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前三日,春寒未散。
六部照例呈报春汛河工预算,案牍如山堆在政事堂长案上。
谢云归一早入宫,指尖抚过那份工部奏本,眉头微蹙——南渠疏浚,竟仍批给了恒通营造。
他合上本子,声音不重,却像刀锋划过冰面:“这商号去年因贪墨被查,账目牵出郑敬之三名亲信。如今主子倒了,狗腿子反倒活得更滋润?”
工部尚书拱手,额角渗汗:“殿下明鉴,此乃旧例……历年皆由恒通承建,工艺熟稔,工期有保。”
“旧例?”谢云归冷笑,“裴文昭用旧例杀新人,你们现在要用旧例护旧人?我问你,若今日竞标,恒通凭何胜出?是价低?质优?还是背后有人?”
满堂寂静。没人敢接话。
他提笔朱批,四个字力透纸背:驳回,重议。
“即日起,所有千石以上河工项目,必须公开竞标,公示三日,百姓可实名异议。谁再敢绕开章程,别怪监察院的鞭子不认人。”
退堂后,陆知微已等在外。
她一身素青官服,发髻简束,手里拎着两个刑部书吏,直奔工部库房。
“开门。”她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
守库老吏支吾推诿,她直接亮出腰牌:“奉七王令,查近三年物料采买账册,拒不开门者,以妨公务论。”
铁锁应声而落。
三个时辰后,陆知微站在政事堂中央,红笔圈出的十七处虚增单价摊在桌上,每一笔都对应一笔流向不明的银两。
“石灰每车加价三十贯,桐油翻倍,连竹篾都贵出市价四成。”她抬眼,目光如刃,“不是旧例难违,是有人不想换。”
她顿了顿,环视诸臣:“你们嘴上说着新政,背地里还在吃老一套。百姓修条水渠要多掏三成钱,就为了养你们这些蛀虫?”
无人作答。
当晚,苏锦黎坐在王府西阁,烛火映着她沉静的脸。
窗外雨声淅沥,她手中握着一份薄纸,是赵九龄送来的密报。
新政推行月余,朝堂震动,可民间却风平浪静。
百姓口中只有一句:“雷声大,雨点小。”
她不信雷声会空响。
“赵九龄呢?”她问。
“回来了,在外候着,受了伤。”
门开,赵九龄撩袍进来,左臂缠布,血迹斑斑。
他神色平静,递上一本册子:“查清楚了。城西百姓集资修桥,里正拦下,说要‘备案’,不然算私筑,要罚银十两。”
“备案?”苏锦黎眉梢一动。
“对。可府衙根本没有备案章程。倒是三班衙役设了个‘合规费’,每项工程抽两成,美其名曰‘新政协调银’。”
她冷笑出声:“打着我的旗号敛财?”
“不止。”赵九龄继续道,“我乔装去老孙记茶肆,听几个泥瓦匠闲聊,顺藤摸瓜找到收钱的经办皂隶。录下口供,返程时被人截杀。黑衣蒙面,刀法狠辣,不是寻常泼皮。”
“韩明远救的你?”
“嗯。他的人一直暗中跟着。”
苏锦黎沉默良久,将名单抄录一遍,封入信函。
次日清晨,她亲自将信交到谢云归手中。
“清君侧容易。”她说,“砍几个大臣,换几块牌子,不过一纸诏书。可这些附骨之疽,藏在衙门角落里吸血,百姓看不见上头的光,只尝得到下面的毒。”
谢云归接过信,指节微微发紧。
“你说得对。真正的变革,不在金殿之上,而在一条渠、一座桥、一纸契书之间。”
午后,大理寺重审张氏冤案。
萧澈穿了一身素袍,未带仪仗,悄然坐在偏堂。
堂上农妇张氏跪地,声音颤抖:“民妇丈夫三年前种田纳粮,从无拖欠。只因不肯把地签给里正的表兄,就被诬偷税,关进大牢……他本有咳疾,狱中无药,活活拖死。”
那推官年约五旬,鬓角花白,听着竟嗤笑一声:“你们这些泥腿子,也配讲法?新律是给你们用的?真当自己能跟士绅平起平坐了?”
