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他们以为结案了,其实才刚开头-《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三日后,京城表面风平浪静。

  沈砚舟归家途中,马车行至朱雀桥畔,忽觉轮轴微滞。

  他掀帘望去,雪泥路上两道车辙清晰如刻,而道旁树影深处,似有一人蹲伏,手中握着一张湿纸,正以炭条拓印轮痕。

  那人穿着粗布短褐,瘸了一条腿,背影佝偻,竟是街头常说新案的说书人赵九斤。

  沈砚舟未动声色,只将帘子垂下,命车夫缓行。

  回府后,他绕道后院,亲自查验书房窗棂——果然,窗纸内侧有细微刮痕,像是有人用薄刃挑开缝隙潜入。

  书架上的《贞元律》虽原样摆放,但他指尖轻抚封面,便知曾被人翻动过。

  他不动声色,彻查府中仆役。

  一名小厮神色慌乱,被唤来问话时支吾难言。

  盘问再三,才知此人乃安国公府远亲,母亲曾在国公夫人院中做浆洗婆子,半年前病故,却被悄然安排进大理寺当差。

  沈砚舟盯着那小厮半晌,终是冷笑一声:“连呼吸都带着内宅腌臜气。”

  当晚,他独坐灯下,将私录的“灯诗”笔记一一焚毁。

  火舌舔舐纸页,映得他双目通红。

  那些他曾逐字抄录、反复推敲的诗句,在灰烬中蜷缩成蝶,飘落无声。

  唯有一块焦黑布片,边缘残绣铃形纹样,是他从林婆子手中接过的证物之一,此刻被他轻轻夹入《贞元律》正文第十七卷——那句“禁物必有名状,无形者不拘”的旁边。

  次日早朝,百官列班。

  沈砚舟立于班末,目光数次掠过御座旁垂帘——那里,隐约可见一人身影端坐,袍角绣云雷暗纹,正是安国公苏震霆。

  此人本不应常驻宫中,如今却以“参议礼制”之名留居偏殿,权柄渐重。

  更令人心惊的是,近来数道诏令皆由其口述拟稿,连刑狱要案也多经他手批阅。

  沈砚舟沉默不语。

  他知道,自己那一纸驳回,不是终点,而是掀开了棋局的第一枚子。

  与此同时,七王府内。

  苏锦黎并未因胜诉而松懈。

  她坐在暖阁临窗的小案前,手中执笔批阅一份名录。

  窗外梅园积雪未消,冰铃幻影早已融化

  “周砚卿昨夜放出风声,”柳知秋低声禀报,“称王府将编纂《京兆风俗志》,广征民间歌谣、节令口诀,凡献词者可得米粮一斗,布帛半匹。”

  苏锦黎点头:“百姓最爱实惠,有赏自然踊跃。”

  果然不出所料。

  不过两日,投递文书如雪片飞来。

  有老妇人颤巍巍送来祖传灶神祝词,有孩童背诵洗衣捶布时哼唱的调子,甚至还有市井戏班传下的俚曲残章。

  每一份都盖上“采诗官印”,登记造册,送入绣议会暗中筛选。

  “凡是节奏暗合‘铃节拍’者,一律录入初稿。”苏锦黎淡淡道,“灯诗意象不必明显,一句‘夜雨打窗’也可算数。”

  柳知秋会意。

  这些看似琐碎的民谣,实则已悄然织成一张无形之网——那是新版的“灯诗总集”,比昔日流传的四行诗更隐蔽,更深广,也更具穿透力。

  一旦公开,便是千家万户共同吟诵的声浪。

  她忍不住问:“若朝廷再禁呢?”

  苏锦黎抬眼看向宫墙方向,唇角微扬:“这次,他们禁不住了。谁又能说童谣是祸?谁敢判一城百姓全都犯律?”

  而在内室暖阁,萧澈倚在榻上,面色苍白,指节泛青。

  他又咳了一口血,帕子掩住嘴,再展开时已染红一片。

  身旁老太医欲劝,却被他抬手止住。

  “听。”他忽然开口。

  窗外寂静,唯有铜壶滴漏。

  片刻后,远处传来宫门报时的钟声,三响悠长。

  “今晨东华门换岗,是不是迟了半刻?”他问管家。

  管家一怔:“确……确实如此。属下刚得消息,说是交接时出了些混乱。”

  萧澈闭目,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递给苏锦黎:“查这些人近十日动向。”

  名单上皆为禁军中低阶武官,不起眼,却曾在那一夜——“灯变夜”——值守皇城东隅。

  如今他们中有三人升职,两人调防,原属三大家族的两名统领,则被悄无声息调往边关戍守。

  “这些人,”萧澈轻声道,“能听见无声的命令。”

