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辰时,天光微明,紫宸殿前百官列班,鸦雀无声。
昨夜流言如野火燎原,从街巷传至宫闱,连守门禁军都听见了孩童唱的那首诡异童谣。
谁也没想到,破晓刚过,钟楼方向忽有异动——水运浑象机括自行启动,铜钟一声接一声,轰然鸣响。
整整四十九声。
每一声都像是砸在人心口上的重锤,分秒不差,回荡九重宫阙。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有人下意识数着,数到第十三声时猛地抬头,脸色骤变。
这数字不对。
先帝驾崩当夜,钦天监奏报钟鸣三十六响,乃“寿终正寝,天地同哀”之兆。
可如今重现的,竟是四十九声!
皇帝端坐龙椅,手中玉笏“啪”地落地,碎成两截。
就在这死寂之中,七皇子萧澈缓步出列。
他穿着素色蟒袍,面色略显苍白,脚步却稳如山岳。
一路走来,无人敢直视其眼。
待站定于丹墀之下,他开口,声如寒泉滴石:“此乃先帝驾崩当夜天象自鸣之数。而当年钦天监奏报仅三十六响——请问诸公,剩下的十三声,被谁捂住了耳朵?”
无人应答。
风穿殿梁,吹得朝服猎猎作响。
几名老臣额角渗汗,袖中手抖得如同秋叶。
其中一人是前任钦天监正卿,此刻嘴唇哆嗦,几乎要跪倒。
他们知道,那一夜不是天象未动,而是人为改刻漏、调枢轴,强行压下了钟声——为的是争取时间,伪造遗诏,篡改储位意向。
真相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三十年来层层包裹的谎言。
这时,监察院副使陆知微越众而出,手持一卷泛黄绢帛,声音清冽如雪水洗刃:“臣奉旨查案,在宫墙夹壁中寻得先帝遗诏抄件一份,上有亲笔朱批‘嗣位之事,宜待明日议’,与现行版本截然不同。”她将绢册呈上御案,又命人抬出工部最新测算图谱,“再以今日复原之浑象推演星轨,对照前漏刻博士程砚秋大人所藏私录——三者吻合无误:先帝崩于丑时三刻,而非卯时初刻。”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衣冠楚楚的权贵,“不是天不说,是有人不让天说!”
话音落处,寒门出身的官员纷纷起身附议。
户部尚书低头不语,手指紧紧掐住掌心;礼部侍郎谢云归则神色沉静,缓缓取出另一份奏疏。
“臣谢云归,谨奏《恩荫革除疏》。”他朗声道,字字如钉入木,“凡经查实参与篡改历法、遗诏或科举舞弊者,不仅本人革职永不叙用,其三代以内子孙亦不得享受恩荫入仕。”
满殿哗然。
这是直接斩向世家命脉的一刀。
兵部侍郎当场怒喝:“荒唐!我儿凭才学入仕,岂能因父罪连坐?”国子监祭酒更是拍柱而起,斥其“悖逆祖制”。
谢云归却不退反进,冷冷道:“你们的儿子可以考——但必须与其他寒门子弟同场竞技,不准特许、不授虚职、不走内荐。”他将名单掷于阶前,“这些人,过去十年,共占缺额七十三个,皆非科举正途。若不服,大可让他们下场一试。”
民间早已沸腾。
消息传出不过半日,街头巷尾已有百姓敲锣打鼓,称“青天再临”。
茶肆酒楼里,人人议论“七殿下扳倒钦天监”“写布姑娘原来是救世之人”,更有老儒含泪焚香,祭拜当年因直言被贬的程砚秋。
而这一切的背后,苏锦黎站在王府偏阁窗边,静静望着远处钟楼残烟。
她没去朝堂,也不需要去。
她知道,真正的清算从来不在金銮殿上宣之于口,而在档案尘封之处,在账册细纹之间,在那些没人记得是谁写下的一笔一划里。
周元柏低声道:“娘娘,‘溯源档’已备妥。”
她点头,指尖轻抚袖中一枚旧铜钥。
那是裴明珏交给她的,说是“工部最深处的钥匙,只认这一把”。
昨夜钟声响起时,她便明白,有些东西不能再藏了。
但她没有立刻行动。
她在等一个时机——等风波足够大,大到足以掩盖更深的动静;等人心足够乱,乱到顾不上回头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等他们吵完今天的事,”她低声说,“我们再打开那只铁匣。”
窗外风起,卷起一片落叶,打着旋儿飞向高墙深处。
钟声落定三日后,苏锦黎仍未现身朝堂,也未再发一令。
她只命周元柏将“溯源档”最深处那只铁匣取出。
