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过国子监讲堂的雕花窗棂,落在裴文昭手中的竹简上。
他正讲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声音清朗,台下学子执笔疾书。
忽然,一个年轻的声音响起:“老师。”
众人循声望去,是后排一名穿粗布短褐的学子。
他站起身,双手紧握,指节发白:“我家在兖州乡下,前些日子刚领了田籍证——四亩六分地,红印盖着,官府也上门录了名。可昨儿族老召集议事,当众说:‘泥腿子有了地,就不配读书。你们若还去考秀才,便是忘祖。’”
他顿了顿,嗓音微颤:“我想问您……我们这些种地的人,真的不该读书吗?”
全场寂静。
有人低头避开视线,有世家子弟轻笑出声,更多人沉默着,像是被戳中了什么不敢言说的痛处。
裴文昭没有立刻回答。
他缓缓合上手中书卷,从袖中取出一份誊抄整齐的文书,放在案前。
“这是七王府昨夜送来的《科举资格新规草案》。”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其中第三条明写:凡独立持有田产或工坊者,无论出身门第、父祖职役,皆具乡试报名资格。”
他抬眼扫过众人:“也就是说,从今往后,能不能参加乡试,不再看你爹是谁,而看你有没有凭自己立下的根基。”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不是你生在哪一家决定你能走多远,”裴文昭将那纸条文高高举起,阳光照得墨迹发亮,“是你自己种的地有多大。”
讲堂里久久无人言语。
片刻后,那寒门学子双膝一软,跪倒在地,肩膀剧烈抖动,却没有哭出声。
他知道,那一纸地契,不只是土地的归属,更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消息传进七王府时,苏锦黎正在批阅地方上报的户籍册。
她听完柳逢春复述国子监一幕,指尖停在朱笔边缘,良久未动。
“世家压田,是为了断路。”她终于开口,声音冷静如霜,“他们不让百姓有地,就是怕我们有胆;现在我们放田,就得连着把路修通。”
她抬头看向柳逢春:“去查近十年科举中榜者的籍贯与土地占有情况。我要知道,所谓‘寒门出贵子’,到底是个例,还是谎言。”
三日后,数据呈上。
柳逢春脸色凝重:“七成进士出自占田千亩以上之家。而全国八成农户,至今无寸土可依。更甚者,三百二十七名落榜考生中,有二百九十四人曾因‘无恒产’被地方学政拒于乡试之外。”
苏锦黎静静听着,眼神越来越沉。
她取来一只青绸匣,将报告封入其中,又提笔写下一行小字:“请陛下看看,所谓‘寒门出贵子’,到底是励志故事,还是侥幸例外?”
随后命人快马送往宫中。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六村联盟祠堂内,灯火通明。
郑氏站在中央,面前摆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着六个村庄的名字和每户自愿捐出的半亩田。
“助学田”三个字用浓墨写着,像是一道誓言。
“我们不识字,但我们知道,书能改命。”她环视众人,“谁家女儿最肯学、最有志气,就由这六十亩地养她读书。”
最终人选揭晓时,全场静默。
是李家那个卖豆腐的寡妇的女儿,年方十四,却已能背全《论语》,曾在县试中夺魁,却被族老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由强行除名。
她的祖田,正是被济阳县岳氏冒名侵占的那一块。
消息传到京师,谢兰舟亲自送来一套新制课本。
封面由苏锦黎亲题一行字:“你读的书,是你祖辈没能写的信。”
入学那日,六村齐聚村口。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老人们围坐一圈,颤抖着背诵早已遗忘的《千字文》片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声音苍老却坚定,仿佛要把五代人的遗憾,都塞进那女孩即将踏上的路上。
而在京城深处,听雪斋烛火未熄。
萧澈斜倚榻上,面色略显苍白,指尖却稳如刀锋。
他翻过一页奏章,目光落在礼部呈上的回复上。
唇角微扬,冷笑一声。
萧澈指尖一捻,将礼部那份奏章轻轻推至案角。
烛火在他眸中跳动,映出几分讥诮。
他早知会是这般答复——“恐乱阶级秩序”。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仿佛百姓读了书、考了试,天就要塌下来似的。
“赵九龄。”他声音不高,却穿透寂静。
暗处一道黑影无声出现,单膝落地:“殿下。”
“调三年流民暴动卷宗,”萧澈缓缓坐起,侍从欲扶,被他抬手止住,“重点查每地是否有复籍申请驳回记录,再叠上地图。”他顿了顿,唇边笑意渐冷,“我要看清楚,是我们不给路走,还是他们自己造反。”
赵九龄领命而去,脚步轻如落叶。