萧澈的手按在扶手上,指节泛白。
他没有发作,只是静静听完全过程,看那推官如何曲解条文、如何拖延程序、如何用一句“惯例”堵住百姓之口。
退庭后,他召见谢云归。
“拟令。”他声音低哑,却清晰,“凡地方官吏,拒绝适用《民诉通则》《赋役新规》者,暂免职衔,送监察院轮训。首犯警告,再犯革职,三犯入罪。”
“是。”
当夜,十一人落马的消息传遍京城。
有的是多年老吏,有的是科举出身,皆因一句“不懂新法”或“旧例为先”被摘去顶戴。
朝野哗然,私下议论纷纷。
有人说新主太急,有人说清算过甚。
可也有人悄悄点灯,在家中默读那本刚发下来的小册子——《新政便民十则》。
第三日黎明,陆知微奉旨巡查顺天府监狱。
天未亮,她带着两名随从踏入牢区。
潮湿腐臭扑面而来,通道两侧囚笼层层叠叠。
她一路前行,眉头越锁越紧。
忽听得角落传来呻吟,细看是一名年轻男子,衣衫褴褛,高热昏迷,手臂溃烂发黑。
她猛地掀开牢门登记簿,对照罪名——“占道摆摊,拒不听劝”,轻罪,本应拘五日。
“他怎么会在这种地方?”她厉声问。
典狱慢悠悠走来,皮肉松弛,眼神浑浊:“规矩如此,不分轻重,统押七日。”
“那死囚呢?”
“同押。省事。”
陆知微猛地抬头,目光如刀:“这叫天子脚下?”
对方嘴角一歪,冷笑浮起:“姑娘,你以为……这里是谁的地盘?”陆知微站在牢狱深处,冷风裹着腐气钻入鼻腔。
那青年的手臂已开始溃烂发黑,呼吸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她蹲下身,指尖触到他的额头——滚烫如炭。
旁边两名囚犯也咳得厉害,嘴角渗出带血的唾沫。
她猛地合上登记簿,转身逼视典狱:“同押七日?连轻罪都与死囚混关?你们当律法是儿戏?”
典狱慢悠悠掸了袖子,冷笑一声:“王妃娘娘心善,可牢饭不是白吃的。米粮有限,规矩多年如此,谁来谁都是这一套。”
“多年如此?”陆知微声音陡然拔高,“《赋役新规》颁行一月有余,明令轻重分押、病囚隔离。你一句‘旧例’就想搪塞过去?”
“新法归新法,”典狱眼皮都不抬,“我们这小地方,哪懂得那么些讲究。”
她不再多言,拂袖而出。
次日清晨,天刚蒙亮,顺天府衙门前石阶尚覆着薄霜。
百姓还未开市,忽见一队差役抬着十口粗陶大缸沿街而来,后头跟着陆知微,一身青袍利落束腰,步履如刀切石。
“开缸!”她一声令下。
差役撬开缸盖,一股霉味冲天而起。
糙米泛黄结块,砂石混杂其间,甚至爬出几只黑甲虫。
围观人群倒吸一口凉气。
“这就是你们供给囚徒的口粮。”陆知微拎起一把米扬在空中,细沙簌簌落下,“每日七合,三成掺沙,五日不换水,病了不医,死了不报——这便是你们口中的‘规矩’?”
她旋身命人取笔墨,当场写就条陈,贴于府衙正门:
请将顺天府各狱膳食标准公示于外,每月由监察院抽查。
违者,以虐囚论处。
话音未落,百姓哗然鼓掌。有人低声喊:“铁娘子来了!”
府尹仍托病不出,但堂前石狮底座已被泼了三桶馊水,羞辱之意昭然若揭。
深夜,王府灯火未熄。
韩明远披雨疾行,靴底溅起泥水,直入书房禀报:“柳承泽自缢未遂,被仆从救下。墙上留血书——‘我写过三百道攻七王的奏疏,字字如刀,今愿以血洗笔。’”
萧澈立于窗前,听罢久久不语。
窗外雨丝斜织,钟楼无响,唯有檐滴敲打青砖,一声一声,像在数着人心沉浮。
良久,他开口:“移他去太医院隔壁小院静养,不必加锁链,饮食随心,医者每日探视两次。”
韩明远迟疑:“此人曾为裴党谋主,心思诡谲……”
“正因如此,”萧澈打断,“一个肯认错的敌人,比十个盟友更有用。他若真想死,不会留下遗书。”
苏锦黎倚门而立,眉心微蹙:“你是想借他之口,撕开旧幕一角?”
萧澈侧目看她,眼底幽深:“人心易伪,可血不会说谎。等他醒来,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比如,那些藏在制度缝隙里的暗流,究竟通向何处。”
同一时刻,西阁案前烛火摇曳。
陆知微伏案誊抄《监察条例》,笔尖用力过猛,划破纸背,墨迹洇成一朵暗花。
她停笔,望向窗外雨幕。
仿佛听见了一声极轻的钟响——第四十九声,在寂静中悄然震荡,又迅速沉入黑夜。
而在城外某处荒径,枯草掩映之下,一只断裂的绣鞋半陷泥中,鞋尖银铃早已喑哑。
六部照例呈报春汛河工预算,案牍如山堆在政事堂长案上。
谢云归一早入宫,指尖抚过那份工部奏本,眉头微蹙——南渠疏浚,竟仍批给了恒通营造。
他合上本子,声音不重,却像刀锋划过冰面:“这商号去年因贪墨被查,账目牵出郑敬之三名亲信。如今主子倒了,狗腿子反倒活得更滋润?”
