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天不裂,是缝在亮-《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暮色漫进七王府角楼时,宫道上的马蹄声惊飞了檐下寒鸦。

  苏锦黎正对着舆图用朱砂笔圈点,院外小桃的声音裹着风撞进来:“王妃,钦天监方才递了急奏!说是三日后要出‘日月相犯,赤气贯日’的凶象,满京城都传疯了!”

  她指尖微顿,舆图上“钦天监”三字被红痕洇开半角。

  东市的喧哗隔着围墙渗进来,混着卖菜阿婆的惊呼:“作孽哦,上个月才改了姓,这就遭天谴了!”“可不是?沈大人在朝上哭晕过去,说要重启除名制平天怒呢!”

  苏锦黎推开窗,看见街角茶棚里几个老学究拍着桌子喊:“逆了宗法,星辰都要罚!”卖炊饼的汉子攥着新领的“泉”姓文书,手背上青筋直跳,最终还是把文书塞进了怀里。

  “去把虞娘子请来。”她转身对小桃道,声音轻得像落在案上的茶沫,“再让人盯着沈府,看他今日往哪些官员宅子里送了帖子。”

  虞幼窈来得极快,月白裙角还沾着未干的墨迹——她刚在教坊司教盲女们识谱。

  见苏锦黎时,她先福了福,指尖在掌心快速比画:“王妃唤我?”

  苏锦黎取过案头春祭那晚的记音册,封皮还留着编钟余震时蹭上的铜锈:“你记不记得,春祭夜编钟自行震动的时辰?”

  虞幼窈眼睛亮起来,从袖中摸出一方丝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简谱。

  她逐行比对,突然指尖一顿,抬头时眼里有星子落进去——记音册上的震动节点,与钦天监往年记录的“地鸣共振点”星象时刻表,竟完全重合。

  “他们怕的不是改姓。”苏锦黎的指甲掐进掌心,“是怕大地真的回应我们。”

  院外传来赵九龄的脚步声,他单膝跪地:“王妃,郑灵台郎的家书送来了。他老母还在教坊司当杂役,幼妹被卖去绣坊当活契。”

  “告诉他,只要今夜子时前把真实星算数据送来,明日我就让京兆尹去教坊司提人。”苏锦黎扯下腕间翡翠镯子,“把这个押给郑夫人,就说七王妃说话,比钦天监的铜壶滴漏还准。”

  赵九龄领命去了,虞幼窈却没走。

  她望着苏锦黎发紧的下颌线,轻轻拽了拽她衣袖。

  苏锦黎低头,见她在掌心写:“我去乐府,让盲女们把‘地鸣’编成曲子。”

  “好。”苏锦黎握住她的手,“要让东市卖花的阿娘,西巷补鞋的老张,都能跟着哼。”

  此时的承乾殿里,萧澈正倚在锦被上咳得撕心裂肺。

  李砚山捧着药碗要喂,被他抬手推开。

  “去把那把紫砂壶拿来。”他抹了抹唇角的血渍,“就是当年在国子监,与郑明远分茶的那把。”

  李砚山应声取来,紫砂壶包浆温润,壶底还刻着“星不负人”四个字——那是郑明远当年醉后刻的,说等他当了灵台郎,定要让星辰替天下人说话。

  萧澈往壶里投了把雀舌,开水冲下去,茶香裹着松针的清苦漫开。

  他亲笔写了张笺纸,折成星子形状塞进壶嘴:“把这壶茶送到钦天监值房,就说七殿下请郑大人共忆《天文志》。”

  李砚山捧着茶盏出门时,月光正爬上宫墙。

  钦天监值房里,郑明远对着星图已经坐了三个时辰。

  烛火将他眼下的青影拉得老长,案头堆着十二本《大统历》,每本都被他翻得卷了边。

  “星不负人。”他念着笺纸上的字,指腹摩挲着壶底的刻痕,忽然想起二十岁那年,他在观星台冻得直跺脚,萧澈裹着狐裘来送茶,说:“你总说星辰不会说谎,那便让天下人都听见星辰的真话。”

  更漏敲过五下时,郑明远突然站起。

  他取过朱笔,在奏报上重重画了道叉,又蘸饱墨写:“臣郑明远,昨夜重算星图,三日后并无‘日月相犯’之象,实乃测算疏漏。”

  天刚蒙蒙亮,这道修正奏报便被送到了御案前。

  早朝时,沈知白的朝服还沾着昨日的泪痕,他抖着奏本喊:“郑明远背叛祖制!此等乱臣,该拖去天牢!”

