得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朝廷风气、百官行为,进而让百姓和四方都走上正道。做到这些,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百姓富足,各种祥瑞都会到来,王道也就实现了。孔子曾感叹凤鸟不至、河图不出,遗憾自己地位低,无法实现理想。陛下贵为天子,有地位、有权势、有能力,品德高尚又爱护百姓,算得上有道义的君主,可为啥还没出现祥瑞呢?因为教化没做好,百姓思想行为没被引导好。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不用教化来约束根本不行。古代君王明白这点,所以重视教化,在国都办太学,在地方设学校,用仁、义、礼来教导百姓,这样刑罚轻,犯罪的人却很少,就是因为教化起作用,风俗变好了。
秦朝抛弃圣贤之道,搞苟且的统治,十四年就亡了,它留下的坏影响到现在还在,社会风气差,百姓爱闹事。这就像琴瑟弦音不准,得重新调弦才能弹奏;治国也是,政令不通就得变革教化。汉朝建立后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效果不好,就是因为该变革的时候没变革。
圣王治理天下,让人从小学习,长大后按才能授官,用爵禄培养品德,用刑罚震慑恶行,所以百姓懂礼义,以触犯君主为耻。周武王行大义灭商,周公制礼乐,到了成康时期,监狱空了四十多年,这是教化和仁义的力量,不只是刑罚的作用。秦朝就不一样,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那套,行韩非的学说,厌恶帝王正道,把贪婪当风俗,只看表面不看实际,做好事不一定免罪,做坏事不一定受罚,所以百官都爱说假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造假谋利毫无廉耻,受刑死人的多,但奸邪之事却止不住,这都是风俗坏造成的。现在陛下统一天下,百姓都臣服,可百姓没得到什么好处,大概是陛下还没真正用心。《曾子》说尊重所学、践行所知就能进步,陛下要是能真心践行这些道理,和古代圣王也没差别了。
不培养人才却想找贤能之人,就像不雕琢玉石却想要花纹。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办太学,它是贤才的源头,教化的根本。现在一个郡、一个封国那么多人,却找不到几个符合要求的人才,说明王道在很多地方都断了。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请好老师,多考核,这样就能得到杰出人才。郡守、县令是百姓的表率,负责传达朝廷教化,如果他们不贤能,君主的德行就传不下去,恩泽也到不了百姓那里。现在有些官吏不教化百姓,还不执行朝廷法令,欺压百姓,和奸人勾结,害得穷人和弱者含冤受屈,这和陛下心意不符。所以阴阳失调,灾祸不断,百姓困苦,都是这些官吏不称职导致的。
现在的官吏很多出自官员子弟,选郎吏还看出身财富,这样选出来的不一定贤能。古代论功劳看是否称职,不看出任时间,所以才能小的一直做小官,贤能的很快就能得到重用,官吏们也都努力做事建功。现在却只看出任时间,靠熬资历升官,导致廉耻不分,贤愚混杂。我觉得应该让列侯、郡守每年各推荐两名贤才到朝廷做宿卫,推荐得好有赏,推荐不好受罚,这样大家都会用心找人才,天下贤士都能为朝廷所用。得到贤才,成就三王那样的盛世就容易了,陛下也能和尧舜齐名。选拔人才别只看时间,要重实际才能,按能力授官、按品德定职位,这样就能区分贤愚。
小事能积累成大事,细微处能彰显卓越。言论说出就收不回,行为做出就藏不住,言行对治国很重要。积累善行不知不觉就会进步,积累恶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就是尧舜能留美名,桀纣让人唾弃的原因。
让人快乐又不混乱,反复遵循也不厌倦的就是‘道’,‘道’永远不会有问题,出问题是因为背离了‘道’。先王之道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有时政令推行不下去,这时就需要弥补不足。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不同,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为了挽救前朝弊端,顺应当时形势。孔子说舜无为而治,其实舜只是改了历法、换了服色顺应天命,其他还是遵循尧的做法。所以君主虽然会改革制度,但‘道’的本质不会变。夏朝崇尚忠厚,商朝崇尚恭敬,周朝崇尚礼仪,这是为了补救前代不足。孔子说后代能知道前代礼仪的增减,就是因为历代治国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夏朝继承虞朝,孔子没说有什么增减,是因为它们本质相同。‘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舜、尧传承的‘道’是一样的,不需要补救,孔子才不说他们对制度的改变。由此可见,继承太平盛世,治国之道不用变;继承乱世,就需要变革。
现在汉朝刚结束乱世,应该减少周朝繁琐的礼仪,学习夏朝的忠厚。古今都是天下,为啥差距这么大呢?是哪里违背了古代治国之道,不符合天理吗?上天给万物都有安排,给了牙齿就不给犄角,给了翅膀就只给两只脚,这是说得到多的就不能再要少的。古代拿俸禄的人,不靠体力劳动和经商获利,也是这个道理。要是既拿得多又想占小便宜,上天都满足不了,何况人呢!这就是百姓总抱怨不够用的原因。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还利用富贵和百姓争利,百姓怎么能承受呢?百姓越来越穷,富人却奢侈浪费,穷人走投无路,生活没盼头就容易犯罪,这就是刑罚越来越多,奸邪却止不住的原因。官员是百姓效仿的对象,要是官员做百姓做的事,追求财利,怎么行呢?追求财利是百姓的想法,追求仁义、教化百姓才是官员该做的。《易经》说‘背着东西乘车,会招来强盗’,乘车是君子的事,背东西是百姓的事,说的就是身居高位却做百姓之事,肯定会招来灾祸。要想做君子该做的事,看看鲁国丞相公仪休的做法就知道了。
