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钟没响,但有人先跪了-《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冬祭当日,寅时末。

  天光未亮,寒雾如纱,笼罩着皇城中央的祭坛。

  青石阶上霜色凝重,百官依制列队而立,蟒袍玉带,肃穆无声。

  远处钟鼓楼方向忽然传来一阵低沉鸣响——不是主钟,也不是编磬,而是数十口民间仿制的铁板钟齐齐震颤,奏出《太平引》的开篇宫调。

  那声音粗粝却不杂乱,带着炭火烘烤过的温度,从东边坊巷层层叠叠涌来。

  像是冻土之下悄然流动的春水,猝不及防地漫过宫墙。

  众臣面面相觑,尚未反应,只见东阙门缓缓开启。

  数十名布衣百姓列队而入,手持律管、口哼宫商,步伐竟与钟声节拍严丝合缝。

  他们脚下踩着薄雪,身影瘦削,却走得笔直,径直朝专为宗室预留的“观礼台下区”走去。

  礼部司仪大惊,疾步上前阻拦:“尔等何人?速速退下!此乃祭天重地,岂容庶民擅闯!”

  人群前头一位老妇昂首而立,满头银发被风掀起,露出一道横贯额角的旧疤。

  她声音不大,却穿透了晨风:“昨夜地宫声浪传至坊间,我们听得真真切切——这钟,也有我们一份力。”

  她举起手中音叉,铜身已被磨得发亮。

  “王妃许我们进来听钟,也许我们发声。若这礼是给死人守的,那我们不来。可若这钟能为活人响一次……我们便该站在这里。”

  四周一片死寂。

  文官群中有人冷笑,有人变色,更有礼官当场解下朝服,掷于阶前,冷声道:“不忍与贱民同列,宁弃官职以全礼制清白!”

  就在这时,魏承业一声冷笑,撩起铁甲下摆,竟也单膝跪地,甲叶铿锵作响。

  “末将曾在代州见三千将士因战鼓错半拍而全军覆没。”他声如洪钟,震得阶前积雪簌簌落地,“今日这些百姓,能辨清宫商角徵羽,能校准基音共振点,他们耳朵比某些尸位素餐者干净得多!说他们是‘杂音’?那我问你们——谁听见了地宫里的哭声?谁记得三十年前那些被活埋的乐工临死前哼的是什么调子?”

  他身后三名家将及十余巡防兵丁齐刷刷跪下,甲胄碰撞之声如军阵压境,气势迫人。

  “他们不懂‘正统’?”魏承业抬眼扫视群臣,“可正统若只会杀人封嘴,那它早该断了香火!”

  柳元衡气得须发皆颤,袖中手紧攥成拳。

  他是三朝老臣,执掌礼部二十载,如今眼睁睁看着一群“草民”踏入观礼禁区,如同看着祖庙神主被人挪位。

  “荒唐!”他怒喝,“礼崩乐坏,莫过于此!陛下虽允新律试行,但从未准许庶民登阶近钟!此乃亵渎神明,逆乱纲常!”

  他一挥手,五名年逾花甲的老臣相继跪倒,伏地叩首,联名谏言:“请王妃收回成命,驱逐乱班之民,以正天地秩序!”

  风更冷了。

  苏锦黎立于祭坛侧阁,一袭玄底金纹王妃礼服在暗雾中若隐若现。

  她望着那一张张粗糙的脸,一双双冻得通红却牢牢握住音叉的手,心头并无波澜,只有一种近乎笃定的平静。

  她早料到会有这一幕。

  昨日深夜,她便授意韩四娘打通东阙守卫关节,以“礼器补给”为由,将三辆运炭车悄然驶入宫墙。

  车内藏着的不是木炭,而是经过试听会认证的平民代表——每一个都曾参与地宫共鸣,每一个都能准确复现《太平引》的核心频率。

  这不是冲动,是反击。

  当权者总以为礼法是他们的锁链,可以捆住声音,封住记忆。

  可她知道,真正的礼,不该藏在高台之上,而应在千万人的耳朵里活着。

  沈琅站在她身旁,指尖微微发抖。

  她看着那面绣着“民律共证”的黑旗在钟楼檐角猎猎展开,眼眶忽然一热。

  “他们怕的不是这些人进来。”她低声说,“是怕以后再也关不上门了。”

  苏锦黎轻轻点头,目光落在远处跪成一片的老臣身上,唇角微扬。

  “他们要的是只有‘正统’才能听懂的天音。”她语气平静,像在陈述一个事实,“可若天意藏在千万耳朵里呢?谁又能替天说话?”