工部尚书拱手,额角渗汗:“殿下明鉴,此乃旧例……历年皆由恒通承建,工艺熟稔,工期有保。”
“旧例?”谢云归冷笑,“裴文昭用旧例杀新人,你们现在要用旧例护旧人?我问你,若今日竞标,恒通凭何胜出?是价低?质优?还是背后有人?”
满堂寂静。没人敢接话。
他提笔朱批,四个字力透纸背:驳回,重议。
“即日起,所有千石以上河工项目,必须公开竞标,公示三日,百姓可实名异议。谁再敢绕开章程,别怪监察院的鞭子不认人。”
退堂后,陆知微已等在外。
她一身素青官服,发髻简束,手里拎着两个刑部书吏,直奔工部库房。
“开门。”她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
守库老吏支吾推诿,她直接亮出腰牌:“奉七王令,查近三年物料采买账册,拒不开门者,以妨公务论。”
铁锁应声而落。
三个时辰后,陆知微站在政事堂中央,红笔圈出的十七处虚增单价摊在桌上,每一笔都对应一笔流向不明的银两。
“石灰每车加价三十贯,桐油翻倍,连竹篾都贵出市价四成。”她抬眼,目光如刃,“不是旧例难违,是有人不想换。”
她顿了顿,环视诸臣:“你们嘴上说着新政,背地里还在吃老一套。百姓修条水渠要多掏三成钱,就为了养你们这些蛀虫?”
无人作答。
当晚,苏锦黎坐在王府西阁,烛火映着她沉静的脸。
窗外雨声淅沥,她手中握着一份薄纸,是赵九龄送来的密报。
新政推行月余,朝堂震动,可民间却风平浪静。
百姓口中只有一句:“雷声大,雨点小。”
她不信雷声会空响。
“赵九龄呢?”她问。
“回来了,在外候着,受了伤。”
门开,赵九龄撩袍进来,左臂缠布,血迹斑斑。
他神色平静,递上一本册子:“查清楚了。城西百姓集资修桥,里正拦下,说要‘备案’,不然算私筑,要罚银十两。”
“备案?”苏锦黎眉梢一动。
“对。可府衙根本没有备案章程。倒是三班衙役设了个‘合规费’,每项工程抽两成,美其名曰‘新政协调银’。”
她冷笑出声:“打着我的旗号敛财?”
“不止。”赵九龄继续道,“我乔装去老孙记茶肆,听几个泥瓦匠闲聊,顺藤摸瓜找到收钱的经办皂隶。录下口供,返程时被人截杀。黑衣蒙面,刀法狠辣,不是寻常泼皮。”
“韩明远救的你?”
“嗯。他的人一直暗中跟着。”
苏锦黎沉默良久,将名单抄录一遍,封入信函。
次日清晨,她亲自将信交到谢云归手中。
“清君侧容易。”她说,“砍几个大臣,换几块牌子,不过一纸诏书。可这些附骨之疽,藏在衙门角落里吸血,百姓看不见上头的光,只尝得到下面的毒。”
谢云归接过信,指节微微发紧。
“你说得对。真正的变革,不在金殿之上,而在一条渠、一座桥、一纸契书之间。”
午后,大理寺重审张氏冤案。
萧澈穿了一身素袍,未带仪仗,悄然坐在偏堂。
堂上农妇张氏跪地,声音颤抖:“民妇丈夫三年前种田纳粮,从无拖欠。只因不肯把地签给里正的表兄,就被诬偷税,关进大牢……他本有咳疾,狱中无药,活活拖死。”
那推官年约五旬,鬓角花白,听着竟嗤笑一声:“你们这些泥腿子,也配讲法?新律是给你们用的?真当自己能跟士绅平起平坐了?”
