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谕下达三日,京中骤起流言。
“七王府私藏前朝玉玺,欲借清查之名篡改宗庙名录。”
这句话像一滴油落进滚水里,炸得满城沸沸扬扬。
茶肆酒楼间,说书人换了新段子,孩童嬉闹时也编出俚曲:“铜钟哭,龙袍腐,七殿下咳血写天书。”连宫墙外蜷缩在檐下的乞儿,断了半截的嗓子也能哼上两句。
风从四面八方涌来,裹着看不见的刀。
苏锦黎坐在七王府东阁窗下,手中执一卷《礼器考》,目光却未落在字上。
窗外细雨如丝,打湿了青石阶前的残叶。
她指尖轻轻敲着案角,节奏沉稳,一如她此刻的心跳。
赵九龄悄无声息地进来,衣角带湿,眉间凝霜。
“查到了。”他低声,“源头是礼部一名书吏,三日前曾与东宫侍读密会于城南药铺后巷。他们用的是旧年贡院夹层传信的老法子——药包封口绣暗纹,按《千金方》页码取字。”
苏锦黎抬眼,唇角微扬,笑意却冷得能割破喉管。
“想用‘妖言’压‘法理’?”她缓缓合上书卷,“那就让他们看看,谁才真正通晓天意。”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王府管家低声禀报:“钦天监少监郑明远求见,说有要事,夤夜不敢耽搁。”
苏锦黎眸光一闪,当即命人请入。
不多时,郑明远披着黑斗篷进来,发梢滴水,神色紧绷。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帛册,双手呈上:“娘娘,这是近月《荧惑守心录》副本。火星逆行紫微垣已达十七日,主象为‘旧纲崩而新命立’。”
他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动屋外风雨:“钦天监正已被沈家收买,明日早朝便要奏请‘暂停诸司改制,以安天心’。他说……这是天罚将至,若不停工,恐引星火焚殿。”
苏锦黎静静听着,指节在案上轻叩两下。
片刻后,她起身走到屏风后,取出一幅绢图——虞幼窈亲手绘制的《宗庙音律偏差图》。
十二编钟,每一处偏移都被精确标注,商位、宫调、差律,清晰如律令。
“你常说星轨有声。”她将图递过去,“若将此图转为星象推演之数,可否证‘祭器失准’即‘天怒之兆’?”
郑明远接过图,只扫一眼,瞳孔骤缩。
他手指微微发颤,顺着那些标记滑过,忽然倒吸一口冷气:“音乱则气偏,气偏则象变……娘娘!十二律吕对应二十八宿,黄钟为子,应虚宿;蕤宾为午,对柳宿……若编钟偏移九度三分,恰合荧惑侵帝座之象!这不是巧合,是共鸣!”
他猛地抬头,眼中燃起灼光:“若祭器不洁,声律失正,则天地之气为之逆乱——非天欲止变革,实乃祖宗之器蒙尘,致天象示警!”
苏锦黎望着他,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那你明日,就去告诉整个朝廷。”
次日清晨,钦天监早朝议事。
金殿之上,香烟袅袅,百官肃立。
钦天监正出列,捧笏奏道:“臣观天象,荧惑守心,灾异频现。此乃上苍警示,宜暂停诸司改制,罢清查司,以安天心,慰祖灵。”
元惠帝眉头微蹙,尚未开口,忽听殿内一声清越之声——
“臣,钦天监少监郑明远,有本再奏。”
众人侧目,只见郑明远越班而出,手中托着一座青铜星盘模型,步履坚定。
“陛下,”他朗声道,“臣据古律十二律吕对应二十八宿,测算今岁太庙金石偏移九度三分,其偏差之数,恰与荧惑侵帝座之象完全吻合!”
满殿哗然。
“非天欲止变革,”他高举星盘,声音穿透大殿,“实乃祖宗之器蒙尘,致天地共鸣失调!若此时停罢清查,才是逆天而行!”
元惠帝凝视那星图良久,目光深不见底。
终于,他开口,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如此说来,修器即是修运?”