《春秋》强调的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古今通义。现在各家学说不同,思想混乱,朝廷没法统一思想,制度变来变去,百姓都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禁止,不让它们和儒家学说一起发展,这样就能统一思想、明确法度,百姓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汉武帝觉得董仲舒说得好,让他做了江都相。会稽的庄助也因贤良对策出色,被汉武帝提拔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说:“这次举荐的贤良中,有些推崇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都不用他们。”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做博士,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学生们都很尊敬他。做江都相后,辅佐易王。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好勇,但董仲舒用礼义规范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仲舒。
这一年春天二月,朝廷大赦天下。还开始铸造三铢钱流通。夏天六月,丞相卫绾被免职。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汉武帝向来
“所谓‘道’,就是通向治理国家正确道路的途径,仁、义、礼、乐,都是实现‘道’的工具。所以圣明的君王去世后,他的子孙能长久统治,国家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劳。君主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长存的,但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情况却很多,原因就在于任用的人不合适,推行的方法不正确,所以国家政事才一天天衰败灭亡。周朝的治国之道在周幽王、周厉王时期衰落,不是因为‘道’不存在了,而是幽王、厉王不遵循‘道’。到了周宣王,追思先王的德行,振兴衰微、弥补弊端,光大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朝的治国之道才又灿烂复兴,这是他日夜不懈施行善政的结果。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取决于君主自身,如果君主所秉持的治国理念荒谬错误,就会失去统治的根本,这不是上天赐予的命运无法改变,而是自身行为导致的。做君主的,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从而端正朝廷风气;端正了朝廷风气,才能端正百官的行为;百官行为端正了,才能引导万民端正;万民端正了,四方边境也会随之端正。四方都端正了,远近就没有人敢不遵循正道,也不会有邪气作奸犯科,这样阴阳就能协调,风雨按时而至,万物和谐,百姓繁衍,各种福瑞吉祥的事物都会到来,王道也就实现了!孔子曾感叹:‘凤鸟不来,黄河不出图,我的主张大概无法实现了!’他悲伤的是这些祥瑞本可以出现,却因为自己地位卑贱而无法促成。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拥有四海,处于能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着能实现王道的权势,又具备相应的资质;品行高尚、恩泽深厚,智慧明达、心意美好,爱护百姓又喜好贤才,可以说是有道义的君主。然而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也没有到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化没有确立,百姓的思想行为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来做堤防,就无法阻止。古代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统治天下时,无不把教化作为首要任务。在国都设立太学来教育学生,在地方设立庠序来感化百姓,用仁爱来熏陶百姓,用道义来感染百姓,用礼仪来节制百姓,所以当时刑罚很轻,却没人犯法,这就是教化施行、风俗美好的结果。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之后执政,会扫除旧有的弊端,重新建立和弘扬教化;等到教化昌明,良好的习俗形成,子孙后代遵循下去,国家五六百年都不会衰败。秦朝抛弃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采用苟且的统治方法,所以只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它遗留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消除,社会风俗浅薄恶劣,百姓嚣张顽固,违法乱纪的情况十分严重。