  话音未落,远处宫道上传来急促脚步声。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崔氏女官疾步而来,玄色披风翻卷如鸦翼,手中高举一方紫檀匣,匣面刻有龙纹玺印,封泥未损。

  她神色冷峻,目光如刀,直指苏锦黎所在之处。

  “奉皇后令——”她的声音划破寂静,“此乃先帝遗诏副本,明载‘祭典禁庶民近阶三丈’,违者以‘窥天罪’论处!”崔氏女官手中紫檀匣高举,封泥未动,龙纹玺印在微光中泛着冷色。

  她声音如铁,字字砸在青石阶上:“先帝遗训,禁庶民近阶三丈,违者以‘窥天罪’论处!七王妃纵容草民擅闯祭地,是藐视祖制,还是自认可代天裁决?”

  百官屏息,跪地老臣们额头抵雪,口中喃喃诵起《礼典》条文,声如哀钟。

  风势稍缓,却压不住这场对峙的千钧之重。

  苏锦黎立于侧阁石台,玄金礼服不染尘霜。

  她没有看那紫檀匣,只缓缓从袖中抽出一卷黄帛,帛面陈旧,边角微卷,却是用明黄丝线封边——那是先帝批阅奏疏专用的规制。

  “巧了。”她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四方,“我这里也有一页——贞和九年十一月初七,先帝亲笔批注《礼典疏议》:‘礼失求诸野,乐崩待民鸣。’”

  她将黄帛一展,字迹苍劲,墨色沉实,末尾钤有“贞和御览”小印,与宫中档案馆藏笔迹比对无差。

  “请问崔掌籍,”她目光直迎崔氏女官,“同一先帝,一句禁人,一句召民,哪一句,才算真遗训?”

  崔氏瞳孔骤缩。

  她原以为手握皇后密令,足以镇场,却不料对方早备反制之策。

  她下意识上前一步:“此等孤本,焉知不是伪造?拿来查验!”

  话音未落,韩四娘已率三名暗卫横身挡在苏锦黎身前。

  黑衣如影,腰间短刃未出鞘,气势却如铁壁合围。

  韩四娘目光冷锐:“掌籍若敢擅动王妃所执圣谕,便是犯上。”

  两人对峙,空气凝滞。

  远处钟楼之上,沈琅已登临顶层。

  她换上玄色祭服,外披羽缎斗篷,手中紧握寒渊磬——那是一枚据传由前朝陨铁铸成的礼器,音色清越如裂云。

  她立于钟槌旁,目光扫过下方乱象,指尖轻抚磬身,仿佛在确认某种承诺。

  而就在此刻,天际一线微光破云而出,斜照祭坛。

  那些布衣百姓仍静立原地,无人喧哗,无人退缩。

  老妇额角疤痕映着晨光,像一道旧年战火留下的印记。

  她身后少年低声哼起《太平引》第二段徵调,其余人陆续应和,声不成乐,却整齐划一,宛如大地初醒的呼吸。

  苏锦黎望着这一切,心中无激无怒,唯有清明。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几个人走进观礼区。

  他们怕的是,从此以后,再没人能替他们决定谁配听钟。

  她抬步走下石阶,靴底碾碎薄霜,一步步走向那群百姓。

  她在距离他们三步处停住,转身面对满朝文武,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你们跪得再多,也挡不住——”

  她微微扬眉,唇角轻启。

  “有人已经学会了站着听钟。”

  话音落时,风忽止。

  天地一静。

  地宫深处,某处幽暗角落,一口尘封多年的备用铜钟,毫无征兆地颤了一下。

  钟壁嗡鸣极轻,如同梦中回响,旋即归寂。

  但那抹震动,确确实实发生过。

  像是回应,又像是预兆。

  而在钟楼内室,金丝楠木匣静静置于供案之上,锁扣完好,封条未动。

  唯有匣底内沿,一道淡青痕迹悄然残留,气味几不可闻,唯近嗅方觉一丝檀香余韵——清冷、悠远,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