郑明远叩首在地,一字一句:“修器于形,正心于内。若明知其伪而不改,才是亵渎天命。”
殿中寂静如死。
片刻后,皇帝缓缓点头:“准奏。宗器清查司继续行事,不得阻挠。”
退朝之后,流言一夜逆转。
街头巷尾开始流传新的说法:“七王府奏乐通神,竟能校准星辰。”有人甚至说那夜听见王府上空有仙乐回荡,引得北斗偏移一度。
苏锦黎站在回廊下,听着属下回报这些话语,脸上无喜无悲。
这些人不会容忍一个庶女出身的王妃,借天象、音律、法理,一步步撕开他们的遮羞布。
他们更不会容忍萧澈那个病弱皇子,靠着新政一点点抽走世家百年根基。
她转身走入书房,烛火映照墙壁,影子拉得很长。
片刻后,她唤来赵九龄。
“查清楚了吗?”她问。
“查清了。”赵九龄沉声答,“那名礼部书吏昨夜暴毙家中,死状似中毒,但仵作验不出毒源。东宫侍读今日告病,闭门不出。而昨夜出现在药铺后巷的接头人……是个替身。”
苏锦黎冷笑:“果然动手了。”
她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他们以为用一条流言就能压住真相?可惜,我们已不再是在泥里爬的人。”
她顿了顿,目光如刃。
“赵九龄。”
“属下在。”
“从今晚起,加强王府守卫,所有进出之人,一律登记去向。另外——”
她停顿片刻,声音低了几分,却更冷。
“盯紧东宫,还有礼部尚书府。我要知道,每一个深夜出入他们府邸的人,是谁。”三更天,风雪扑檐。
城南义坊的破屋前积雪已没过鞋底,两道黑影翻过矮墙,动作迅捷如狸猫。
一人背油囊,另一人握短刃,直奔灶房角落的柴堆——那里埋着半块残碑,刻着“匠籍·张氏”四字。
他们奉命焚屋灭迹,不留一丝痕迹。
可脚刚落地,四周骤然亮起八盏青灯。
火光自巷口、屋顶、枯井边同时腾起,映出数十道静立人影。
赵九龄从屋脊跃下,刀未出鞘,只冷冷道:“等你们很久了。”
两名黑衣人猝然惊退,却被地下铁索绊倒。
暗卫如鹰扑兔,瞬息制住。
其中一人挣扎间咬破牙龈,嘴角溢血,顷刻气绝;另一人被银针封喉,断了自尽之路,只能瘫跪在雪中喘息。
审讯在七王府地牢进行。
无刑具,无怒喝,只有苏锦黎坐在灯下,一盏茶,一本册子,一句句问得精准如刀。
“谁派你去的?”
“……徐大人。”
“工部徐璒?”
那人点头,眼神涣散,“他说……若不毁了那家,迟早要塌。”
名字出口那一刻,苏锦黎指尖微顿。
徐璒?
那个二十年来从不站队、连朝会都常称病不出的工部右侍郎?
他怎会牵涉匠人灭口?
除非——他护的不是人,而是事。
她合上笔录,将供词用蜡缄封,外覆素帛,未加盖印,也未送往大理寺或御前。
反而唤来韩四娘:“今夜子时前,务必送到裕王书房案头,不可经第三人之手。”
韩四娘略一迟疑:“你不奏报陛下?”
“现在不行。”苏锦黎望着窗外风雪,“有人想引我们把火烧到皇帝面前。但这一把火,得由该怕它的人亲自点燃。”
当夜,裕王微服出府。
他披着灰鼠斗篷,随韩四娘穿过三条暗巷,停在七王府偏门。
廊下风雪正急,窗纸映出一道瘦削身影——萧澈伏案批阅,咳声不断,袖口洇出斑斑血痕。
一份户部账册摊开在前,朱笔圈点密密麻麻,竟是一笔笔核对各州河工拨款。
裕王怔住。
他本以为这场改革不过是权位之争,是庶女逆袭、皇子夺势的老戏码。
可眼前这人,明明病骨支离,却像要把最后一口气耗尽在纸上。
良久,他开口,声音沙哑:“我原以为你们争的是权……可你们连天都能说得明白。”
屏风后,苏锦黎缓步走出,手中捧着热茶,语气平静如雪落深潭:“我们不争天,只求让天听见百姓的声音。”她抬眼看他,“王爷若愿共持此灯,便不怕影子落在身后。”
裕王默然。
他缓缓摘下发髻玉簪——羊脂白玉雕松枝,乃先帝赐予幼子之物。
只听“咔”一声轻响,玉簪折为两段。
他将一半留在案上,另一半收回袖中。
“从此,灯下无影,是火在走。”
风雪渐歇时,徐璒府邸已被暗卫围守。
次日清晨,工部右侍郎以“妨碍清查、纵火灭证”罪名收押诏狱。
朝野震动。
然而大堂之上,徐璒昂首不跪,冷笑直言:“所有工程皆依礼部核定、户部拨款,账目分明,何罪之有?”