打个比方:琴瑟的弦音不协调,严重时就必须把弦解下来重新安装调试,才能弹奏;治理国家如果政令行不通,严重时就必须变革教化,才能治理好。所以汉朝建立以来,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但至今没能实现,就是因为该变革教化的时候没有变革。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让百姓在年少时学习知识,长大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用爵禄培养他们的品德,用刑罚威慑他们的恶行,所以百姓明白礼义,以触犯君主为耻。周武王推行大义,平定残暴的商纣王,周公制作礼乐来修饰太平盛世;到了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监狱空了四十多年,这就是教化逐渐推行、仁义传播的结果,并非仅仅依靠刑罚惩处的效果。秦朝却不是这样,它以申不害、商鞅的法令为师,推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把贪婪残暴当作习俗,只追求名声而不考察实际情况,做好事的人不一定能免于刑罚,做坏事的人也未必会受到惩处。所以百官都用虚假的言辞粉饰太平,不做实事,表面上有侍奉君主的礼节,内心却有背叛之意,伪造事实、弄虚作假,追逐利益、毫无廉耻,因此受刑的人很多,死人随处可见,但奸邪之事却无法止息,这都是风俗教化造成的。如今陛下拥有天下,百姓无不臣服,但陛下的功德却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大概是陛下还没有真正用心去做。《曾子》说:‘尊重自己所听到的道理,就能变得高明;践行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能发扬光大。’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就在于用心去做。希望陛下能践行所听到的道理,内心真诚并努力施行,那么陛下与古代的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不培养人才却想寻求贤能之士,就好比不雕琢玉石却想得到精美的花纹。所以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兴办太学,太学是贤才的来源,也是教化的根本。如今以一个郡、一个封国的众多人口来应答策问,却没有符合要求的人,这说明王道在很多地方已经断绝了。我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设置贤明的老师,来培养天下的人才,经常考核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这样就可以得到杰出的人才。现在的郡守、县令,是百姓的表率,是朝廷派去传承教化的人;如果这些表率不贤能,君主的德行就无法宣扬,恩泽也不能流传。如今有些官吏不在下面进行教育引导,有的甚至不执行朝廷的法令,暴虐地对待百姓,与奸邪之人勾结谋取私利,致使贫穷孤弱的百姓含冤受苦,失去生计,这与陛下的心意严重不符;所以阴阳失调,不祥之气充满天地,万物不能顺利生长,百姓生活困苦,这都是地方长官不贤明造成的!
地方长官大多出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选拔郎吏又以家庭财富为标准,这样选出来的人不一定贤能。而且古代所说的功劳,是以担任官职称职程度来区分,而不是看任职时间长短;所以才能小的人,即使任职时间长,也仍然担任小官,贤能的人即使任职时间短,也不妨碍担任辅佐之职,因此官吏们都竭尽全力,专心处理政务来建立功绩。现在却不是这样,靠熬时间来获取显贵地位,靠长久任职来升官,这就导致廉耻观念混乱,贤能和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我认为应该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各自选拔他们辖下贤能的官吏和百姓,每年向朝廷推荐两人,让他们担任宫廷宿卫,这样还可以考察大臣们发现人才的能力;推荐贤能的人给予奖赏,推荐不贤能的人加以惩罚。这样一来,二千石的官吏都会尽心竭力地寻求贤才,天下的贤士就都能被朝廷任用。如果能得到天下所有的贤人,那么成就三王那样的盛世就容易了,陛下也能与尧、舜那样的圣君齐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任职时间长短,要以实际考察贤能为主,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根据品德确定职位,这样就能使廉洁和耻辱区分开来,贤能和不贤能的人各居其位!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圣人都是从细微之处做起,才变得圣明显赫;就像尧从诸侯中崛起,舜在深山中兴起,他们不是一下子就声名显赫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言论一旦说出口,就无法再堵塞;行为一旦做出,就无法再掩盖;言行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君子的言行足以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能谨慎对待细微之处才能彰显卓越;自身积累善行,就像太阳逐渐升高,人们却察觉不到;自身积累恶行,就像火燃烧油脂,人们也看不见;这就是唐尧、虞舜能获得美好名声,而夏桀、商纣令人感到可悲可怕的原因。