萧澈靠回软枕,目光落在墙上一幅《天下郡县图》上。
红点已零星标出几处,那是去年饥民聚众抢粮的村落。
如今,他要让这些红点说话。
三日后深夜,密报送达。
羊皮纸上,墨线交错,数十个红圈密集分布于江淮、兖州与河南道交界地带。
每一圈旁都注着小字:“失地农户占比七成以上”,“乡试报名遭拒者逾百人”,“复籍文书滞留县衙超六个月”。
更触目惊心的是,其中十八起暴乱发生前,地方官府曾联名上书请求增拨赈粮——无一获批。
萧澈盯着那张图良久,忽然低笑出声。笑声未落,笔锋已落纸面。
“拟密谕一道,送往巡审计使韩敬之。”他执笔稳健,字迹锋利如刀,“告诉他,接下来要查的,不只是田亩账册,还有考场门槛——谁在用出身当锁链,就拿谁开刀。”
朱砂印落下时,窗外雷声隐隐,一场春雨正悄然压城。
与此同时,裴文昭在国子监偏院灯下拆开一封匿名信。
信无署名,只夹着半张泛黄试卷。
他一眼认出这是旧式贡纸,题为《论民本与国运》,笔力遒劲,立意深远。
卷首一行朱批刺入眼帘:“文采斐然,然出身卑微,不予录。”
落款官印清晰可辨——正是当今礼部尚书谢廷章。
裴文昭心头一震。
他连夜潜入学政档案阁,依编号追查,竟翻出整整三十份同类卷宗。
每一份皆因“家无恒产”或“祖职贱役”被黜。
而后续记录令人窒息:二十六人已在灾年饿死、流徙途中病亡,或因抗税逼迁自尽。
他双手发颤,却强迫自己冷静誊抄副本,连夜托商队送往清河屯。
数日后,崔明远坐在土屋门前,手中摩挲着那张残卷。
风从麦田吹来,带着泥土与青苗的气息。
老人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又迅速黯下去。
“我侄儿……就是那年跳了井。”他喃喃道,“他说,‘叔,我要写一本让穷孩子都能考上的书’……结果,连名字都没进榜单。”
墙头新贴的《田政问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地是谁种的?”“我们!”稚嫩童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此刻,京城某宅院内,沈砚伏案执笔,面前摊着尚未完成的条陈稿纸。
窗外雨声淅沥,烛火摇曳,映得他眉心紧锁。
他正核对历年科举经费细项,忽觉一处账目异常——
乡试誊录所报纸张耗费,竟年年递增,数目之巨,远超实际用量。
他提笔圈出这笔款项,低声自语:“三万两……够建三座义塾了。这纸上,写的究竟是考生文章,还是某些人的金库密码?”
他正讲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声音清朗,台下学子执笔疾书。
忽然,一个年轻的声音响起:“老师。”
众人循声望去,是后排一名穿粗布短褐的学子。
他站起身,双手紧握,指节发白:“我家在兖州乡下,前些日子刚领了田籍证——四亩六分地,红印盖着,官府也上门录了名。可昨儿族老召集议事,当众说:‘泥腿子有了地,就不配读书。你们若还去考秀才,便是忘祖。’”
他顿了顿,嗓音微颤:“我想问您……我们这些种地的人,真的不该读书吗?”
全场寂静。
有人低头避开视线,有世家子弟轻笑出声,更多人沉默着,像是被戳中了什么不敢言说的痛处。
裴文昭没有立刻回答。
他缓缓合上手中书卷,从袖中取出一份誊抄整齐的文书,放在案前。
“这是七王府昨夜送来的《科举资格新规草案》。”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其中第三条明写:凡独立持有田产或工坊者,无论出身门第、父祖职役,皆具乡试报名资格。”
他抬眼扫过众人:“也就是说,从今往后,能不能参加乡试,不再看你爹是谁,而看你有没有凭自己立下的根基。”
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不是你生在哪一家决定你能走多远,”裴文昭将那纸条文高高举起,阳光照得墨迹发亮,“是你自己种的地有多大。”
讲堂里久久无人言语。
片刻后,那寒门学子双膝一软,跪倒在地,肩膀剧烈抖动,却没有哭出声。
他知道,那一纸地契,不只是土地的归属,更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消息传进七王府时,苏锦黎正在批阅地方上报的户籍册。
她听完柳逢春复述国子监一幕,指尖停在朱笔边缘,良久未动。
“世家压田,是为了断路。”她终于开口,声音冷静如霜,“他们不让百姓有地,就是怕我们有胆;现在我们放田,就得连着把路修通。”
她抬头看向柳逢春:“去查近十年科举中榜者的籍贯与土地占有情况。我要知道,所谓‘寒门出贵子’,到底是个例,还是谎言。”
三日后,数据呈上。
柳逢春脸色凝重:“七成进士出自占田千亩以上之家。而全国八成农户,至今无寸土可依。更甚者,三百二十七名落榜考生中,有二百九十四人曾因‘无恒产’被地方学政拒于乡试之外。”
苏锦黎静静听着,眼神越来越沉。
她取来一只青绸匣,将报告封入其中,又提笔写下一行小字:“请陛下看看,所谓‘寒门出贵子’,到底是励志故事,还是侥幸例外?”