堂外议论纷纷,水,正悄然搅动。
“七王府私藏前朝玉玺,欲借清查之名篡改宗庙名录。”
这句话像一滴油落进滚水里,炸得满城沸沸扬扬。
茶肆酒楼间,说书人换了新段子,孩童嬉闹时也编出俚曲:“铜钟哭,龙袍腐,七殿下咳血写天书。”连宫墙外蜷缩在檐下的乞儿,断了半截的嗓子也能哼上两句。
风从四面八方涌来,裹着看不见的刀。
苏锦黎坐在七王府东阁窗下,手中执一卷《礼器考》,目光却未落在字上。
窗外细雨如丝,打湿了青石阶前的残叶。
她指尖轻轻敲着案角,节奏沉稳,一如她此刻的心跳。
赵九龄悄无声息地进来,衣角带湿,眉间凝霜。
“查到了。”他低声,“源头是礼部一名书吏,三日前曾与东宫侍读密会于城南药铺后巷。他们用的是旧年贡院夹层传信的老法子——药包封口绣暗纹,按《千金方》页码取字。”
苏锦黎抬眼,唇角微扬,笑意却冷得能割破喉管。
“想用‘妖言’压‘法理’?”她缓缓合上书卷,“那就让他们看看,谁才真正通晓天意。”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王府管家低声禀报:“钦天监少监郑明远求见,说有要事,夤夜不敢耽搁。”
苏锦黎眸光一闪,当即命人请入。
不多时,郑明远披着黑斗篷进来,发梢滴水,神色紧绷。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帛册,双手呈上:“娘娘,这是近月《荧惑守心录》副本。火星逆行紫微垣已达十七日,主象为‘旧纲崩而新命立’。”
他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动屋外风雨:“钦天监正已被沈家收买,明日早朝便要奏请‘暂停诸司改制,以安天心’。他说……这是天罚将至,若不停工,恐引星火焚殿。”
苏锦黎静静听着,指节在案上轻叩两下。
片刻后,她起身走到屏风后,取出一幅绢图——虞幼窈亲手绘制的《宗庙音律偏差图》。
十二编钟,每一处偏移都被精确标注,商位、宫调、差律,清晰如律令。
“你常说星轨有声。”她将图递过去,“若将此图转为星象推演之数,可否证‘祭器失准’即‘天怒之兆’?”
郑明远接过图,只扫一眼,瞳孔骤缩。
他手指微微发颤,顺着那些标记滑过,忽然倒吸一口冷气:“音乱则气偏,气偏则象变……娘娘!十二律吕对应二十八宿,黄钟为子,应虚宿;蕤宾为午,对柳宿……若编钟偏移九度三分,恰合荧惑侵帝座之象!这不是巧合,是共鸣!”
他猛地抬头,眼中燃起灼光:“若祭器不洁,声律失正,则天地之气为之逆乱——非天欲止变革,实乃祖宗之器蒙尘,致天象示警!”
苏锦黎望着他,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那你明日,就去告诉整个朝廷。”
次日清晨,钦天监早朝议事。
金殿之上,香烟袅袅,百官肃立。
钦天监正出列,捧笏奏道:“臣观天象,荧惑守心,灾异频现。此乃上苍警示,宜暂停诸司改制,罢清查司,以安天心,慰祖灵。”
元惠帝眉头微蹙,尚未开口,忽听殿内一声清越之声——
“臣,钦天监少监郑明远,有本再奏。”
众人侧目,只见郑明远越班而出,手中托着一座青铜星盘模型,步履坚定。
“陛下,”他朗声道,“臣据古律十二律吕对应二十八宿,测算今岁太庙金石偏移九度三分,其偏差之数,恰与荧惑侵帝座之象完全吻合!”
满殿哗然。
“非天欲止变革,”他高举星盘,声音穿透大殿,“实乃祖宗之器蒙尘,致天地共鸣失调!若此时停罢清查,才是逆天而行!”
元惠帝凝视那星图良久,目光深不见底。
终于,他开口,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如此说来,修器即是修运?”