使人快乐而不致混乱,反复遵循而不会厌倦的,就是‘道’。‘道’是万世都不会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因为背离了‘道’。先王的治国之道,必定有偏颇不能施行的地方,所以政令会有昏暗不明、无法推行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用它的另一面来弥补弊端。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所依据的原则不同,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为了挽救流弊、扶持衰微,是因为他们所遭遇的情况不同。所以孔子说:‘无为而治的大概是舜吧!’舜只是更改历法,变换衣服颜色,来顺应天命罢了;其余的都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为什么要更改呢!所以君主虽然有改变制度的名义,实际上并没有改变‘道’的实质。然而夏朝崇尚忠厚,商朝崇尚恭敬,周朝崇尚礼仪,这是因为他们要补救前代的缺失,所以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经过一百代,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推知的。’这是说历代君王的治国之道,都离不开忠厚、恭敬、礼仪这三个方面。夏朝继承了虞朝的制度,孔子唯独没有说夏朝对虞朝制度有什么增减,是因为它们的治国之道是一致的,所崇尚的原则也是相同的。‘道’的根本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也就不变,所以夏禹继承虞舜,虞舜继承唐尧,三位圣君相互传承并坚守同一‘道’,没有补救弊端的政令,所以孔子不说他们对制度有什么增减。由此看来,继承太平盛世的朝代,治国之道是相同的;继承乱世的朝代,治国之道就要改变。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 ,冬天十月,汉武帝下诏书,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才。汉武帝亲自出题,询问古今治理国家的方法,一百多人参与应答。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
“‘道’是通向国家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实现‘道’的工具。以前圣明君主去世后,他们的子孙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几百年,靠的就是礼乐教化。君主都希望国家安定,可为啥很多国家还是政治混乱甚至灭亡呢?因为用人不当,治国方法也不对头。周朝的治国之道在幽王、厉王时衰落,不是‘道’没了,而是他们不按‘道’行事。到了宣王,恢复先王美德,周朝才又兴盛起来,这是坚持行善的结果。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不是道弘扬人’,国家兴衰关键在君主自己,要是君主做事违背常理,就会失去治国根本,这可不是天命不可违。做君主的,得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朝廷风气、百官行为,进而让百姓和四方都走上正道。做到这些,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百姓富足,各种祥瑞都会到来,王道也就实现了。孔子曾感叹凤鸟不至、河图不出,遗憾自己地位低,无法实现理想。陛下贵为天子,有地位、有权势、有能力,品德高尚又爱护百姓,算得上有道义的君主,可为啥还没出现祥瑞呢?因为教化没做好,百姓思想行为没被引导好。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不用教化来约束根本不行。古代君王明白这点,所以重视教化,在国都办太学,在地方设学校,用仁、义、礼来教导百姓,这样刑罚轻,犯罪的人却很少,就是因为教化起作用,风俗变好了。
秦朝抛弃圣贤之道,搞苟且的统治,十四年就亡了,它留下的坏影响到现在还在,社会风气差,百姓爱闹事。这就像琴瑟弦音不准,得重新调弦才能弹奏;治国也是,政令不通就得变革教化。汉朝建立后一直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效果不好,就是因为该变革的时候没变革。
圣王治理天下,让人从小学习,长大后按才能授官,用爵禄培养品德,用刑罚震慑恶行,所以百姓懂礼义,以触犯君主为耻。周武王行大义灭商,周公制礼乐,到了成康时期,监狱空了四十多年,这是教化和仁义的力量,不只是刑罚的作用。秦朝就不一样,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那套,行韩非的学说,厌恶帝王正道,把贪婪当风俗,只看表面不看实际,做好事不一定免罪,做坏事不一定受罚,所以百官都爱说假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造假谋利毫无廉耻,受刑死人的多,但奸邪之事却止不住,这都是风俗坏造成的。现在陛下统一天下,百姓都臣服,可百姓没得到什么好处,大概是陛下还没真正用心。《曾子》说尊重所学、践行所知就能进步,陛下要是能真心践行这些道理,和古代圣王也没差别了。