萧澈的手按在扶手上,指节泛白。
他没有发作,只是静静听完全过程,看那推官如何曲解条文、如何拖延程序、如何用一句“惯例”堵住百姓之口。
退庭后,他召见谢云归。
“拟令。”他声音低哑,却清晰,“凡地方官吏,拒绝适用《民诉通则》《赋役新规》者,暂免职衔,送监察院轮训。首犯警告,再犯革职,三犯入罪。”
“是。”
当夜,十一人落马的消息传遍京城。
有的是多年老吏,有的是科举出身,皆因一句“不懂新法”或“旧例为先”被摘去顶戴。
朝野哗然,私下议论纷纷。
有人说新主太急,有人说清算过甚。
可也有人悄悄点灯,在家中默读那本刚发下来的小册子——《新政便民十则》。
第三日黎明,陆知微奉旨巡查顺天府监狱。
天未亮,她带着两名随从踏入牢区。
潮湿腐臭扑面而来,通道两侧囚笼层层叠叠。
她一路前行,眉头越锁越紧。
忽听得角落传来呻吟,细看是一名年轻男子,衣衫褴褛,高热昏迷,手臂溃烂发黑。
她猛地掀开牢门登记簿,对照罪名——“占道摆摊,拒不听劝”,轻罪,本应拘五日。
“他怎么会在这种地方?”她厉声问。
典狱慢悠悠走来,皮肉松弛,眼神浑浊:“规矩如此,不分轻重,统押七日。”
“那死囚呢?”
“同押。省事。”
陆知微猛地抬头,目光如刀:“这叫天子脚下?”
对方嘴角一歪,冷笑浮起:“姑娘,你以为……这里是谁的地盘?”陆知微站在牢狱深处,冷风裹着腐气钻入鼻腔。
那青年的手臂已开始溃烂发黑,呼吸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
她蹲下身,指尖触到他的额头——滚烫如炭。
旁边两名囚犯也咳得厉害,嘴角渗出带血的唾沫。
她猛地合上登记簿,转身逼视典狱:“同押七日?连轻罪都与死囚混关?你们当律法是儿戏?”
典狱慢悠悠掸了袖子,冷笑一声:“王妃娘娘心善,可牢饭不是白吃的。米粮有限,规矩多年如此,谁来谁都是这一套。”
“多年如此?”陆知微声音陡然拔高,“《赋役新规》颁行一月有余,明令轻重分押、病囚隔离。你一句‘旧例’就想搪塞过去?”
“新法归新法,”典狱眼皮都不抬,“我们这小地方,哪懂得那么些讲究。”
她不再多言,拂袖而出。
次日清晨,天刚蒙亮,顺天府衙门前石阶尚覆着薄霜。
百姓还未开市,忽见一队差役抬着十口粗陶大缸沿街而来,后头跟着陆知微,一身青袍利落束腰,步履如刀切石。
“开缸!”她一声令下。
差役撬开缸盖,一股霉味冲天而起。
糙米泛黄结块,砂石混杂其间,甚至爬出几只黑甲虫。
围观人群倒吸一口凉气。
“这就是你们供给囚徒的口粮。”陆知微拎起一把米扬在空中,细沙簌簌落下,“每日七合,三成掺沙,五日不换水,病了不医,死了不报——这便是你们口中的‘规矩’?”
她旋身命人取笔墨,当场写就条陈,贴于府衙正门:
请将顺天府各狱膳食标准公示于外,每月由监察院抽查。
违者,以虐囚论处。
话音未落,百姓哗然鼓掌。有人低声喊:“铁娘子来了!”
府尹仍托病不出,但堂前石狮底座已被泼了三桶馊水,羞辱之意昭然若揭。
深夜,王府灯火未熄。
韩明远披雨疾行,靴底溅起泥水,直入书房禀报:“柳承泽自缢未遂,被仆从救下。墙上留血书——‘我写过三百道攻七王的奏疏,字字如刀,今愿以血洗笔。’”
萧澈立于窗前,听罢久久不语。
窗外雨丝斜织,钟楼无响,唯有檐滴敲打青砖,一声一声,像在数着人心沉浮。
良久,他开口:“移他去太医院隔壁小院静养,不必加锁链,饮食随心,医者每日探视两次。”
韩明远迟疑:“此人曾为裴党谋主,心思诡谲……”
“正因如此,”萧澈打断,“一个肯认错的敌人,比十个盟友更有用。他若真想死,不会留下遗书。”
苏锦黎倚门而立,眉心微蹙:“你是想借他之口,撕开旧幕一角?”
萧澈侧目看她,眼底幽深:“人心易伪,可血不会说谎。等他醒来,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比如,那些藏在制度缝隙里的暗流,究竟通向何处。”
同一时刻,西阁案前烛火摇曳。
陆知微伏案誊抄《监察条例》,笔尖用力过猛,划破纸背,墨迹洇成一朵暗花。
她停笔,望向窗外雨幕。
仿佛听见了一声极轻的钟响——第四十九声,在寂静中悄然震荡,又迅速沉入黑夜。
而在城外某处荒径,枯草掩映之下,一只断裂的绣鞋半陷泥中,鞋尖银铃早已喑哑。