  苏锦黎凝视名单,眸光渐深。

  权力从未真正沉默。它只是换了方式说话。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所有人学会倾听。

  数日后,春社将至。

  某日清晨,谢云澜遣人送来一帖,请六部官员家眷观礼——只为复排一支失传古舞,名为《韶音引》。

  帖子措辞恭敬,无一字涉政,却在末尾悄悄钤了一枚莲花暗印,与当年乐坊盟约印记一模一样。

  春社当日,天光初透,太常寺外已悄然铺开红毯。

  谢云澜一袭素青长裙,并未佩戴显眼珠翠,只在发间别了一支白玉雕莲簪——那花形微敛,却暗合旧年乐坊盟约的印记。

  她亲自立于门侧迎客,六部官员家眷陆陆续续而来,面上笑意温婉,眼神却多有试探。

  “听闻是复排古舞?”刑部尚书夫人低声问身旁女伴,“怎会挑在这个时候?”

  “不过是些陈年雅乐罢了。”对方轻笑,“还能跳出什么花样不成?”

  内堂设席,香炉袅袅升起沉水烟。

  鼓声三通后,帘幕缓缓拉开。

  十二名乐姬鱼贯而出,身着褪银浅缃舞裙,裙裾缀满细小铜片,行走时如风拂铃草,轻响不绝。

  她们步姿沉缓,手势如引泉流,正是《韶音引》开篇的“天地初启”式。

  宾客们渐渐安静下来。

  舞至中段,节奏忽变。

  原本舒缓的拍子陡然加快,铜片撞击之声密集如雨点敲瓦,一声接一声,竟隐隐形成某种韵律。

  坐在第三席的户部侍郎夫人猛地抬头,指尖紧扣扶手,脸色微变。

  这节拍……她曾在幼时听过。

  那时父亲尚在礼部任职,某个雪夜归家,酒后低吟四行诗:“灯熄不为暗,铃寂非无音。敕令未颁下,万口自传心。”他一边念,一边用筷子轻敲碗沿打节拍——正是此刻舞裙所奏之音!

  她不由自主站起身,声音微颤:“这曲子……我幼时曾在宫外听过!”

  话音未落,丈夫已在桌下猛拽她袖子,压声呵斥:“你疯了?坐下!”

  四周目光瞬间聚来,有人惊疑,有人避让,更有人悄然垂首,似在回忆什么。

  谢云澜立于台侧,眼角余光扫过全场,唇角几不可察地扬起一丝弧度。

  她没有打断舞蹈,只是轻轻抬手,示意乐师再进一调。

  鼓声骤停,铜铃齐震,最后一记重拍落在“心”字尾音上,余响绕梁三息不散。

  礼毕,众人离席,神色各异。

  无人高声议论,可那些交头接耳的低语、欲言又止的眼神,已如细沙渗入裂隙。

  不到两个时辰,便有传言流出:“太常寺昨夜跳的是禁舞。”

  当夜二更,谢云澜独坐灯下,掌心摊着一张薄纸。

  信笺无头无尾,墨迹干涩,仅书八字:“音不可禁,慎火燎原。”落款处一枚空白方印——那是大理寺内部传递密情时专用的格式,唯有参与要案核查的官员才知其意。

  她凝视良久,将纸条投入烛焰。

  火光映照她眸底清明:他们怕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千万人同诵的声音;惧的不是一段舞,而是民间记忆被重新唤醒。

  而今日这一场“观礼”,不过是一粒星火,落入干草之间。

  与此同时,城南茶馆。

  赵九斤刚讲完新段子《沈大人审罐记》,说的是某县令断案,误判百姓藏“私铃”,结果打开陶罐,里头只有一把黄豆。

  他拄拐收钱时还不忘补一句:“诸位瞧瞧,连豆子都能晃出‘反诗’来,这世道,是不是耳朵比眼睛还灵?”

  哄笑声中,两名黑衣人突然堵住巷口。

  他不慌不忙拄拐而立,咧嘴一笑:“二位爷若为‘铃’而来,我这儿只有拐杖敲地。”

  话音未落,远处灯笼接连亮起,一个、十个、百个——竟是平日常来听书的老街坊提灯赶来。

  人群中有老妪高喊:“赵先生讲的是理!”几个少年齐跺脚三下,节奏整齐如誓,正是那日舞裙所奏之拍。

  黑衣人对视一眼,终是退入暗影。

  赵九斤望着渐散的人群,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叠极小的纸条,展开,上面是熟悉的清峻笔迹:“下一步,让诗进庙堂。”

  他轻轻摩挲纸角,仰头望向星空。

  原来声音真的可以长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