铁匣以铜钥开启,内无金银,唯三物静卧:其一是裴明珏亲笔素绢,字迹清峻,详录当年工部如何受密旨篡改浑象机括;其二是林素娘收集的血书残片,墨已褪色,却仍可见“我夫为校时而死”八字,触目惊心;其三,则是稳婆忏悔录拓本——当年先帝驾崩之夜,曾有宫人抱出一名啼哭婴孩,交由民间抚养,而继位者实非嫡出。
这些证据,她没有呈于御前,也没有交给监察院。
她命人将其分送国子监、太学、顺天府三大讲坛,每处皆附一道王妃手谕:“自此以后,史官不得独掌记述之权。凡朝廷大事、民间沉冤,百姓皆可持证赴‘民录馆’自陈,编入州志县志,传之后世。”
消息传出当日,各地衙门前便排起了长队。
老农捧着泛黄地契,寡妇抱着儿子临终血书,甚至有盲眼老妪拄杖而来,口述三十年前被强征修陵的惨事。
顺天府尹起初迟疑不敢收,直到看见名单上第一个名字——山阴苏氏女,林素娘,因言获罪,流放途中难产而亡。
他当场跪地焚香,亲自执笔录入。
与此同时,一封匿名信送至程砚秋案前,附带那本《小史纪闻》。
书中一页写道:“山阴有老奶奶,夜里听钟,哭了。”老人摩挲良久,想起那个总在子夜守钟的旧仆,想起自己被罢官时无人敢送行,唯有巷口一个孩童递来半块干粮。
她提笔,在扉页写下一行小字:“天道不在高处,在人心走路的地方。”
而在皇城东隅,钟楼外罩正被缓缓拆除。
工匠用凿刀剔去积年漆层,露出底下一圈铭文——“为万民校时”。
四个字深深刻入青铜基座,字体朴拙却有力。
围观百姓一片寂静,有人忽然跪下,继而接二连三,直至整条街匍匐如雪。
苏锦黎站在人群之外,风拂起她的裙角,却不惊动一丝尘埃。
萧澈走来,站她身侧,低声道:“你早知道这四个字?”
她没回答,只是望着那铭文出神。
片刻后才说:“不是我知道,是上一世,它被人抹去了三次,最后一次,连地基都翻新了。”
她转身,目光越过钟楼飞檐,投向宫城深处那一片连绵殿宇。
“接下来,该动皇庄了。”
话音落下,风正好卷起一面旗,猎猎作响。
当晚,周元柏回禀:“娘娘,所有追责文书均已拟好,只待盖印。”
苏锦黎立于“溯源档”前,指尖轻抚铁匣边缘。
烛火摇曳,映得她眸光幽深。
良久,她开口:“暂停抄家。”
周元柏一怔。
她却不再多言,只静静看着那一排排尘封的木柜,仿佛在数某一格上落下的灰。
昨夜流言如野火燎原,从街巷传至宫闱,连守门禁军都听见了孩童唱的那首诡异童谣。
谁也没想到,破晓刚过,钟楼方向忽有异动——水运浑象机括自行启动,铜钟一声接一声,轰然鸣响。
整整四十九声。
每一声都像是砸在人心口上的重锤,分秒不差,回荡九重宫阙。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有人下意识数着,数到第十三声时猛地抬头,脸色骤变。
这数字不对。
先帝驾崩当夜,钦天监奏报钟鸣三十六响,乃“寿终正寝,天地同哀”之兆。
可如今重现的,竟是四十九声!
皇帝端坐龙椅,手中玉笏“啪”地落地,碎成两截。
就在这死寂之中,七皇子萧澈缓步出列。
他穿着素色蟒袍,面色略显苍白,脚步却稳如山岳。
一路走来,无人敢直视其眼。
待站定于丹墀之下,他开口,声如寒泉滴石:“此乃先帝驾崩当夜天象自鸣之数。而当年钦天监奏报仅三十六响——请问诸公,剩下的十三声,被谁捂住了耳朵?”
无人应答。
风穿殿梁,吹得朝服猎猎作响。
几名老臣额角渗汗,袖中手抖得如同秋叶。
其中一人是前任钦天监正卿,此刻嘴唇哆嗦,几乎要跪倒。
他们知道,那一夜不是天象未动,而是人为改刻漏、调枢轴,强行压下了钟声——为的是争取时间,伪造遗诏,篡改储位意向。
真相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三十年来层层包裹的谎言。
这时,监察院副使陆知微越众而出,手持一卷泛黄绢帛,声音清冽如雪水洗刃:“臣奉旨查案,在宫墙夹壁中寻得先帝遗诏抄件一份,上有亲笔朱批‘嗣位之事,宜待明日议’,与现行版本截然不同。”她将绢册呈上御案,又命人抬出工部最新测算图谱,“再以今日复原之浑象推演星轨,对照前漏刻博士程砚秋大人所藏私录——三者吻合无误:先帝崩于丑时三刻,而非卯时初刻。”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些衣冠楚楚的权贵,“不是天不说,是有人不让天说!”