郑明远叩首在地,一字一句:“修器于形,正心于内。若明知其伪而不改,才是亵渎天命。”
殿中寂静如死。
片刻后,皇帝缓缓点头:“准奏。宗器清查司继续行事,不得阻挠。”
退朝之后,流言一夜逆转。
街头巷尾开始流传新的说法:“七王府奏乐通神,竟能校准星辰。”有人甚至说那夜听见王府上空有仙乐回荡,引得北斗偏移一度。
苏锦黎站在回廊下,听着属下回报这些话语,脸上无喜无悲。
这些人不会容忍一个庶女出身的王妃,借天象、音律、法理,一步步撕开他们的遮羞布。
他们更不会容忍萧澈那个病弱皇子,靠着新政一点点抽走世家百年根基。
她转身走入书房,烛火映照墙壁,影子拉得很长。
片刻后,她唤来赵九龄。
“查清楚了吗?”她问。
“查清了。”赵九龄沉声答,“那名礼部书吏昨夜暴毙家中,死状似中毒,但仵作验不出毒源。东宫侍读今日告病,闭门不出。而昨夜出现在药铺后巷的接头人……是个替身。”
苏锦黎冷笑:“果然动手了。”
她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轻声道:“他们以为用一条流言就能压住真相?可惜,我们已不再是在泥里爬的人。”
她顿了顿,目光如刃。
“赵九龄。”
“属下在。”
“从今晚起,加强王府守卫,所有进出之人,一律登记去向。另外——”
她停顿片刻,声音低了几分,却更冷。
“盯紧东宫,还有礼部尚书府。我要知道,每一个深夜出入他们府邸的人,是谁。”三更天,风雪扑檐。
城南义坊的破屋前积雪已没过鞋底,两道黑影翻过矮墙,动作迅捷如狸猫。
一人背油囊,另一人握短刃,直奔灶房角落的柴堆——那里埋着半块残碑,刻着“匠籍·张氏”四字。
他们奉命焚屋灭迹,不留一丝痕迹。
可脚刚落地,四周骤然亮起八盏青灯。
火光自巷口、屋顶、枯井边同时腾起,映出数十道静立人影。
赵九龄从屋脊跃下,刀未出鞘,只冷冷道:“等你们很久了。”
两名黑衣人猝然惊退,却被地下铁索绊倒。
暗卫如鹰扑兔,瞬息制住。
其中一人挣扎间咬破牙龈,嘴角溢血,顷刻气绝;另一人被银针封喉,断了自尽之路,只能瘫跪在雪中喘息。
审讯在七王府地牢进行。
无刑具,无怒喝,只有苏锦黎坐在灯下,一盏茶,一本册子,一句句问得精准如刀。
“谁派你去的?”
“……徐大人。”
“工部徐璒?”
那人点头,眼神涣散,“他说……若不毁了那家,迟早要塌。”
名字出口那一刻,苏锦黎指尖微顿。
徐璒?
那个二十年来从不站队、连朝会都常称病不出的工部右侍郎?
他怎会牵涉匠人灭口?
除非——他护的不是人,而是事。
她合上笔录,将供词用蜡缄封,外覆素帛,未加盖印,也未送往大理寺或御前。
反而唤来韩四娘:“今夜子时前,务必送到裕王书房案头,不可经第三人之手。”
韩四娘略一迟疑:“你不奏报陛下?”
“现在不行。”苏锦黎望着窗外风雪,“有人想引我们把火烧到皇帝面前。但这一把火,得由该怕它的人亲自点燃。”
当夜,裕王微服出府。
他披着灰鼠斗篷,随韩四娘穿过三条暗巷,停在七王府偏门。
廊下风雪正急,窗纸映出一道瘦削身影——萧澈伏案批阅,咳声不断,袖口洇出斑斑血痕。
一份户部账册摊开在前,朱笔圈点密密麻麻,竟是一笔笔核对各州河工拨款。
裕王怔住。
他本以为这场改革不过是权位之争,是庶女逆袭、皇子夺势的老戏码。
可眼前这人,明明病骨支离,却像要把最后一口气耗尽在纸上。
良久,他开口,声音沙哑:“我原以为你们争的是权……可你们连天都能说得明白。”
屏风后,苏锦黎缓步走出,手中捧着热茶,语气平静如雪落深潭:“我们不争天,只求让天听见百姓的声音。”她抬眼看他,“王爷若愿共持此灯,便不怕影子落在身后。”
裕王默然。
他缓缓摘下发髻玉簪——羊脂白玉雕松枝,乃先帝赐予幼子之物。
只听“咔”一声轻响,玉簪折为两段。
他将一半留在案上,另一半收回袖中。
“从此,灯下无影,是火在走。”
风雪渐歇时,徐璒府邸已被暗卫围守。
次日清晨,工部右侍郎以“妨碍清查、纵火灭证”罪名收押诏狱。
朝野震动。
然而大堂之上,徐璒昂首不跪,冷笑直言:“所有工程皆依礼部核定、户部拨款,账目分明,何罪之有?”
堂外议论纷纷,水,正悄然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