  裕王却捏着奏报笑了:“沈大人说天象示警,可星辰自己都出来说没这回事。若连星辰都说谎,咱们还信什么?”

  殿外的风卷着早报飞过,头版赫然印着:“钦天监更正:近日无凶象。”

  苏锦黎站在七王府的望星楼上,望着东市方向腾起的炊烟。

  卖炊饼的汉子举着早报跑过,扯着嗓子喊:“星象是假的!咱们的姓,天地都认!”

  她摸出袖中那方记音册,封皮上“地鸣”二字被磨得发亮。

  转身时,她对跟来的小桃道:“去库房取三十匹红绸,再让李砚山联络‘执灯会’各堂口。”

  小桃应了,又犹豫着问:“王妃要做什么?”

  苏锦黎望着逐渐亮堂的天空,唇角扬起极淡的笑:“该让天下人知道,他们的声音,比星辰更响。”

  远处,东市的茶棚里有人拍案而起:“既然天没怪咱们,明日我就带着儿子去登记新姓!”

  话音未落,周围此起彼伏的应和声便掀翻了棚顶。

  苏锦黎站在七王府演武厅的廊下,望着院中立着的竹埙架。

  新烧好的竹埙还带着松烟墨的气息,每支埙身都刻着《醒名谣》的暗谱——那是虞幼窈用盲文改良的简刻,指尖一触就能辨出高低音。

  小桃捧着新抄的告示从廊外跑来,墨汁未干的\"万民祈光祭\"五个字在风里晃:\"王妃,顺天府刚送来登记册,已有三千户新姓人家报名了!\"

  她接过登记册,翻到第三页时顿住。

  最末一行是歪歪扭扭的童体字:\"念氏,女,三岁,母陈阿娘,东市卖花。\"墨迹里还沾着草屑,像孩子抓着炭笔在砖墙上蹭出来的。

  苏锦黎指腹抚过那行字,喉间泛起热意——三日前东市茶棚里,卖花阿娘攥着女儿的手说\"等天认了姓,我家囡囡就能有名字\",此刻竟真的来了。

  \"去把虞娘子请来。\"她将登记册递给小桃,\"再让李砚山带二十个执灯会的人,把正名坊的街面青石板重新排一遍。\"小桃应了要走,又被她叫住,\"告诉李砚山,石板底下埋的共振木要往东边多铺半尺——东市来的百姓多,音浪得先撞着他们的竹埙响。\"

  虞幼窈踩着碎步进来时,腕间挂着用丝线串起的铜铃。

  她比画着问:\"是要试音阵?\"苏锦黎点头,取过一支竹埙递过去。

  虞幼窈将铜铃贴在埙口,指节轻叩埙身,铜铃随着震颤发出细碎清响。

  她眼睛倏地亮起来,指尖在掌心写:\"埙声震铜铃,铜铃再震空气——这样音浪就能看得见了?\"

  \"是。\"苏锦黎摸出袖中那方记音册,\"春祭夜编钟震落的铜锈,落在记音册上的痕迹,和你画的共振图一模一样。

  天地能回应我们的声音,那我们就让声音变成天地的样子。\"

  三日后的正名坊,日头刚爬到中天。

  沈知白穿着玄色朝服立在街角茶楼二层,手里的茶盏被捏得发白。

  他望着街心攒动的人头——卖炊饼的汉子举着竹埙冲他笑,补鞋的老张扶着盲眼阿婆找位置,连前日在茶棚里喊\"逆宗法\"的老学究,此刻也攥着孙女儿的手站在队尾。

  礼部员外郎凑过来:\"大人,要不等他们吹起来,咱们就以'聚众妖言'拿人?\"