话音落处,寒门出身的官员纷纷起身附议。
户部尚书低头不语,手指紧紧掐住掌心;礼部侍郎谢云归则神色沉静,缓缓取出另一份奏疏。
“臣谢云归,谨奏《恩荫革除疏》。”他朗声道,字字如钉入木,“凡经查实参与篡改历法、遗诏或科举舞弊者,不仅本人革职永不叙用,其三代以内子孙亦不得享受恩荫入仕。”
满殿哗然。
这是直接斩向世家命脉的一刀。
兵部侍郎当场怒喝:“荒唐!我儿凭才学入仕,岂能因父罪连坐?”国子监祭酒更是拍柱而起,斥其“悖逆祖制”。
谢云归却不退反进,冷冷道:“你们的儿子可以考——但必须与其他寒门子弟同场竞技,不准特许、不授虚职、不走内荐。”他将名单掷于阶前,“这些人,过去十年,共占缺额七十三个,皆非科举正途。若不服,大可让他们下场一试。”
民间早已沸腾。
消息传出不过半日,街头巷尾已有百姓敲锣打鼓,称“青天再临”。
茶肆酒楼里,人人议论“七殿下扳倒钦天监”“写布姑娘原来是救世之人”,更有老儒含泪焚香,祭拜当年因直言被贬的程砚秋。
而这一切的背后,苏锦黎站在王府偏阁窗边,静静望着远处钟楼残烟。
她没去朝堂,也不需要去。
她知道,真正的清算从来不在金銮殿上宣之于口,而在档案尘封之处,在账册细纹之间,在那些没人记得是谁写下的一笔一划里。
周元柏低声道:“娘娘,‘溯源档’已备妥。”
她点头,指尖轻抚袖中一枚旧铜钥。
那是裴明珏交给她的,说是“工部最深处的钥匙,只认这一把”。
昨夜钟声响起时,她便明白,有些东西不能再藏了。
但她没有立刻行动。
她在等一个时机——等风波足够大,大到足以掩盖更深的动静;等人心足够乱,乱到顾不上回头看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等他们吵完今天的事,”她低声说,“我们再打开那只铁匣。”
窗外风起,卷起一片落叶,打着旋儿飞向高墙深处。
钟声落定三日后,苏锦黎仍未现身朝堂,也未再发一令。
她只命周元柏将“溯源档”最深处那只铁匣取出。
铁匣以铜钥开启,内无金银,唯三物静卧:其一是裴明珏亲笔素绢,字迹清峻,详录当年工部如何受密旨篡改浑象机括;其二是林素娘收集的血书残片,墨已褪色,却仍可见“我夫为校时而死”八字,触目惊心;其三,则是稳婆忏悔录拓本——当年先帝驾崩之夜,曾有宫人抱出一名啼哭婴孩,交由民间抚养,而继位者实非嫡出。
这些证据,她没有呈于御前,也没有交给监察院。
她命人将其分送国子监、太学、顺天府三大讲坛,每处皆附一道王妃手谕:“自此以后,史官不得独掌记述之权。凡朝廷大事、民间沉冤,百姓皆可持证赴‘民录馆’自陈,编入州志县志,传之后世。”
消息传出当日,各地衙门前便排起了长队。
老农捧着泛黄地契,寡妇抱着儿子临终血书,甚至有盲眼老妪拄杖而来,口述三十年前被强征修陵的惨事。
顺天府尹起初迟疑不敢收,直到看见名单上第一个名字——山阴苏氏女,林素娘,因言获罪,流放途中难产而亡。
他当场跪地焚香,亲自执笔录入。
与此同时,一封匿名信送至程砚秋案前,附带那本《小史纪闻》。
书中一页写道:“山阴有老奶奶,夜里听钟,哭了。”老人摩挲良久,想起那个总在子夜守钟的旧仆,想起自己被罢官时无人敢送行,唯有巷口一个孩童递来半块干粮。
她提笔,在扉页写下一行小字:“天道不在高处,在人心走路的地方。”
而在皇城东隅,钟楼外罩正被缓缓拆除。
工匠用凿刀剔去积年漆层,露出底下一圈铭文——“为万民校时”。
四个字深深刻入青铜基座,字体朴拙却有力。
围观百姓一片寂静,有人忽然跪下,继而接二连三,直至整条街匍匐如雪。
苏锦黎站在人群之外,风拂起她的裙角,却不惊动一丝尘埃。
萧澈走来,站她身侧,低声道:“你早知道这四个字?”
她没回答,只是望着那铭文出神。
片刻后才说:“不是我知道,是上一世,它被人抹去了三次,最后一次,连地基都翻新了。”
她转身,目光越过钟楼飞檐,投向宫城深处那一片连绵殿宇。
“接下来,该动皇庄了。”
话音落下,风正好卷起一面旗,猎猎作响。
当晚,周元柏回禀:“娘娘,所有追责文书均已拟好,只待盖印。”
苏锦黎立于“溯源档”前,指尖轻抚铁匣边缘。
烛火摇曳,映得她眸光幽深。
良久,她开口:“暂停抄家。”
周元柏一怔。
她却不再多言,只静静看着那一排排尘封的木柜,仿佛在数某一格上落下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