随后命人快马送往宫中。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六村联盟祠堂内,灯火通明。
郑氏站在中央,面前摆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着六个村庄的名字和每户自愿捐出的半亩田。
“助学田”三个字用浓墨写着,像是一道誓言。
“我们不识字,但我们知道,书能改命。”她环视众人,“谁家女儿最肯学、最有志气,就由这六十亩地养她读书。”
最终人选揭晓时,全场静默。
是李家那个卖豆腐的寡妇的女儿,年方十四,却已能背全《论语》,曾在县试中夺魁,却被族老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由强行除名。
她的祖田,正是被济阳县岳氏冒名侵占的那一块。
消息传到京师,谢兰舟亲自送来一套新制课本。
封面由苏锦黎亲题一行字:“你读的书,是你祖辈没能写的信。”
入学那日,六村齐聚村口。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老人们围坐一圈,颤抖着背诵早已遗忘的《千字文》片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声音苍老却坚定,仿佛要把五代人的遗憾,都塞进那女孩即将踏上的路上。
而在京城深处,听雪斋烛火未熄。
萧澈斜倚榻上,面色略显苍白,指尖却稳如刀锋。
他翻过一页奏章,目光落在礼部呈上的回复上。
唇角微扬,冷笑一声。
萧澈指尖一捻,将礼部那份奏章轻轻推至案角。
烛火在他眸中跳动,映出几分讥诮。
他早知会是这般答复——“恐乱阶级秩序”。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仿佛百姓读了书、考了试,天就要塌下来似的。
“赵九龄。”他声音不高,却穿透寂静。
暗处一道黑影无声出现,单膝落地:“殿下。”
“调三年流民暴动卷宗,”萧澈缓缓坐起,侍从欲扶,被他抬手止住,“重点查每地是否有复籍申请驳回记录,再叠上地图。”他顿了顿,唇边笑意渐冷,“我要看清楚,是我们不给路走,还是他们自己造反。”
赵九龄领命而去,脚步轻如落叶。
萧澈靠回软枕,目光落在墙上一幅《天下郡县图》上。
红点已零星标出几处,那是去年饥民聚众抢粮的村落。
如今,他要让这些红点说话。
三日后深夜,密报送达。
羊皮纸上,墨线交错,数十个红圈密集分布于江淮、兖州与河南道交界地带。
每一圈旁都注着小字:“失地农户占比七成以上”,“乡试报名遭拒者逾百人”,“复籍文书滞留县衙超六个月”。
更触目惊心的是,其中十八起暴乱发生前,地方官府曾联名上书请求增拨赈粮——无一获批。
萧澈盯着那张图良久,忽然低笑出声。笑声未落,笔锋已落纸面。
“拟密谕一道,送往巡审计使韩敬之。”他执笔稳健,字迹锋利如刀,“告诉他,接下来要查的,不只是田亩账册,还有考场门槛——谁在用出身当锁链,就拿谁开刀。”
朱砂印落下时,窗外雷声隐隐,一场春雨正悄然压城。
与此同时,裴文昭在国子监偏院灯下拆开一封匿名信。
信无署名,只夹着半张泛黄试卷。
他一眼认出这是旧式贡纸,题为《论民本与国运》,笔力遒劲,立意深远。
卷首一行朱批刺入眼帘:“文采斐然,然出身卑微,不予录。”
落款官印清晰可辨——正是当今礼部尚书谢廷章。
裴文昭心头一震。
他连夜潜入学政档案阁,依编号追查,竟翻出整整三十份同类卷宗。
每一份皆因“家无恒产”或“祖职贱役”被黜。
而后续记录令人窒息:二十六人已在灾年饿死、流徙途中病亡,或因抗税逼迁自尽。
他双手发颤,却强迫自己冷静誊抄副本,连夜托商队送往清河屯。
数日后,崔明远坐在土屋门前,手中摩挲着那张残卷。
风从麦田吹来,带着泥土与青苗的气息。
老人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光亮,又迅速黯下去。
“我侄儿……就是那年跳了井。”他喃喃道,“他说,‘叔,我要写一本让穷孩子都能考上的书’……结果,连名字都没进榜单。”
墙头新贴的《田政问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地是谁种的?”“我们!”稚嫩童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此刻,京城某宅院内,沈砚伏案执笔,面前摊着尚未完成的条陈稿纸。
窗外雨声淅沥,烛火摇曳,映得他眉心紧锁。
他正核对历年科举经费细项,忽觉一处账目异常——
乡试誊录所报纸张耗费,竟年年递增,数目之巨,远超实际用量。
他提笔圈出这笔款项,低声自语:“三万两……够建三座义塾了。这纸上,写的究竟是考生文章,还是某些人的金库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