  \"急什么?\"沈知白盯着天上的日头,\"钦天监说无凶象,可日头当空时最是阳极,若真触怒天威......\"他话音未落,街角传来一声清亮的埙鸣。

  苏锦黎站在正名坊中央的木台上,望着虞幼窈举起的右手。

  那是她亲手绣的月白袖,腕间系着与铜铃同色的丝线。

  第一声埙音响起时,她看见卖花阿娘的小女儿踮着脚,把竹埙举得老高,埙口还沾着糖渍;盲童们跟着虞幼窈的手势移动,指尖精准地按在埙孔上,像在摸黑弹拨看不见的琴弦。

  音浪层层推进。

  第一波是低音,像春溪破冰;第二波是中音,似竹露落瓦;第三波高音扬起时,苏锦黎听见自己心跳与埙声同频。

  虞幼窈的手猛地往下一压,千支埙同时拔高半调——那是她根据编钟共振点特意调整的频率。

  变故就在此时发生。

  原本万里无云的天空,日轮周围突然泛起一圈淡金色光晕。

  光晕随着埙声扩散,先染亮了卖花阿娘的布幡,再爬上补鞋老张的工具箱,最后裹住了沈知白所在的茶楼飞檐。

  \"天开了眼!\"卖炊饼的汉子喊得破了音,竹埙掉在地上也顾不得捡。

  盲童们虽看不见,却跟着周围的惊呼笑作一团,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阿婆的衣角喊:\"阿婆阿婆,我听见光在响!\"

  沈知白的茶盏\"啪\"地碎在地上。

  他扶着栏杆往下看,见百姓们或跪或拜,连方才还冷着脸的老学究都红着眼眶念:\"这是祥瑞,是天认了咱们的姓......\"礼部员外郎扯他袖子:\"大人,要不......\"

  \"滚!\"沈知白甩开他的手,踉跄着往楼梯口走。

  玄色朝服扫过碎瓷片,脚踝被划出血痕也浑然不觉——他突然想起昨日在宗人府翻的旧档,最厚那本《灾异志》里夹着张字条,是年轻时的自己写的:\"若天象可改,宗法必亡。\"

  此时城楼上,裕王正攥着观天镜。

  他望着日轮周围的光晕,喉结动了动,对身边的宦官说:\"去把这景象画下来,用最好的青金石颜料。\"宦官犹豫:\"可礼部说......\"

  \"礼部的嘴能堵百姓的眼?\"裕王把观天镜往他怀里一塞,\"你且看那些百姓的脸——比我当年见元日大朝会时的朝臣,还多了三分活气。\"他转身要走,又回头补了句,\"画完了送七王府去,就说本王要给七嫂贺喜。\"

  暮色漫进药王庙时,苏锦黎踩着老槐的枝桠爬了上去。

  虞幼窈抱着陶罐在树下仰头,发间的铜铃随着她的动作轻响:\"小心些,树桠脆。\"苏锦黎在树杈间坐定,从怀里摸出片银杏叶——是今日在正名坊捡的,叶面上还沾着孩子的指纹。

  她将叶子放进陶罐,又取出虞幼窈递来的出生竹简。

  那是教坊司盲女们用竹片刻的,每片上都歪歪扭扭写着\"某氏某,生于某时\"。

  \"等到来年春天,\"她摸着陶罐上的红漆,\"把这些都埋在树根下。

  让名字和树一起长,风一吹,满京城都能听见它们说话。\"

  虞幼窈在掌心写:\"那你呢?\"

  苏锦黎低头看腕间银环。\"名字活着\"四个字被体温焐得发烫,像块烧红的炭贴在皮肤上。

  她笑了:\"我啊,要去听更多名字说话。\"

  皇宫深处,元惠帝立在承光殿外。

  他望着星野,原本该暗淡的紫微垣,此刻竟泛着若有若无的微光。

  殿内宦官捧着晚膳来,见他对着夜空发呆,轻声道:\"陛下,该用晚膳了。\"

  \"你听见了吗?\"元惠帝没回头,\"好多声音,像春风吹过麦浪,又像......\"他顿了顿,\"像朕小时候在御花园,听奶娘哼的眠歌。\"

  宦官不敢接话,只看见一片银杏叶飘进殿门。

  叶面上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旁边写着:\"我姓念,妈妈说我醒了。\"

  城墙上,十二盏素灯次第亮起。

  灯光在夜色里晕成暖黄的雾,缓缓拼出一个\"黎\"字。

  风从护城河上吹过,灯影摇晃,像有人提着灯穿过长街,将那点光一路送到城门之外。

  此时,正名坊的茶棚里,卖炊饼的汉子正往陶壶里续水。

  他望着棚外未散的人群,对邻座的老学究说:\"您瞧这灯,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

  我方才听走货的商队说,南边的州府也开始传咱们这档子事了......\"

  老学究捻着胡子笑:\"传吧,传得越远越好。

  等哪天,连边镇的戍卒都知道——\"他端起茶盏,\"天不怪咱们改姓,天是在听咱们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