不培养人才却想找贤能之人,就像不雕琢玉石却想要花纹。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办太学,它是贤才的源头,教化的根本。现在一个郡、一个封国那么多人,却找不到几个符合要求的人才,说明王道在很多地方都断了。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请好老师,多考核,这样就能得到杰出人才。郡守、县令是百姓的表率,负责传达朝廷教化,如果他们不贤能,君主的德行就传不下去,恩泽也到不了百姓那里。现在有些官吏不教化百姓,还不执行朝廷法令,欺压百姓,和奸人勾结,害得穷人和弱者含冤受屈,这和陛下心意不符。所以阴阳失调,灾祸不断,百姓困苦,都是这些官吏不称职导致的。
现在的官吏很多出自官员子弟,选郎吏还看出身财富,这样选出来的不一定贤能。古代论功劳看是否称职,不看出任时间,所以才能小的一直做小官,贤能的很快就能得到重用,官吏们也都努力做事建功。现在却只看出任时间,靠熬资历升官,导致廉耻不分,贤愚混杂。我觉得应该让列侯、郡守每年各推荐两名贤才到朝廷做宿卫,推荐得好有赏,推荐不好受罚,这样大家都会用心找人才,天下贤士都能为朝廷所用。得到贤才,成就三王那样的盛世就容易了,陛下也能和尧舜齐名。选拔人才别只看时间,要重实际才能,按能力授官、按品德定职位,这样就能区分贤愚。
小事能积累成大事,细微处能彰显卓越。言论说出就收不回,行为做出就藏不住,言行对治国很重要。积累善行不知不觉就会进步,积累恶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就是尧舜能留美名,桀纣让人唾弃的原因。
让人快乐又不混乱,反复遵循也不厌倦的就是‘道’,‘道’永远不会有问题,出问题是因为背离了‘道’。先王之道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有时政令推行不下去,这时就需要弥补不足。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不同,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为了挽救前朝弊端,顺应当时形势。孔子说舜无为而治,其实舜只是改了历法、换了服色顺应天命,其他还是遵循尧的做法。所以君主虽然会改革制度,但‘道’的本质不会变。夏朝崇尚忠厚,商朝崇尚恭敬,周朝崇尚礼仪,这是为了补救前代不足。孔子说后代能知道前代礼仪的增减,就是因为历代治国都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夏朝继承虞朝,孔子没说有什么增减,是因为它们本质相同。‘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舜、尧传承的‘道’是一样的,不需要补救,孔子才不说他们对制度的改变。由此可见,继承太平盛世,治国之道不用变;继承乱世,就需要变革。
现在汉朝刚结束乱世,应该减少周朝繁琐的礼仪,学习夏朝的忠厚。古今都是天下,为啥差距这么大呢?是哪里违背了古代治国之道,不符合天理吗?上天给万物都有安排,给了牙齿就不给犄角,给了翅膀就只给两只脚,这是说得到多的就不能再要少的。古代拿俸禄的人,不靠体力劳动和经商获利,也是这个道理。要是既拿得多又想占小便宜,上天都满足不了,何况人呢!这就是百姓总抱怨不够用的原因。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还利用富贵和百姓争利,百姓怎么能承受呢?百姓越来越穷,富人却奢侈浪费,穷人走投无路,生活没盼头就容易犯罪,这就是刑罚越来越多,奸邪却止不住的原因。官员是百姓效仿的对象,要是官员做百姓做的事,追求财利,怎么行呢?追求财利是百姓的想法,追求仁义、教化百姓才是官员该做的。《易经》说‘背着东西乘车,会招来强盗’,乘车是君子的事,背东西是百姓的事,说的就是身居高位却做百姓之事,肯定会招来灾祸。要想做君子该做的事,看看鲁国丞相公仪休的做法就知道了。
《春秋》强调的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古今通义。现在各家学说不同,思想混乱,朝廷没法统一思想,制度变来变去,百姓都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禁止,不让它们和儒家学说一起发展,这样就能统一思想、明确法度,百姓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汉武帝觉得董仲舒说得好,让他做了江都相。会稽的庄助也因贤良对策出色,被汉武帝提拔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说:“这次举荐的贤良中,有些推崇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都不用他们。”汉武帝同意了。董仲舒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做博士,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学生们都很尊敬他。做江都相后,辅佐易王。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好勇,但董仲舒用礼义规范他,易王也很敬重董仲舒。
这一年春天二月,朝廷大赦天下。还开始铸造三铢钱流通。夏天六月,丞相卫绾被免职。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汉武帝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